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前,很多國人都曾到日本旅過遊,因為日本對於中國人來說,逐漸變成「後花園」一樣的地方。有人喜歡科技發達的東京,也有人喜歡古色古香的京都。而京都這個城市,在眾多的中國人心中有著不同的感受,到京都以後,能夠體會到唐朝遺風。而日本對我最大的感受是:不變。
「不變」的日本
所謂的不變,是社會的穩定性,比如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日本的建築,日本的飲食等,似乎都停滯一般。曾經很多朋友這樣對我說:日本這個國家,仿佛時間停止了一般,新潮流和新思路在日本社會很難展開。
其實與日本人做過貿易的人都有體會,日本人的訂單,很穩定。有些設計方案,甚至都是十幾年前的,不曾改變。當中國的「共享」事業如火如荼的時候,日本市場不溫不火;當中國的行動支付的普及程度震驚世界的時候,日本國內卻難以進展;當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走向全球的時候,日本人卻剛剛開始著手;當中國的外賣已經送到千家萬戶的時候,日本卻依舊保持著傳統的外賣方式。
其實這就是日本,一個穩定安詳但是又不想改變的地方。
日本人不想改變,不想過於創新,工作方式如此,整個社會同樣也是如此。在我的工作當中,我對日本人的不願意改變深有體會!曾經與日本一家公司交流某項技術要點,從日方那裡拿到了圖紙,圖紙的落款時間是1998年。看到以後我十分震驚,震驚的原因之一是日本早在上個世紀,這項技術就已經如此成熟;原因之二就是,這麼多年,圖紙竟然絲毫未變更。但是,在新場合的應用,必須更改其中的零部件,可是就是這樣的更改,卻讓日本人犯了難。因為當時的設計人員已經離職,現在沒有人敢承擔更改零部件的風險,加之我們應用的領域,是他們的產品之前未使用過的領域。最終與日方費力溝通,中方願意承擔所有風險與實驗費用,這才讓日本人修改圖紙,進行變更。
其實這個事情只是個例,但是通過這個個例,我們能夠看出日本人的性格特點:小心謹慎,不做沒有之事。日本人很細緻,做事情很認真,這點我是十分的欽佩,可是在對於創新的行為方面,確實有些過於膽小。日本整個社會就是這樣的氛圍,看似開放的社會,卻很難接受「新事物」。所以在網際網路領域,日本很少有能夠與中國匹配的大企業。日本的巨頭,多數是在較為穩定的製造業。
逐漸轉變的「日常」
可是這一切,似乎逐漸地在改變。疫情的影響,似乎讓日本人逐漸認識到:遵循以往的方式,難以維持現有的工作生活。
日常轉變之一:居家工作
日本的一都三縣已經發布了緊急狀態宣言,用中文來說,這就相當於「半封城」的狀態。前幾日,日立公司更是發布聲明強調:在緊急狀態宣言區域的公司,到崗率保持到15%以下。也就是說,公司的到崗率不能超過15%,非緊急必要的事情,全部在家處理。
這個事情在之前的日本可是無法想像的,因為在日本人的理念當中,無論是下雨下雪還是刮颱風或者地震,都是要到公司上班的。日本人的上班之心,真的非常旺盛。2018以及2019年的時候,日本許多地區都被超強颱風襲擊過,但是第二天辦公室的人並未減少,而且都正常到位,真的是讓我不得不佩服。
但是在疫情的影響下,日本人也不得不選擇居家工作,因為一個人的感染,可能會導致整個公司受到影響,即便是日本人不想改變,估計公司也不會允許他們去的吧。
日常轉變之二:電子化
我之前寫過日本人有使用「印章」的文化,在日本的許多超市當中,都有售賣個人用的印章。在日本辦理手續也是如此,在政府機構,哪個人處理了哪個事情,必須在處理單上蓋上自己的章。日本的銀行也是如此,拿著存摺和印章,就可以取錢。這也就導致日本的電子化處理方式比較落後,因為印章文化的影響,沒有人想著用電子化替代。
其實印章文化的背後是日本人的「責任心」,蓋章就意味著我確認過這件事情了,後面產生的後果,需要承擔的。另外,蓋章這個事情就需要「面對面」的交流,也是日本人匯報工作的一種方式。雖然用心是好的,可是在事務處理之上,確實有諸多的不便。但是在疫情時代,這種面對面的交流就需要減少,無論是工作場合還是政務處理場合。所以,這樣的事情,就不得不讓日本考慮電子化。
首先從日本的行政單位開始,比如岐阜縣的一些市級行政單位,就已經開始推行電子化,在市民窗口導入機器人案內系統,能夠申請住民票,辦理一般業務。
日常轉變之三:副業副業這個事情,在中國很正常,但是在日本屬於「灰色」地,因為許多企業並不提倡員工進行副業,甚至有些公司直接明令禁止。
在日本的大型獵頭網站曾經對副業容忍度進行過調查,調查對象是2271家日本企業,其中只有28.8%日本企業容忍或者推進員工副業,但是有超過70%的企業禁止員工副業。禁止的理由多種多樣,排在前三名的是:
擔心員工長時間勞動,影響本職工作;無法把握員工的勞動時間,會影響對其工作的安排;有可能會洩露公司的信息;
可是這個事情,現在也發生了轉變!日本由於受到疫情的影響,多數店鋪以及公司處於虧損的狀態,日本的製造業也除了幾家半壟斷性質的企業,幾乎都是面臨著赤字。大企業都是如此,更不用說中小企業了,因為疫情破產的日本企業,更是數不勝數。
根據日本調查公司ADOLOGI的調查數據顯示,大約有35%的日本人在疫情當中收入減少,佔據了三分之一以上。雖然大多數人收入並未有太大的變化,可是很多人擔心未來有可能會被裁員或者移動到其他部門。
這樣的情況之下,為了避免大規模的人才浪費以及無業人口增加,日本也開始從政府層面推行副業/兼職。比如日本的神戶市,在去年年底就推出了活用副業/兼職人員補助金的通知,即在本市區域內,如果通過指定系統錄用的副業人員,該公司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政府補助。
可能上述發生的轉變在國人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對於日本社會來說,已經是一大進步。但是如果不是疫情的影響,日本人真的是不會邁出這一步的。無論是居家工作,還是電子化進程,或者是影響到個人收入的副業,很多人都不願意改變。
現在的疫情在日本的勢頭依然無法阻擋,未來究竟會發展成什麼樣,誰也無法預料到,但是毫無疑問的是,疫情之後的日本,肯定會和疫情之前的日本有著很大的變化,無論是從日本人的思維,還是從社會生活。究竟日本會怎麼改變,我也會持續關注,與各位讀者一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