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商,指的是在逆境下的思維方式。最近在看李宏彥推薦的《創業維艱》,作者本霍洛維茨,矽谷最早一批的網際網路先驅人物,被馬克·扎克伯格成為「我們這些矽谷年輕企業家的管理導師」。
我本人不喜歡看自傳,最不喜歡看別人寫的商界大佬的傳說,都是瞎編,我反倒喜歡看商業領袖本人所寫的一些經驗之談,這裡面縱使有不少美化和遮掩,但也蘊含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很多很多的書籍都在打著雞湯鼓勵大家精進,勇猛創業,而創業維艱裡這本書裡首先談的卻是在逆境中如何堅持,如何把握問題重點,如何翻身。
我曾經演講過創業的一大要素,就是及時止損,現金流為負,資產為負,我認為就可以關門止損了。現在我也是堅持這兩個標準。
但在企業經營開始惡化到這兩個顯著標準出現前,如何挽救一個企業,這正是這本書所談到的,抓住問題的基本面才是最關鍵,營銷出現問題,就抓營銷,產品性能出現問題,就抓產品。
其實上面所說的兩點都是常識,但很奇怪,有很些人卻反其道而行,畢竟迎難而上的勇氣不是人人都具備的。
我曾經聽過董明珠的演講,董明珠初上臺,抓的就是營銷,因為當時企業最困難的就是回款難,她創行業之先河,先打款後發貨,一舉解決了後期追款的巨大財務開支,這種模式就算在現在都是極少的,在當時來言,簡直就是開天荒。
但最後董明珠還是回歸了企業的本質,那就是「產品」,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格力就是建立在二萬多工程師上的企業,專利發明比比皆是。
在創業維艱這本書中,本推崇的是「笨辦法才最有效」。
原文:
我在網景公司任職早期時發現,微軟的新網絡伺服器和我們的網絡伺服器的功能一樣,但速度卻比我們快5倍,而且還是免費開放的。我立即開始著手,打算將我們的伺服器產品改換成某種能賺錢的產品。已故的、極其能幹的邁克·荷馬和我開始緊急制訂一套合作和收購方案,以拓寬產品線,為網絡伺服器研發更多的功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應對競爭,並在競爭中生存下來。
我激動不已地向我的技術部負責人比爾·特平講解這一計劃,他看著我,好像我是個無知的小孩子一樣。比爾早在寶藍公司(Borland)任職時,就開始和微軟展開了競爭,是一員經營豐富的老將。他明白我想幹什麼,卻對我的想法不以為然。他說:「本,你和邁克想出的那些妙計的確不錯,但人家的網絡伺服器比我們的快了5倍之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個計劃行不通,我們只能踏踏實實地用笨辦法。」
聽了比爾的建議之後,我們開始讓技術團隊著重解決產品性能問題,我們自己則在幕後處理其他問題。最終,我們的產品在性能上打敗了微軟的產品,伺服器產品線的價值增長到4億美元,如果不是那些笨辦法,我們永遠無法實現這一切。
我對每一位前來獻計獻策的人說出了同樣的一番話:「沒有任何良策可以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只能用笨辦法。」這話他們雖然不愛聽,卻令事情變得十分清晰:我們必須研發一款更好的產品,除此之外,別無出路。沒有窗戶、沒有地洞、沒有安全出口、沒有後門。我們必須穿過前門,和堵住我們出路的敵人較量一番。
產品是一切的根本,如果產品落後於對手,那除了迎難而上,研製出更好更優秀的產品外,沒有任何辦法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