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當中,最痛苦的不是物質的缺乏,而是人性對自己的折磨,比如世道的險惡、人心的難測等。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人」永遠是最難搞定的,事情好辦人難做。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自然就會有紛爭。
當我們與別人產生矛盾而自己痛苦的時候,最大的問題不是矛盾本身,而在於自己不能容納這些痛苦和委屈。人性的潛意識會有一種問題:過度排斥不圓滿。
《道德經》中說: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的本性就是討厭寡和、孤單和不圓滿。我們與人的相處過程中總會遇到矛盾和糾紛,當不再接受委屈的時候,痛苦就會油然而生。
從另一個角來說,人生容納的委屈,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回報給你。所有的容納,都會帶來一個更好的自己。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就是說:不在乎自己看見的東西,反而能看得清楚;不自以為是,反而受崇敬;不炫耀自己,反而看得見功勞;不自高自大,反而會長久。正是因為不和別人相爭,所以不會與別人有矛盾。
從辯證的角度看,只要能誠心誠意去遵循,才是常說的自然之道。世間萬事之間陰陽調和,萬事之間都講究平衡,任何看似不圓滿的狀態,實則是另外一種成全。
所以,當你以低姿態的狀態去應對生活時,生活會給你意料之外的圓滿。人生承受的福氣和禍端都是相等的,當你自以為是的時候,反而看不見自己;當你沒有自大的時候,反而能看見自己的功勞。
願意承受委屈和不圓滿的人生,就是一種合乎道的智慧。所以懂得承受委屈,能夠熬過自己認為的「苦難深坑」時,就會遇見一個非常美好的人生。人生沒有不經歷委屈,就像人在世俗中,沒有不陷入江湖的。所以要相信一個字「耐」,吞下委屈,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上天就一定不會辜負你。
這樣的智慧在《道德經》中還有很多。雖然《道德經》僅5000多字,卻記錄了老子一生的智慧結晶。學習《道德經》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的人生領導能力。
讀《道德經》讓你更好的掌控,在對的時機做對的事,順應自然,你的人生自然不會太差!在《道德經》中尋找大智慧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還可以帶孩子一起讀一讀,一起感受國學文化的魅力。
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的時候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不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任何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一以貫之」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