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統和軍統開始發展壯大,應該從蔣介石第二次復出的1932年說起。
中統的發展。
1932年左右,因為蔣介石的大力扶植,戴笠的特務組織得到快速發展。
原本掌控國民黨特務機關的陳國夫和陳立夫非常嫉妒,授意親信徐恩曾擴大特務組織。
徐恩曾奉命在南京建了一個「特工總部」。
這個組織一無主管單位、二無公開名稱、三無編制。
「特工總部」打出來的牌子:一個是「黨務調查處」,即原調查科擴大而來;一個是軍委會調統局第一處。實際是一套人馬、兩塊招牌。
「特工總部」只不過是徐恩曾想找個理由和平臺,招兵買馬、大批培訓特務人員,既完成二陳交代的任務,又能達到和戴笠對抗的目的。中統的基礎從此奠定了。
軍統的發展。
1932年上半年,何應欽的秘書劉健群向蔣介石提出建議,認為墨索裡尼的「黑衫黨」、希特勒的「褐衫黨」非常好,可以效仿。蔣介石非常認可這個建議。
「藍衣社」乘勢建立了,但 「藍衣社」的名字過於招搖,因此改名為「中華民族復興社」,簡稱「復興社」,蔣介石親自擔任社長。
當時的復興社,下設組織、宣傳、訓練、特務四大處。
戴笠任特務處處長、鄭介民任副處長。「黃埔同學聯絡小組」融入了特務處。
復興社在各省市設分社、區社、小組等組織。
特務處的主要任務有三項:情報工作;策反工作;行動工作。
當時還有個「力行社」,其實並不是個獨立的組織,而是復興社內部的核心組織。
最早由「正宗」黃埔系的康澤、胡宗南等人組成。因為蔣介石曾說過「力行哲學」一詞,所以叫「力行社」。
想加入力行社,可不容易。每個成員的加入都要經過蔣介石的審批。
力行社全部人員僅50多人,核心成員只有13人,人稱「十三太保」: 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乾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本質上說,復興社純粹是為蔣介石服務的,更像是一個法西斯式的組織。
中統和軍統的融合與正式分開。
1932年下半年,蔣介石把戴笠的密查組等組織和陳立夫中組部的特務組織融合,成立了以陳立夫為首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此「軍統局」非後來那個著名的「軍統」,所以有人稱之為「老軍統」。
「老軍統」有三個處室:
徐恩曾為處長的一處(中統前身)。
戴笠為處長的二處(軍統前身)。
後來的大漢奸丁默邨為第三處處長,主要掌管通訊、密碼等。
蔣介石為何要這樣做?
因為在該階段,以戴笠為首的復興社和以徐恩曾為首的黨務調查科斗的厲害。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為了在形式上,將二者安排在一個屋簷下。
但是,「軍委會調統局」成立後,蔣介石依然單獨掌控戴笠的復興社,畢竟是黃埔系。
還有個原因,因為此時的復興社是一個秘密組織,不能公開所以無法列編、無法取得經費。而戴笠成為「軍委會調統局」二處處長後,成了正式的政府機構,經費就不愁了。
陳立夫對戴笠,是名義上的上司,根本指揮不動,戴笠只聽蔣介石的。
七七事變後,國民黨內各派急需團結,迫於壓力,蔣介石親自指示:「抗戰開始了,秘密的小組織形式要改成一個大組織,黨部的(即CC系)、同學的(即復興社)、改組派的(即汪精衛派),要團結起來」。
1938年春,國民黨全國臨時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大組織」。
1938年秋,復興社正式解散,成員全部併入三青團。
不久後,陳立夫出任教育部部長。軍委會調統局也慢慢成為一個空頭的匯報機構。
1938年底,軍委會調統局(老軍統)完成歷史使命,被終結。
原軍委會調統局二處擴建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中統。
局長由中央秘書處秘書長朱家驊兼任,徐恩曾任副局長。
原軍委會調統局二處擴建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軍統。
局長名義上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的侍從室主任兼任,實際是副局長戴笠掌控。
本文由後知後覺吳原創,歡迎關注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