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親屬、近親屬、家庭成員都是再普通不過的詞語了,但在法律上,它們的法律定義和所包含的範圍與我們日常認知是不是一樣?它們在法律上又被賦予了什麼權利和承受什麼義務?
《民法典》對於親屬、近親屬以及家庭成員是如何規定的?
父母、兄弟、姐妹
公婆、兒媳、女婿
三叔、六伯、七大姑、八大姨
……
這麼多親戚
究竟誰屬於自己的親屬
誰又屬於近親屬
家庭成員又包括哪些呢?
在這方面,法律的界定和我們的認知可能有所不同,《民法典》中新增了對親屬、近親屬和家庭成員的明確界定,成為搭建家庭關係中權利與義務的基石。
法律條文
第一千零四十五條:「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這符合人們的日常認知。
「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即只有配偶和三代內的直系血親。
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
因此,日常生活中往來密切的「七大姑八大姨」、堂表兄弟姐妹及公婆、兒媳女婿等都不屬於《民法典》所界定的「近親屬」。
法律小知識
「近親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法律概念,但在民法體系、刑事法律體系、行政法律體系的範圍卻有一些差異。
在刑事訴訟中,《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明確「近親屬」僅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並不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而在行政訴訟中,《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十四條規定,「近親屬」則包括了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係的親屬。
簡單的說,「近親屬」的範圍在三大法中的排序依次為刑法<民法<行政法。
《民法典》中關於近親屬和家庭成員的權利義務規定
在家庭中所處關係的不同,意味著享有權利和應盡義務的不同,其中尤以「近親屬」的影響最深。
在《民法典》中搜索「近親屬」,出現19次,「親屬」3次,「家庭成員」5次。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親屬」「近親屬」「家庭成員」從所涉範圍上說,是一個逐步限縮過程。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民法典》中關於近親屬和家庭成員的權利義務都有哪些較為重要的規定。
(一)監護義務
第二十七條: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第二十八條: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他近親屬;
(四)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二)撫養、贍養義務
第二十六條: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
第一千零七十四條: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
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或者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第一千零七十五條: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弟、妹,有扶養的義務。
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第一千零四十二條: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例如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哪些人是家庭成員?法條中並未明確,《民法典》出臺後,這對家暴的認定有了更清晰的依據。
(三)房屋優先購買權
法律條文
《民法典》第七百二十六條規定,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的,應當在出賣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購買的權利;但是,房屋共有人行使優先購買權或者出租人將房屋出賣給近親屬的除外。
因此,近親屬買房構成了承租人優先購買權的例外。
(四)人格利益及人身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法律條文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條規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死者沒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經死亡的,其他近親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千一百八十一條:被侵權人死亡的,其近親屬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被侵權人為組織,該組織分立、合併的,承繼權利的組織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被侵權人死亡的,支付被侵權人醫療費、喪葬費等合理費用的人有權請求侵權人賠償費用,但是侵權人已經支付該費用的除外。
(五)醫療活動知情權
法律條文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明確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明確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這裡的「近親屬」就不包括公婆或者兒媳女婿。
(六)繼承權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一)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二)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民法典》中明確「親屬」「近親屬」「家庭成員」的界定有利於鼓勵具有特定關係的自然人之間相互親善、扶持,弘揚家庭美德、樹立優良家風,在賦予其相應義務的同時,也保障其相應權利的行使和財產利益的維護。
來源:南寧工會、廣西普法
責任編輯:周波 彭原清 桂松
本期審稿:魏浩然
值班總編:查必芳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國黔西南
APP:北緯25°的黔西南
數字報:http://www.qxnrb.com
官網:http://www.zgqxn.com
郵箱:zgqxnw@163.com
聲明
凡「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刊發的原創內容,均保留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gqxnw)」。
原標題:《【進入民法典時代】誰才是我的近親屬?《民法典》有了明確界定!》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