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上《舌尖3》,地坑院穿山灶做陝州十碗席

2021-02-07 黃河時報掌上金三角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將在春節期間熱播

這一季不光有河南美食

讓你流口水

還有一種神奇的土灶臺

會讓你佩服河南人的生活智慧



見識一下穿山灶,這種神奇的土灶臺,它依次開7個灶孔,可以同時放置7個鍋,同時做7道熱菜,非常高效。

河南三門峽陝州,老薛盤起了穿山灶。

他要做扣碗條子肉、糥米飯,紅油豆腐、小酥肉、雜燴菜、清燉三珍、高湯海帶。

根據烹飪方法和火候要求不同,每種菜放在不同的灶眼上,7個灶做出7個熱菜,再配3個涼菜,這就是陝州當地有名的十碗席!


十碗席,是當地婚宴必不可少的招待客人的美味佳餚。


穿山灶結構巧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熱能。毫不誇張地說,穿山灶集成了現在電飯煲的所有功能,彰顯了地坑院人的生活智慧。

陝州十碗席和穿山灶關係密切,當地人們習慣用當地的家豬肉和蘿蔔、田野菜等製作經濟實惠、湯水豐盛的宴席,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極富地方特色的豫西「十碗水席」。

陝州十碗席已有300餘年歷史,系陝州名吃珍品。其菜品形狀有絲、片、條、塊、丁花樣豐富。其製作過程有煎、炒、烹、炸、燒等。具有香而不幹,甜而不膩,補而不燥,爽而不硬,香味濃鬱,清爽利口等特點。



1901年九月初八,慈禧及光緒從西安迴鑾北京路過陝州,當地官員安排當地名廚用十碗水席進獻,慈禧品嘗後大悅:「十碗水席,十全十美」。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河南三門峽境內保存的較好特別是在陝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


2007年,河南陝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地坑窯院文化之鄉。


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陝縣西張村鎮廟上村因地坑院分布廣泛入選國家住建部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相關焦點

  • 黃土高原上的窯洞民居(2)·下沉式窯洞,陝州地坑院的生態人家
    下沉式窯洞,陝州地坑院的生態人家下沉式窯洞是在黃土平原上開挖的地下窯洞,俗稱地坑院,主要分布於河南陝縣、山西平陸、以及甘肅隴東地區。
  • 河南陝州地坑院新年燈會開幕
    1月9日晚,2020年陝州地坑院新年燈會正式亮燈。燈會共布設彩燈118組,將傳統彩燈與現代光源相結合,突出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和鼠年生肖元素,呈現一場光影視覺盛宴。陝州地坑院是豫西山區一種「平地挖坑,四壁鑿窯」的獨特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 南陽行思研學之 研學三門峽天鵝湖、函谷關、地坑院、運城鹽湖 兩日活動
    近距離欣賞與拍攝三門峽市天鵝湖景區、黃河落日下的、數千隻天鵝紛飛、嬉戲、翩翩起舞的景觀;7.走進地平線下的古村落、地下的四合院--地坑院8.品嘗陝州特色美食十大碗「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是對地坑院最真實的描述。
  • 睿源教育之研學三門峽天鵝湖、函谷關、地坑院、運城鹽湖 兩日活動
    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這一千古雄關見證了我國歷史上許多著名戰爭,演繹了不少歷史典故,諸如「楚漢爭關,公孫白馬,雞鳴狗盜,紫氣東來「等。如今在函谷關內依然保留有戰國時期的兵器庫和古城牆。遊覽結束後前往世界獨一無二「聞聲不見人,進村不見村」的豫西地坑院,午餐品嘗陝州特色十大碗。
  • 金鼠迎新年 華燈耀盛世——河南陝州燈會舉行亮燈儀式
    1月9日晚,2020年「春滿中原·老家河南」主題系列活動暨「2020年陝州燈會」亮燈儀式在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璀璨開啟。
  • 睿源教育之 研學三門峽天鵝湖、函谷關、地坑院、運城鹽湖 兩日活動
    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這一千古雄關見證了我國歷史上許多著名戰爭,演繹了不少歷史典故,諸如「楚漢爭關,公孫白馬,雞鳴狗盜,紫氣東來「等。如今在函谷關內依然保留有戰國時期的兵器庫和古城牆。遊覽結束後前往世界獨一無二「聞聲不見人,進村不見村」的豫西地坑院,午餐品嘗陝州特色十大碗。
  • 到三門峽,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景區千萬不要錯過
    函谷關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立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這裡地勢險要,地處長安古道,背靠黃河岸邊。曾經這裡是戰事紛擾的古戰場,也是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闡述《道德經》的地方。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想要了解中原文化,那麼一定要到陝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來逛逛,這裡展示了中原的民俗與非遺文化。有捶草印花、木偶戲、皮影戲、糖畫、陝州剪紙、紅歌表演、鑼鼓書、陝州特色婚俗表演等等,展現了豐富的中原文化與歷史,感受濃濃的中原民俗氣息。
  • 奇特的陝州「地下四合院」
    12月10日,遊人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的陝州地坑院參觀。「聞聲不見人、入戶不見門、車從房上過、人在土炕睡」是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地坑院的寫照。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12月10日,遊人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的陝州地坑院參觀(無人機照片)。「聞聲不見人、入戶不見門、車從房上過、人在土炕睡」是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地坑院的寫照。
  • 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三門峽採風專稿:學召公精神,做文學天鵝
    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三門峽採風專稿學召公精神,做文學天鵝——祝賀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三門峽採風創作之行圓滿成功!12月12日下午,採風團在甘棠苑袁老師的陪同下,一起參觀了「地平線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的陝州地坑院,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地坑院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曲建波丨穿山灶十碗席
    ,還能聽到蛤蟆塔回音在飄揚,甘山的紅葉醉於夕陽,與霞光一起映紅天際,給我的故鄉陝州大地披上盛裝。這就是流傳家鄉千載的穿山灶。穿山灶周圍的垃圾清理乾淨,師傅開始生火。提前鋸好的木頭節放些進去,再放點小的木頭碎片,把廢舊的化肥編織袋點著,待火苗旺了,看著小火球一點點滴到木頭上燃著小的木片。火勢旺盛時添些粗的木頭,把鐵鍋放到爐上,倒上油,開始炸需要過油的菜品。緊挨著爐子的大鐵鍋添上水,暫時不用去管,後面灶上放好大小不等的鐵鍋,一樣添上水做備用。
  • 三門峽甘山公園景區將免費開放/三門峽10條最美線路,你去過嗎?
    主要節點:天鵝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黃河公園—三門峽大壩—陝州地坑院—黃河丹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AAAA對全國遊客實行免門票的優惠政策陝州地坑院AAAA       9月29日-10月7日:景區配合今年的「中國農民豐收節」精心設計布置了五穀豐登、共慶豐收的「網紅打卡地」,豫西婚俗、捶草印花、豫西剪紙、木偶戲、皮影戲、鑼鼓書等各種非遺民俗表演應接不暇
  • 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這些延續了4000多年的地坑一點也不坑!
    黃河被稱為華夏的母親河,孕育了悠久的中華文明,而在黃河流域,留存著一種已有傳承了數千年的民居建築,那就是地坑院,當地人也稱為「天井院」、「地陰坑」
  • (一月)「神都洛陽」老君山仙境雲海、三門峽平陸天鵝湖、甘山紅腹錦雞、運城火烈鳥、地坑院皮影戲民俗人文攝影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了。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陝縣、山西運城、甘肅隴東的慶陽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 陝縣撤縣設陝州區 三門峽告別單區市
    1949年5月,陝縣解放,歸屬河南省陝州專員公署管轄,為陝州專署駐地。  1952年4月,陝州專區撤銷,併入洛陽專區,陝縣歸洛陽專區管轄。  1959年底,黃河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大壩動工興建,陝縣併入三門峽市。  1961年10月與三門峽市分開辦公。1962年3月恢復陝縣建置,縣委、縣政府設於三門峽市,隸屬洛陽專區。
  • 國道三一○南移項目地坑院隧道貫通、好陽河特大橋合龍
    踏平崤函坎坷路 橫貫隧道架長虹國道三一○南移項目地坑院隧道貫通和好陽河特大橋合龍觀摩活動舉行7月30日,國道310南移項目地坑院隧道貫通和好陽河特大橋合龍觀摩活動舉行。市委副書記、市長安偉宣布國道310南移項目地坑院隧道左洞順利貫通、好陽河特大橋勝利合龍,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夜以繼日奮戰在施工一線的廣大工程建設者致以親切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徐強,國道310南移項目中建指揮部指揮長史先剛,市政府黨組成員、秘書長郭忠義等出席觀摩活動。
  • 2020萬眾一心加油幹丨陝州 企業帶貧有奔頭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王小萍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雪紅)12月3日,三門峽市陝州區大營鎮寺古窪村二仙坡蘋果基地,樹下積雪未消,冬季修剪已經開始了。「冬季修剪是為了調整樹勢,為明年蘋果豐產奠定基礎。」正在修剪蘋果樹枝的王傑偉說,他和老伴在基地務工,每年收入6萬元,同時通過「二仙坡管理模式」管理著自家的3畝蘋果園,不僅脫了貧還在城裡買了新房子。像王傑偉這樣,依靠在基地務工脫貧的人員佔二仙坡綠色果業有限公司員工的70%。
  • 三門峽:金秋時節迎盛會 天鵝之城譜新篇
    本屆豫商大會,三門峽主會場為線下會場,參會人員在300人左右;線上將設立200個分會場,線上參會人數預計2萬人。豫商大會開幕式及隨後的主題論壇等活動是本屆豫商大會的中心活動,共11項議程,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本屆豫商大會的線上部分是大會的亮點。為主動適應線上招商新模式,全面加大我市通過網絡發展產業政策和招商項目的力度,大會期間,我市將上線三門峽雲招商網。
  • 三門峽:170件文學藝術作品獲獎名單公示!
    公示時間為2020年3月24日至31日;電話:0398--2821091。>吳  冬小說集《耳語》鄭  毅《走進戲曲--戲曲進校園》張春麗小說集《情灑函谷關》劉曉偉《虢國故都--三門峽小小說《路怒》李向陽報告文學《陝州地坑院旅遊開發記
  • 生死大愛見證人 為父正名數十載[圖] - 中國三門峽網 - 三門峽市委...
    無錫愛心人士獻上色彩斑斕的鮮花蛋糕,送上一個個真誠的祝福;陝州人——今三門峽愛心人士的7名代表,千裡迢迢趕到無錫,為老人獻上甜美的蘋果、寓意吉祥的祝壽圖……無錫、陝州兩地的愛心人士,以各種方式表達對過毓如老人的真誠祝福!    知情的人都由衷地說:「積善人家,必有餘慶啊!」    救災如救火 義士赴災區    時光倒轉至19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