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是上肢最大、最靈活的一個關節, 當抬重物或是提袋子時, 都需要肩關節的積極參與。一旦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 將會給生活帶來許多不便。所以, 肩部疼痛是日常生活中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那麼, 肩部疼痛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大多數的肩部疼痛是否是肩周炎?什麼是肩袖損傷?
什麼是肩袖損傷肩袖是由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附著於肱骨頭前、上、後構成的袖套樣結構, 肩袖損傷以岡上肌損傷為主,約佔到肩痛患者的20%至30%。其內在因素是肩袖肌腱隨增齡而出現的組織退化,以及其在解剖結構上存在缺乏血管區的固有弱點,而創傷與撞擊則加速了肩袖退化和促成了斷裂損傷的發生。典型表現是肩膀疼痛、上抬無力、靜息痛、夜間被痛醒、不能側臥。
今天主要介紹和闡釋引起肩袖損傷的四種原因:1.某次外傷事件引起的急性損傷比如環法比賽中的高速下坡,遇下雨天極易摔車,而大部分參賽選手下坡摔車都採用了「肩剎」這個無奈之舉,因為高速的衝擊,這些摔車的車手都發生了鎖骨骨折,同時肩袖也因為外傷而發生了損傷和炎症。
在生活中,雖然我們很少有機會體驗一把慘烈的「肩剎」,但是不小心摔跤時候手臂撐地、提舉重物、或者手臂伸直使用肩背部拽拉,這些行為都會因為作用在肩關節的外力過大而一下子拉傷肩袖。
急性外傷通常會在肩胛骨和肱骨上端之間產生很大的應力,因為這裡的肩袖相對薄弱,外力直接就會把相關的肌腱和韌帶撕裂。
2.數月數年累積下來的肩關節退行性變除了急性拉傷,隨著年齡增長(40歲以上)或者工作勞動使用過度(搬運重物),也會使肩袖發生退行性變。肩袖的退行性病變常常表現為一些微小的撕裂損傷,使得這部分肩關節變得脆弱,隨著日常外力的作用,這些小創傷逐漸擴展成了大的撕裂創傷。反覆勞損在時間的維度上同樣會產生非常大,而且不亞於嚴重外傷所造成的撕裂。
因為慢性勞損的長期積累,除了韌帶肌腱會逐漸老化以外,因為動力系統(肌肉韌帶)的失衡,肩關節的活動給靜力系統(骨與關節)帶來更大的負擔,由此會進一步產生關節軟骨磨損和骨質增生。
3.「肩撞擊綜合症」帶來的擠壓肩袖退行性病變常常會引起該部位關節囊、肌腱和韌帶受到擠壓。肩峰下的區域非常狹窄,上有肩峰關節,下有盂肱關節,軟組織、肌腱、關節囊和韌帶像三明治的料一樣被夾在中間。肩撞擊綜合症主要由結構或功能兩類原因引起:
第一類是結構問題。一般三種原因會使這部分空間變得更小:肩峰先天畸形;肩峰下韌帶增厚;肩鎖關節退變增生。
如果結構問題進展到了骨質增生的程度,就需要通過肩關節減壓術來直接解決肩撞擊擠壓產生的問題了。
第二類是功能問題。只有肩袖肌肉充分維持住盂肱關節穩定的時候,其他肌肉才能在肩關節活動到任何範圍時候提供足夠的力量。當肩袖勞損時,其餘肌肉帶動肩關節運動時,因為肩袖的不穩定而造成肌肉勞損,引起肌肉痙攣和疼痛,同時加重肩關節的不穩定。不穩定的動靜力系統會造成肩關節的骨質增生和炎症釋放,最後使活動受限和疼痛更加嚴重。
肩袖周圍的炎症蓄積,也會對肌腱、韌帶的材質產生影響,使它們變得更脆,更容易被拉傷。
4.重複的「反關節」運動許多需要多次揮臂發力的運動員(棒球、網球、羽毛球、排球)都遭受著肩袖損傷的困擾。這些用力揮擊的動作對於肩袖的負擔都有一些共性,因為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少用到的姿勢和動作,所以這類運動員出現肩袖損傷的原理會略有不同。
第一階段,蓄力。在甩臂之前,運動員的手臂通常會向後收縮肌肉,並未後續的甩臂提供足夠的空間長度。這個動作會對肩袖和關節盂上部產生壓縮力,關節面互相貼近容易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磨損。
第二階段,慣性收力。完成了用力揮拍或發力擲球動作之後,手臂因為慣性沒有辦法馬上停下來,而是會繼續朝著那個方向繼續甩出一段距離,這個時候慣性就會對肩袖部位的韌帶、肌腱產生額外的拉力,從而引起損傷。
第三階段,運動突然停止的反作用力的衝擊。因為瞬間過大外力的衝擊而造成肩胛骨位置不正以及盂肱韌帶過緊,肩胛骨喙突疼痛等症狀。
以上無論哪個原因引起的肩袖損傷,這些原因都會引起肩部的疼痛、僵硬和其他肩部不適症狀。
肩袖損傷與肩周炎區別「肩周炎」,佔肩痛患者的20%。其病因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人認為與全身性代謝障礙有關。典型的表現是肩部疼痛,主動與被動活動都受限。肩周炎是肩關節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發生充血水腫形成的無菌性炎症,嚴重時可造成粘連。美國肩肘外科學會將其定義為粘連性關節囊炎。肩袖損傷症狀和肩周炎疾病症相似, 但治療卻相反, 不能過度強調功能鍛鍊。壓痛點:肩周炎多表現為整個肩膀疼痛, 找不到明確的壓痛點;肩袖損傷一般有明確的壓痛點, 主要是肩關節外側疼痛, 並可向頸部、上臂部放射。活動受限程度:肩周炎為肩關節各個方向活動均受限, 並且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不但患者自己抬不起肩關節, 即使在他人的幫助下, 也難以抬起。肩袖損傷則活動受限程度較輕, 其主要表現是肩關節上舉無力, 但可在他人的幫助下完成外展上舉動作。
肩袖損傷的影像學表現對於肩袖關節損傷的診斷較為複雜, 以前的X線檢查可以判斷肩峰形態並觀察肩關節骨性結構, 局限性在於可能會被誤判為肩周炎。近年來隨著磁共振技術MRI的興起, 使得肌腱損傷部位, 損傷嚴重程度的準確判斷得到實現, 尤其是磁共振造影檢查可以使肩袖部位撕裂清晰顯示, 極大地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進行MR檢查的基本評判標準主要包括正常、變性、部分撕裂以及全層撕裂等。正常為全部序列均呈現出均勻的低信號;變性為T1WI呈現高信號, T2WI信號有上升但不明顯;部分撕裂為肌腱信號出現連續性部分中斷, 中斷區域的T2WI序列呈現高信號。全層撕裂為肌鍵持續性全層中斷;T2WI呈現高信號且貫穿全層, 可能伴有肌腱回縮。根據影像學的表現, 肩袖撕裂診斷標準有以下幾點: (1) 對比劑進入肌鍵裂隙或裂口為部分撕裂。(2) 對比劑進入肌腱的全層且溢入三角肌下滑囊為全層撕裂肩袖撕裂後所繼發的改變, 可提示肩袖撕裂的存在, 若肩袖出現完全撕裂或位於滑囊側存在部分撕裂時, 通常都會累及肩峰下滑囊, 促使滑囊內液體增加, T2WI壓脂為高信號;若肩袖完全撕裂以及關節側部分撕裂, 一般來說也會累及關節腔, 促使腔內出現積液。
肩袖損傷的治療肩袖損傷病情較輕時可採用保守治療, 雖然目前對保守治療沒有制定統一的適應證標準, 但有報導表明以下幾種情況適合保守治療: (1) 輕中度症狀的肩袖撕裂患者; (2) 對功能要求不高或者拒絕做手術的患者; (3) 無症狀的全層肩袖撕裂患者; (4) Ⅰ、Ⅱ級且撕裂深度未及肌腱厚度一半的患者。保守治療的方法有很多, 如制動休息、理療以及藥物和中醫治療等。其中, 理療包括電療、冷凍、磁療、紅外光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