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北方草原曾經是無數遊牧族群活動的舞臺,而這些遊牧族群不但曾對中原的歷史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其中一些甚至還曾西遷到歐洲地區,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對世界歷史也都產生過深遠影響。而在這些族群中,回鶻(hú)也是其中的重要一員,但可以說它又是一個稍顯特殊的族群:即它雖然也曾強盛一時並深度參與中原歷史,但卻從未入主中原。而在後期儘管它也曾西遷,但卻也沒有走多遠,其主要後裔活動區域也始終位於中國境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回鶻人的經歷。
回紇與回鶻
應該說回紇(hé)和回鶻在其自己的語言裡是同一個詞,只是在翻譯漢語裡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差別。而在漢語裡,回紇是更早出現的譯名。而根據中原史書記載,回紇人最早是由蒙古草原及其周邊地區的9個部落組成的聯盟,其頭領則全都來自在其中佔據核心地位的藥羅葛部落。
因為回紇是9個部落的聯盟,所以他們後來曾被突厥人稱為「九姓烏古斯」,在這裡「烏古斯」其實就是「部落」或者「姓氏」的意思。而在公元6世紀突厥崛起之後,回紇部被突厥徵服,成為其奴隸部落。但在公元605年,回紇首領特健俟斤和其它一些鐵勒部落一同背叛了突厥,開始自立。
而在回紇自立後,就長期向唐朝稱臣,並曾多次配合唐朝對周邊政權發動過一系列軍事行動。比如在公元646年,回紇人配合唐將李道宗一同攻滅了另一支很有實力的草原部族薛延陀。而在公元742年,回紇又聯合葛邏祿和拔悉密兩部,將突厥人叛唐之後建立的後突厥汗國攻滅,並將其末代可汗白眉(阿史那鶻隴匐)斬首,還將其首級送到了長安。
在此之後,回紇還曾多次發兵助唐朝平叛,比如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就曾有4000名左右的回紇騎兵參與了唐朝收復長安和洛陽的戰役。而回紇人在攻佔洛陽之後,在洛陽接觸到了發源于波斯的摩尼教,也就是明教。回紇首領被摩尼教的教義折服,很快將其教士請回自己的領地,並立為國教。而儘管唐玄宗曾經非常討厭明教,此前還曾禁止其在中原傳教,但因為唐朝和回紇長期緊密的關係,所以在安史之亂後唐朝曾長期特許明教在中原傳播,直到回紇汗國滅亡後才告終。
此外,回紇和唐朝還曾多次聯姻。注意,桃花石雜談在這裡說的是聯姻,而不是和親。因為中原王朝歷史上將公主外嫁和親可以說並不是特別罕見,但中原王朝的皇族迎娶外族公主則是非常罕見的歷史事件。而在公元756年,唐朝宗室、敦煌王李承採就曾經納了回紇英武可汗之女毗伽公主為妃,所以當時回紇和唐朝關係之緊密也可見一斑了。
也許正是因為回紇和唐朝關係如此緊密,回紇對於自己族名的漢語譯名似乎也非常在意。在公元788年,回紇主動要求將自己族名的漢語譯名改為「回鶻」,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族人像鶻鷹一般勇猛。所以從此以後,漢文史籍裡就開始以「回鶻」稱呼這個族群了。
回鶻汗國的滅亡
但回紇因為在安史之亂中給唐朝幫了大忙,所以其牟羽可汗(移地健)後來多次對唐朝採取了極為傲慢的態度,在與唐朝的互市中長期要求以不合理的高價用戰馬換取唐朝的絲絹。在公元779年,他甚至還在一些中亞粟特人(安祿山即出自這個族群)近臣的建議下,準備發兵攻打唐朝。但他的這一政策遭到了自己的叔叔頓莫賀達幹的激烈反對,最終頓莫賀達幹發動政變將牟羽殺死,自立為可汗,後來又被唐朝加封為長壽天親可汗。
在此期間,急速崛起的吐蕃已經佔據了河西走廊,將唐朝與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的聯繫切斷,而此時回紇汗國就成為了兩個都護府與唐朝相互溝通的唯一中轉站,回紇也曾多次出兵幫助兩個都護府抵抗吐蕃的攻勢,可以說為兩個都護府的生存起到了重要作用。當然,這裡也要說明,因為安西與北庭必須通過回鶻才能與中原實現溝通,所以在當時的現實裡,他們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淪為了回鶻的附庸,所以西域的局勢也漸漸演變成了吐蕃和回鶻的爭霸。
公元789年,長壽天親可汗去世,其子忠貞可汗多邏斯即位。很快吐蕃就發重兵攻打北庭都護府,回鶻大將頡幹迦斯從漠北出兵援助,但與吐蕃交戰卻遭遇大敗。而此時忠貞可汗又被毒殺,頡士迦斯率部回師,扶植忠貞的幼子阿啜即位成為奉誠可汗,失去了外援的北庭隨即陷落,而安西都護府也在不久後被吐蕃佔領。幾年之後,奉誠可汗也死了,而且沒有留下後嗣,之後其大將骨咄祿被擁立為新可汗,即懷信可汗。但懷信可汗已經不是出身於回鶻長期的王族藥羅葛部,等於在此時,回鶻汗國發生了一次改朝換代。
懷信可汗武將出身,因此在戰場上還是頗有作為,他在位期間,曾經多次擊敗吐蕃,從吐蕃手中奪取了部分北庭故地,並佔領了武威等地。之後10幾年,回鶻一度壓倒吐蕃,成為了西域的強權。當時他們與中亞粟特人的貿易往來非常頻繁,一度還實現了相當程度的經濟繁榮。但從公元823年開始,吐蕃對回鶻攻勢再起,之後回鶻王室則發生了多次內訌。公元832年和839年,兩任回鶻可汗都在政變中被殺。特別是在公元839年的內亂中,回鶻宰相掘羅引來2萬沙陀騎兵介入其中,再加上其境內爆發了嚴重的饑荒,回鶻國力受到重創。
第二年,回鶻汗國內亂繼續,此時在其北方,原來臣服於回鶻的黠戛斯派出八萬騎兵介入回鶻內戰。他們很快攻佔了回鶻首都窩魯朵八裡(在今天蒙古國中部)並將其夷為平地。之後黠戛斯騎兵橫掃回鶻全境,將其它回鶻城市也悉數摧毀。經此大難之後,回鶻的許多部落開始四散奔逃。其間雖然還有幾個貴族曾經使用過回鶻可汗的名號,但都很快被不同對手擊敗,回鶻汗國在公元848年宣告滅亡。
回鶻後裔的變遷
而黠戛斯雖然滅亡了回鶻汗國,但因為其自身仍然是一個純粹的遊牧民族,因此當時並沒有全盤繼承回鶻汗國的領土,所以他們在大肆劫掠之後,又把回鶻故地的核心地區鄂爾渾河谷分封給了已經臣服於自己的部分回鶻部落,只是在當地維持了間接統治。在公元890年,契丹人從黠戛斯人手中奪得了鄂爾渾河谷,這部分回鶻人可能最終融入了契丹人之中。有些記載顯示,建立了契丹王朝的耶律阿保機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鶻人的後代。
而西遷的回鶻人則主要分成了三支。其中走的最遠的一支一直走到了帕米爾高原,他們在當地與早期也與回鶻關係密切,但此時已經轉信伊斯蘭教的葛邏祿人融合,後來建立了在中亞歷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的喀喇汗(黑汗)王朝。喀喇汗王朝雖然是一個伊斯蘭王朝,但其君主卻長期自稱「桃花石汗」,而「桃花石」在當時是中亞地區對中國中原地區的稱謂(後來還演變成了對漢人的稱謂)。
另一支回鶻人則在其首領僕固俊的率領下遷到了吐魯番周邊地區,在這裡他們擊敗了吐蕃人,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高昌回鶻建立之後,其境內的回鶻人也放棄了明教信仰,轉而信仰佛教。此後高昌回鶻曾一度國勢大盛,鼎盛時期其領土北達阿爾泰山,南越羅布泊,西南至喀什。當時一位喀喇汗王國的學者喀什噶裡曾將高昌回鶻稱為不信伊斯蘭教的國家中「最強盛的一個」。後來遼朝興起之後,高昌回鶻開始對遼朝稱臣,在遼朝被滅亡之後,則繼續對西遼稱臣。
在公元1209年,看到西遼國勢日衰,蒙古不斷崛起的高昌國王的斤將西遼派駐的監國殺死,投靠了成吉思汗鐵木真。後來鐵木真將女兒嫁給他,並認他為義子,之後高昌回鶻仍然由其家族統領。而在蒙古帝國分裂之後,高昌回鶻受到伊斯蘭化的察合臺汗國的多次入侵,不久後吐魯番也被察合臺汗國攻佔。在元朝末年,高昌回鶻幾乎所有領土都被察合臺汗國佔領,留在當地的高昌回鶻人與遷入的察合臺人(包括部分黑汗王朝後裔)漸漸融合,成為了今天的維吾爾族。現代觀點一般認為,維吾爾就是回鶻一詞的另外一種音譯。
而在高昌回鶻故地被察合臺汗國佔領之後,不願轉信伊斯蘭教的高昌回鶻王族率領部分部眾遷居到了元朝境內的甘肅等地。而他們遷居此地很可能跟當時這裡有著另外一支回鶻後裔有關。在回鶻汗國滅亡後,另外一支西遷的回鶻人就是遷居到了河西走廊,他們在這裡建立了甘州回鶻政權。後來在西夏崛起之後,甘州回鶻被其吞併。元朝之後,甘州回鶻和部分從高昌遷來的回鶻人融合,最終逐漸形成了現代主要分布於甘肅的少數民族裕固族。現代一些觀點認為,「裕固」這個名稱也是回鶻的另外一種音譯。有些觀點甚至認為,近代裕固族十部落之一的亞拉格部落就是回鶻王族曾經的王族藥羅葛家族的後裔。
總體來說,雖然回鶻汗國消失已經有1000多年,其後裔也都經歷過滄海桑田式的劇變,但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回鶻汗國的遺產也仍然可以在許多方面找到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