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北魏上承五胡十六國,為(386-542)南北朝中北朝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拓跋鮮卑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對後世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十分有趣的是,對比北魏及後世的蒙古帝國(不是元朝),可以清楚地發現兩者所具有的遊牧共性,與其他的五胡政權不同,,筆者更願意將早期的北魏稱之為「遊牧帝國」或「4世紀的蒙古帝國」那麼。為什麼說他們具有相似的特點?北魏帝國的早期軍事模式是怎樣的呢?本文將為你一一道來。
一 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
與一般人的印象不同。所謂的五胡十六國,除個別外,大部分是由已經內遷很久或是漢化程度很深的少數民族所建立,他們不僅在政治上模範漢族政權,「置百官」「明刑法」,甚至在文化上也具有很深的漢化痕跡。比如鮮卑中的慕容部因喜歡帶漢族的歩搖頭飾,被稱為歩搖或慕容鮮卑,(「慕容廆,昌黎棘城人 ( 今朝陽北) 。曾祖莫護跋,於魏初率其部入局遼西,從司馬宣王 ( 即司馬懿 ) 討公孫淵,拜率義王,始建國於大棘城之北。見燕代少年多冠步搖冠,意甚好之,遂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十六國春秋》)。這些民族,大多與漢人沒什麼明顯區別,可以這樣說,五胡十六國雖然在給北方人民帶來了深刻的災難,但是並沒有造成北方的文化斷層,也沒有帶來徹底性的政治及軍事模式的變革。
金步搖
鮮卑壁畫
與他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拓跋鮮卑,眾所周知,鮮卑是作為一個民族集團而非一個部族記載於史書中的(鮮卑的概念更類似於西方歷史中的日耳曼人)。用大白話說,鮮卑中的諸多民族除了都叫鮮卑之外,彼此間的文化風俗差異都十分巨大。拓跋鮮卑是鮮卑六部中的一部。屬於典型的遊牧民族,「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是鮮卑部落中漢化程度,文明程度最低的部落之一。拓跋鮮卑大致起源於大興安嶺嘎仙洞一帶。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據《魏書·序紀》載,鮮卑之先「積六十七世」,至拓跋氏遠祖拓跋毛時(約在公元前2世紀後期至1世紀前期左右,相當西漢武帝在位期間),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所謂「國」,當指氏族集團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較小的家支。毛則是部落聯盟的酋長。毛下傳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約公元1世紀前期),正值東漢初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拓跋鮮卑乘隙第一次南遷,至「大澤」,即今呼倫池(達賚湖)。由於地「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澤地帶),謀更南徙,未行而崩」。後又經六世,至拓跋鄰時,一方面「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即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連同拓跋氏形成「鮮卑八國」,後鄰又命叔父之胤為乙旃氏,疏屬為車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面因呼倫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隨著拓跋氏社會的發展,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張勢力,就必然向南擴展,遂準備第二次南移。由於年老體衰,乃以位授子拓跋詰汾。諸汾遵命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這裡水草豐美,樹木繁茂,是牧獵的好場所,並接近了中原文化。詰汾統領部眾南遷時,約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後,即東漢桓、靈二帝之際。拓跋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後,與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形成了新的拓跋鮮卑部族。在拓跋力微統治期間(219-277),拓跋部落吞併周圍部落,逐漸強大起來。當時除了帝室十姓外,其它異姓諸部(基本都是遊牧民族)加入拓跋聯盟的有75個(一說68姓)姓或部落成分。可以說是一鍋大雜燴。在拓跋力微的孫子拓跋猗盧統治期間,又吞併了許多部落。開始積極參與中原事務。到了拓跋什翼健在位的338年,正式稱王建國,即北魏的前身代國(338-376)。開始了拓跋鮮卑政權的第一步。376年被前秦所滅。十年後(386),拓跋什翼健的孫子拓跋珪乘前秦滅亡,返回故地,重新建立代國,後改國號「大魏」,即北魏。
鮮卑南遷圖
二 拓跋珪時代的拓跋鮮卑
4世紀早期的拓跋鮮卑,比起一個具有完整政治結構和組織性的政權,更像是一個披著文明政權外衣的結構鬆散的遊牧部落聯盟,如在拓跋猗盧統治時代,拓跋鮮卑就「分國為三部」,三位首領各行其政,都擁有自主權。儘管拓跋猗盧曾一度「總攝三部,以為一統」,拓跋什翼健也曾稱王,「置百官」但是,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濃厚的遊牧民族色彩。如在370年代,前秦苻堅與代國使者燕風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
「堅曰:"卿輩北人,無剛甲利兵,敵弱則進,敵強則退,安能併兼邪?"鳳曰:"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勝也。"堅曰:"彼國人馬多少?"鳳曰:"控弦之士數十萬,見馬一百萬匹。"堅曰:"卿言人眾則可,說馬太多。"鳳曰:"雲中川自東山至西河二百裡,北山至南山百餘裡,每歲孟秋,馬常大集,略為滿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猶未盡。"鳳還,堅厚加贈遺。」《後魏書》
鮮卑騎兵俑
「輕行便資,因敵取資,」(沒有後勤,全靠搶劫獲取物資)「每歲孟秋,馬常大集,略為滿川」(秋天馬肥時出兵)等語句顯然顯示出了代國濃厚的殘餘遊牧色彩。拓跋珪上臺後,為了快速的政權化,作出了一些努力。如解散舊有的以血緣部族為紐帶的遊牧部落,讓他們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有戶籍的民眾)。如《魏書 》 卷一一三《 官氏志 》雲 : 「登國初 , 太祖(拓跋珪)散諸部落,始同編民。」 《魏書》卷二《太祖紀》 又雲 : 登國元年「二月 , 幸定襄之盛樂 。息(解散)眾課農」 。甚至仿照漢族政權進行大規模的屯田活動。如《 魏書 》 卷一一 O 《 食貨志 》雲 : 「 太祖定中原 , 接喪亂之弊 , 兵革並起 , 民廢農業 。方事雖殷, 然經略之先 , 以食為本 , 使東平公(拓跋)儀墾闢河北 , 自五原至於桐陽塞 (今包頭東)外為屯田。」當然,這些解散部落的行動不可能一蹴而就,終北魏之世,一直在進行。除此之外,舊有的代國體制也顯示出了濃厚的遊牧色彩,「其諸方雜人來附若 , 總謂之烏丸 ,各以多少稱酋、 庶長, 分為南北部 , 復置二部大人 以 統 攝 之。時帝弟瓤監北部, 子實君監南部, 分民而治 , 若古之二伯焉。」《魏書·官世志》這套政治機構 , 仍以部落為其基礎 , 雖採用一些魏晉官號 , 而大大小小的部落酋長仍保持其 權力 , 特別是南北二部大人 , 權力仍次於代王。拓跋珪上臺後,仍然基本沿用這套政治體制。「 太祖登 國元 年 ,因而不改 , 南北猶置大人 , 對治二部 。」(同上),儘管也「初建臺省,置百官」,模仿漢族的三省制(三省六部的前身)但由於鮮卑貴族的反對和對漢人的不信任,毫無實權,基本是粉飾門面。實權則掌握在由鮮卑各部貴族組成的所謂「八部大人」「八部大夫」手中。「其八部大夫於皇城四方四維面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國常侍。」(《魏書·官氏志》),他們「各有屬官」,分別統帥鮮卑軍隊。參與軍事機密和重大決策。以皇帝為首,有八部大夫參加的會議,就是當時的最高軍事決策中樞和權力中心,基本將漢人排擠在外。拓跋珪的在位時間較短,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帶有濃厚的遊牧殘餘,難以在短期內從根本上改變北魏的遊牧性質。因此,4世紀的北魏帝國在政治上,仍屬於一個遊牧性質的政權。
拓跋珪塑像
三 北魏早期的軍事模式
不僅在政治上,在軍事上,早期的北魏也有著濃厚的遊牧色彩。第一,軍隊基本都由鮮卑部落民組成。北魏早期的軍隊分為皇帝直接掌握的中軍及地方的鎮兵(鎮戍兵),中軍由前期的部族兵發展而來,具有濃厚的部族色彩。在幾位中軍將領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發現,「領部落」多次出現,幾乎人手一份。如《魏 書 》 卷二五 《 長孫嵩傳 》 雲 : 「 父仁 , 昭成為南部大人。」… (嵩) 年十 四 ,代父統軍。。。。」《魏書·樓伏連傳》記載 : 「 樓伏連 , 代人也 。世為酋帥。… …年十三 , 襲父位 , 領部落。太祖初 ,從破賀蘭部 。又從 平 中山。」 又《 陸埃傳 》 : 「 陸埃 , 代人也 。曾祖幹 , 祖 引 , 世領部落。父突 , 太祖時率部民隨從徵伐 , 數有戰功。」這些軍隊一直為中央所掌握 , 擔負著宿衛和對外徵戰的任務 , 被稱為中軍。鎮兵在奪取河北後設立,主要也是由鮮卑人組成,駐守地方。擔任各鎮鎮將的,主要是拓跋氏宗室或者鮮卑貴族。他們統帥以鮮卑為核心的軍隊駐屯各鎮。鎮將既管軍事,也管政治,完全是軍事統治。
鮮卑騎兵壁畫
北魏武士
在戰略戰術上,北魏早期也具有濃厚的遊牧民族色彩。首先,「敵弱則進」「敵強則退」「來去如風」。在戰況不利時,驅趕軍民牲畜,誘敵深入。這一典型的遊牧民族在漢匈戰爭期間就被匈奴採用。如漢降將趙信(不是德邦總管)就曾建議單于轉移漠北,誘敵深入,並認為「漢兵既度幕,人馬疲,匈奴可坐收虜耳」。在參合陂之戰(395年)中,拓跋鮮卑的這一特性也顯露無疑,面對來勢洶洶的後燕軍隊。拓跋珪就「悉徙部落畜產西渡河千餘裡以避之。」《資治通鑑》誘敵深入,燕軍則收降大量沒來得及逃走的部落,「燕軍至五原,降魏別部三萬餘家,收穄田百餘萬斛,置黑城,進軍臨河,造船為濟具。」而當後燕軍隊撤退時,拓跋珪又實行快速追擊。「留輜重,選精銳二萬餘騎急追之。」,最終大敗燕軍。自然,此時的北魏軍隊以騎兵為主,步兵極少,甚至可能根本沒有。在北魏與後燕的戰爭中,《魏書》載「皇始元年,大舉討慕容寶,親勒六軍四十餘萬,南出馬邑」,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兵種,但沒有提到「步騎」(與之對照的是同為鮮卑建立的南燕,晉書載其「步兵三十七萬,車一萬七千乘,鐵騎五萬三千」)在代國時代,燕風就說拓跋鮮卑「"控弦之士數十萬,見馬一百萬匹。(見上文),這四十萬中,「(拓跋)儀五萬騎南攻鄴」「冠軍將軍王建,左軍將軍李粟五萬騎先驅啟行」,已有十萬明確是騎兵,加上拓跋珪自己的騎兵,顯然絕大部分都是騎兵。而且多是無甲或少甲的輕騎。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北魏軍糟糕的攻城能力(這一點在拓跋燾時期也沒有得到改善)。因缺乏步兵。北魏軍在攻打後燕時,多採取長期圍困戰術。迫敵投降,很少強攻城池,即使強攻,也往往受挫。如396年魏軍第一次為圍攻中山,慕容寶固守城池,拓跋珪認為「急攻則傷士,久守則費糧」,撤圍。397年再次圍攻中山時「時以士馬少糧,遂罷河間,就谷河間」又再次撤圍。最後,還是在燕軍出城找糧食時才通過野戰擊敗燕軍,迫降中山。奉命攻打鄴城的拓跋儀的五萬騎兵也始終沒取得什麼決定性戰果。直至398年正月駐守鄴城的慕容德放棄鄴城逃走後才攻取鄴城。這些,都暴露了北魏軍隊攻城的短板。自然,北魏軍的後勤,也基本像遊牧民族一樣依靠搶掠,就地取食,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擄掠人口。如魏書卷二太祖紀「登國三年(388),車駕西徵至女水,討解如部,大破之,獲男女雜畜十數萬」「登國五年,襲高車袁紇部,大破之,虜生口馬牛羊二十餘萬」登國八年,帝(拓跋珪)南徵薛於部帥大悉佛於王城,。。。獲珍寶,徙其民而還」天興五年(402),「擊姚興,俘其眾三萬餘人」,頻繁的掠奪人口的記載,恰恰反映了北魏尚未脫離濃厚的遊牧部落的證據。
參合陂之戰
總結:
與大多數十六國國家不同,北魏初期無論從政治架構上,還是軍事模式上,都具有濃厚的遊牧色彩。直至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才有所好轉。但是,孝文帝過於激進的改革完全摒棄北魏政權固有的遊牧特性,引起漢化程度較低的六鎮鮮卑的強烈不滿,為六鎮起義和北魏帝國的崩潰埋下了伏筆。這個4世紀翻版的蒙古帝國,最終沒有像後世的蒙古帝國一樣統一中國,而是在激進的漢化政策中走向崩潰,空留後人悲嘆。
北魏壁畫
參考文獻
1 《魏書》(北齊)魏收著
2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著
3 《十六國春秋》(北魏)崔鴻著
4 《北史》(唐)李大師李延壽著
5 《中國歷代軍事制度》解放軍出版社
6 《中國歷代軍事戰略》解放軍出版社
7 《南北戰爭三百年》李碩著
8 《論拓跋魏國家的產生及其封建化的過程》烏廷玉
9 《論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楊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