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阿什裡牧場的1000頭牛近日擁有了獨屬於自己的「區塊鏈身份證」。這些「身份證」是每頭牛在數字世界的唯一可信映射,其特別之處在於它們能夠可信地為每頭牛進行資產確權,並如實地顯示每頭牛生命周期裡的包括去過的位置、每天的運動量、體重增長等成長信息。
據了解,當前國內牛肉消費快速增長,但國內全年肉牛出欄量卻僅佔中國牛肉總需求的70%。另一方面,國內大於一千頭牛的牧場僅有4%,大部分是個人牧場,數量僅有數十頭。與美國相比,中國出欄量在100頭以下的小牧場或農戶年產出肉牛佔據全國年出欄量的82%。可以看出,整個肉牛養殖產業處於非常分散且規模化較低的狀態,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牛肉生產商受到了較大的資金限制。肉牛價值非常大,一頭牛的價值約兩萬元人民幣,如1000頭牛的適度規模化出產量,意味著要預先準備兩千萬資金,此外還有肉牛後端運費等成本。但因存在牛隻重複抵押、抵押資產難監管、抵押資產處置方式較少等問題,導致金融機構對於肉牛養殖行業風險控制力度較弱,養殖場除了獲得政策性貸款及保險以外,較少能獲得金融機構提供的商業化金融服務。因此,如要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養殖,養殖場/牧民靠自籌資金遠不能滿足需求。
基於以上現狀和痛點,萬向區塊鏈聯合南京三才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豐頓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生物資產金融服務平臺」。該平臺以「BoAT+PlatONE物聯網數據賦能平臺」為依託,將區塊鏈模組植入生物資產監管物聯網設備,旨在為傳統畜牧業打造可信數據底座,助力產業進行數位化轉型。
記者了解到,「生物資產金融服務平臺」可實時採集每頭牛的動態數據。這些數據原生在區塊鏈上,具有安全、不可篡改、唯一性和可追溯性,真正從源頭構建了可信數據的商業閉環。由於區塊鏈技術的公開透明和難以篡改特性,金融機構可根據數據資產對牛隻價值進行正確評估,也能及時有效地對牛隻動態進行監控,正確判斷資產狀況,從而實現風險可控地為養殖企業和牧場提供融資服務,以解決牧場融資難的問題,助力產業規模化發展。
「從宏觀層面來說,萬向區塊鏈生物資產金融服務平臺可以看作是一個聯盟生態。」萬向區塊鏈執行總裁王允臻表示,在這個生態裡,政府、監管機構、金融機構、養殖方、屠宰方等各利益相關方能夠以低成本且快速的方式進行協作,從而提升整個畜牧產業的信息化、智能化、規模化建設和管理。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