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懂了那麼多道理,生活過得還不好?關鍵是這四個字

2021-01-09 李大新的歷史課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聖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堪稱「六家歸一」,成就冠絕有明一代。陽明心學深刻影響了亞洲歷史和文明進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學是踐履之學而不是知見之學,從古至今的賢達之士,以及當今的專業人士、企業精英,都積極地從心學尋求修身做事之道,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懂得一個道理卻不行動,只是因為沒有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開解別人的時候容易,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事情一旦到了自己身上,這些道理卻全然沒有了效果。很多人年輕人都說自己知道「孝順父母」,但是工作忙,應酬忙,抽不出時間去孝順。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

錯了,你不是懂了而沒有做到,而是你壓根就沒懂,所以沒有做到。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得意弟子徐愛問老師:現在人們都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卻常常不能孝敬父母,這不就說明知道和行動是兩回事嗎?王陽明是這樣回答的,之所以不去孝順父母,是因為還沒有懂得孝順父母的道理。不行動的原因,是不知道。

就像三毛說過一句話,「愛是藏不住的,閉上嘴巴,眼睛也會說出來」,一個人如果愛了,那麼他的行動會自然跟上,在眼睛裡,在眉梢上,在一言一行裡,這是無論如何也藏不住的,也是控制不住的。所以,一個人不去孝順父母,就談不上懂得孝順父母。他如果真的知道要孝順父母,真的體恤愛惜父母,他會自然而然地行動,而不是把時間分配給了事業、應酬。王陽明有句話: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處。若只好靜,遇事變亂,終無長進。只是知,卻沒有經過世事的鍛鍊,終究是不能有進步的。只有實踐才是硬道理。知行合一王陽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道和行動互為表裡,相輔相成。一個人想要知道,不可避免得要去鑽研,鑽研的過程中一旦要驗證某些東西,也就是進入了實踐的階段。比如,外面牧羊的小孩喊狼來了,這是一條消息,傳入人們的耳中就是知,但這個知是沒有驗證的知,一個真正懂知行合一的人,一定要自己看一眼,看看是否有狼來了的跡象。看這一眼,就是行了。也就是說,知和行其實是一回事,獨立思考的知,一定有行的成分在。行只是認知深化的一個過程而已。

而如果一個人本沒有知,但是他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把經驗不斷再運用到實踐中去,這些經驗就是知。能夠明覺精察的「行」就是「知」,這樣的「行」才不盲目。無論什麼事情,無論什麼道理,用來誇誇其談,用來裝點門面,這樣的知,懂再多也沒用。只有踏踏實實地去踐行,這些大道理,才能化為我們生命的養料,讓一個人坦蕩無畏,富足豐盈。

中國歷史上僅有兩個半「聖人」,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心學體系影響古今中外,哈佛教授說「21世紀必定是王陽明心學的世紀。」

有人說,人到中年需要讀一讀王陽明,字字道盡人生酸甜苦辣。

如果你想了解王陽明的智慧和人生經歷,《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值得一看。

這本書講述著他一生的坎坷和輝煌,而且裡面有很多王明陽的有趣故事,仿佛就像是王陽明本人在敘述敘述著他有趣又傳奇的故事,讓讀者可以在快樂中汲取智慧,現在全篇白話文版本的,不僅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樂趣,讓自己快樂的同時,學習大智慧,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懂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為什麼?
    經常聽到有人感慨說「懂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為什麼?經常健身的朋友都知道,練出一身肌肉的秘訣就是——七分吃,三分練!七分吃,那麼我們健身就要注意飲食,吃是我們吸收營養的過程,如果我們一味的吸收,就會吃成一個胖子。三分練,如果我們一味的消化,沒辦法補充身體需要的各種營養,我們也練不出一身肌肉,長此以往我們或許會是一個皮包骨!
  • 這道理,那道理,過得不好沒道理……
    工作中,不少人喋喋不休,說起來那是頭頭是道滔滔不絕,中間還少不了對別人說教,可真正做起來反眼高手低,漏洞百出。生活中,一些人眨巴著小眼睛,一副精明的樣子,或是聰明得不行,或是大智若愚。可生活水平反而每況愈下,有些人不免會問:道理你知道的不少,這也懂,那也不差,可為什麼就是過不好呢?
  • 王陽明:成大器的人,能力不是關鍵,把握這2個字,會越來越順!
    曾國藩總結自己的成功,就提出過四個字——專心致志。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堅持到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心。做事最怕見異思遷,吃著碗裡的想著鍋裡的,這樣內心沒有強大定力的人,還指望能夠成功?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說這句話人一定過得不好
    在生活當中,總有那麼一類人,喜歡常用標題中的這句話。「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你有什麼辦法嗎?」聽到這樣的詢問,是否有些熟悉?你身邊或者你自己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候?這句話其實暗藏了一個前提假設,就是「道理我都懂」。如果你一直在思考後半句「就是做不到」,並且陷入了僵局。
  • 道理都懂,為什麼我們還打不好網球?
    中年人的悲哀在於,懂得很多道理,可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打網球亦是如此。——題記 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也懂得了很多道理,可大部分人還是過不好自己的生活。 正如打網球一樣。盯準球、早點打、降低重心、保持專注……這些道理都懂,可依然還是打不好球。
  • 王陽明:為什麼那些輕易說「我知道了」的人,過不好這一生?
    後來才漸漸明白這些表面上什麼都知道的人,大多數能力不怎麼樣,也過不好這一生。看到這裡,有人可能要給答案了:因為他們只是嘴上知道,但是卻沒有身體力行。很遺憾——答案並沒有這麼簡單。他們真的知道嗎?林黛玉的瀟湘館裡有一隻鸚鵡,一天「那鸚哥長嘆一聲,竟大似黛玉素日籲嗟音韻。接著念道: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 王陽明:最高明的心理學,其實就是這八個字
    王陽明畫像而所謂心學,並不僅是「心即理」或「知行合一」,而且也講究「知己知彼」,而「知己知彼」,了解敵人的心理,才是克敵制勝,所向披靡的關鍵。甚至可以說,陽明心學,事實上,就是最高明的心理學,為此,王陽明提出了八個字,即:「此心不動,隨機而動」那麼,什麼叫「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呢?我們先講什麼是心?
  • 王陽明:年輕人焦慮急躁,記住這14字口訣,才能過得瀟灑自在
    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傳習錄》王陽明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尤其是正在打拼的年輕人,若不加倍努力,則很難生存下去。
  • 為什麼道理我們都懂,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文/卡卡西從出生在現在,在我們的成長之路中,聽過許多道理。無論是從家長,老師,長輩那裡,還是從書中,電視中,網際網路中。而為什麼道理我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人是具有社會性的,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經歷不同,所形成的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固然也就是不一樣的。而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就是一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從某一角度出發對事情的認知,當然也就不同。就像這張圖中,到底是3根還是4根?我們不能說孰是孰非,每個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 王陽明:人到五十,學會對這四件事「揣著明白裝糊塗」,很有道理
    王陽明:人到五十,學會對這四件事「揣著明白裝糊塗」,很有道理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往昔經歷,歷歷在目,猶如昨日。王陽明:「賢弟今年可有四十九了?我只說四件事,你把這四件事,學會如何揣著明白裝糊塗,自然就可以像我這樣悠然自得。」人生在世難得糊塗,卻也不能真糊塗,尤其是在這四件事上,聰明人是看透卻不會說透,「揣著明白裝糊塗」才是五十歲知天命時節最該有的大智慧。
  •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這個問題很常見,也很經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道理」和「過好」之間到底需要什麼紐帶呢?首先,我們沒有真正的理解道理。我們貌似有很多的大道理,尤其是八卦和評價別人的時候,連我們自己都覺得自己是個智者,是個無所不能的人,在「道理」的光環之下,我們仿佛披上了五彩戰衣。其實仔細想來,好多我們所謂的道理和理論,只是一些空洞的說辭。
  • 王陽明告誡男人:人生後半輩子,不靠錢和人脈,而是這七個字
    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對於一個男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男人想要成大器,必然是要經歷挫折與失敗的,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經歷過了這些風風雨雨,我們才會通往成功。在王陽明的觀點裡,他認為,男人後半生的運勢走向,靠的不是錢和人脈,而是在這七個字。究竟是哪七個字呢?感興趣的話,就接著往下面看吧。
  • 王陽明|30歲事業還沒有起色?修煉這「六字真言」,或會迎來轉機
    但有的人,30歲還碌碌無為,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他們將自己的失敗歸結於家庭背景不夠強、沒有成功的機會、運氣不夠好等等,總之,一切問題都是不是自己的問題。心學大師王陽明的人生也是在低谷中迴蕩的,他經歷過很多挫折,但最終獲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非常關注這6個字。王陽明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這6個字,做好了,即便處在人生,也能迎來轉機。
  • 王陽明訓誡:想要成功,做好這七件事,遲早成大器
    要想成功,就要做這7件事,而不是金錢和人脈。那我們怎麼能成為那一個成功的人呢?那今天介紹一個人吧,他就是:王陽明。王陽明少年時對自己有一個冷靜的計劃。他勤奮好學,認真閱讀經書,長大後憑藉自己驚人的意志在官職上取得了成就,還成為明朝深造的集大成者,成為明朝重要的大人物。
  • 銘記王陽明這句教誨,助你早日走出困境!
    電影《後會無期》裡有這麼一句臺詞: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我們的人生總會遇到很多道理,有書上寫的,有別人說的,有自己聽的,有教你做人的,有教你做事的,有教你發財的,有教你戀愛的,道理有很多,聽起來都無比正確。
  • 千年不滅一盞燈:王陽明96字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黃帝內經》上也說「飲食有節」,這也是古代人針對膳食的心態。對於戒遊戲,則主要是志向。遊戲讓人喪志。王陽明曾說:「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志氣是一人的氣場,保身的關鍵,因此 假如貪得無厭於網路遊戲的嬉樂,那麼你未來必定會一無所成。不撒謊便是誠。王陽明說:「惟天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關鍵在於悟透這一「心學智慧」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修身、立學、為文、武功方面均有大成的人,這一點似乎只有清代的曾國藩能與之相提並論。然而曾國藩在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卻「屢敗屢戰」,且兩次因為遭逢慘敗而急得想跳水自盡,其勝負之機、其為將風度又與王陽明四十二天內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相去甚遠。
  • 看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究竟是為什麼?
    看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說看了後知道和看了後做到是兩回事,還有人說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知道,不然就不是知道。從前我也常常有這樣的困惑,不明白為什麼,後來我知道這和個體的選擇有關係,選擇你所能承受的那條路。選擇將那些道理種植在你的身體裡,內化為你的行動,才能改變或者是不辜負此生。可這些「我知道」依然沒讓我才到出口,是它們依然僅僅是停留在「知道」的層面,還是有一些其它的問題存在?
  • 賀鑄:道理我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錦繡的華年啊,究竟是如何度過去的呢?或許是那月下橋邊,也或許是窗門緊鎖的朱門大戶的花園裡,大概只有春風才知道她的歸處吧。天邊冉冉升起的雲彩舒捲自如,黃昏的太陽也落在了長滿香草的沼澤地上,眼看著日暮將近,我揮起彩筆肆意寫下令人斷腸的詩句。若問我的愁情究竟有幾許。我會說,就像那一望無垠的菸草,滿城翻飛的柳絮,還有梅子黃時的綿綿細雨。
  • 王陽明:最高明的實踐心學,其實是這八個字,成就了我一生
    王陽明:最高明的實踐心學,其實是這八個字,它成就了我一生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在鑽研哲學、精研書畫、教育子弟的同時,竟還能有條不紊地帶兵打仗,治國理政。而王陽明就是這樣一個奇人。王陽明不僅是哲學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書法家、政治家、軍事家,而且他還精通詩詞歌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