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特務機關中統和軍統的發展

2020-12-26 後知後覺吳

中統和軍統開始發展壯大,應該從蔣介石第二次復出的1932年說起。

中統的發展。

1932年左右,因為蔣介石的大力扶植,戴笠的特務組織得到快速發展。

原本掌控國民黨特務機關的陳國夫和陳立夫非常嫉妒,授意親信徐恩曾擴大特務組織。

徐恩曾奉命在南京建了一個「特工總部」。

這個組織一無主管單位、二無公開名稱、三無編制。

「特工總部」打出來的牌子:一個是「黨務調查處」,即原調查科擴大而來;一個是軍委會調統局第一處。實際是一套人馬、兩塊招牌。

「特工總部」只不過是徐恩曾想找個理由和平臺,招兵買馬、大批培訓特務人員,既完成二陳交代的任務,又能達到和戴笠對抗的目的。中統的基礎從此奠定了。

軍統的發展。

1932年上半年,何應欽的秘書劉健群向蔣介石提出建議,認為墨索裡尼的「黑衫黨」、希特勒的「褐衫黨」非常好,可以效仿。蔣介石非常認可這個建議。

「藍衣社」乘勢建立了,但 「藍衣社」的名字過於招搖,因此改名為「中華民族復興社」,簡稱「復興社」,蔣介石親自擔任社長。

當時的復興社,下設組織、宣傳、訓練、特務四大處。

戴笠任特務處處長、鄭介民任副處長。「黃埔同學聯絡小組」融入了特務處。

復興社在各省市設分社、區社、小組等組織。

特務處的主要任務有三項:情報工作;策反工作;行動工作。

當時還有個「力行社」,其實並不是個獨立的組織,而是復興社內部的核心組織。

最早由「正宗」黃埔系的康澤、胡宗南等人組成。因為蔣介石曾說過「力行哲學」一詞,所以叫「力行社」。

想加入力行社,可不容易。每個成員的加入都要經過蔣介石的審批。

力行社全部人員僅50多人,核心成員只有13人,人稱「十三太保」: 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乾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本質上說,復興社純粹是為蔣介石服務的,更像是一個法西斯式的組織。

中統和軍統的融合與正式分開。

1932年下半年,蔣介石把戴笠的密查組等組織和陳立夫中組部的特務組織融合,成立了以陳立夫為首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此「軍統局」非後來那個著名的「軍統」,所以有人稱之為「老軍統」。

「老軍統」有三個處室:

徐恩曾為處長的一處(中統前身)。

戴笠為處長的二處(軍統前身)。

後來的大漢奸丁默邨為第三處處長,主要掌管通訊、密碼等。

蔣介石為何要這樣做?

因為在該階段,以戴笠為首的復興社和以徐恩曾為首的黨務調查科斗的厲害。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為了在形式上,將二者安排在一個屋簷下。

但是,「軍委會調統局」成立後,蔣介石依然單獨掌控戴笠的復興社,畢竟是黃埔系。

還有個原因,因為此時的復興社是一個秘密組織,不能公開所以無法列編、無法取得經費。而戴笠成為「軍委會調統局」二處處長後,成了正式的政府機構,經費就不愁了。

陳立夫對戴笠,是名義上的上司,根本指揮不動,戴笠只聽蔣介石的。

七七事變後,國民黨內各派急需團結,迫於壓力,蔣介石親自指示:「抗戰開始了,秘密的小組織形式要改成一個大組織,黨部的(即CC系)、同學的(即復興社)、改組派的(即汪精衛派),要團結起來」。

1938年春,國民黨全國臨時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大組織」。

1938年秋,復興社正式解散,成員全部併入三青團。

不久後,陳立夫出任教育部部長。軍委會調統局也慢慢成為一個空頭的匯報機構。

1938年底,軍委會調統局(老軍統)完成歷史使命,被終結。

原軍委會調統局二處擴建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中統。

局長由中央秘書處秘書長朱家驊兼任,徐恩曾任副局長。

原軍委會調統局二處擴建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軍統。

局長名義上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侍從室主任兼任,實際是副局長戴笠掌控。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

徐恩曾和戴笠
戴笠
陳立夫

相關焦點

  • 國民黨特務機關中統和軍統的起源
    軍統和中統當然也有前身。 先說中統的來源。 蔣介石最崇拜的結拜大哥陳其美,在上海被袁世凱幹掉之後,蔣介石對陳其美的兩個侄子視如己出。 籌建黃埔軍校時,陳國夫便為黃埔軍校招生和採購物資。
  • 國民黨兩大特務機構,中統和軍統有何不同,誰的影響力更大?
    國民黨兩大特務機構,中統和軍統有何不同,誰的影響力更大?大家都知道,在我國近代國民黨統治時期,曾經出現了兩個特務機構,分別是中統和軍統,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兩個雖然都是特務機關,但是整體上上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 都是特務機關,民國時期的中統和軍統對比,有什麼區別?
    民國後期,軍統被「肢解」,公開部分改編為國防部二廳、特務部分改編為國防部保密局。中統,全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前身為國民黨中組部黨務調查科,隸屬國民黨黨務系統。和軍統一樣,中統同樣是由國民黨黨務系統高官兼任局長、副局長主持工作,如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朱家驊就曾經兼任過中統局局長。
  • 民國時期,中統和軍統都是特務機關,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但是除了前方的戰士之外,還有一些做情報工作的人,如果大家經常看諜戰劇的話,就不難發現,做諜報工作的人,尤其是國民黨方面的人,不是軍統的人,就是中統的人。是那麼這兩者既然都是特務機關,他們之間有什麼不一樣嗎?中統之所以被稱為中統,是因為這個機關的全名叫做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局,是直接屬於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的,並不是屬於軍隊。
  • 軍統中統同為國民黨特務機關,為何內鬥不止?蔣介石有意為之
    了解國民黨歷史和喜愛諜戰劇的朋友們一定知道,「軍統」和「中統」雖然同為國民黨政府的情報特務機關,但是兩者分屬不同系統,常常在執行任務中互相摩擦,甚至故意從中作梗,破壞對方的行動。更有甚者,直接殺害對方特工。
  • 國民黨中統和軍統的鬥爭、融合、分開
    中統和軍統開始發展壯大,應該從蔣介石第二次復出的1932年說起。 中統的發展。 1932年左右,因為蔣介石的大力扶植,戴笠的特務組織得到快速發展。
  • 中統、軍統、黨通局、保密局,到底是國民黨的啥子單位
    在我們觀看的眾多國產諜戰片時,常常遇到國民黨的特務機關中統、軍統、黨通局、保密局,往往把人頭都要搞暈。它們到底是啥關係,有沒有區別。1、中統「中統」的全稱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國民黨C.C系領導人陳果夫、陳立夫所控制的全國性特務組織,與「軍統」並稱國民黨兩大特務組織。
  • 中統和軍統曾經一家?中統軍統什麼關係?看完這篇你就懂了
    我們在很多諜戰片裡都會看到國民黨下面有中統、軍統兩大特務機構,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中統和軍統到底有什麼區別呢?他們各自的結局又是如何呢?01 中統和軍統曾經都是「軍統」中統的全稱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統是1928年由陳立夫、陳果夫兩兄弟創辦。
  • 同是特務組織,中統和軍統誰的權力更大呢?
    中統和軍統在不同時期的勢頭交替領先,沒有誰的權力一直是獨大的。而且以老蔣猜忌的性格,也不可能讓其中一家能夠一直獨領風騷,兩家特務組織內鬥更容易讓其平衡各派系勢力和掌控大局。 中統的實質頭目是CC系大佬陳立夫,而陳氏兄弟是老蔣結拜兄弟陳其美的侄子。
  • 民國的特工王牌,中統和軍統有什麼區別
    1938年,國民黨相繼成立了「中統」和「軍統」,兩者同為特務組織,卻區別頗大。從出身看,成立中統和軍統的幕後推手不盡相同。1926年5月,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理部長陳立夫成立了「黨務調查處」,職責局限於黨員情況的調查登記,與特務工作沒有半毛錢關係。
  • 軍統、中統哪家強?中統、軍統你聽過,但你知道他們是幹嘛的嗎?
    一、初看兩局中統局的全稱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這個中統局是由國民黨cc領導人陳果夫,陳立夫所控制的一個特務組織。所以「中統」就是國民黨黨務部門控制的一個特務機構。軍統局的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成立於1938年,它和中統是一個性質都是搞特務的,不過它更著重於情報方面,大名鼎鼎的特務頭子戴笠就是軍統的老大。戴笠於1946年出事以後,就由毛人鳳接替了他的職務管理軍統。
  • 近現代中國最早的特務組織是哪個?你覺得是中統、軍統還中央特科...
    如果有人問你,近現代中國最早的特務組織是哪個?你是會說中統還是軍統呢?也許有少數人會想起中央特科,其實這三個都不是現代中國最早的特務組織。據考證,在現代中國的情報保衛界,最早的「特務」組織,是1927年5月成立的的中共中央軍委「特務工作科」。
  • 中統和軍統兩個特務組織哪個權力更大?從諜戰劇《局中人》說開去
    剛剛收官的諜戰劇《局中人》惡評如潮,不過唯一的亮點,是能夠側重揭示了「中統」特務機關的能量和危害性,而不是其它神劇裡面「軍統」特務滿天飛的情況。尤其是展現了當軍統(保密局)處長沈放被懷疑身份有問題時時,中統(黨通局)那也是可以上門興師問罪的。
  • 軍統和中統,以不同的方式歸去
    抗日戰爭後,蔣介石迫於各方勢力反對特務組織的壓力,對中統、軍統進行了改組。1946年的重慶政治協商會議結束後,蔣介石明令撤銷中統局和軍統局,並在報紙上刊登了相關消息。中統局最慘,以「結束辦事處」的名義存在,人員和機構也不斷縮編。
  • 軍統和中統都是效力於國民政府,為何從不精誠合作,總是窩裡鬥?
    不管是好劇還是神劇,都讓老百姓對軍統和中統有了一個寬泛的概念,就是這兩個部門都是特務機構,但是讓人不解的是,這兩個部門卻經常內鬥,為什麼不能諜情共享,進行合作呢?這就要說到二者的歸屬和職能了,他們之間有很大的聯繫,卻又有很大的區別。
  • 袁殊:潛伏中統、軍統、日偽,背負漢奸罵名,多次暴露均化險為夷
    此外,國民黨還對報刊等輿論媒介實行「高壓統治」,所有對自己不利的言論都不得刊發。年輕氣盛的袁殊看不慣這些雜誌社的委曲求全,於是便獨自創辦了《文藝新聞》周報。雖然以「文藝」冠名,但其內容卻與文藝毫不沾邊。相反,他發表的大都是宣傳愛國、民主的進步思想和對國民黨當局的暗喻諷刺。
  • 軍統的老大和中統的老大,都是情報部門負責人,為何名氣相差甚遠
    民國時期,國民黨的情報部門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軍統,另一個是中統。戴笠是軍統的老大,大家都知道,而中統的老大徐恩曾,卻不為人熟悉,同為情報部門負責人,為何名氣相差甚遠呢?軍統在戴笠的手裡越做越大,幾乎負責了當時整個情報界。而中統一開始由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倆創建,這時一名留洋回國的機電工程師,那就是徐恩曾,參加了陳氏弟兄組織的CC系中央俱樂部。徐恩曾在當特務搞情報方面確實有特長,當年顧順章叛逃事件,就是由他一手主導的。當時他的風頭極盛,甚至就連戴笠只能暫居第二位。
  • 《局中人》蒼耳被捕,中統軍統上演搶人大戲,兄弟鬩牆為哪般?
    為此,中統與軍統上演了扣人心弦的搶人大戰,沈林拔槍兩度指向沈放,分別隸屬於中統和軍統的兄弟,再次劍拔弩張,也將中統和軍統爭權奪利、互相制肘的格局,生動地展現了出來,人們不僅要問,為何兄弟總愛明爭暗鬥。在權力分配與制衡中誕生的怪胎中統前身是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
  • 戴笠一去世,為什麼軍統就改成保密局了?
    蔣介石對於他賴以進行獨裁統治的有力工具——特務機構當然不會輕易放棄,陳果夫與陳立夫更是難得割捨。隨著時局的發展,他們反共反人民的態度越來越頑固,既然如此,他們必須牢牢掌握特務這一反共反人民的工具。031945年底,蔣介石下達手令,指定張道藩、餘井塘、戴笠等人組成一個7人小組,由陳立夫主持,共同研究對策,以決定中統、軍統兩大特務系統的去留。這幫中統、軍統的頭面人物經過反覆密謀後決定:將兩大特務機構改頭換面地完整保存下來。
  • 深受日軍重用的超級間諜:明為中統,暗為軍統,實為特工
    一九三三年,根據上級指示,袁殊再次加入國民黨特務中統,並依照中統在上海的頭兒吳醒亞的指示,與日本駐滬領事館副領事巖井英一結識,巖井英一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對於這個特務組織,他深信不疑,袁殊就又一次搖身為巖井英一,把這件事告訴吳醒亞後,吳醒亞要他堅持,並設法獲得重要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