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陳鑫 沈園 葉素瑤
錢江潮水洶湧澎湃,白水城中書聲琅琅。從杭州到阿克蘇相隔4600公裡,教育援疆,把兩地緊緊地連在一起。
10月30日,在新疆阿克蘇教育學院,來自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的援疆教師孫煒為當地老師們講授實訓課程,對他們的上課內容進行逐一點評。這段時間,她正忙著培訓新進教師,每周要上12節大課,忙到深夜是常態。
援疆工作的標籤是「忙碌」。上半年每天四節課的聽課量、兩節課的評課量,這學期每月一次的下鄉送講座,是孫煒工作的「正餐」,還不包括孫煒課後備課改課的「額外加餐」。而且,疫情期間還要戴著口罩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今年的國慶長假,孫煒沒有怎麼休息,她待在阿克蘇教育學院,寫教案和聽課筆記,給當地老師指導微課製作和課題撰寫技巧。孫煒直言,援疆教育事業很有意義,她是一個普通人,有一分光,便希望發一分熱。
把杭州的優質課堂帶到阿克蘇的縣城
近年來,浙江省援疆指揮部正著力打造由「輸血」轉為「造血」的教育援疆「浙江模式」。而孫煒這次援疆的主要任務正是與其他援疆教師一道,全力幫助阿克蘇地區培養一支業務能力精湛、綜合素質強的學科教師隊伍。
「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原本大班制的集訓方式變成了『送教下鄉』的模式。」孫煒告訴記者,她和其他援疆老師們與阿克蘇地區當地4名優秀教師組成導師團,先後赴阿瓦提、柯坪、新和等3個縣10餘所中小學送教培訓,與80名青年教師結對,開展聽課、磨課、評課等教研活動,並對當地教師進行個性化診斷式教育幫扶。
兩個月時間,她累計跑了3個學校,聽課120節次。在三個縣之間輾轉跑過的路程長達上千公裡。最遠的援疆點與援疆教師團隊住宿的地方相隔十幾公裡,加上來迴路上的時間,孫煒他們每天忙碌11個小時以上是正常狀態。
「晚上下班後,要坐車返回城裡休息,沒有空調的老車子有時還會拋錨。」孫煒笑著對記者說,「雖然累,但很開心,因為是在播種教育的火苗。而且我是北方人,這裡的環境還能適應過來。」
把一次送教變成終身師徒
在指導當地教師的過程中,孫煒發現,部分教師沒有接受過正式師範培訓,在課堂中缺少教學流程的設計和師生互動。於是,她認真記錄聽課筆記,逐條提出建議,並客觀分析每位老師的優缺點,幫助他們提高個體的操作技能和理論素養。40天裡,孫煒的聽課評課記錄已經寫滿了兩大本。
由於當地老師短缺,教師專業不對口現象很常見。在指導一名計算機專業出身的語文老師時,孫煒不僅為她量身定製專業書單,還24小時在線,為她答疑。在了解到老師們對微課興趣濃厚時,她擠出緊張的休息時間,專門製作教程開設公益課。「在每個學校指導的時間非常有限,我希望可以抓緊時間,毫無保留地傳授我能傳授的所有。」她說。
教學流程設計、突發情況處理以及教育教學論文撰寫……他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們都希望為當地建設一支生生不息、更好更強的教師隊伍貢獻自己的力量。」孫煒的話語中透出一股堅定,「當結對的年輕老師喊我『師傅』的那一刻起,我肩上的使命就不容辜負。」
當地教師王秀娟走到哪兒都喊她「師傅」,阿克蘇教育學院的教師劉華始終記得在申請地區課題緊張的時間裡,在孫煒的指導下連改了三版課題報告……「我們的友誼是在工作中建立的。」孫煒調侃道,「我的師徒隊伍已經有9人了,努力爭取把隊伍做好做大。」
不管是在新和縣一小獲評「優秀指導教師」,還是得到當地教科局的肯定,孫煒最開心的是,在她的指導下,柯坪縣蓋孜力克鎮中心小學教師林盼獲得柯坪縣教師素養大賽二等獎、阿克蘇地區三等獎。
孫煒說,哪怕支教結束,回到杭州,她的工作也不會結束。「我打算長期和他們保持聯繫,通過網絡,把一次送教變成終身師徒。」
以自身經歷傳承師德
「疫情發生前就決定去了,箭在弦上,哪能退啊!」說起疫情期間堅持去新疆支教的原因,孫煒實話實說,「家人擔憂是真的,畢竟今年三四月份全國疫情還比較嚴重。但我不僅代表自己,更代表杭師大。何況我又是一名共產黨員,既然許諾,就要踐諾。」
暑假期間,孫煒回到杭州短暫地陪伴了上小學的女兒,但接到上級指令,即便知道新疆疫情出現反覆,孫煒也毅然決然地返回新疆。
「我想用我微弱的力量,給我在杭師大的學生們做個實例,為人師者,要熱愛教育,不畏困難,不懼生死。」孫煒說。
國慶長假,孫煒的家人不放心她,電話問候時,孫煒安慰他們:「與今年春節期間奔赴武漢一線的醫護工作者相比,我冒點風險來這裡一年半,為新疆教育工作做點貢獻,不算什麼。」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