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帝國——4世紀北魏帝國的軍事及政治模式探究

2021-02-09 戰爭遊戲研究所

前言:北魏上承五胡十六國,為(386-542)南北朝中北朝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拓跋鮮卑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對後世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十分有趣的是,對比北魏及後世的蒙古帝國(不是元朝),可以清楚地發現兩者所具有的遊牧共性,與其他的五胡政權不同,,筆者更願意將早期的北魏稱之為「遊牧帝國」或「4世紀的蒙古帝國」那麼。為什麼說他們具有相似的特點?北魏帝國的早期軍事模式是怎樣的呢?本文將為你一一道來。

 

 

一 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

與一般人的印象不同。所謂的五胡十六國,除個別外,大部分是由已經內遷很久或是漢化程度很深的少數民族所建立,他們不僅在政治上模範漢族政權,「置百官」「明刑法」,甚至在文化上也具有很深的漢化痕跡。比如鮮卑中的慕容部因喜歡帶漢族的歩搖頭飾,被稱為歩搖或慕容鮮卑,(「慕容廆,昌黎棘城人 ( 今朝陽北) 。曾祖莫護跋,於魏初率其部入局遼西,從司馬宣王 ( 即司馬懿 ) 討公孫淵,拜率義王,始建國於大棘城之北。見燕代少年多冠步搖冠,意甚好之,遂斂發襲冠,諸部因呼之『步搖』,其後音訛,遂為『慕容』焉」——《十六國春秋》)。這些民族,大多與漢人沒什麼明顯區別,可以這樣說,五胡十六國雖然在給北方人民帶來了深刻的災難,但是並沒有造成北方的文化斷層,也沒有帶來徹底性的政治及軍事模式的變革。

                                     

                                                            金步搖

                                                          鮮卑壁畫

 

與他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拓跋鮮卑,眾所周知,鮮卑是作為一個民族集團而非一個部族記載於史書中的(鮮卑的概念更類似於西方歷史中的日耳曼人)。用大白話說,鮮卑中的諸多民族除了都叫鮮卑之外,彼此間的文化風俗差異都十分巨大。拓跋鮮卑是鮮卑六部中的一部。屬於典型的遊牧民族,「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是鮮卑部落中漢化程度,文明程度最低的部落之一。拓跋鮮卑大致起源於大興安嶺嘎仙洞一帶。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據《魏書·序紀》載,鮮卑之先「積六十七世」,至拓跋氏遠祖拓跋毛時(約在公元前2世紀後期至1世紀前期左右,相當西漢武帝在位期間),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所謂「國」,當指氏族集團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較小的家支。毛則是部落聯盟的酋長。毛下傳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約公元1世紀前期),正值東漢初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拓跋鮮卑乘隙第一次南遷,至「大澤」,即今呼倫池(達賚湖)。由於地「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澤地帶),謀更南徙,未行而崩」。後又經六世,至拓跋鄰時,一方面「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即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連同拓跋氏形成「鮮卑八國」,後鄰又命叔父之胤為乙旃氏,疏屬為車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面因呼倫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隨著拓跋氏社會的發展,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張勢力,就必然向南擴展,遂準備第二次南移。由於年老體衰,乃以位授子拓跋詰汾。諸汾遵命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這裡水草豐美,樹木繁茂,是牧獵的好場所,並接近了中原文化。詰汾統領部眾南遷時,約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後,即東漢桓、靈二帝之際。拓跋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後,與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形成了新的拓跋鮮卑部族。在拓跋力微統治期間(219-277),拓跋部落吞併周圍部落,逐漸強大起來。當時除了帝室十姓外,其它異姓諸部(基本都是遊牧民族)加入拓跋聯盟的有75個(一說68姓)姓或部落成分。可以說是一鍋大雜燴。在拓跋力微的孫子拓跋猗盧統治期間,又吞併了許多部落。開始積極參與中原事務。到了拓跋什翼健在位的338年,正式稱王建國,即北魏的前身代國(338-376)。開始了拓跋鮮卑政權的第一步。376年被前秦所滅。十年後(386),拓跋什翼健的孫子拓跋珪乘前秦滅亡,返回故地,重新建立代國,後改國號「大魏」,即北魏。

                   

                                                      鮮卑南遷圖

 

二 拓跋珪時代的拓跋鮮卑

4世紀早期的拓跋鮮卑,比起一個具有完整政治結構和組織性的政權,更像是一個披著文明政權外衣的結構鬆散的遊牧部落聯盟,如在拓跋猗盧統治時代,拓跋鮮卑就「分國為三部」,三位首領各行其政,都擁有自主權。儘管拓跋猗盧曾一度「總攝三部,以為一統」,拓跋什翼健也曾稱王,「置百官」但是,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濃厚的遊牧民族色彩。如在370年代,前秦苻堅與代國使者燕風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

「堅曰:"卿輩北人,無剛甲利兵,敵弱則進,敵強則退,安能併兼邪?"鳳曰:"北人壯悍,上馬持三仗,驅馳若飛。主上雄雋,率服北土,控弦百萬,號令若一。軍無輜重樵爨之苦,輕行速捷,因敵取資。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所以常勝也。"堅曰:"彼國人馬多少?"鳳曰:"控弦之士數十萬,見馬一百萬匹。"堅曰:"卿言人眾則可,說馬太多。"鳳曰:"雲中川自東山至西河二百裡,北山至南山百餘裡,每歲孟秋,馬常大集,略為滿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猶未盡。"鳳還,堅厚加贈遺。」《後魏書》

           

                                                     鮮卑騎兵俑

 

「輕行便資,因敵取資,」(沒有後勤,全靠搶劫獲取物資)「每歲孟秋,馬常大集,略為滿川」(秋天馬肥時出兵)等語句顯然顯示出了代國濃厚的殘餘遊牧色彩。拓跋珪上臺後,為了快速的政權化,作出了一些努力。如解散舊有的以血緣部族為紐帶的遊牧部落,讓他們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有戶籍的民眾)。如《魏書 》 卷一一三《 官氏志 》雲 : 「登國初 , 太祖(拓跋珪)散諸部落,始同編民。」 《魏書》卷二《太祖紀》 又雲 : 登國元年「二月 , 幸定襄之盛樂 。息(解散)眾課農」 。甚至仿照漢族政權進行大規模的屯田活動。如《 魏書 》 卷一一 O 《 食貨志 》雲 : 「 太祖定中原 , 接喪亂之弊 , 兵革並起 , 民廢農業 。方事雖殷, 然經略之先 , 以食為本 , 使東平公(拓跋)儀墾闢河北 , 自五原至於桐陽塞 (今包頭東)外為屯田。」當然,這些解散部落的行動不可能一蹴而就,終北魏之世,一直在進行。除此之外,舊有的代國體制也顯示出了濃厚的遊牧色彩,「其諸方雜人來附若 , 總謂之烏丸 ,各以多少稱酋、 庶長, 分為南北部 , 復置二部大人 以 統 攝 之。時帝弟瓤監北部, 子實君監南部, 分民而治 , 若古之二伯焉。」《魏書·官世志》這套政治機構 , 仍以部落為其基礎 , 雖採用一些魏晉官號 , 而大大小小的部落酋長仍保持其 權力 , 特別是南北二部大人 , 權力仍次於代王。拓跋珪上臺後,仍然基本沿用這套政治體制。「 太祖登 國元 年 ,因而不改 , 南北猶置大人 , 對治二部 。」(同上),儘管也「初建臺省,置百官」,模仿漢族的三省制(三省六部的前身)但由於鮮卑貴族的反對和對漢人的不信任,毫無實權,基本是粉飾門面。實權則掌握在由鮮卑各部貴族組成的所謂「八部大人」「八部大夫」手中。「其八部大夫於皇城四方四維面置一人,以擬八座,謂之八國常侍。」(《魏書·官氏志》),他們「各有屬官」,分別統帥鮮卑軍隊。參與軍事機密和重大決策。以皇帝為首,有八部大夫參加的會議,就是當時的最高軍事決策中樞和權力中心,基本將漢人排擠在外。拓跋珪的在位時間較短,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帶有濃厚的遊牧殘餘,難以在短期內從根本上改變北魏的遊牧性質。因此,4世紀的北魏帝國在政治上,仍屬於一個遊牧性質的政權。

                                 

                                                    拓跋珪塑像

 

三 北魏早期的軍事模式

不僅在政治上,在軍事上,早期的北魏也有著濃厚的遊牧色彩。第一,軍隊基本都由鮮卑部落民組成。北魏早期的軍隊分為皇帝直接掌握的中軍及地方的鎮兵(鎮戍兵),中軍由前期的部族兵發展而來,具有濃厚的部族色彩。在幾位中軍將領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發現,「領部落」多次出現,幾乎人手一份。如《魏 書 》 卷二五 《 長孫嵩傳 》 雲 : 「 父仁 , 昭成為南部大人。」… (嵩) 年十 四 ,代父統軍。。。。」《魏書·樓伏連傳》記載 : 「 樓伏連 , 代人也 。世為酋帥。… …年十三 , 襲父位 , 領部落。太祖初 ,從破賀蘭部 。又從 平 中山。」 又《 陸埃傳 》 : 「 陸埃 , 代人也 。曾祖幹 , 祖 引 , 世領部落。父突 , 太祖時率部民隨從徵伐 , 數有戰功。」這些軍隊一直為中央所掌握 , 擔負著宿衛和對外徵戰的任務 , 被稱為中軍。鎮兵在奪取河北後設立,主要也是由鮮卑人組成,駐守地方。擔任各鎮鎮將的,主要是拓跋氏宗室或者鮮卑貴族。他們統帥以鮮卑為核心的軍隊駐屯各鎮。鎮將既管軍事,也管政治,完全是軍事統治。

                     

                                                    鮮卑騎兵壁畫

 

                        

                                                       北魏武士

 

在戰略戰術上,北魏早期也具有濃厚的遊牧民族色彩。首先,「敵弱則進」「敵強則退」「來去如風」。在戰況不利時,驅趕軍民牲畜,誘敵深入。這一典型的遊牧民族在漢匈戰爭期間就被匈奴採用。如漢降將趙信(不是德邦總管)就曾建議單于轉移漠北,誘敵深入,並認為「漢兵既度幕,人馬疲,匈奴可坐收虜耳」。在參合陂之戰(395年)中,拓跋鮮卑的這一特性也顯露無疑,面對來勢洶洶的後燕軍隊。拓跋珪就「悉徙部落畜產西渡河千餘裡以避之。」《資治通鑑》誘敵深入,燕軍則收降大量沒來得及逃走的部落,「燕軍至五原,降魏別部三萬餘家,收穄田百餘萬斛,置黑城,進軍臨河,造船為濟具。」而當後燕軍隊撤退時,拓跋珪又實行快速追擊。「留輜重,選精銳二萬餘騎急追之。」,最終大敗燕軍。自然,此時的北魏軍隊以騎兵為主,步兵極少,甚至可能根本沒有。在北魏與後燕的戰爭中,《魏書》載「皇始元年,大舉討慕容寶,親勒六軍四十餘萬,南出馬邑」,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兵種,但沒有提到「步騎」(與之對照的是同為鮮卑建立的南燕,晉書載其「步兵三十七萬,車一萬七千乘,鐵騎五萬三千」)在代國時代,燕風就說拓跋鮮卑「"控弦之士數十萬,見馬一百萬匹。(見上文),這四十萬中,「(拓跋)儀五萬騎南攻鄴」「冠軍將軍王建,左軍將軍李粟五萬騎先驅啟行」,已有十萬明確是騎兵,加上拓跋珪自己的騎兵,顯然絕大部分都是騎兵。而且多是無甲或少甲的輕騎。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北魏軍糟糕的攻城能力(這一點在拓跋燾時期也沒有得到改善)。因缺乏步兵。北魏軍在攻打後燕時,多採取長期圍困戰術。迫敵投降,很少強攻城池,即使強攻,也往往受挫。如396年魏軍第一次為圍攻中山,慕容寶固守城池,拓跋珪認為「急攻則傷士,久守則費糧」,撤圍。397年再次圍攻中山時「時以士馬少糧,遂罷河間,就谷河間」又再次撤圍。最後,還是在燕軍出城找糧食時才通過野戰擊敗燕軍,迫降中山。奉命攻打鄴城的拓跋儀的五萬騎兵也始終沒取得什麼決定性戰果。直至398年正月駐守鄴城的慕容德放棄鄴城逃走後才攻取鄴城。這些,都暴露了北魏軍隊攻城的短板。自然,北魏軍的後勤,也基本像遊牧民族一樣依靠搶掠,就地取食,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擄掠人口。如魏書卷二太祖紀「登國三年(388),車駕西徵至女水,討解如部,大破之,獲男女雜畜十數萬」「登國五年,襲高車袁紇部,大破之,虜生口馬牛羊二十餘萬」登國八年,帝(拓跋珪)南徵薛於部帥大悉佛於王城,。。。獲珍寶,徙其民而還」天興五年(402),「擊姚興,俘其眾三萬餘人」,頻繁的掠奪人口的記載,恰恰反映了北魏尚未脫離濃厚的遊牧部落的證據。

                                                          參合陂之戰

 

總結:

與大多數十六國國家不同,北魏初期無論從政治架構上,還是軍事模式上,都具有濃厚的遊牧色彩。直至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才有所好轉。但是,孝文帝過於激進的改革完全摒棄北魏政權固有的遊牧特性,引起漢化程度較低的六鎮鮮卑的強烈不滿,為六鎮起義和北魏帝國的崩潰埋下了伏筆。這個4世紀翻版的蒙古帝國,最終沒有像後世的蒙古帝國一樣統一中國,而是在激進的漢化政策中走向崩潰,空留後人悲嘆。

              

                                                         北魏壁畫

參考文獻

1 《魏書》(北齊)魏收著

2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著

3 《十六國春秋》(北魏)崔鴻著

4 《北史》(唐)李大師李延壽著

5 《中國歷代軍事制度》解放軍出版社

6 《中國歷代軍事戰略》解放軍出版社

7 《南北戰爭三百年》李碩著

8 《論拓跋魏國家的產生及其封建化的過程》烏廷玉

9 《論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楊耀坤

相關焦點

  • 世界史之中世紀4-2:伊斯蘭教帝國(2)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形成之後,作為先知繼承者的哈裡發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並滿足阿拉伯人對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擴張運動。在鷹旗旗幟下,沙漠中的阿拉伯人遊牧民族開始徵服世界的行動。阿拉伯人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於拜佔庭和波斯的南部邊疆,他們不斷擴張,建立了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封建軍事帝國,極盛疆域達1340萬平方公裡。
  • 書訊| 麥可·普勞丁《蒙古帝國興起及其遺產》
    大炮是一種新型的致命武器,可以打破亞洲高地這些遊牧族群曾經的軍事優勢。來自東方遊牧族群的這股浪潮持續了2000多年,現在這股力量從西方開始逆轉。在蒙古人崛起之前很多年,匈奴以及其他阿爾泰族群和說突厥語的遊牧部落對中原、波斯、印度和拜佔庭來說都是一種威脅,他們時不時地會入侵並徵服這些地區和帝國。早在公元前4世紀,匈奴人成功地襲擊了中原北方。遊牧部落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
  • 沃爾特與《佛教與帝國——西藏早期的政治與宗教文化》
    在第一章「吐蕃帝國政府的宗教和政治及佛教在其中的地位」中,作者認為,早期西藏宗教和王庭的關係應該與斯基泰、突厥等其他中央歐亞帝國進行比較研究,而且佛教在吐蕃帝國早期就對吐蕃社會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在第二章「身/生命(sku)、政府(bla)、神(lha)等早期西藏政治和宗教的語言及術語」中,作者重新解釋了幾個諸如身/生命(sku)、政府(bla)、神(lha)等宗教專有名詞,他指出,早先的研究者對這幾個詞彙的解釋有些並不準確,其實,這些詞彙深深地影響著吐蕃帝國的宗教政治含義。
  • 編譯所 | 任軍鋒:差異的政治與21世紀的帝國想像
    實際上,這部《世界帝國史》英文書名為Empires in World History,其核心旨在探討公元前3世紀羅馬帝國和秦漢帝國以降至20世紀諸帝國的統治技藝或稱之為治理術,比較其中的利弊得失,探討世界歷史上眾多將不同文化、民族、宗教納入某一秩序框架中的種種嘗試和努力,總結其中可資借鑑的經驗,尋繹反思其中值得深以為戒的教訓,而這也是本書副標題「權力與差異政治」所提示我們的。
  • 《帝國時代4》橫跨年代大於帝國2,文明發展將突破4個世紀的限制
    在上周末微軟於倫敦舉辦的「X019」玩家社群活動上正式公開了《帝國時代4》的首支預告後,再次引起不少玩家關注,外媒PCGamersN訪問到《帝國時代4》創意總監AdamIsgreen,談論到多項本次《帝國時代4》的設計理念。
  • 2020|公元620年代,拜佔庭帝國的軍事屯田
    希拉克略開始摒棄古羅馬的舊制,嘗試建立適合帝國生存與發展的軍事制度,在帝國與薩珊波斯前線建立起軍區制。軍區制是一種帝國通過授予軍人不可剝奪的世襲土地權利,來換取其為國家繳納少量稅收並服軍役的土地制度。希拉克略軍區制改革不僅挽帝國危難於一時,而且開創了政治軍事體制方面的巨大變革,為拜佔庭帝國的延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撐。
  • 十大帝國之「雄霸世界」的大漢帝國
    大漢帝國是中國歷史在科學成就、技術進步、經濟、文化、和政治穩定等多方面的黃金時代,當時漢民民風尚武,漢初功勳三傑兼三大名將,在年輕落魄之時就經常佩戴一把劍,雖然有過胯下之辱,只能說明韓信氣量大不和那蠢貨一般見識而已。當時在歐亞大陸同時期和大漢帝國並存的有羅馬帝國、波斯的安息帝國、中亞和印度西北部的貴霜帝國。
  • 論古典中華帝國遭遇到的最大挑戰
    前段時間,大伊萬和朋友討論明清易代時期古代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格局問題時,意外地引出了一個全新的話題:古代中國、或者說以古代中華帝國為核心、由中央農耕民族與周邊遊牧民族共同構建形成的華夏文明集叢,到底有沒有遭遇過根本性的挑戰與危機?或者說,古代中國是否有真真切切的「亡國」、被完全異質的文明或民族國家所威脅、從而讓中國的政治版圖乃至文明集叢發生根本改變的危險呢?
  • 歷史上的今天 首破百年的遊牧帝國—大遼建立
    大遼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能夠突破百年的遊牧帝國,不過我們對於大遼似乎了解得很少,我們對於大遼的了解主要是來自《楊家將》的評書和金庸《天龍八部》,給人的印象就是當時宋遼之間從國家到民間都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真實歷史卻不是這樣,事實上抗遼戰爭主要是發生在北宋初年,此後兩國持續了100多年的和平。為什麼會這樣呢?
  • 歷史 人類史上最傳奇的帝國 —— 吐蕃帝國
    雙方戰爭不斷,但是阿拉伯人同樣發現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永遠也無法戰勝的對手。 大唐和阿拉伯人一個在東,一個在西。都是東徵西討,滅國無數,唯獨對吐蕃人只能幹瞪眼。而且吐蕃人的強盛體現在它所面對的是全勝時期的大唐和阿拉伯帝國(後來是回鶻人),這幾個國家在7-8世紀處於軍事頂峰,卻都未能在吐蕃人身上佔到便宜。
  • 帕提亞帝國即安息帝國
    控制當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印度—帕提亞王國在前1世紀與帕提亞帝國建立同盟關係。比瓦爾認為這兩個國家在政治上互相視為平等。希臘哲學家阿波羅尼厄斯在42年拜訪帕提亞帝國的瓦爾達內斯一世(40年~47年在位),瓦爾達內斯一世派出車隊護送他到印度—帕提亞王國。
  • 帝國的消亡——羅馬與漢朝消亡的過程神似,而結局迥異
    漢朝、貴霜帝國、安息帝國(帕提亞帝國)、羅馬帝國並稱古代世界四大帝國,這一帝國並立出現在約公元2世紀左右,這也是世界古代史上中國、印度、波斯、歐洲四大文明區域唯一一次同時出現大帝國的時代。帝國擴張過程中,如果做個對比的話,那麼凱撒猶如秦始皇,屋大維猶如劉邦,而圖拉真可比漢武帝。公元3世紀,漢朝和羅馬都進入危機時期。
  • 「遊牧王朝帕提亞,敢與羅馬爭高下!」淺談安息帝國的盛衰史
    前言安息帝國是古代中亞地區一個實力較強的王朝,其位置大概位於今天的伊朗高原大部分,帝國在範圍上其實並不十分廣大,但是由於其之前在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以及塞琉古王朝的統治下,相繼繼承了他們的軍事力量,因此在軍事擴張和軍隊作戰能力方面一直在中亞地區都是十分強悍的。
  • 「趣」看歷史 | 公元620年代 拜佔庭帝國的軍事屯田
    希拉克略開始摒棄古羅馬的舊制,嘗試建立適合帝國生存與發展的軍事制度,在帝國與薩珊波斯前線建立起軍區制。軍區制是一種帝國通過授予軍人不可剝奪的世襲土地權利,來換取其為國家繳納少量稅收並服軍役的土地制度。希拉克略軍區制改革不僅挽帝國危難於一時,而且開創了政治軍事體制方面的巨大變革,為拜佔庭帝國的延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撐。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阿拉伯帝國1
    (1)帝國建立狹義的阿拉伯民族是指源於阿拉伯半島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的遊牧民族,不論是根據猶太教的《聖經》和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中的記載,都認為他們和猶太人有血緣關係,語言分類中也同屬於閃含語系。627年,穆罕默德以堅守之策,挫敗麥加萬人大軍對麥地那城的圍攻,穆斯林解除了新興政權面臨的軍事威脅。此後,麥地那軍隊愈戰愈強,屢戰屢勝,或通過派遣弟子宣揚伊斯蘭教,聯合周圍各部落,擴大伊斯蘭教的影響,使這個麥地那的伊斯蘭國家成為當時阿拉伯半島上最強大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力量。
  • 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為什麼穆斯林可以在短時間內徵服拜佔庭帝國?
    不過他們視自由為最大的追求,故而貝都因人寧願過艱苦的遊牧生活,也不肯過定居的城市生活。貝都因人不承認部落傳統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長外,不服從任何政權,不承認任何政治制度,沒有紀律秩序和權威的概念,也沒有定居社會所具有的政治組織。
  • 沙俄帝國時期的中亞地區
    中亞五國的歷史,是一個地區的歷史,而不是五個獨立的政治實體的歷史。長期以來,中亞不是被外來帝國所統治,就是被該地區幾個多民族國家所統治。在十六世紀,蒙古人對俄羅斯公國的控制開始減弱,同時期伊朗也進入衰落時期,莫斯科公國強盛起來。
  • 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是如何被紅巾軍起義所傾覆的?
    準確而言,元朝僅僅繼承了蒙古帝國的一部分疆域。但至少在13世紀中期到14世紀中葉,歐亞大陸的商路的確被打通,「人員、物資、貨幣、時尚和理念,輕易地跨越了政治的邊界。」無論是整個蒙古帝國,還是其東部分支的元朝,統治都相對鬆散。這意味著統治者仍然很大程度上因循了自古以來強大的遊牧民族的「徵服-統治」模式,看重的是被徵服者、被統治者的服從以及擔負的經濟、軍事義務。
  • 【原創】蒙古帝國
    [1]3歷史起源編輯地理蒙古高原位於亞洲大陸的北部、戈壁大漠南北的高原地帶,素為眾多遊牧部落、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自春秋始,先後有匈奴、鮮卑、突厥、回紇等民族崛起,構成人類古代遊牧世界的東翼,與相鄰的古代中國農耕地區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往來和政治、軍事的頻繁衝突與交往。
  • 帝國灰燼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及土耳其共和國
    ——蕭伯納(土耳其聖索菲亞大教堂)帝國也是如此,沒有一個帝國甘心自己的滅亡,總希望在灰燼中重生,再度強盛。總有人企圖恢復祖先的榮光,充滿著野望;但人類無法預知未來,因此也很難預知這種野望將給充滿野望的人和周圍的鄰國帶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