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妝飾文化:首飾多寡、妝容濃淡皆是女性命運之關鍵

2020-12-15 王小小宛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想要變得更美,自然需要一定的化妝與修飾,但是,古代女子的妝飾並不單單是為了追求美或是提升自身的姿色。妝容對於她們來說,更是一種區分地位、身份的標誌,也是各個時期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產物。

眾所周知,文化具有同化性,當北方遊牧民族與漢族文化頻繁接觸後,博大的中原文化不僅同化了異域文化,漢族文化也無形中吸取了異域文化的精華,尤其是妝飾文化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漸趨向異域化、另類化。

脂粉妝容或簪釵首飾皆以禮制為準

周代是一個尊禮尚文的朝代,此時儒家、道家、法家三個學派爭論不休,但是,他們的主導思想卻是一致的:女子應該注重德行修養,靜心養性,妝容修飾方面要儘可能的素樸,保持自然之美皆可。簡單來說就是禁止女子濃妝豔抹,過分打扮。

所以周代並不流行臉上施朱,婦女的妝容皆以「粉白黛黑」為美,所謂的美人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一幅自然寡慾之景。

到兩宋時期,「程朱理學」佔據思想界的統治地位,其宣揚的「存天理滅人慾」的禮法不僅在思想上誤導女性走向「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病態貞操觀,還用纏足的畸形美來束縛女子的行動「不是好看如曲弓,恐她輕走出門外」。

至明清後,纏足之風達到鼎盛,上至宮妃,下至農婦,幾乎沒有不纏足者,且纏足必為三寸。為此,「三寸金蓮」成為了當時女性美的第一要素。更為荒唐的是,漢族上層統治者和封建文人尤其崇拜小腳,並把纏足之風推向高潮,而隨著小腳狂潮風靡全國,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選美」活動——「賽腳會」應運而生。

在這樣的活動中,任何人都無視纏足對女性身心殘酷的傷害,也不顧小腳走路的困難,他們當場脫鞋觀賞,品評論足,以此來滿足自己病態的觀感,和突顯男權主義壓迫下女性的卑微,因此纏足並非出於對美的追求,而是嚴苛的封建禮教壓制、貶低女性的一種方式。

對於封建社會的人們來說,壓制女性,遵從男人,纏足還遠遠不夠。從相關史料和文物中,我們發現清代女性畫眉習慣於眉頭高、眉尾低,眉身長且細,顯然一副低眉順眼之狀。

當然這並不是時尚潮流,而是封建專制生活下女性的無奈之舉,更可笑的是,明代統治者竟然用「美」的糖衣炮彈來掩蓋封建禮教摧殘女性的真相,如明代禮制規定后妃命婦梳一種名為「特髻」的假髻,但是這種「特髻」異常繁複沉重,甚至壓得女子頭不能抬,目不能斜視,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唯命是從。

所以,在男尊女卑的封建陳腐觀念的沉浸下,在女性毫無怨言的認同接受中,一雙小腳、一道眉形或是一件首飾皆以無形的威懾力把女性困在了低矮的院牆之內,讓她們一生都委順從命、屈從他人。

一簪一珥或一笑一顰只為取悅討好

女為悅己者容,古代女子無論是滿頭珠翠或是一簪一珥,除了追求美,更多的成分則是取悅、討好。

漢朝統治者採取寬鬆的治國政策,在推崇道家文化的同時,還吸取了大量的楚文化,其中楚文化中的原始巫術和神話思想為漢文化注入了大膽且浪漫的元素,這也讓漢代女子的妝容發生了飛躍性的改變,即趨向自由、媚惑。

漢代婦女斷然摒棄周時的素妝後,迫不及待地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紅妝。其中一種名為「慵來妝」的面妝,多見於後宮嬪妃宮伎,因為此妝鬢髮蓬鬆捲曲,給人高貴、倦怠之感,當然也是以一種新穎之美——倦慵之美來博得帝王的歡心。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社會混亂,但人們的思想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與解放,同時佛教的傳入也為文化藝術帶來求新求異的嶄新景象。此時,為了得到寵愛,後宮妃嬪可謂是挖空心思,頭上有疤痕便自創可以遮蓋痕跡的「曉霞妝」,還美名為缺陷美,甚至有的嬪妃為了讓帝王時刻看到自己精緻的妝容,巧作「碎妝」來侍寢。

所以,對於古代的后妃來說,無論哪種妝容,只要能深得帝王的歡心,那就是無上的榮耀,這樣的妝容就是取悅帝王,提升地位的法寶。如相傳殿角女吳絳仙因善於描長眉而得到隋朝隋煬帝的寵幸,並被封為婕妤,輕鬆上位。

「唐代是一個開放浪漫、博採眾長的盛世朝代」,唐朝國力強盛,各種外來文化相繼湧入,再加上帝王和士大夫的推崇,眾多造型各異的眉妝紛紛湧現,其中黑眉就備受婦女追捧,因為自從畫黑眉的楊玉環深受帝王寵愛後,黑眉就成為了當時六宮嬪妃取悅帝王,爭得寵愛的妝容。

古代女性作各種妝容來取悅他人,依舊反映的是當時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而禮教、身份與地位更讓小腳女性的生存難上加難。

民族交融或外來文化湧入皆影響了漢族妝飾

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說:「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換句話說,秦朝一改前朝「粉白黛黑」的素妝局面,為漢族女性打開了「紅妝翠眉」的彩妝世界的大門,而胭脂就是彩妝舞臺上為女性面妝增添色彩與活力的重要單品。

我國的胭脂最早是從匈奴傳入的,漢代以來,漢朝與匈奴之間戰事不斷,直到匈奴歸附漢朝,及官吏和民眾之間的頻繁交往,才真正為漢匈兩民族的文化習俗的溝通與傳襲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也正是在這樣的大交融、互通往來的歷史環境下,胭脂的製作、使用與推廣逐漸在漢族擴大化,普及化,此後,各種色彩豐富、造型別致的面妝風潮盛行不斷。

各個朝代所信奉的宗教思想也對妝飾文化有一定的影響,如魏晉時期在相對鬆弛的禮教環境下佛教得以廣泛的傳播,同時全國大興寺院,塑佛身、開石窟,此時所流行的「額黃妝」,就是婦女們受到滿身塗金的佛像的影響下創新而出的,她們將自己的額頭染成黃色,進而發展到塗黃整個面部,並美名為「佛妝」。

相傳婦女們所鍾愛的高髻也是在模仿佛陀的髮型,以示對佛陀的崇拜和滿足自我解脫的幻想,不過這畢竟是傳說,事實是否如此,我們不得而知。

大唐的開放和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加之與胡人接觸甚廣,所以在唐朝時期,人們普遍都穿胡服,在妝容方面,也出現了很多帶有異域風情的胡風妝。其中最流行的是一種名為「時世妝」的胡妝,當時此妝在髮型、唇色、眉式、面色等方面都具有胡妝特色,並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胡妝體系。

高髻一直在古代女子的髮式中獨領風騷,在宋朝,高大的髮髻也一直處於主流地位。不過千篇一律的髮髻並不能彰顯個性,這就又有人開始創新其他新式的髮式,如簡便的髮式,貧富皆宜的髮式,其中一種名為」女真妝」的髮式在宮廷妃嬪中尤為流行,這種髮式是當時的上層婦女效仿北方民族婦女頭飾,把頭髮束起來自然垂於腦後,後來這種髮式遍及全國。

民族的遷徙、匯合促進了各個民族間的友好往來,其中文化交流不僅為彼此帶來了個性化、異域化的文化元素,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各個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

結語

我國妝飾文化博大精深,但對於女子來說,化妝首飾只是為生活增顏添色,唯才能智慧方能彰顯她們的本真美。

衛泳嘆曰:「美人有文韻,有詩意,有禪機,方能與之共鳴」。的確,讀書能讓女子明事理,學習能讓女子學習處世之道,所以才藝與學問才是女子真正的風情、神韻,才是美女所必備的特質。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古代妝容
    2020-09-14 16:00圖文來源:南報網 化妝,是如今都市時尚女性出門必不可少的程序。古代女子同樣愛美,許多詩詞歌賦裡都有關於女子「對鏡帖花黃」的描述。南京服飾史學家、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即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褒衣灑脫博帶寬——六朝人的衣櫃》新作中,就有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六朝女子妝容的解讀。今天他接受記者專訪,揭秘那個朝代的女子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化出各具特色的妝。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南北朝時期女性妝容很豐富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性,妝容已經很豐富了。
  • 古代髮飾文化:女性頭戴髮釵興起於何時?聊聊古代的「髮釵」文化
    「美」是一種人生態度,跨越千年依然長盛不衰;「美」像鮮花爭奇鬥豔,四季輪迴依然馥鬱芬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美麗宣言。但歲月就像一把無情的刻刀,「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性群體,雖然社會地位較低、家庭條件有限,但卻從來沒有喪失對美的追求。
  • 中國古代有哪些有趣的文化習俗?原來染指甲在唐宋兩代就十分流行
    古代社會女性妝飾習俗之「美甲」自古以來人們就對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懷有敬畏之心。無論是秋去春來的似錦繁花,還是顧盼生情的窈窕淑女,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慰藉。事實上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女性,雖然在封建制度的約束之下個人地位並不高。
  • 中國古代假髮文化:首飾不過是一縷髮髻,他有一種繪畫情懷
    對大多數女性來說,擁有美麗的容顏是人們對生活的不斷追求,為了看起來更漂亮、更精緻,各種各樣的化妝裝飾單品也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當然,古代婦女也不例外,為了追求美,他們窮困潦倒,窮困潦倒。從史文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女性「滿頭翡翠,環鬢金珠」,其中一些「梨花淡妝,宛若仙子」,以及「「門前一尺春風髻」的獨特美。
  • 古代日本女子剃眉毛、染黑牙,她們為何會青睞這又醜又嚇人的妝容
    想我泱泱華夏,歷史悠久,歷朝歷代都有著迥異的文化與風俗,時至今日,中華民族孕育的五十六個兄弟姐妹,雖然越來越漢化,但是每個民族還都保留著文化特色,很多民族還保存著自己傳統的服飾與飲食文化。與我國僅一海之隔的日本,本土上大部分的日本人都是大和民族。
  • 古代沒有指甲油,那閨中婦女如何染指甲?背後有何文化寓意?
    縱觀古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句傳承了幾千年的俗語,已經變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南國有尤物,容華若桃李」,這種不可方物的美令世人羨豔不已。女人愛美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天性,正是因為這種愛美之心,才讓眾多風流才子前僕後繼。但由於古代社會部分資源比較匱乏,能為愛美女性提供的裝飾也比較有限。
  • 周易大師教你從女性八字中看子女情況(多寡、孝逆、成敗、貧富)
    再如下邊要講的以「女命論子息」,有的女性命中無子,有的女性會有三子,但只有一子會有所大成。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命學理論也在更進一步地完善。現代社會男女平等,政界、商界、藝術界等,各行各業都有成功的女性,並不依賴丈夫,女人把一生全部押在丈夫和子女身上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所以在女命的推斷中,先看夫星,再看子星,沒有獨立事業和前途的命學理論,已不適用於現代社會,應該更新。
  • 假髮、美瞳、首飾:口罩封印之下的外顯美 | 華映洞察
    普遍來講,女性消費者精打細算,掌握著小家庭的大部分購物預算支出,同時是「視覺動物」,對產品顏值質量等要求高。但女性消費者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概念,仍略顯模糊;作為將人群特徵及變遷作為投資主線之一的機構,華映資本進一步劃分,並長期關注以下幾類細分的女性人群的消費潛力: 媽媽族 已婚且有孩子的女性。
  • 步搖:連漢墓中的千年美女辛追都戴的首飾,是中國首飾工藝的寫照
    步搖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首飾之一,因其被佩戴後「行步而動搖」,故得此名。步搖是一種極具中國韻味的首飾,其款式、工藝和裝飾美感等均能體現出其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關於步搖的誕生,其說法頗多。其中最主流的說法是指步搖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西進說」,當時的步搖冠從西域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
  • 古埃及首飾工藝及文化意蘊
    首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思維特徵、民俗審美、價值趨向,其中包含著埃及文明豐富的文化蘊涵。古埃及的首飾工藝,折射出古埃及的物質文明與精神生活。雖然我國學術界一些學者對古埃及首飾藝術進行了一定探討,但這些探討存在簡單化傾向,〔1〕而蘊涵在首飾中的文化意蘊沒有得到深刻的發掘。本文針對學界的薄弱點,擬在古埃及首飾工藝及文化意蘊方面做些探索,意在補苴罅漏,拋磚引玉。
  • 古代貴族女性「鳳冠」的演變 九龍四鳳
    的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古代后妃居最高地位的禮服首飾中罕有鳳鳥存在,早期鳳尚未完全成為高貴女性身份的標誌性象徵,而對自然環境元素的直接模擬,便成為了禮服冠飾的主要手法,頭上往往是一派花草樹木、鳥語花香、飛禽走獸的場景,其中最真正的核心組件就是由步搖發展而來的「花樹」。漢代皇后首飾採用假結(髻)、步搖、簪珥模式,魏晉南北朝陸續增加鈿、博鬢,並將步搖改稱花樹。
  • 跟隨《清平樂》穿越宋朝,感受大宋服飾、珠寶髮飾和妝容的美學!
    1、服飾中國古代禮服雖延續性很強,但有時也會因一些特別人物的需要而發生更動。劉娥作為登上政治舞臺之巔的宋代首位垂簾攝政太后,也在禮服上進行了大量修改。大娘娘(劉娥)因大娘娘(劉娥)需參加更多朝政活動,於是禮官們為她從古代後服中特別恢復了一款「朱衣」,在「常程視事」和「朝謁聖容往還」時使用,基本樣式和大禮服類似,但顏色紋樣較簡,以「緋羅為之」,也包括了蔽膝、革帶大帶、佩綬等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劉軍 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我國在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等發展關係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例如,「一帶一路」建設、抗擊伊波拉病毒、抗擊新冠疫情的國際支援、國際維和活動的廣泛參與等。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這種理念根植於歷經滄桑的中華文明,歷久彌新。
  • 瑪瑙珍珠紫水晶,女孩子喜歡的首飾都在這兒!快來尋寶!
    讀罷此詩,一位極美的古代女子便躍然眼前。此詩句出自《孔雀東南飛》,其中玳瑁、明月璫(用夜光珠穿成的耳飾)都是古代女子的首飾。不止玳瑁、明月璫,還有瑪瑙、珍珠、紫水晶等讓女孩子心儀的小首飾,來濱州市陽信縣收藏小鎮水落坡就可以尋到寶!陽信縣水落坡鎮以古典家具著稱,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全國首個「收藏文化名鎮」。
  • 杭州小夥把中國山河做成首飾
    現在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帶有中國元素的設計感興趣,在近幾年的服裝行業中「國潮」風格已成大勢,而在配飾首飾的設計中,帶有古典韻味的獨特設計也開始更加的抓人眼球。早在中國美院讀書期間,獅小匠就喜歡上了古代首飾。因為過硬的美術功底,他便從最初的收藏者,轉變為今日的設計師與製作者。一件件經過精美雕琢的配飾與設計手稿,以及無數個通宵查閱與學習歷史的黑夜,都見證了他的進步與蛻變。他始終尊重中國文化的痕跡,將傳統文化融入新潮創意是他作品的特點,而這些看似不搭的設計經過他精雕細琢的打磨之後終將成為令人讚嘆的藝術品。
  • 古代女子真實的妝容是啥樣?唐朝的美豔,東漢時期的不忍直視
    我國有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史,在各朝各代的女性妝容都是爭奇鬥豔的。隨著現代古風的流行,在大街上總可以見到許多穿漢服的年輕人,他們有些為了追求復古風連妝容也努力仿著各個朝代。在「夢回大唐」的古都西安,唐朝的服飾尤其受歡迎。
  •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國博已開展,讀完這些名家著作再去遊覽,收穫更大
    ——《左傳·定公十年》服飾不僅是人民生活的必要用品,有「避寒暑,御風雨,蔽形體,遮羞恥」的實用功能,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分尊卑,別貴賤,辨親疏」的文化功能。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美譽,數千年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歷程不僅折射出古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軌跡,也勾勒出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生活畫卷。
  • 如花美眷,貌美婀娜:中國仕女圖中的女性之美,誰又不喜歡美人呢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仕女圖主圖繪畫已經很多了,這些女性形象皆姿容美麗。而且一個很明顯的點是,這個時期多強調女性的德行操守,所以在取材上,也多選擇那些道德高尚的烈女、品德端莊的名人,或者仙女。顧愷之就畫有多幅仕女圖,他的《列女仁智圖》就畫出了15位道德高尚的女子形象,這些女性人物皆取材於劉向所編寫的列女故事,如許穆夫人、靈公夫人、晉羊叔姬等。最開始劉向編寫《列女傳》一書,主要是因為漢成帝寵信趙飛燕姐妹,沉湎於酒色之中,所以劉向才編寫了一些恪守道德準則的女性人物,用來勸誡漢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