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 2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為進一步加強致公黨機關隊伍建設,提升機關工作效能,全面促進致公黨各項工作,按照致公黨中央主席辦公會部署,決定在致公黨中央和各省級組織、中央直屬組織機關中開展「書香機關」讀書活動。本讀書活動第二期推薦書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實實施民法典」舉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民法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
今天分享致公黨中央法治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隆平律師事務所主任盧子明的文章:《民法典》開啟中國法治新時代。
《民法典》開啟中國法治新時代
盧子明
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正式進入「法典新時代」。作為新中國歷史上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可謂是集萬眾智慧,應時代所需,既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也是人民權利保障的法律匯總,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對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一、民法典彰顯「法典」地位
何為「典」?顧名思義,「典」首先具備典範性,表現為民法典獨特的法律地位。民法典調整社會成員的各種民事活動,可以說是「從搖籃到墳墓」,甚至繼續向兩端延伸。具體體現為民法典第十六條、一百八十五條,分別對尚未出生的胎兒的權益以及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等民事權益予以保護。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民法典稱得上是僅次於憲法的「國家重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的重要裡程碑。
其次「典」還有大全、系統之意。此次民法典的修訂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範,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鑑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成為新中國立法條數之最、字數之最。民法典全典共七編,1260條,總計十萬餘字,開創了新中國立法的新紀錄。
最後「典」具有邏輯、規律之意。就外在表現來講,由總則和分則聚合在一起搭建起了《民法典》的體系架構,形成總—分的總體框架。除此之外,在分則,即後六編中依然存在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由二、三編的物權和合同債權,組成財產權;由四、五編的人格權、婚姻家庭形成身份權;第六編則是以身份權為前提的財產權,即繼承權;第七編侵權責任編起到保障兜底作用,對前面各分編的權利提供保障和救濟。因此,民法典的編纂和整合不是機械式的,而是有溫度,有靈魂,有嚴密的邏輯體系的。
民法典被定名為「典」,可謂實至名歸。
二、民法典彰顯私權保障
此次民法典的編纂有一個極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彰顯了私權保障的理念。民法典以人的發展和人的權利為軸心進行設計,致力於將民法典這棟恢弘大廈建立在私權保障的基石之上,形成一部「權利的宣言書」。最具代表性的例證就是將人格權獨立成編,對人格權的尊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各國的民法典當中,我們是走在最前面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後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體現出人民群眾由過去關注經濟利益變為了既關注物質也追求精神,這是人民群眾的需求,法律的制訂當然的回應人民群眾的呼聲和需求,因此才有了這一創舉。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對高空拋物、高空墜物所產生的民事責任進行了修改和完善,是民法典保護私權的見證。可以說高空拋物、高空墜物是新時代的新問題。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們目之所及皆是高樓林立,進而催生了高空拋物,高空墜物一系列問題。民法典在舊規,即在尋求侵害人無果的情形下,由有可能加害的全部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的基礎上,增加了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築物管理人的安全保障義務,更明確了公安機關參與調查的義務。習總書記曾說過:「一紙判決,或許能夠給當事人正義,卻不一定能解開當事人的 『心結』」。如果適用舊規,本著彌補受害人權益的思想,使得大多數無辜的建築物使用人一起為真正的責任人「買單」,這不合常理也不合法理,這一紙判決為眾多無辜承擔補償責任的建築物使用人繫上了「心結」。在這種情形下,民法典創新調查方式,規定由公安機關介入調查,這無疑讓真正的責任人無所遁形,給予受害人和其他建築物使用人以真正的權利保障。
三、民法典彰顯時代特徵
民法典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法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民法典的誕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情況下,應運而生。黨的十八大之後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在形成全面依法治國之後,可以依照法律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這為民法典的誕生提供了大環境支持。中央重視,才能凝聚力量。民法典編纂由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牽頭,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及其他司法機關提供助力,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法學會及其他各方力量參與。同時,民法典很好的聽取廣大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對於有爭議的問題,求取最大公約數,徵求意見階段共收到大概40萬人,86萬多條意見。各方主體齊心協力立足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共同完成了這一「國之重典」,這部法典可以說是我們全民或者說各界的一個智慧結晶。
民法典編纂過程中的每一個細微的改動都緊扣百姓生活的熱點、難點,回應時代變革、社會關切。如民法典物權編對居住權的完善;合同編對高利貸的明確禁止;人格權編對隱私權的明確界定;婚姻家庭編離婚冷靜期的設置。又如民法典對網絡虛擬財產的承認和保護、對網絡侵權責任的具體細化和完善、對器官捐獻和基因編輯的明確認定等等。這些點點滴滴的變動,匯成了時代洪流,彰顯了民法典的時代特徵。
「法與時轉則治」,民法典歷經滄桑歲月,經歷幾番坎坷,終於「呱呱落地」。隨著民法典作用的充分發揮,其將成為實現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制度基礎。
來源:《中國致公》微信號
上海致公微信訂閱號
原標題:《書香機關|盧子明:《民法典》開啟中國法治新時代》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