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的大用,領悟到人生見識才有深度!

2020-12-12 詩苓說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一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一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在第十一章裡,老子先是舉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種現象。老子說啊,你看三十根輻條製作成一個車輪,有了中間空的地方放上車軸,車子才能運轉起來;用泥土做器皿,留出泥土中空的地方,這個器皿才能盛放東西;建造房子時,做出了門窗和四壁,留出裡面的空間才能夠住人。說完了這三個現象,老子總結了一句話,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我們肉眼看得見的東西,也就是有,像是三十根輻條,像是器皿的四壁,像是房屋的牆,都只是一個用來完成某種功能的工具,能給人帶來便利,但真正有用的卻是中間留出的空間,也就是無,無才是這個物件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

老子想用這句話帶給我們一些什麼樣的人生啟示呢?其實是老子發現,我們生而為人的最大痛苦就在於我們總是被「有」,被這些肉眼可見的物質所困,所奴役。我們忙忙碌碌,四處奔波,披星戴月,追逐著房子,車子,存款,職位等有形的東西,可是忘記了到頭來我們作為一種高級的靈性動物,需要的遠不是吃喝住宿這些低級的需求,而是精神的高尚,心靈的愉悅和生命的圓滿。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用筷子吃飯,吃的不是筷子,筷子只是給我提供便利,而許多人卻為了買一雙金子做的筷子奔波勞苦;其實我的吃也不是飯,而是飯帶給我的營養,進一步說我們需要的是健康,飯也只是給我們提供便利,而許多人卻為了買更華麗的飯食蹉跎了生命。所以啊,我們要記住第一點,有之以為利,千萬不要為了給我們提供便利的一些些工具而付出寶貴的生命。

那第二個要點,就是無之以為用。無是什麼呢,是精神的富足,這才是真正能滋養我們生命的東西。忙碌的朋友們有多久沒有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了呢,你是否快樂,平和,悅納,你是否發自內心的幸福呢?你有沒有經常陪伴愛你和你愛的人呢?你總是覺得現在的奔波勞苦是為了以後的幸福時光,是為了你愛和愛你的人,可是時光就在你忙碌的時候流逝了,你愛和愛你的人就在你忙碌的時候老去了,離去了。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是道德經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朋友們可靜下心來仔細地體味一下。那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下一講我們將繼續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二章,希望大家持續關注,私信我們進行互動,朋友們再見。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道德經》全文共八十一章,隨便挑一章細細研讀,都會發現,短短幾句,卻蘊含著讓人終身受益的智慧。字裡行間無不訴說著經典,即使過去了幾千年,這些智慧到今天仍然受用,並值得所有人學習。我想,這也正是《道德經》的魅力所在。
  • 老子《道德經》: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作用更大
    琢磨君專欄——解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分享人生智慧!關注我,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老子《道德經》中的智慧!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道: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即:「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老子還舉例說明: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間必須留出空處,器皿才能發揮盛放物品的作用。
  • 《道德經》裡有十句話,讀懂了就悟透了人生
    《道德經》五千言,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義,答案自在其中。它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長期影響了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老子通過對世態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點點滴滴積綻成了關於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據聯合國統計《道德經》己翻譯成70餘種文字,傳播到120多個國家。
  • 《道德經》:一個人,一旦領悟這3句話,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道德經》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貴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禍福相倚、上善若水等思想不僅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也是照亮我們前進道路,指引我們人生的大智慧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道德經 | 第十一章:道在有無動靜之間(下)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都必須「虛懷若谷」,與天地精神往來而得大機大用。再次,如「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戶是室內的門,牖是窗竇。要建造一間巨大的房屋,必須要開闢門窗,以便光線空氣的流通,才能住人而養人。使人胸襟開闊,內外暢達而無阻礙。由此而說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的修習心智功夫,必須要開張靈明,靜居其中,見聞不隔而清淨無為。如要施之於用世之道,便是「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的楷模。
  • 《道德經》:十句人生箴言,說盡人生至理
    ——《道德經》 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當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順利、不如意,甚至慘重的打擊時,請千萬相信時間能夠稀釋這一切,挫敗和低谷終將過去。 風雨後的天空更加美麗,彩虹也會出現。
  • 《道德經》裡這3句話,領悟透了會受益,網友表示:學到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呢?作為中國人,如果還沒看過《道德經》,一定要抓緊時間去閱讀。這是一本博大精深、蘊含著宇宙奧秘的中國古代哲學,老子的這本《道德經》給了很多人以思考。其中有經典的3句話,蘊含了中國人的生存智慧與處世哲學,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將會受益終身!
  • 《道德經》「無用之用」是道家思想核心,怎麼理解「無」和「有」
    00:43 來源: 小播讀書 舉報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老子的《道德經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保持內心的平和,比進補有用1000倍;也難怪,作為「萬經之王」,中國最高智慧的它,一流行,就是2000年。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有人因為《道德經》找到人生目標。真正活得好的人,都「為而不爭」。他是黃向軍。很多人認識他,可能是因為他在網上解讀《道德經》,已經有近500萬人觀看了。妙趣橫生,又突然讓人醍醐灌頂的風格,讓一眾網友親切地稱他國學怪才、說書大咖。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道德經》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充滿了智慧,隨便拿出一個字,一句話,都值得玩味,領悟,悟透了,對增加我們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為人處世,有一句話,非常簡潔地表明了觀點。懂得這句話的人把它牢記在心,成為一個很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卻認為是個笑話,人生磕磕拌拌。
  • 《道德經》:「有容」乃大!
    對於房子,大家最看重的就是房子的可用面積,因為這個指數才真正決定了房間的性價比,房產證寫的上面積再大,減掉公攤,真正的可用面積有多少,這才是最重要的!《道德經》告訴我們「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房子的牆壁是死的,房子的空間才是可以用來在裡面活動的,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道德經》作為萬經之王,為什麼要告訴我們這麼普通的常識呢?
  • 《道德經》5大天機,人生5大禁忌
    《道德經》一書,暗含五大天機,指明人生五種禁忌。第一忌:積怨《道德經》裡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怨恨可以化解,怨氣卻無法消散。在高處立身,向低處處世,才是聰明人。第三忌:浮躁《道德經》裡講:「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著腳的人,也許站得高,卻註定站不穩;邁大步的人,也許走得快,卻註定走不遠。
  • 《道德經》: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苦於自己沒有大的進步,施襄夏一賭氣離開師門,不想再學了。 在回老家的路上,在一座山亭中他發現了一盤用石子擺成的棋局,禁不住研究起來,發現棋局奧秘無窮。 正在他看得入迷的時候,一個白髮蒼蒼的老道士走了過來。原來棋局就是這老道士設下的。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語言精確形容的,就如莊子所說: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道不特指某一具體事物,但道無處不在。我們雖然不能用語言來定義「道」,但是可以用某些生動形象的事物來形容道。
  • 《道德經》:真正幸運的人,會注意這三點,庸人感嘆:知道得太晚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將天道和人道緊密聯繫的古典書籍,裡面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語錄,真正幸運惡人,會注意「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三點。當我們能領悟無味才是真味,平淡才是人生的道理時,或許可以擺脫紛至沓來的誘惑幹擾,不再「心為行役」,真正到達自由通透的圓滿境界。《道德經》是一本幫助人們能領悟人生境界的書籍,幾千年來,影響了無數後人。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莊子》解讀——無用之用為大用
    《莊子》解讀——「無用之用為大用」《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重要典籍之一!是繼承發展了老子《道德經》「道法自然」的理學思想!這本書不但有非常高的思想價值,且從文學角度上也有很高的鑑賞價值!很多典故都是膾炙人口!
  • 《道德經》:人生承受的所有委屈,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展現圓滿
    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自然就會有紛爭。當我們與別人產生矛盾而自己痛苦的時候,最大的問題不是矛盾本身,而在於自己不能容納這些痛苦和委屈。人性的潛意識會有一種問題:過度排斥不圓滿。從另一個角來說,人生容納的委屈,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回報給你。所有的容納,都會帶來一個更好的自己。《道德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