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黃帝,最使人割捨不開的一定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赤子情結。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聖地、海內外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地方,凡來陝西旅遊的人無不到黃帝陵祭拜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據《史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生活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他率領部落在黃土高原周圍繁衍生息,創造文字,製造舟車,培育蠶桑,從事紡織,制定曆法,研製算數,艱苦拓殖,以「惠及萬世之功績、澤披廣大之區域」而彪炳千秋,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走進黃帝陵,我就被這裡的美景所迷住。沮河從黃帝陵所在的橋山下緩慢流淌,在橋山下形成清澈無波的印池,古樸渾厚的軒轅橋倒映在印池水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而印池四周,碎石鋪路,柳樹成蔭,更是一幽美去處。據說,沮河在古時稱為「姬水」,軒轅黃帝因生長在姬水邊而改姓為「姬」。
跨過軒轅橋,再拾階而上就到了氣勢宏偉、莊嚴古樸的軒轅廟前。據說,軒轅廟最早建於漢代,其舊址在橋山西麓,歷代帝王都將這裡列入國家祀禮。唐代宗大曆五年,重修軒轅廟於原址。宋太祖開寶二年,為避沮河水侵襲,並圖祭祀便利,坊州治所在黃陵縣上城刺吏奉旨在橋山東麓重建軒轅廟。
我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跨入廟門。首先,一棵碩大無比、枝繁葉茂的古柏吸引了我的視線,據說這棵古柏是由軒轅黃帝親手種植的,被稱為「黃帝手植柏」。仔細察看,但見古柏主幹略向南傾,枝葉青翠亭亭如蓋,粗糙的樹身上遍布著裂紋,枝幹虯曲蒼勁猶如巨人的手臂一般,它雖然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滄桑,卻仍然以無限的堅毅和氣魄直指蒼穹。
據說,黃帝手植柏是全國最大的一株古柏,被稱為「柏樹之王」,也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圖書集成》記載:「中部縣有軒轅柏,在軒轅廟。考之雜記,乃黃帝手植物,圍二丈四尺,高可凌霄」。民間有諺語云:「七摟八乍半,疙裡疙瘩不上算。」指的就是這棵黃帝手植柏,其意思就是七個成年人手接著手,合圍起來也抱不了這棵樹,還要用手指量八匝半。
我留戀地在古柏下徘徊,習習的涼風吹拂著我的臉龐,但我心中卻是熱血湧動。仰望古柏在蒼穹中盡情揮灑的那一片蒼翠,心中產生了無限的敬畏之感。恍然間我突然想到,這棵飽經風霜雨雪的古柏,以其五千多年的年輪雕刻出的不正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嗎?這棵古柏不正是代表著我們日益強盛和輝煌的中華民族嗎?
在黃帝手植柏的左後側有一天然巨石,因石上的紋理圖案酷似一人在追趕太陽,被稱為「夸父追日」石。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經》,它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故事,相傳在黃帝時代,夸父想把太陽摘下來,於是就追著太陽跑。奔跑中,他口渴喝乾了黃河和渭水,最後渴死在路途上,其手杖化作了桃林,身軀化為夸父山。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戰勝自然的願望。
沿中軸線北行即到了誠心亭,誠心亭是通往「人文初祖」大殿的過廳。為表示對黃帝的虔誠,凡來祭祀謁拜黃帝的人來到此亭時,都要在此稍歇,以整理好自己的衣冠,置備祭祀的禮品。然後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緩步前行,以一顆洗滌過的虔誠的心準備拜謁偉大的始祖。
誠心亭之後便是碑亭,碑亭仍然是一個過廳。亭內立著四塊石碑。西側兩塊,前面一塊是1937年國共兩黨共祭黃陵時,毛澤東親筆題寫的「祭黃帝陵文」手跡,字體汪洋姿肆,飄灑俊逸,雄健有力。後面一塊是為題詞碑,碑上刻著鄧小平親筆題寫的「炎黃子孫」四個字。
東側的兩塊石碑,前面一塊是孫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所作「黃帝贊」詞,其碑上的書法虯勁飄逸,傳達出謁祖的真誠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令人肅然起敬。後面一塊為蔣介石在1942年題寫的「黃帝陵」三個字,據說此碑原立於黃帝陵墓之前,現被郭沫若的題字碑所代替。
碑亭的東側有兩個連著的拱形頂石碑,這是民國時期中部縣知事程壽筠題寫的 「軒轅廟」與「文明之祖」石碑。在軒轅廟內,除了碑亭裡的珍貴祭文碑外,在廟的兩側還有碑廊。碑廊內珍藏著歷代帝王的御製祭文碑,還有近現代領袖名人的書法瑰寶。從這些珍藏的碑文中可以看到,他們雖然政治立場各異,書法藝術有別,卻表達了同一個思想,那就是中華民族的統一和輝煌。歷史縱橫五千年,軒轅黃帝傳給我們的不僅是血緣和膚色,還有社會的良知和道德。
碑亭西邊立有香港特首董建華和澳門特首何厚鏵手書的「香港回歸紀念碑」和「澳門回歸紀念碑」,碑石背面的碑銘,記述了香港、澳門被英國、葡萄牙佔領的歷史,也記載了中國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的事實。為了紀念這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日子,香港、澳門各界人士共議立碑勒石告慰始祖軒轅黃帝,並昭示後人。
在古柏的綠蔭裡有一塊巨大的石頭,這是一塊傳自漢代的「黃帝腳印」石,它出土於黃陵縣東南的周家窪村,傳說這裡曾經是「黃帝黃城巽宮」。整塊石頭約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鐫刻有黃帝的一雙腳印,這個腳印非常大,長0.62米,深約2釐米。腳印上的腳指和腳的大小是成比例的,相傳這個腳印是黃帝的第四位妃子嫫母發明鞋子時所依據的黃帝的腳印。
軒轅廟正殿的西南側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柏,被稱為「漢武掛甲柏」,也稱為「將軍柏」。相傳漢武帝劉徹徵伐朔方,回師長安途中特意來到這裡祭拜黃帝,他順手將身上的戰甲掛在這棵古柏樹上。仔細觀察,掛甲柏的樹幹上斑痕密布,縱橫成行,似有斷釘鑲嵌其中。據說,每到清明多雨時節,樹幹上的小孔中有柏液滲出,凝結成球狀,在陽光照耀下,如粒粒珍珠晶瑩透亮呈。
軒轅廟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軒轅黃帝的正殿,也是整個廟院的主體建築,座落在廟院最北邊。大殿屋頂為歇山頂,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與筒瓦相扣覆蓋,簷部施勾頭滴水,屋簷下均有鬥拱。前簷當間建有六扇隔扇門,次間、稍間則各有四扇隔扇門。簷下的欄額、平板枋為和璽彩繪、鬥拱彩繪,建築的彩繪均精緻華麗,絢爛無比。
在人文初祖大殿前的臺階上,有一雕工精細的「二龍戲珠」浮雕。龍是中華民族的圖徽和象徵,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了權勢、高貴、尊榮,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誌。龍珠在古代被認為是一種寶珠,可避水火。浮雕中的二龍在祥雲中環繞寶珠飛舞,神龍懸目奮爪,搖頭擺尾如騰似飛,在柔美飄逸的祥雲間卷舒出沒、團抱成圓。整個浮雕洋溢著合歡、吉祥、喜慶、團結的氣氛。
繞過殿前香火旺盛、香菸繚繞的巨大銅香爐,我懷著一棵虔誠的心,走進了人文初祖大殿。大殿正中神龕內供奉著一巨大的石刻軒轅黃帝浮雕像。這尊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東漢武梁祠的畫像石拓片為藍本放大刻制而成。黃帝浮雕像為全身像,浮雕的軒轅黃帝沉穩站立,步履向東又回首望西,抬臂揚手,服飾古樸,冠帶簡潔。神龕兩邊垂著金黃的綢緞,在黃緞子的掩映下,黃帝的浮雕顯得那樣的莊嚴神聖。
在人文初祖大殿的後面,有一座氣勢恢宏的漢代建築風格的仿古建築群,這就是軒轅殿,它是舉行祭祀軒轅黃帝的場所。軒轅殿前巨大的廣場能容納萬人,廣場入口臺階兩側各矗立著8尊高大的青銅簋,廣場兩側各鑄有9尊巨大的青銅鼎,象徵著中華56個民族的金黃龍旗在正午的陽光下迎風招展。
在軒轅殿東側懸掛著用於公祭軒轅黃帝時的禮器「龍魂」大鐘。據說,這口大鐘上的圖案是以周原出土的龍鳳玉飾和祥雲紋為底飾,鍾鈕為雙鳳聳立,兩側以雙龍為扉稜,鐘面正中心為篆體「龍魂」二字,鐘下部為漢代宮廷生活的娛樂圖、狩獵圖、夜宴圖。整個鐘體造型莊重凝練,圖案栩栩如生,表現出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體現鍾銘盛世、鐘鳴寰宇、龍鳳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蘊。
軒轅殿坐落在3層石臺之上,整個殿堂全是用石材建成,是國內罕見的典型的石壘殿堂建築。軒轅殿呈正方形,東南西北四面各有十根巨大的漢白玉石柱支撐起的軒轅殿,顯得規模宏偉、莊嚴聖潔,這是國家祭祀軒轅黃帝的正式場所。
大殿的正中聳立著軒轅黃帝巨型浮雕,浮雕與人文初祖大殿內的軒轅黃帝像一樣。據說這座浮雕從不同角度看,其喻意皆有不同。西側仰視,黃帝堅毅剛強,似在率領先民奮鬥創業。正面仰視,黃帝慈祥親切、意境高遠。東側仰視,黃帝則欣慰自信,似在注視著神州大地。浮雕背後雕刻著《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著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對軒轅黃帝偉大功德的讚頌。
軒轅殿的設計非常獨特,不僅四面沒有牆壁,而且大殿的頂部中央有一圓形的空洞,從那圓形的空洞處可以看見湛藍的天空,這是根據中國古老的哲學「天圓地方」原理設計的。古人把天地未分、渾沌初起時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便劃出了陰陽,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宇宙稱為天,把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於天體是周而復始永無休止運動的,猶如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承載著人類的大地卻靜靜的,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這便產生了「天圓地方」。圓產生運動變化,方則收斂靜止,追求發展變化才能事業有成,追求靜止穩定才有社會的和諧,天圓地方體現出人們的追求和希望。
在這天圓地方、聖潔肅穆、氣勢雄渾的軒轅殿中,我似乎能感覺到有一種神聖的歸依感,那是一種回歸桑梓地的親切和樸實,那是一種讓心靈之舟靜泊故鄉港灣的恬靜和肅穆。當陽光從大殿的空洞處射下來時,我迎著陽光向大殿上方那一方圓圓的藍天望去,那藍藍的天空昭示著無限的神秘、無限的渺遠、無限的深邃。此時,我能感悟到源遠流長的五千年華夏文明,心中油然升起一股非常強烈的自豪感。
立身在軒轅殿前,天風浩浩蕩蕩而來,吹動了我的衣襟、吹亂了我的頭髮,也吹動著殿前廣場兩旁成排的金黃龍旗獵獵作響。陽光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似乎從中讀出了先祖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曾激勵著無數華夏兒女奮勇前行。情不自禁間,我想起了剛才在誠心亭看到的孫中山為黃帝陵寫的祭文:「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千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聞名唯我先。」
離開軒轅廟,我向橋山之巔的黃帝陵走去。橋山上漫山遍野到處是鬱鬱蔥蔥的古柏,蒼勁古樸,儀態萬千,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據說,橋山共有柏樹8.2萬棵,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有數萬棵,這裡是中國最大的古柏林,每一棵古樹都高聳入雲,每一棵古樹都筆直向上,既體現了華夏文明的生生不息,而且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勇敢、正直。
沿著古道拾階而上,兩側古柏形態各異翠色長駐,將清寂的登陵古道掩映於翠柏造就的綠色之中。在距黃帝陵約200米的神道旁,一座明朝嘉靖年間的下馬石悄然靜立,上刻「文武百官至此下馬」八個大字,令人肅然起敬。古時的謁祖祭陵者多騎馬坐轎,行至此處均下馬落轎,整理衣冠,恭行至陵前,以示對軒轅黃帝的敬意。
走過神道盡頭,便步入陵園了。在距陵墓約50米處有一高約20多米的夯築高臺,這便是「漢武仙臺」。據傳,漢武帝劉徹北徵朔方,回師祭祀軒轅黃帝時,令甲士修築這座祈仙臺。當時出徵的十多萬將士每人用戰袍掬一袍土堆成了祈仙臺。祈仙臺有兩條石砌曲徑通向臺頂,凡謁陵祭祖的人們皆要攀登仙臺,嘆橋山之壯觀,發思古之幽情。
越過漢武仙臺,穿過一座漢代風格的欞星門,便是香火繚繞的祭亭。祭亭建築形式為歇山頂,飛簷翹角,氣宇軒昂。在亭前置有香爐、供桌、祭器與各種供品,祭亭的中央立有一高大石碑,上刻郭沫若手書的「黃帝陵」。亭柱上有兩幅楹聯:「奠華夏宏大業基始祖恩德澤萬世,樹炎黃浩然正氣民族精神炳千秋」;「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
由八根立柱支撐起的祭亭四角上系有風鈴,微風起時風鈴齊鳴,悅耳動聽。繚繞的香菸從祭亭前擺放的香爐中飄出,渺渺不絕,令人不覺肅穆。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象徵,是普天下炎黃子孫的根,從古至今,每年的清明和重陽這裡都要舉行祭祀軒轅黃帝的大典,這裡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追思先祖功德,抒發民族情感的重要場所。
祭亭後就是黃帝陵墓。據《竹書紀年》中記載:黃帝登仙,其臣左徹者,削木象黃帝,帥諸侯以朝之。歷代君王均對黃帝陵墓加以保護,其基本面貌一直維持至今。黃帝陵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傳說軒轅黃帝110歲時,玉皇大帝派一條巨龍來這裡接他上天,就在他乘上巨龍準備升天時,他的子民怕黃帝離他們而去,在慌亂中扯下了黃帝的一塊衣襟、一隻靴子、一把佩劍。黃帝走後,人們將這些遺物葬在了冢內。
在「橋山龍馭」石碑後面便是舉世聞名的黃帝陵冢,坐北面南的黃帝陵冢是呈扁球狀的封土冢,外圍砌有八角形青磚花牆,象徵八卦與黃帝統馭八方之意。黃帝陵因陵主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而名聞遐邇,1961年,國家確定黃帝陵為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並將其列為古墓葬第一號,從此黃帝陵被譽為「天下第一陵」。
掩藏在千年古柏密林中的黃帝陵前香菸繚繞、仙樂飄飄,和周邊的古柏一起瀰漫出古樸、肅穆、凝重的氣氛。凡來此的遊人都心靜如洗,忘卻所有的雜念,懷著敬畏的心情,放緩腳步虔誠地繞陵冢一周,用心祭的方式寄託對這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感恩。一心尋根的我,此時仿佛進入了中華文明的殿堂,心中竟升起一種莊嚴肅穆的感情﹐充滿對先祖的崇敬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