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張錦秋八十華誕之際,詩人劉元凱應邀為她的29個建築項目題詩相賀。這29篇詩詞,緊緊圍繞著極富張錦秋個人特色的代表作品,把歷史和現代、理性和浪漫、建築和詩歌、有形和無形融會貫通、多元交響。這些詩作,受到西安文景詩歌會、長安詩韻文化藝術中心等多個誦讀團體和眾多個人的欣賞,並予以線上線下誦讀,好評如潮。讀者和聽眾從中認知感受到歷史的足音和建築的魂魄,也領略了詩歌的魅力和朗誦的真美。
在詩人劉元凱看來,張錦秋院士憑才華心血,文化自覺自信,設計出一座座雄壯秀美的建築。風格鮮明、成熟,是中國古典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的典範。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也是陝西這塊土地為她的創作,提供了廣闊沉雄的背景。她的個人修養積澱與陝西情愫,讓其建築在這裡獨步春秋。很多新標誌性建築都和她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
現在,就讓我們繼續隨著詩人劉元凱的妙筆,一起來欣賞張錦秋院士設計的黃帝陵軒轅殿吧!
黃帝陵軒轅殿
皇天后土,橋山高朗。
沮水流泱,古柏森蒼。
莊嚴殿堂,雄視八荒。
拔地擎宇,天圓地方。
石砌莊嚴,柱立闊廊。
覆鬥漢制,穹攬月陽。
五行色土,像佑家邦。
人文始祖,鴻德隆彰。
供奉先帝,華夏共仰。
根深葉茂,光煦花芳。
雨露甘潤,和諧穆祥。
國立赤縣,霞蔚九壤。
勵精圖治,文武弛張。
和平復興,龍裔挽膀。
崛起東方,繁榮盛昌。
釋文: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之陵,高居橋山傲視蒼穹,蒼柏堆翠、沮水環擁。張錦秋院士不負眾望,以「山川形勝,一脈相承,天圓地方,大象無形」的超凡境界和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營造出宏偉、莊嚴、古拙的新軒轅殿和一系列建築。高大的石砌廊柱,巨型覆鬥屋頂,圓形天窗地載天高、仰見月陽、光影神來。殿前廣場開天劈地般開闊,漢闕拱衛,拾級登高,氣概豪邁。聖殿足令人生高山仰止之感慨。
黃帝陵軒轅殿是根據黃帝陵總體規劃實施的二期工程。位於原軒轅廟以北廟區中軸線上,直抵鳳凰嶺麓。該項目2004年建成後,屢獲獲大獎、金獎。
詩人劉元凱在黃帝陵留影
2017年重陽節,詩人劉元凱應邀參加「丁酉年恭祭軒轅黃帝典禮」,為此,激情澎湃的詩人又書寫了一篇祭文,茲錄如下,與大家同賞。
文武同祭 興振國邦
——2017年重陽節黃陵祭祖文
2017年10月28日
歲在丁酉,時值重陽。橋山巍巍,沮水泱泱。
松柏蒼翠,楓紅菊黃。果粟豐碩,金秋輝光。
英才再聚,旗旌浩蕩。前赴後繼,賢達伍壯。
拜謁黃陵,至誠衷腸。文武同祭,興振國邦。
常念龍祖,偉業宏彰。斯民樂業,拓展八荒。
開肇文明,仁德無量。春秋疊代,福蔭垂廣。
今逢盛世,復興在望。日新月異,鳳舞龍翔。
環宇興衰,風雲激蕩。和平崛起,豈能彷徨。
華夏文脈,源遠流長。推陳化新,光大弘揚。
興文尚武,仁啟德張。文以載道,武以安良。
橫槊賦詩,智勇攜雙。百家爭鳴,千卉競芳。
四個全面,不息自強。勵精圖治,達變知常。
核心價值,銘鐫目綱。創新協調,綠色開放。
五位一體,進步共享。白蓮紫荊,陸臺統商。
同心同德,同行同向。赤縣世胄,步履鏗鏘。
一帶一路,紫氣領航。高瞻遠矚,穿雲破障。
胸懷天下,毓秀棟梁。摘星攬月,勒銘疆場。
赴湯蹈火,英雄烈剛。不忘初心,奮進小康。
中華巨艦,乘風破浪。一往無前,孰能阻擋。
金甌璀燦,層樓更上。天晶日朗,福祿穆祥。
伏惟尚饗,圓夢九壤。皇天后土,萬代無疆。
關於黃帝陵的詩歌和祭文,劉元凱先生有話說~~
黃帝陵是我一直嚮往的聖地,也有幸多次拜謁。這裡有中國最古老、覆蓋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千年以上3萬餘株。相傳的"黃帝手植柏"距今五千餘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 ,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和"世界柏樹之冠"。我的筆名「黃龍柏」,也就是要昭示我是黃帝的子孫、龍的傳人,我也要像柏樹那樣不懼風霜,堅貞挺立,拔地擎天。
傳說中的「黃帝手植柏」 | 攝影 劉元凱
記得1999年我在西安外辦工作時,曾陪同世界500強之一的法國布依格集團總裁布依格和夫人去拜謁黃帝陵。聽他們一行人說,從法國出發前就有高人建議,總裁第一次出訪中國,飛機首站要在西安落地,要先去燒香拜謁黃帝陵。果然他們這樣安排了,外國人的虔誠之心當時還真的感動了我們。
1999年,布依格總裁攜夫人拜謁黃帝陵
2017年中季,我應約見陝西省委黨校老同事、時任陝西英才委員會秘書長蔣明義,言及年內重陽節他們要牽頭組織去黃帝陵祭祖活動。因他曾看到過我寫的文章詩歌,故起意囑我可否撰寫活動祭文。我一時語塞,想這祭文平常可不是誰能隨便寫的,遂稱自己才疏學淺怕不能勝任。他想了一會,堅定地說,他們也曾提議過好幾個人,覺得我行,就拜託執筆,這麼三言兩語拍定了。事後我想,能給黃帝老祖宗寫一篇祭文是多麼難得的機會和榮耀啊!這也就有了盡心盡力,搜索枯腸而成的祭文。隨後祭文亦受到好評並刊發於多家雜誌。
而為給張錦秋大師這組建築配詩,我們也專程去了黃帝陵拜謁和拍照,仔細體味她設計的理念、建築創新和特點,當然,黃帝陵的歷史沿革、山水走向、建築遺存、古柏氣象等等都與之息息相關,無疑,張大師設計的建築新格局和新氣魄進一步提升擴展了黃帝陵整體的氣場。撰寫配詩和祭文既有共性,又要有不同的角度內容。所以,寫這樣類似命題般的詩文也真是一種挑戰啊!而此詩文和祭文的先後完成,我覺得自己靈魂好像都得到了升華,有一種自豪驕傲和幸福欣慰的感覺!
手札將以一詩一文一誦的形式陸續推出劉元凱先生系列詩作,敬請期待哦!
詩作者簡介:劉元凱先生,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西安市文史館研究員。在陝西省歌舞劇院從藝十餘年後轉任教學、旅遊、外交等工作。才藝出眾、閱歷豐富,在多方面工作均有建樹。其中創作有新、舊體詩詞達數百首之多,出版有個人著作《詩影春秋》。
劉元凱專欄 | 滿庭芳 · 陝西歷史博物館
劉元凱專欄 | 走向七十歲的年齡
劉元凱專欄 | 正月雪(詩四首)
劉元凱專欄 | 那些關於夏天的詩
劉元凱專欄 | 最愛咱陝西韓城縣
芳華歸來
沁園春 · 天人長安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