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劇《大秦賦》正在熱播,作為劇中女主角之一,華陽夫人的形象無疑是爭議最大的,她在秦莊襄王病危之際,試圖發動政變,以將自己心儀的王子成長史扶上王位,結果落得一個「雞飛蛋打」的下場,在冷宮裡度過了她的餘生。事實上,華陽夫人在歷史上確實有她的人物,但是結局和電視劇大不相同。歷史上華陽夫人是怎樣一個奇特的女人呢?她最後會有什麼結局?
華陽夫人,羋姓熊氏,本名不詳,出身於楚國貴族世家,似乎與宣太后羋氏有染。至於華陽夫人的生平和早期經歷,我們不得而知,但她什麼時候嫁給秦孝文王嬴柱,這還是個未知數,但可以肯定的是,華陽夫人極受嬴柱寵愛,甚至達到了專政的地步。唯一令人倍感遺憾的是,華陽夫人雖年事已高,卻一直沒能誕下兒子。
對後宮女子來說,想要鞏固、提升自己的地位,除了受到皇室的寵愛之外,肚皮「爭氣」同樣重要,畢竟再嬌嫩的容顏也經不起歲月的摧殘,唯有子嗣才能保證她不會落得悽慘離世。因此,華陽夫人在呂不韋的勸導下,才將異乎尋常的落魄的嬴異人收留為養子,並幫助他謀得儲君之位,其過程在此就不多說了。
華陽夫人其實是一個很可憐的女人,除了無法享受身為母親的快感之外,因為秦孝文王登基後僅僅3天就猝死,使她只做了3天的皇后,便不得不將位子拱手讓人。然而,華陽夫人卻十分幸運,因為養子秦莊襄王嬴子楚(嬴異人後改名嬴子楚)對她十分寵愛,剛繼位就尊崇她為太后,地位高於生母夏太后,時值秦莊襄王元年(前256年)。
因為秦朝滅亡後,宮廷檔案全部被項羽焚毀,所以從華陽夫人被尊為太后到她逝世的二十多年間,關於她活動的記載闕如,在史書上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從而為小說、影視提供了想像空間,《大秦賦》中華陽夫人發動政變一說,即由此而來。但從常理上講,華陽夫人根本沒有必要發動政變,改易儲為君王,因為這純粹是在「畫蛇添足」。
原因很簡單。第一,綜合現有的歷史資料,華陽夫人並非野心勃勃的女強人,她對政治似乎並不感冒,而且從來沒有任何幹涉政事的記載。再說,華陽夫人沒有生兒育女,那麼,無論是嬴政當政,還是嬴政繼位,她都將繼續當太后,其家族的利益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所以,不必再做改變易儲君的冒險舉動。
何況,即使華陽夫人真想廢掉嬴政,立為皇后,但這樣做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會讓她心生猶豫。由於,成安畢竟不是華陽夫人的親兒孫,他上臺後難免會產生疑慮:如果將來他不再聽話,會不會落得和嬴政一樣?這樣,祖孫之間難免產生猜忌,華陽夫人則極有可能在將來再發動一次政變,推翻由她親手扶上了寶座的成魚。
但是,如果替代者最後變成第二個成長者,那該怎麼辦呢?這場政變是不是也要無休止地進行?再說,華陽夫人也不敢保證政變一定成功,而一旦失敗,羋姓族人恐怕就會落得被滅族的下場。所以,除非華陽夫人精神失常,否則,從維護她的權位和家族利益出發,她決不會採取任何行動,發動政變,改造易儲。
總之,華陽夫人不可能也不可能發動政變,從而尋求一個不確定的、危機四伏的利益。但據正史記載,成吉思汗確實背叛了弟弟,在秦王政八年(前239年),利用軍攻趙的機會舉兵造反,兵敗被俘。然而,成龍之所以反叛,是受到呂不韋的猜忌,樊於期的唆使,與華陽太后並無半點關係。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華陽夫人深受嬴政的寵愛,與秦孝文王合葬於華陽太后陵園,享壽不詳。依據已有的歷史資料進行合理推測,華陽太后在秦始皇統治時期理應得到優待,在趙姬被幽禁,呂不韋被賜死之後,很有可能成為嬴政唯一可以依靠、尋求安慰的長者。要不是因為秦始皇殘暴寡恩的本性,他決不會讓一個和他沒有血緣關係的女人,得到和他祖父合葬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