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數據耐人尋味。2018年,37家東莞企業挺進廣東製造業500強榜單,這一數量在2019年近乎翻倍,變為73家,在全省城市中排名第三,比2018年提升1位;而在2020年發布的廣東製造業500強榜單中,東莞上榜企業數量達78家,全省排名第二。
2018-2020年,三年時間,東莞入圍廣東製造業500強榜單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結構持續優化,排名從全省第四攀升至季軍、亞軍。數據的背後,蘊含著東莞製造業鮮明的轉型思路和孜孜不倦的轉型實踐。
傳統製造業進入瓶頸,「機器換人」勢在必行
提起東莞的傳統製造業,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鞋子。東莞厚街被譽為「鞋都」,這裡聚集著大大小小500多家鞋廠,生產全世界約60%的成品鞋,在國際市場中佔有絕對的市場份額。
但是,從2008年以來,東莞鞋業的外部環境逐漸發生變化,以傳統加工貿易為主體的東莞製造業受到衝擊,「機器換人」提升產能勢在必行。看國際循環,全球經濟持續疲軟,出口刺激不足,讓外貿依存度較高的東莞製造業陷入迷局;看國內循環,國內勞動力成本逐漸攀升,勞動力紅利不可持續,大量代工廠轉到內地甚至國外,受衝擊大的甚至倒閉。
怎麼辦?東莞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2016年,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5年,東莞制定了「東莞製造2025戰略」,以實施智能製造、服務型製造、創新製造、優質製造、集群製造、綠色製造等「六大工程」為抓手,到2025年,實現從製造業大市向製造業強市的轉變。
目前,東莞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6206家,全市420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有研發機構,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42%。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417家,位居全省地級市首位。
傳統優勢製造業和高新技術製造業「兩條腿走路」
由製造大市變為製造強市,需要「發動機」,也需要戰略和方法。
「東莞傳統製造業的體量是龐大的,這決定了東莞不能放棄這一塊。」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系教授林江說。
東莞的「發動機」是日益優化的製造業和產業鏈結構。在今年9月的「東莞全球先進位造招商大會」上,東莞推介了產業鏈躍升助推專項計劃。這一計劃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特色優勢產業升級扶持、現代服務業引培扶持三大模塊,突出「強鏈」「補鏈」「拓鏈」原則,促進產業鏈向深度和廣度延伸。
對於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新材料、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東莞將統籌規劃70平方公裡,以松山湖、濱海灣、水鄉新城、粵海銀瓶四大發展平臺為基礎,選取優質地塊,高起點、高水平規劃布局建設5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而對於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食品飲料加工製造業、家具製造業等特色優勢產業,東莞安排約4.8億元專項資金,從產業集群培育、重點企業提質、自動化改造等方面,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
兩條腿走路,方能又快又穩。在2020年第四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上,傳統特色優勢產業借第四季度重大項目建設之契機,發力擦亮「金字招牌」。今年10月,總投資3億元的明亨智能家居項目在橋頭開工建設,這家公司將智能系統帶入傳統家具行業,賦能予家具製造新動能。
無論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好,特色優勢產業也罷,都需科技賦能,明亨智能家居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沒有先進技術,製造業轉型無異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019年,東莞R&D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289.96億元,佔GDP比重達3.06%,排名全省第三,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已經超過德國等老牌製造業強國。松山湖畔,散裂中子源、材料實驗室等一批創新平臺不斷建設,東莞成為大灣區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一塊腹地。如今,大灣區已經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平板顯示等多個產值超千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東莞在灣區舞臺上,還將交出更精彩的科創「答卷」。
多而不強,莞企依然有進步空間
記者注意到,東莞「500強軍團」大都排名在榜單100名以外,進入前100名的莞企只有5家。報告提出,深圳企業數量增加最多,增加7家;東莞入選企業數量減少最多,減少5家。這說明廣東製造業100強企業往深圳等城市集聚的趨勢仍然存在。
在「廣東製造業100強」平均營收上,珠三角平均營收461.8億元,東莞為127.64億元;在「廣東製造業500強」平均營收上,全省平均營收100.35億元,東莞為21.56億元,排名全省第10。這些數據都說明了東莞製造存在多而不強的特點,進步空間很大。
林江認為,「多而不強」這一特徵有其存在的現實依據。東莞處於廣州、深圳兩個一線城市之間,難免受到虹吸效應的影響。
「大灣區不是單獨城市的單兵作戰,而是聚合各個城市的優勢資源,形成協同發展態勢。立足東莞本地,企業成長空間是有限的。但在大灣區背景下,東莞主動服務好廣深融合,發展空間就得到擴大。東莞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需要轉變思維,立足東莞,服務廣州、深圳和大灣區建設,開拓新的發展天地。」林江說。
新聞來源:東莞日報i東莞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