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聖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堪稱「六家歸一」,成就冠絕有明一代。陽明心學深刻影響了亞洲歷史和文明進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學是踐履之學而不是知見之學,從古至今的賢達之士,以及當今的專業人士、企業精英,都積極地從心學尋求修身做事之道,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懂得一個道理卻不行動,只是因為沒有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開解別人的時候容易,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事情一旦到了自己身上,這些道理卻全然沒有了效果。很多人年輕人都說自己知道「孝順父母」,但是工作忙,應酬忙,抽不出時間去孝順。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
錯了,你不是懂了而沒有做到,而是你壓根就沒懂,所以沒有做到。五百年前,王陽明的得意弟子徐愛問老師:現在人們都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卻常常不能孝敬父母,這不就說明知道和行動是兩回事嗎?王陽明是這樣回答的,之所以不去孝順父母,是因為還沒有懂得孝順父母的道理。不行動的原因,是不知道。
就像三毛說過一句話,「愛是藏不住的,閉上嘴巴,眼睛也會說出來」,一個人如果愛了,那麼他的行動會自然跟上,在眼睛裡,在眉梢上,在一言一行裡,這是無論如何也藏不住的,也是控制不住的。所以,一個人不去孝順父母,就談不上懂得孝順父母。他如果真的知道要孝順父母,真的體恤愛惜父母,他會自然而然地行動,而不是把時間分配給了事業、應酬。王陽明有句話: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處。若只好靜,遇事變亂,終無長進。只是知,卻沒有經過世事的鍛鍊,終究是不能有進步的。只有實踐才是硬道理。知行合一王陽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道和行動互為表裡,相輔相成。一個人想要知道,不可避免得要去鑽研,鑽研的過程中一旦要驗證某些東西,也就是進入了實踐的階段。比如,外面牧羊的小孩喊狼來了,這是一條消息,傳入人們的耳中就是知,但這個知是沒有驗證的知,一個真正懂知行合一的人,一定要自己看一眼,看看是否有狼來了的跡象。看這一眼,就是行了。也就是說,知和行其實是一回事,獨立思考的知,一定有行的成分在。行只是認知深化的一個過程而已。
而如果一個人本沒有知,但是他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把經驗不斷再運用到實踐中去,這些經驗就是知。能夠明覺精察的「行」就是「知」,這樣的「行」才不盲目。無論什麼事情,無論什麼道理,用來誇誇其談,用來裝點門面,這樣的知,懂再多也沒用。只有踏踏實實地去踐行,這些大道理,才能化為我們生命的養料,讓一個人坦蕩無畏,富足豐盈。
中國歷史上僅有兩個半「聖人」,王陽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心學體系影響古今中外,哈佛教授說「21世紀必定是王陽明心學的世紀。」
有人說,人到中年需要讀一讀王陽明,字字道盡人生酸甜苦辣。
如果你想了解王陽明的智慧和人生經歷,《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值得一看。
這本書講述著他一生的坎坷和輝煌,而且裡面有很多王明陽的有趣故事,仿佛就像是王陽明本人在敘述敘述著他有趣又傳奇的故事,讓讀者可以在快樂中汲取智慧,現在全篇白話文版本的,不僅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樂趣,讓自己快樂的同時,學習大智慧,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