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金長城傳媒獎 湖南最佳新銳自媒體
✿點擊上方土著民關注 每天接收精彩文章
攝影 | 李論
文 | 周海容
離家不到五分鐘路程有一條河,大家喚之為「漣水」。沂水而居的人們,可沾了不少光,平日裡洗衣漱菜的全賴它,黃昏時候去河灘轉轉,準能碰上一二農婦正擺洗著手中的物什,一面話著家長裡短。當然,這擺洗也是有規矩的,上遊洗什麼下遊洗什麼決不能逾矩。
遠不止如此。到了旱季,漣水便承擔著為方圓數裡的田畝「解渴」的重大使命。每天天蒙蒙亮的時候,農戶們便起早趕到河邊,用一根長長的塑膠皮管搭起河田之間的水運通道,傍晚的時候同樣如此,一天兩次,為水稻們送上清甜的天然「飲料」,也為自家後半年的口糧奮鬥著、儲備著。莊稼人靠天吃飯,而傍居漣水的人家則多了一層保護罩,愈發腰杆子挺直,昂首闊步向前走,不得不說,漣水是沿河兩岸人們的「母親河」。
它不僅灌溉著田畝莊稼,更為人們宴請的飯桌上添了幾多美味。沿岸的家家戶戶辦喜事、逢年過年招待客人總少不了要向漣水索些魚蝦,一方面就近原則,不需花錢,只需拿起釣竿靜候魚蝦上鉤,獲得食物的同時享受著垂釣的樂趣;更多的是因為漣水養出的魚蝦肉質白嫩、口感細膩,搬上飯桌頗得客人歡喜,主人家也有面子。
當然,平日裡少不了有閒暇的人們在楊柳下垂釣,一坐就是一天,成果多少並不重要,充其量打發時間、在忙碌的耕作裡享受片刻的歡愉罷了。
漣水從不吝於給予它的子民,生於斯長於斯的農戶們只要自己肯動手絕對餓不著,還能發家致富呢!閒在家裡沒事幹的人家大都做著漁業養殖生意,漣水養出的魚蝦可是遠近聞名,市場很大。不少人不辭勞苦、大老遠的專程開車來買,只為著嘗鮮與健康。同時,漣水本身是重要的交通途徑,在一定程度上漣水為兩岸人們搭建了一座牢固的與外地溝通交流的橋梁。
毫不例外,我也受過漣水不少恩惠。讀小學的時候,細爺爺還在,就經常帶著年幼的我往漣水邊跑。最常玩的要數投石子,我喜歡看石子投出去後在空中劃出完美的弧線,打破河面平靜,蕩起層層漣漪,總有種說不出的美感和神秘感。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樂得哈哈大笑。漣水包容萬物,它不動聲色地把每一顆被我投向河面的石子吞進肚裡,仿佛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一般,依舊風平浪靜。
細爺爺還有著一手絕活,他會自製釣竿。家裡院子邊的那一叢竹便是他的原材料,削削磨磨,不消一盞茶的功夫,一根帶吊鉤的釣竿就在他的手中誕生了,再挖上些蚯蚓,就萬事俱備啦。漣水從不虧待我這個小不點,每次都賞幾條小鯽魚,逗得我高興得歡呼雀躍,到處大肆宣揚。
夏秋時節,漣水河灣的菱角葉一叢叢一簇簇,張開了雙臂擁抱著漣水河,給它穿上了一件綠色的外衣,這綠呀,綠得晶瑩,綠得閃眼,誘惑著每一個過往的路人。我們爺孫倆總愛攜一個竹簍、撐一片竹筏向著那綠色聖地進發。漣水孕育的菱角個兒特別大,量也特別多,往往順著葉脈往水下一抓就是一大把。拿回家,洗淨了,加少許水加幾顆鹽煮著,滿屋子香氣瀰漫。煮熟了的菱角又粉又甜,是小孩子尤為喜愛的一道零食。
攝影 | 李論
現如今,我在外地求學少得機會回家,陪我玩耍的那個人也不在了,然而我總會常常想念那些在漣水邊度過的日子。回家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去漣水邊轉轉,哪怕只是站在岸上吹吹河風,什麼也不做,那種熟悉的感覺一下就會湧上心頭,充斥著強烈的歸屬感。望著平靜的河面,我的心中感慨萬千。
攝影 | 李論
常言道,從未離開過家的人是沒有故鄉的。漣水承載著無數像我這樣土生土長的子民們對家鄉深深的眷戀,遊子不管走在哪裡心中獨有一份漣水情懷,並且懂得,哪怕在外日子過得再難,也有一個港灣會毫無條件的接納自己包容自己,心也就愈加堅韌。
2016年7月17日
寫於新化圳上
作者:周海容,女,1998年5月生於湖南省雙峰縣杏子鋪鎮,冷水江市作家協會會員,現就讀於婁底幼兒師範學校。熱愛文字,願意用筆書寫真實的自己,夢想著有朝一日能以文字為介毫無保留地向這個世界傳達自己的每一個想法。
土著民經作者授權發表此文,文中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謹向原作者致敬。
延伸閱讀
漣水河,一條創造歷史的河流
陳民喜:漣水河探遊記
黃誠:人間江口是仙鄉
陳治輝:印象溪口
土著民鄉土類原創文章總匯
土著民親情類原創文章總匯
土著民行走類原創文章總匯
盪氣迴腸的愛恨情仇 不容錯過的《浮生四景》
土著民榮耀出品
長按二維碼購買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微店:印象·土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