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學習的時候,有一天,讀到一份黑財神的儀軌,裡頭對黑財神的讚頌有一句說道:「毗沙門的獨生子」。
我立刻腦補了一堆:毗沙門天王不就是北天王嗎?哪吒不就是北天王的兒子嗎?如果黑財神是北天王唯一的兒子,那黑財神不就是哪吒嗎?我沒有去問仁波切,因為我不知道「哪吒」的藏文怎麼說。
後來在別的儀軌中讀到毗沙門天王有「四後四勝子」,原來他有四個兒子!然後又在別的儀軌讀到毗沙門天王有「一千子」,那到底他有幾個兒子?漸漸儀軌讀多了,知道所謂「獨生子」在印度的文學中可能是讚嘆他是父母的「好兒子」。
又好比說「富比毗沙門」、「富勝毗沙門」只是形容很有錢,並不是真的像毗沙門那麼有錢。去看看像「巴霍巴利王」這類的電影,就知道印度的文學有很誇張的修飾法,這樣的詞句出現在佛經中也不奇怪。
因此研讀佛經最好是廣泛一點兒,拿一兩句話就斷章取義,會抓不到真正的義理。
滇津多傑喇嘛
佛教中雙手合十的意義
吃素是為了不殺生
強大心裡的養成—從法意淺說
四種因緣來生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