加密貨幣的DeFi市場又掀起一波新的高潮,這次焦點落在了穩定幣身上,而這次的穩定幣顯然是更具有想像力的,憑藉計算機代碼控制虛擬市場的貨幣發行,並能控制貨幣發行總量模型,鋪就了一個極具吸引力的財富故事,此新物種被命名為算法穩定幣。
算法穩定幣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依據算法調整市場貨幣總量,在穩定幣價格高於錨定價格時增加市場供給,在穩定幣價格低於錨定價格時後回收供給,或者以提供套利空間平衡穩定幣價格。這種模型的成立,不錨定現實法幣、無需抵押穩定幣,全憑市場意願和算法進行調控,市場又稱之為彈性貨幣。
以上這種通過調整供應來保證代幣價格穩定的機制就是「rebase」,我們雖然稱之為算法穩定幣,但是由於目前rebase被設計成可交易的,從而可盈利的事物,這就意味著在投資價格彈性代幣時,收益或損失都有可能會被複合放大。
例如,當初你以100美元一個的價格買了10個算法穩定幣,然後目標價格是要穩定在10美元,但投資熱潮所帶來的的買入情緒會將價格推至更高,同時算法穩定幣的機制會增加總供應量來試圖穩定價格,這樣一來用戶手裡的算法穩定幣就會比10個更多,而且價格是當前上漲完的價格,在供給調控完全生效前,你手裡的錢是不止100美元的。同樣的虧損的後果也可能會因此被放大。況且在當前熱度下,供需調整的機制可能會完全失靈,因為市場吃不下熱度所帶來的買入力量。
新物種算法穩定幣因何成名?
算法穩定幣並不是現在才出現,從源頭上看,它是人類貨幣改革的一場試驗。早在2014年就有學者發表了《哈耶克貨幣·加密貨幣價格穩定解決方案》和《關於加密貨幣穩定的報告:控制貨幣發行量》,而在2019年出現的算法穩定幣Ampleforth幾乎直接將上述學術理論進行了落地實踐,今年6月其代幣AMPL藉助DeFi進入行業視野,在2020年7月飆升至完全稀釋後的超10億美金市值,直至現在,由AMPL帶領的ESD、Ba se等暴漲行情重新洗牌交易榜單,令行業對AMPL等一眾算法穩定幣開始刮目相看。
算法穩定幣的崛起,令這一板塊的產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行業可見的算法穩定幣已達十餘種,其中邏輯最簡單的就是AMPL,通過增加或減少用戶持有代幣數量,使目標價格維持在1美元左右,這種特殊的設定決定了用戶購買的並非恆定的AMPL代幣而是AMPL市值的份額。這裡我們需要提到Rebase:Ampleforth採用的彈性供應量的貨幣穩定方式,需要在北京時間每天上午 10:00, Ampleforth 智能合約將增加或減少 AMPL 總量 ,每日總量調整稱為Rebase,所有錢包餘額按比例接受供應量調整。Rebase 之後,持幣人的全網持有量比例與 Rebase 之前相同。Rebase 並非稀釋,因為所有帳戶餘額按比例調整,無論是正向還是負向調整,錢包內餘額變化沒有相關空投或交易,只是 AMPL 智能合約功能在起作用。
ESD可以看作是算法穩定幣二代,是一種增加了債務和優惠券的機制,相對來說更為複雜。關於算法穩定幣的介紹已經有很多文章,這裡就不做贅述。用一句話歸納總體基本邏輯的話,市場中幾種算法穩定幣都借鑑於傳統法幣機構中央銀行的市場操作模式。這種借鑑利用供需關係與市場稀缺性穩定價格,完全用規則代替自由裁量,通過算法取代中央銀行,通過算法決定增加的貨幣數量,再通過貨幣供給決定貨幣價格,這也就是說只要控制貨幣的發行量,就可以決定物價水平。但置於加密世界中這一結論成立的前提是市場中的貨幣流動速度是恆定的,但這在加密市場是不可能實現的,由於算法穩定幣進入市場後便脫離了項目方的管理,貨幣的未來取決於市場的認可程度,對於類似於中央銀行類的機構,把最重要的貨幣經濟體系依託於未經市場驗證的程序,是一種極具風險的市場驗證試驗,同時單單憑藉貨幣的供給量控制價格,本身是一種刺激經濟活動的方式,在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算法穩定幣而言,是一種舍本求末的行為。
辯證看算法穩定幣的機會與風險
到底算法穩定幣是如何運作的,這裡我們用套利算法穩定幣和雙代幣算法穩定幣進行闡述。
1、套利算法穩定幣
套利算法穩定幣中的算法本身就面臨著極大的悖論矛盾,其中最大的便是反身性的關鍵穩定性,利用算法而衍生出的穩定幣為了保持自身價值始終處於與錨定貨幣的1:1比例(此後以錨定美元舉例),若用算法保持於美元的1:1比率則必須為市場提供套利空間,便是以可套利空間,讓貨幣價格在偏離1美元價位時交易可以獲得利潤,比如當前價格偏離至1.05:1,那麼此刻提前利用權利賣出,那麼當價格回歸至1的時刻就獲得了0.05美元的利潤,通過可見套利可以使價格維穩至1:1的比率,同時提高穩定幣的市場規模以及價格穩定性,但當穩定幣體量達到足夠大的網絡規模後,價格逐漸趨於穩定,市場流動性提高則會降低可見的套利空間,而沒有套利空間反身性交易就不存在價值,而市場體量也會因為投機交易的問題止步不前,悖論的問題就在於,為了市場長期穩定必須需要足夠大的市值以及市場認可度,而初期的市場認可度來自於可套利的環境,當市場環境壯大後套利者便不再認可這個市場。
2、Terra—— 雙代幣算法
Terra 是一種支持穩定的可編程支付和開放金融基礎設施的區塊鏈協議,由一籃子法定掛鈎的穩定幣提供支持,這些穩定幣由其原生代幣 Luna 在算法上維持穩定。Terra 區塊鏈採用雙代幣模式,分別為 Luna 代幣(質押以及穩定算法代幣)以及錨定包括美元、韓元等法幣的 Terra 穩定幣家族。一個簡單的總結是:用戶通過燃燒 Luna 可以鑄造 Terra,也可以通過向系統發送 Terra 並獲得等值的 Luna。
我們以錨定韓元的穩定幣 TerraKRW 為例,說明 Luna 如何保證 Terra 與法幣價值錨定:
當 1 枚 TerraKRW 價格 < 1 韓元 KRW,用戶或套利者可向系統發送一枚 TerraKRW 並獲得與 1KRW 等值的 Luna 代幣,此時系統的 TerraKRW 供應量減少、價格上升逐漸趨近等值韓元;當 1 枚 TerraKRW 價格 > 1 韓元 KRW,用戶或套利者向系統發送與 1KRW 等值的 Luna 代幣並獲得 1 TerraKRW,此時系統的 TerraKRW 供應量增加、價格下降,逐漸趨近等值韓元。
與 MakerDAO 採用鏈上資產進行抵押資產發行的「抵押債倉」模式的穩定幣系統不同,MakerDAO 中的抵押債倉與生成債務的用戶存在著對應關係,當抵押率過低時用戶將面臨清算,而在 Terra 通過系統內的特定算法以及 Luna 代幣實現代幣供需調節,用戶不存在被清算的風險。
長遠性上,算法穩定幣是投機還是創新?
當前算法穩定幣的市場存在著一個邏輯怪圈:「我看好你,是因為你是穩定幣,但我投你卻是因為你不穩定。」
按照上文的邏輯,這種模式極大的受市場情緒影響,人們應該深知其中的風險性,但在加密世界,這種去中心化的渾然天成以及現有的市場熱度來說,或許會給人們相當大的誘惑和期待,即這種模式只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差不多也可以像比特幣那般形成強大的用戶共識。
但關鍵在於算法穩定幣整體目前面臨著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想通過算法完全抵消中心化機構所帶來的價格控制,但自身又沒有足夠的市場認可度以保持自身的價格穩定性,通過給予套利空間的模式冷啟動,以保證自身價格可以與所錨定的貨幣1:1的等價,但整體發展邏輯有些類似於比特幣初期的發展路徑,由市場的質疑與猜測中慢慢成長,累計市場共識以達到目前數字黃金的地位,但比特幣可以緩慢與穩定的發展源自於自身的高波動性帶來的長期投資收益以及造富神話。
而算法穩定幣在發展初期就把價格綁定於法定貨幣之上,強行降低波動率以達成穩定幣的概念,完全捨棄了貨幣的自由波動性,嘗試著美聯儲曾經失敗過的布林頓森裡體系的掛鈎模式,由於算法穩定幣的概念仍然處於市場初期的狀態,當擁有足夠市值後是否會出現歷史中脫鉤的狀況,仍然需要時間的考驗。
對於當下的算法穩定幣,穩定幣本身具有很大的市場關注度,人們對這一波算法穩定幣的入局更具期待;其次DeFi市場還需要一個更加強勁的FOMO支撐點,而算法穩定幣恰恰撬動了這一市場動機;更長遠性發展來說,算法穩定幣的去中心化特性、能否挑戰USDT這樣的中心化機構發行的穩定幣,真正實現打土豪分田地,這是未來更宏大的願景所在。事實上後來穩定幣巨頭Tether的主要負責人也表示,Tether正在研究一種新的穩定幣USDTX,這就表明這個市場迎來激烈競爭的時候也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