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凱專欄 | 黃帝陵軒轅殿

2021-02-17 手札

2016年,張錦秋八十華誕之際,詩人劉元凱應邀為她的29個建築項目題詩相賀。這29篇詩詞,緊緊圍繞著極富張錦秋個人特色的代表作品,把歷史和現代、理性和浪漫、建築和詩歌、有形和無形融會貫通、多元交響。這些詩作,受到西安文景詩歌會、長安詩韻文化藝術中心等多個誦讀團體和眾多個人的欣賞,並予以線上線下誦讀,好評如潮。讀者和聽眾從中認知感受到歷史的足音和建築的魂魄,也領略了詩歌的魅力和朗誦的真美。

在詩人劉元凱看來,張錦秋院士憑才華心血,文化自覺自信,設計出一座座雄壯秀美的建築。風格鮮明、成熟,是中國古典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的典範。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也是陝西這塊土地為她的創作,提供了廣闊沉雄的背景。她的個人修養積澱與陝西情愫,讓其建築在這裡獨步春秋。很多新標誌性建築都和她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

現在,就讓我們繼續隨著詩人劉元凱的妙筆,一起來欣賞張錦秋院士設計的黃帝陵軒轅殿吧!

黃帝陵軒轅殿

皇天后土,橋山高朗。

沮水流泱,古柏森蒼。

莊嚴殿堂,雄視八荒。

拔地擎宇,天圓地方。

石砌莊嚴,柱立闊廊。

覆鬥漢制,穹攬月陽。

五行色土,像佑家邦。

人文始祖,鴻德隆彰。

供奉先帝,華夏共仰。

根深葉茂,光煦花芳。

雨露甘潤,和諧穆祥。

國立赤縣,霞蔚九壤。

勵精圖治,文武弛張。

和平復興,龍裔挽膀。

崛起東方,繁榮盛昌。

釋文: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之陵,高居橋山傲視蒼穹,蒼柏堆翠、沮水環擁。張錦秋院士不負眾望,以「山川形勝,一脈相承,天圓地方,大象無形」的超凡境界和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營造出宏偉、莊嚴、古拙的新軒轅殿和一系列建築。高大的石砌廊柱,巨型覆鬥屋頂,圓形天窗地載天高、仰見月陽、光影神來。殿前廣場開天劈地般開闊,漢闕拱衛,拾級登高,氣概豪邁。聖殿足令人生高山仰止之感慨。

黃帝陵軒轅殿是根據黃帝陵總體規劃實施的二期工程。位於原軒轅廟以北廟區中軸線上,直抵鳳凰嶺麓。該項目2004年建成後,屢獲獲大獎、金獎。

詩人劉元凱在黃帝陵留影

2017年重陽節,詩人劉元凱應邀參加「丁酉年恭祭軒轅黃帝典禮」,為此,激情澎湃的詩人又書寫了一篇祭文,茲錄如下,與大家同賞。

文武同祭   興振國邦  

——2017年重陽節黃陵祭祖文

  2017年10月28日

歲在丁酉,時值重陽。橋山巍巍,沮水泱泱。

松柏蒼翠,楓紅菊黃。果粟豐碩,金秋輝光。

英才再聚,旗旌浩蕩。前赴後繼,賢達伍壯。

拜謁黃陵,至誠衷腸。文武同祭,興振國邦。

常念龍祖,偉業宏彰。斯民樂業,拓展八荒。

開肇文明,仁德無量。春秋疊代,福蔭垂廣。

今逢盛世,復興在望。日新月異,鳳舞龍翔。

環宇興衰,風雲激蕩。和平崛起,豈能彷徨。

華夏文脈,源遠流長。推陳化新,光大弘揚。

興文尚武,仁啟德張。文以載道,武以安良。

橫槊賦詩,智勇攜雙。百家爭鳴,千卉競芳。

四個全面,不息自強。勵精圖治,達變知常。

核心價值,銘鐫目綱。創新協調,綠色開放。

五位一體,進步共享。白蓮紫荊,陸臺統商。

同心同德,同行同向。赤縣世胄,步履鏗鏘。

一帶一路,紫氣領航。高瞻遠矚,穿雲破障。

胸懷天下,毓秀棟梁。摘星攬月,勒銘疆場。

赴湯蹈火,英雄烈剛。不忘初心,奮進小康。

中華巨艦,乘風破浪。一往無前,孰能阻擋。

金甌璀燦,層樓更上。天晶日朗,福祿穆祥。

伏惟尚饗,圓夢九壤。皇天后土,萬代無疆。 

關於黃帝陵的詩歌和祭文,劉元凱先生有話說~~

黃帝陵是我一直嚮往的聖地,也有幸多次拜謁。這裡有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千年以上3萬餘株。相傳的"黃帝手植柏"距今五千餘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 ,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和"世界柏樹之冠"。我的筆名「黃龍柏」,也就是要昭示我是黃帝的子孫、龍的傳人,我也要像柏樹那樣不懼風霜,堅貞挺立,拔地擎天。

傳說中的「黃帝手植柏」 | 攝影 劉元凱

 

記得1999年我在西安外辦工作時,曾陪同世界500強之一的法國布依格集團總裁布依格和夫人去拜謁黃帝陵。聽他們一行人說,從法國出發前就有高人建議,總裁第一次出訪中國,飛機首站要在西安落地,要先去燒香拜謁黃帝陵。果然他們這樣安排了,外國人的虔誠之心當時還真的感動了我們。

1999年,布依格總裁攜夫人拜謁黃帝陵

2017年中季,我應約見陝西省委黨校老同事、時任陝西英才委員會秘書長蔣明義,言及年內重陽節他們要牽頭組織去黃帝陵祭祖活動。因他曾看到過我寫的文章詩歌,故起意囑我可否撰寫活動祭文。我一時語塞,想這祭文平常可不是誰能隨便寫的,遂稱自己才疏學淺怕不能勝任。他想了一會,堅定地說,他們也曾提議過好幾個人,覺得我行,就拜託執筆,這麼三言兩語拍定了。事後我想,能給黃帝老祖宗寫一篇祭文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和榮耀啊!這也就有了盡心盡力,搜索枯腸而成的祭文。隨後祭文亦受到好評並刊發於多家雜誌。

而為給張錦秋大師這組建築配詩,我們也專程去了黃帝陵拜謁和拍照,仔細體味她設計的理念、建築創新和特點,當然,黃帝陵的歷史沿革、山水走向、建築遺存、古柏氣象等等都與之息息相關,無疑,張大師設計的建築新格局和新氣魄進一步提升擴展了黃帝陵整體的氣場。撰寫配詩和祭文既有共性,又要有不同的角度內容。所以,寫這樣類似命題般的詩文也真是一種挑戰啊!而此詩文和祭文的先後完成,我覺得自己靈魂好像都得到了升華,有一種自豪驕傲和幸福欣慰的感覺!

手札將以一詩一文一誦的形式陸續推出劉元凱先生系列詩作,敬請期待哦!


詩作者簡介:劉元凱先生,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西安市文史館研究員。在陝西省歌舞劇院從藝十餘年後轉任教學、旅遊、外交等工作。才藝出眾、閱歷豐富,在多方面工作均有建樹。其中創作有新、舊體詩詞達數百首之多,出版有個人著作《詩影春秋》。

劉元凱專欄 | 滿庭芳 · 陝西歷史博物館

劉元凱專欄 | 走向七十歲的年齡

劉元凱專欄 | 正月雪(詩四首)

劉元凱專欄 | 那些關於夏天的詩

劉元凱專欄 | 最愛咱陝西韓城縣

芳華歸來

沁園春 · 天人長安塔

相關焦點

  • 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黃帝陵古稱橋陵。歷史上最早記載舉行黃帝祭祀始於秦靈公三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專祭黃帝。漢武帝元封元年自祭黃帝以來,橋山一直是歷朝歷代舉行國家大祭之地。附: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循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
  • ​曹 矞 : 黃帝陵
    黃帝陵位於延安市黃陵縣,古稱橋陵,後經蔣介石改為黃帝陵。黃帝,姓公孫,名軒轅,生於農曆三月初三。軒轅黃帝被公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因此1961年3月黃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人稱「天下第一陵」,又稱「華夏第一陵」。延安之行第一站,就是去黃陵縣拜謁黃帝陵。我們一行20餘人,從西安乘坐旅遊大巴大概需一個小時的車程。
  • 延安黃帝陵
    1942年,陝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將橋陵改名為「黃帝陵」,黃帝陵所在地的縣名也隨之由中部縣改稱為黃陵縣。同年冬天,蔣介石題寫「黃帝陵」三個大字,匠人勒石成碑置於黃帝陵墓之前。自此黃帝陵一名沿用至今。黃帝陵是歷代封建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歷史上最早舉行黃帝祭祀始於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自從漢武帝親率十八萬大軍祭祀黃帝陵以來,這裡一直就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之地。
  • 五一小長假旅遊攻略之拜謁軒轅黃帝陵
    走進黃帝陵,我就被這裡的美景所迷住。沮河從黃帝陵所在的橋山下緩慢流淌,在橋山下形成清澈無波的印池,古樸渾厚的軒轅橋倒映在印池水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平添了無限靈氣。而印池四周,碎石鋪路,柳樹成蔭,更是一幽美去處。
  • 劉元凱專欄 | 大唐芙蓉園
    劉元凱專欄 | 滿庭芳 · 陝西歷史博物館劉元凱專欄 | 走向七十歲的年齡劉元凱專欄 | 正月雪(詩四首)劉元凱專欄 | 最愛咱陝西韓城縣芳華歸來青田往事 | 半條老街,記憶中的童年莫伸專欄 | 懷念路遙:永遠無悔的犧牲
  • 陝西有黃帝陵,河南有黃帝陵,其他地方也有黃帝陵,哪個是真的?
    所有的黃帝陵不是衣冠冢,就是後世出於各種目的造的紀念冢,那麼哪個地方想發展旅遊,只管修就是了,大家又不會當真。《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如果按照飛仙的結果來推測,那麼橋山的黃帝陵,應該也是黃帝的一座衣冠冢。因為黃帝出生於姬水,即現在的陝西渭河流域,人們在他的出生地建一座衣冠冢,作為紀念是很正常的。不過,奕天認為,也有可能陝西的黃帝陵葬的是最後一位黃帝。因為按照《史記》的記載,這位黃帝去世之後,五帝的第二位,顓頊帝繼位了。這時候部落首領的稱號改為了「帝顓頊」。
  • 橋山黃帝陵
    陝西延安市黃陵縣橋山黃帝陵陝西延安市黃陵縣橋山鎮的黃帝陵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寢,因為他是《史記》中唯一記載的一座黃帝陵
  • 黃帝陵古松翠柏奮發向上
    但馳名中外的有「中華第一陵」之譽的黃帝陵就在陝西黃陵縣北約一公裡之處的橋山之上。一條沮水河環繞山腳,橋山翠柏蔥蘢,鬱鬱蔥蔥,顯得格外與眾不同,頗具靈性。史書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傳說黃帝就是在這裡升天而去。由於黃帝是乘龍飛翔升天,所以橋山之墓實際上是黃帝的衣冠冢。
  • 拜謁黃帝陵
    一千多公裡之外的黃帝陵,說起來很遙遠。一個公幹的偶然時機,從巍巍太行東麓的冀中大地,乘上時代的「風火輪」,鑽進臥鋪做上一夜「搖籃夢」,第二天恍若頃刻之間,映入眼帘的便是古老雄渾、一派蒼莽的黃土高原。黃帝的陵園黃城,就坐落在陝北黃陵縣的橋山之巔。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是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 黃帝陵到底在哪?黃帝陵不是在延安黃陵?怎麼跑到榆林楊橋畔了?
    陝北史前史:黃帝陵到底在哪?子長還是靖邊?作者:郭峰(書房記特約作者)上期講到,史書記載,黃帝陵在上郡陽周,即今靖邊楊橋畔。有人說,黃帝陵不是在延安黃陵嗎?怎麼跑到榆林楊橋畔了?漢武帝時期,黃帝陵還在上郡陽周(靖邊楊橋畔),漢武帝北巡,走的是秦直道,順路還到楊橋畔祭奠黃帝呢。
  • 黃陵||黃帝陵祭祖
    身處炎黃始祖之地,我沒能有幸參見黃帝陵的祭祀活動,身為遺憾。他日一定拜祭黃陵,以盡華夏兒女之孝。
  • 真正的黃帝陵在甘肅正寧
    黃帝陵是在陝西黃陵縣嗎? 陝西黃帝陵令眾多海內外華夏兒女心神嚮往,紛紛前去謁拜,尋根問祖。這似乎證明黃帝陵就應該在陝西黃陵。    然而,隴東學院老教師張耀民經過15年潛心研究,證據鑿鑿,不僅《史記》對黃帝陵位於何處有明確記載,而且正寧縣五頃塬鄉的「黃帝冢」今天依然存在。
  • 黃陵石山村劉姓一族守護黃帝陵的故事
    【守護黃帝陵的傳說】 石山村劉姓一族守護黃帝陵的故事 在黃陵縣橋山軒轅廟東麓,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原名鳳嶺莊,解放後改名叫石山村,村裡居住著劉姓宗親,他們世代是黃帝陵的守陵人。
  • 「天下第一陵」:軒轅黃帝陵的風水魅力
    在中國大西北(西安)的黃土高原上,有一處非常古老的(四千四百多年前)陵墓——黃帝陵。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崩,葬橋山」.即黃帝死後,葬在了橋山。橋山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總面積5800畝,山上遍植古柏,是全國最大的古柏群,有古柏約8.2萬株,有四千多年的黃帝手植柏。黃帝陵就深藏於山環水抱,古柏參天的橋山之中。
  • 10、黃帝陵到底在哪?子長還是靖邊?
    (接上期)上期講到,史書記載,黃帝陵在上郡陽周,即今靖邊楊橋畔。有人說,黃帝陵不是在延安黃陵嗎?怎麼跑到榆林楊橋畔了?漢武帝時期,黃帝陵還在上郡陽周(靖邊楊橋畔),漢武帝北巡,走的是秦直道,順路還到楊橋畔祭奠黃帝呢。
  • 王勇超代表:建議支持黃帝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2015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陝西時指出,「黃帝陵、兵馬俑、延安寶塔、秦嶺、華山等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華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軒轅黃帝陵文化積澱十分深厚,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
  • 文史雜談 | 黃帝陵址考
    目前北方的黃帝陵就有五處,包括著名的陝西黃陵縣城北橋山上的黃帝陵——那是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黃帝崩,葬橋山」之處。但大量史料及地理資料證據表明,黃帝陵最有可能在河南省封丘縣東的黃陵鎮境內。黃陵鎮這個地名也在表明那是黃帝陵所在的地方。資料顯示,黃陵鎮境內古代有黃陵崗,位於東經114°40′,北緯35°,西距封丘縣城21千米。黃帝陵並非是黃陵鎮孤立的歷史遺存,這裡還是舜帝和堯帝長子丹朱陵墓所在地。明代《長垣縣誌》記載:「鳴條亭,舜崩處,陳留郡平邱縣有鳴條亭」。歷朝歷代,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是非常講究葉落歸根、歸葬祖墳的。
  • 巨型月亮「空降」黃帝陵,中秋節陝西人將瘋狂湧向這裡……
    但只有在這裡,你才會真正有「認祖歸宗」的感覺才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強烈的文化自豪感正如習總書記所說,「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劉韻甜 攝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專程祭祀黃帝陵,並親自撰寫祭文。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致祭黃帝陵,並確定每年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公祭黃帝陵。 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各派代表前往黃帝陵共同祭奠。
  • 黃帝陵: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陝西有很多都充滿人文氣息的歷史景觀,這些歷史景觀中能稱為文化之始的就是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黃帝陵。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的它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更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下面就隨我一起了解了解黃帝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