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但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加。在國際格局深度變化、全球治理面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中國始終致力於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並積極促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籤署。
拓展全球治理研究路徑
新時代的全球治理涉及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研究議題和路徑正在不斷拓展。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提出,關於全球治理,我們需要研究兩類治理五個層次。兩類治理指的是國內治理和國際治理,其中國內治理包括地方治理和國家治理兩個層次,國際治理包括雙邊治理、區域治理和世界治理三個層次。同時,要研究協同共治的全球治理和全球治理中的國家特色。
全球形勢的變化,給政治學學科發展提出了許多新問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潔勉認為,政治學學者要高度重視「新時代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這一歷史性命題,積極開展「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學科建設。同時,在時政和應用研究方面更上一層樓,加強社會主義新型智庫的建設,培養國際交流人才。
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建議,政治學學者要在全球視域下開展研究,將研究工作與我國實際國情結合起來,當好國別區域全球知識的傳承者、發展者和貢獻者,為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立足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和中國大地,我國政治學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話語體系。河南大學副校長孫君健提出,中國政治學學科建設需要根據現實情況和未來前景作出改進。政治學門類和政治學學位設置,也要根據時代和學科發展要求進行適當調整。
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與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各國帶來了衝擊,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在此背景下,中國有必要也有能力向世界傳達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引領全球治理新風向,促進形成更為團結、公平的國際格局。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看來,此次疫情是對各國政治經濟制度的一次檢驗。在這場全面而深刻的挑戰背景下,「東升西降」「西方之亂、中國之治」的政治反差與力量格局愈發清晰。世界歷史的跌宕起伏都有著深刻的政治根源,準確分析世界政治大局,正確總結中國政治發展的經驗,努力做到「自信、自主、自為、自強」,是新時代中國政治學界的責任和任務。中國政治學人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科學認識冷戰後世界政治演變的特徵與邏輯,準確把握中國政治學的坐標與定位。
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名譽所長蔡拓提到,在當前背景下,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同時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統籌兩個大局實際上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問題,重點在於對全球與國家的理性認知和定位,涉及對理念、價值、政治哲學的探究與思考。對中國而言,既要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要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在我國快速發展進程中,向世界展示中國和平、文明、負責任的國家形象。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韓召穎表示,19世紀的英國通過海外擴張、建立殖民地,確立以大英帝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大英國協作為這種秩序的殘留依然存在。美國在20世紀建立了以美國霸權為主導的國際秩序。中國積極倡導共建「一帶一路」,搭建國際合作平臺,踐行「結伴而不結盟」,助推合作夥伴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在實踐上,中國的國際行為促進了地區穩定、世界和平與發展,有助於推動國際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在全球治理中,我國提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團結世界各國、凝聚各方力量、有效應對挑戰的有力主張。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認為,面對全球性重大危機,人類命運共同體凸顯了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一個理性可行的行動方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查建國 夏立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