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馬是陸地上體型僅次於大象和犀牛的動物,隸屬於哺乳綱鯨偶蹄目河馬科河馬屬,由於它喜歡在水中生活且在水中的移動速度很快,就像在陸地上奔跑的那一樣,因此得名「河馬」。
大家可能注意到,在白天的時候,河馬幾乎都是泡在水裡的,即使偶爾上岸活動,過不了一會就又會回到水中,為什麼河馬離不開水呢?
從河馬的身體特徵來看,它已經非常適合在水中生活,比如全身幾乎沒有毛髮,能夠很好地減少水的阻力;腳趾間有類似蹼的結構存在,便於滑水遊動;耳朵和鼻孔可以關閉,在潛水時水就進不去,保證它們長時間水下運動而不會受到傷害;皮膚很厚,皮膚之下有一層厚厚的脂肪,可以在水中自然浮起;眼睛、鼻子和耳朵都集中長在頭部的上端,在水中時能夠保證這些器官在水面之上,便於呼吸和觀察周圍環境。這些特徵是河馬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步適應水裡的生活而形成的。
之所以河馬不能長期離開水,也和它的身體特徵和生活習慣有關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河馬的皮膚需要水。河馬的皮膚之上幾乎沒有毛髮,而它們生活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非洲熱帶地區,溫度高、陽光照射強度大,雖然河馬皮膚表面會分泌一些紅色液體,起到一定的阻擋紫外線和細菌侵襲的作用,但長時間離開水以後,紅色液體就會幹涸,補充不夠,身體內的水分因此散失速度加快,造成脫水問題,而且皮膚因缺水很容易出現乾裂現象。河馬泡在水裡,既可以調節體溫、減少體內水分散失,又能防止皮膚乾裂、減少細菌入侵的作用。
二是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河馬是雜食性動物,但食譜主要以各種水草為主,偶爾會到陸地上吃一些陸生植物和農作物,在食物短缺時會捕食一些食草動物。河馬每天需要進食各種蘆葦和水草上百公斤,這就需要花費它們的大量時間在水中覓食。另外,河馬的交配、產仔、哺乳等生理行為也需要在水中進行。
三是自我防衛的需要。河馬體型龐大笨重,基本都在2噸以上,由於四肢短小,在岸上的靈活性很差,一旦遇到成群的非洲獅、鬣狗、野犬、草原狼等食肉動物時,在岸上防禦能力大大下降,對生命甚至構成威脅。而一旦進入水中,它遊泳高手的優勢可以盡情發揮,那些在陸地上能夠捕食河馬的動物們就無能為力了,甚至連水中的鱷魚都不是河馬的對手。

因此,基於以上的原因,河馬的生活不能長時間離開水,這即是由它們的生理構造決定,也和生活習慣以及防禦「敵人」侵擾有很大關係,總而言之,是適應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