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跨越萬裡的「旅程」。如果說,「江南之地」的杭州如水般含蓄溫婉;那麼,遠在4600公裡外的新疆阿克蘇,如山般堅毅遼闊。
2010年以來,隨著杭州援疆幹部人才的「進駐」,使得阿克蘇廣袤無垠的沙漠和綿延千裡的群山增添了更多「綠洲」。
如今,越來越多的「杭州元素」正在融入阿克蘇。阿克蘇高級中學、天杭實驗學校、多浪第一幼兒園、富陽幼兒園、西湖幼兒園和明德幼兒園這「兩校四園」的建成開闢了阿克蘇的「美好教育」,形成了覆蓋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全學段的「十五年美好教育示範線」。
學校裡的杭派建築、齊全的設施、張貼的裝飾畫甚至連稱謂都透露著十足的「杭州韻味」。記者偶然得知,當地人還親切地將「阿克蘇高級中學」稱為「杭高」,溯源在於這所學校是杭州援建的第一所學校,也是當地的第一所高中。
今年4月底,第十批共72名杭州援疆老師「入駐」阿克蘇,他們滿懷家國情懷,憑著對「詩和遠方」的嚮往,順從自己的內心遠赴新疆。他們有著怎樣的故事,這份堅持的背後,又有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他們奮勇前行?
「五十而已」
受疫情影響,第十批援疆教師前往阿克蘇的時間有所延遲。4月1日,杭州援疆老師通過「空中絲路課堂」給遠在萬裡之外的阿克蘇孩子們上了一節「茶文化雲課堂」。
當天,援疆教師藍林富走進西湖龍井茶園,拿著新採摘的龍井茶葉,娓娓道來中國的茶文化。隨後,他用鉛筆慢慢地勾勒出一株茶樹的雛形。
這是援疆教師、杭州勝藍實驗小學美術老師藍林富第一次以雲課堂的形式開展教學,也是他首次見到阿克蘇的孩子們。就這樣,阿克蘇當地的學生通過「雲見面」認識了這位經常帶著鴨舌帽,背著斜挎包的「藍爸爸」。
「五十而已,有什麼事不能做的呢?年輕人能做的事我也行。」4月25日,藍林富終於踏上了前往阿克蘇的道路。這一次,他是有備而來的。
出發前,藍林富認真清點了自己的教育裝備,毛筆、墨水、宣紙、鎮紙……整整20公斤的筆墨紙跟著他一同到達阿克蘇。
在阿克蘇第六小學,藍林富開啟了他的第一節書法課,學生們如他意料中的那樣,沒有任何的書畫工具。
「我知道這裡的書畫工具比較缺,所以當時我對他們說,這一年半的時間裡,會儘量保證每周能上書法和美術課,書法用紙、筆墨和國畫材料,老師都會準備好。」藍林富是個心思縝密的人,在他的「未雨綢繆」下,學生物資缺乏的問題順利得到解決。然而,還有一個問題,他始終耿耿於懷。
他的妻子曾在幾年前得了乳腺癌,處於中晚期,經過手術、化療後以吃藥維持治療,並伴有併發症。
就在藍林富進疆的前一晚,他的老婆突發腎結石,疼得直哭,「為了不妨礙我去新疆,她堅決說不去醫院,硬是忍了好幾個小時,看著叫人心痛,當時我真的想放棄了!」正當藍林富左右為難時,妻子對他說,「你放心去吧!我會照顧好自己的,過幾天到老家醫院看看。」
不能陪伴在妻子身邊,是藍林富最愧疚的事。而他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與妻子進行視頻通話,多關心她的身體狀況。
妻子無條件的支持,愈發讓藍林富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為了更好地完成「傳幫帶」任務,培養一批帶不走的優秀教師,藍林富在進疆後不久便著手籌建「書畫工作室」。
工作室開創了「五個一」舉措,即組一個社團,建一個梯隊,做一組活動,舉辦一場成果展示,完成一篇高質量論文。注重實效的工作室,構建起了一個教師交流平臺,不斷激發教師學習成長動力。
「帶著孩子去援疆」
同樣身為美術老師的徐虹敏在阿克蘇天杭實驗學校成立了「中國印」和「中國畫」社團工坊,帶領當地老師深入領略中國傳統文化。
原在位於錢塘新區的杭州基礎教育研究室附屬學校任職的徐老師,現被派到阿克蘇天杭實驗學校承擔小學二年級美術和書法的教學。
提到援疆初衷,徐虹敏表示,在她的求學道路上,遇到了不少好老師,這也讓她產生了一個信念: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在幾次報名後,她終於在今年成功被列入援疆教師名單中。
然而,褪去援疆教師的身份,她還是一位母親,一個單身媽媽。一年半的援疆期,七歲的兒子該由誰來照看呢?
徐虹敏孩子的小名叫葫蘆娃,是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葫蘆娃自出生後就一直跟著母親在杭州生活,很少有分離的時候。在進疆的前一天,她把孩子帶回了老家建德李家鎮,託付給了自己的父母。
原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到了農村,學校的教育方式、周遭的環境以及同學之間的相處都成了問題。「那段時間,每次跟他視頻的時候,都會哭著跟我說他的委屈,有時哭著哭著就睡著了!」徐虹敏漸漸發現,原本活潑開朗的兒子變得不愛說話,甚至有些自卑。
趁著今年暑假的空隙,徐虹敏回家探了一次親。「媽媽在哪裡,我就在哪裡。」葫蘆娃看到許久不見的媽媽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思念。
徐虹敏於心不忍,便立即向組織申請是否能夠帶孩子來新疆上學,很快就得到了肯定的答覆。
葫蘆娃在得知能夠跟著媽媽去新疆時十分興奮,現在的他在阿克蘇市天杭實驗學校讀二年級,而他的媽媽也是他的美術老師。
徐虹敏和兒子在阿克蘇天杭實驗中學合影
每天,母子倆同步出門、吃飯、回家,時不時還有鄰居送來剛煮熟的花生當做小零食。這樣的生活令徐虹敏很安心,也更利於她發揮自己的「抱負」。
「我和七位阿克蘇的美術老師,以及錢塘新區的援疆老師們每天進行日行一課的『打卡』」,徐虹敏說,「我覺得日行一課對專業成長幫助很大,因此想著把這樣的學習理念帶到阿克蘇來,激勵大家一同成長。」
「懷追求美的心,做創造美的事。」 如今,徐虹敏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帶領著美術老師團隊,積極參與學校的文化布置。同時,她還將自己創作的一批作品捐贈給學校,她的兒子葫蘆娃也加入了繪畫隊伍,母子二人的目標是共捐贈美術作品100件。
「盡己所能,開展關注生命的美術教育,功不唐捐,玉汝於成。」徐虹敏用這句話詮釋了她在援疆期間的美好願景。
「女漢子」煉成記
同行的援疆老師,在閒暇時間會與不同學科的老師相互學習。與徐虹敏同為「80後」的吳麗琴,會時不時地找徐老師學習篆刻。
這位來自臨安區於潛第二初級中學的老師,現任阿克蘇市教研中心英語教研員。與一線教師不同,吳麗琴需要常常下鄉走訪,深入底層,調研當地學校和教師狀況。截至9月底,她已走訪了30多所學校。同事稱,「眼看著她從淑女變成了女漢子。」
進疆不久,吳麗琴就接到教研中心的任務,面向新疆阿克蘇地區的全體初中英語教師,開設一堂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講座,這也是新疆教科院發起的第一次全疆大型網絡教研活動。
一個月之內,通過翻閱專著書籍,查閱大量文獻,收集講座相關的資料,深入分析整理,吳麗琴寫下了長達近一萬三千字的手稿,《實踐中反思、寫作中成長》「出爐」。
期間,吳麗琴老師除了準備講座,還要指導阿克蘇第四中學「青藍工作室」成員錄製詞彙說課視頻。考慮到老師期末階段寶貴的時間和繁重的課務,吳老師不忍讓她們抽出時間趕到教研中心,而是選擇放棄自己的午休時間趕赴四中,給四位教師作說課指導。
該詞彙說課視頻也是全疆網絡教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位老師由於身體原因未能完成視頻錄製,當時離截止日期僅剩4天,吳老師主動請纓,通宵達旦,花費兩個晝夜,錄製了一堂聽說課中滲透詞彙教學的說課視頻。
棘手的事情不止這一件,在設計英語試卷時,吳麗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由於英語試卷聽力部分的音頻錄製需要男女搭配才能完成,吳麗琴需要尋找一個男搭檔合作,找當地教師怕題目洩露,援疆團又沒有合適的人選。
情急之下,吳麗琴顧不上費用是否可以報銷的問題,自行購買昂貴的音頻錄製軟體,學習製作音頻至凌晨兩三點,最終解決了難題。
為了保證製作的音頻能夠在當地各個學校播放,吳老師特地製作了試音音頻,這也開啟了阿克蘇市英語模擬考試聽力試音的先例。
吳麗琴對此表示,把一件事情負責到底,是性格使然。「人生在世不過數十載,如果說我們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那麼我想儘可能增加它的厚度。」吳麗琴常常將這句話脫口而出,並將它置於援疆日誌的扉頁,時刻牢記。
瓜果飄香的9月,也是吳麗琴「收穫」的季節。在開往阿依庫勒鎮託萬買裡村小學的車上,她收到了來自烏魯木齊的喜訊,她的一份教學設計和教學案例榮獲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一等獎。
臨近中秋國慶佳節之際,援疆教師無法回杭與家人團圓,各類慶祝活動正在積極籌備中,他們越來越像家人般互相引領、相互依靠,共同走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