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我國科學家領銜發現野生小麥草中的保護性基因Fhb7可阻止...

2020-12-23 生物谷

2020年4月14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山東農業大學、諾禾致源公司、山東農業科學院、煙臺大學、中國科學院

遺傳

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美國農業部研究所、普渡大學和以色列海法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野生小麥草(wild wheatgrass)中發現了一種保護性基因,該基因有望阻止小麥和大麥作物患上鐮刀菌枯萎病(fusarium head blight)。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9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of Fhb7 from fungus underlies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wheat」。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如何發現這個基因,以及它如何較好地抵抗測試作物遭受真菌感染。論文通訊作者為山東農業大學的王宏偉(Hongwei Wang)博士和山東農業大學的孔令讓(Lingrang Kong)博士。

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

鐮刀菌枯萎病已成為世界各地小麥和大麥種植者日益關注的問題。它也稱為小麥赤黴病(wheat scab),在這種疾病中,致病真菌鐮刀菌會吞噬此類植物中的籽實,從而降低產量。更糟糕的是,它會在未食用的籽實中留下毒素,使其無法銷售。農民們嘗試了多種抗真菌劑來消除作物上的感染,但並沒有取得太大進展,這是因為在雨季,雨水會衝走消滅這種真菌侵襲的藥物。一種獲得一定程度成功的方法是對某些類型的小麥進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得它表達一個在中國傳家寶(Chines heirlooms)中發現的具有一定抗性的基因,但迄今為止,這種方法僅能提供適度的保護。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在野生小麥草中發現了一種對禾穀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導致鐮刀菌枯萎病的致病真菌---具有抗性的基因Fhb7,該基因似乎具有更強的抗感染能力。

這項研究涉及對一種稱為長穗偃麥草(Thinopyrum elongatum)的小麥草的非常長期的研究。這些研究人員很早就發現這種小麥草對禾穀鐮刀菌具有抗性。但是,他們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才弄清楚它的基因Fhb7提供了這種抗性。他們發現它編碼一種稱為穀胱甘肽S-轉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的酶,該酶的作用機制是降解這種真菌產生的可導致農作物枯萎病的毒素。

下一步涉及將這個基因添加到試驗設施中的小麥植株中,以查明它是否具有不良副作用。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發現將這個基因添加到小麥植株中可使得它們對禾本科鐮刀菌更具抗性,並且不會降低農作物的產量。他們指出,還需要進行更多測試,以便確定這個基因在幫助植物抵禦感染方面的有效性,並找出將它與那個在中國傳家寶中發現的基因一起使用會發生什麼情況。(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Hongwei Wang et al.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of Fhb7 from fungus underlies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wheat.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5435.

2.Protective gene in wild wheatgrass could stop fusarium head blight in wheat and barley
https://phys.org/news/2020-04-gene-wild-wheatgrass-fusarium-blight.html

相關焦點

  • 小麥赤黴病防治新突破!攜Fhb7抗性基因的多個新品種開始種植試驗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篇關於「小麥赤黴病」的論文,內容指出我國山東農業大學的科研團隊經過長時間努力,成功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提取並克隆了抗赤黴病基因Fhb7,並揭示了其抗病性的分子機制。目前,已有多家單位採用攜帶該抗病基因的小麥品種實行種植試驗,效果呈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浙大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z2288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它們是第一反應者,總是在尋找發生差錯的地方。它們大約佔我們腦細胞的10%。在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大腦中的被動旁觀者,僅在受傷或感染時,它們才起作用。
  • 2020年4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新研究表明人們迫切需要新方法來抵抗疫苗衍生脊髓灰質炎病毒doi:10.1126/science.aba1238; doi:10.1126/science.abb8588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瑞士、美國和剛果的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迫切需要對抗疫苗衍生脊髓灰質炎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
  • 2020年1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這些發現表明CARVac可用於改善CAR-T細胞的抗腫瘤作用。這就為利用CAR-T細胞治療難以治療的實體瘤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然而,這些結果是在臨床前模型中實現的,它們是否在人體中也是如此,還有待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加以驗證。
  • 2020年8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3篇Science論文
    2.Science:新方法可更快更廉價地合成治療病毒感染和癌症的核苷類似物doi:10.1126/science.abb3231; doi:10.1126/science.abd1283在過去的50年裡,科學家們利用人造的、合成的核苷類似物來開發藥物,用於治療涉及細胞分裂和/或受感染細胞中病毒增殖的疾病。這些疾病包括肝炎、單純皰疹、HIV和癌症。
  • 2020年5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1.兩篇Science論文指出在恆河猴中,DNA疫苗可預防SARS-CoV-2感染,而且之前的感染可預防再次感染doi:10.1126/science.abc6284; doi:10.1126/science.abc4776全球有近500萬例確診病例,有30多萬人死於COVID-19,但對導致這種疾病的SARS-CoV-2病毒仍有許多未知數。
  • 2020年9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了他們認為的一個重要線索---保守的再生反應性增強子。在研究這兩種魚類物種的DNA時,這些研究人員能夠分離出一種增強子,他們將其命名為再生反應性增強子,它可影響一種叫做抑制素βA(inhibin beta A)的基因的活性,這表明它可能在允許或阻止再生方面發揮作用。
  • Science:重大進展!鑑定出有害藻花產生強效神經毒素軟骨藻酸的基因簇
    這些藻華偶爾產生的毒素能夠讓海洋哺乳動物患病,並且當這些毒素在海鮮中聚集時會危機人體健康。接觸高劑量的軟骨藻酸---由一種屬於擬菱形藻(Pseudo-nitzschia)的硅藻類浮遊植物產生---可導致記憶喪失性貝類中毒,這是一種以癲癇發作和短期記憶喪失為特徵的潛在致命性疾病。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鑑定出海洋浮遊植物擬菱形藻中的與軟骨藻酸產生相關的一個基因簇。
  • Science:發現一種新的巨病毒---Yaravirus,此外,還在動物組織中...
    Abrahão在搜尋巨病毒(Science, 2017, doi:10.1126/science.aal4657)時發現了這種病毒。巨病毒的大小與細菌相當。2003年,它們首次是在變形蟲中發現的。在一個當地的人工湖中,他和他的同事們不僅發現了新的巨病毒(giant virus),而且發現了一種巨病毒由於其體積小而與大多數感染變形蟲的巨病毒不同。
  • Science子刊: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遭遇新挫折!新研究揭示它可...
    2020年2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明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進行常規的CRISPR-Cas9基因插入過程中,不必要的DNA重複頻率很高。他們描述了他們如何發現不必要的DNA重複,並針對這一點提醒了其他的研究人員。圖片來自CRISPR-Cas9是一種在過去十年中開發的基因編輯技術。它切割出基因組中不需要的部分,並插入新的DNA片段。人們已經進行了許多研究來測試這種技術,以期有一天可以將它用於修復導致疾病的遺傳缺陷。有關脫靶編輯的報導阻礙了這一目標的實現,這導致了旨在阻止脫靶編輯的新研究。
  • 巴西發現神秘病毒,90%基因根本無法識別,科學家這話令人擔憂
    據今日俄羅斯2月10日報導,科學家在巴西發現了一種神秘的、全新的病毒,該病毒90%的基因組成無法識別,這些基因信息此前從未被記錄在案。該病毒被命名為Yaravirus brasiliensis(雅拉病毒),取自巴西神話中的水神雅拉,是在巴西貝洛奧裡藏特市的潘普利亞湖發現的。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研究揭示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22:16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Patrik Nosil小組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隱性著色基因複合體進化中的大規模突變
  • 2020年5月29日Science期刊精華
    體外蛋白合成新技術可媲美細胞中的天然核糖體doi:10.1126/science.abb2491; doi:10.1126/science.abb9711許多蛋白作為治療糖尿病、癌症和關節炎等疾病的藥物是有用的。合成這些蛋白的人工版本是一個耗時的過程,需要通過對微生物或其他細胞進行基因改造來產生所需的蛋白。
  • Science:我們能吃到好吃的巴旦木,僅僅是因為一個基因的點突變,讓果實由苦變甜
    不過,最早的野生扁桃仁並不好吃,不但苦還有劇毒,因為野生扁桃仁中積累了味苦且有毒的氰基二葡萄糖苷苦杏仁苷。研究人員對扁桃(Prunus dulcis)基因組進行測序,他們分析了負責味道轉變的基因組區域,發現一個轉錄因子(bHLH)的點突變使有毒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中P450單氧合酶的產生受到抑制,從而使扁桃仁變甜。
  • 【病蟲草害】小麥田抗性雜草分述(二)菵草
    種子繁殖,種子落粒性特徵明顯,菵草成熟比小麥早7~10d。每穗粒數為529粒,每株有效分櫱數為1.65個/株,每株種子量約800餘粒。基因表型豐富。 4、休眠特性剛剛成熟的菵草種子不發芽,乾燥保存有98%以上的種子保持休眠狀態。埋於土壤中的種子經1個月以上,有19.2~90%的種子可終止休眠。土壤表面的種子無明顯休眠特性。 5、抗性風險大。
  • 日本名古屋大學發現兩個水稻「抗澇基因」:可短時間內控制調節作物...
    日本名古屋大學發現兩個水稻「抗澇基因」:可短時間內控制調節作物生長高度  Evelyn Zhang • 2020-07-20
  • Science:利用基因相互作用圖譜確定蛋白複合物的整體結構
    科學家們可以相當容易地在單個蛋白上可視化觀察這些特徵。但蛋白並不是單獨行動的,科學家們還需要知道蛋白在一起工作時形成的複合物的形狀和組成--他們稱之為結構。有了關於蛋白複合物結構的精確信息,科學家們就有更大的機會設計出高效的藥物來阻斷或提高這種複合物的活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他們還可以更好地預測突變如何可能破壞一種複合物並導致疾病。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抗除草劑水稻」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抗除草劑水稻」 通過除草劑抗性篩選,成功鑑定出4個自然界中未曾被發現的、對除草劑具有不同抗性程度的新等位基因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周煥斌團隊提出並應用單鹼基編輯技術介導的植物內源基因定向進化技術
  • 2020年12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預防性鼻內給送這些蛋白誘餌可讓所有接受致命劑量SARS-CoV-2挑戰的倉鼠存活下來。5.Science:關鍵蛋白識別感冒病毒doi:10.1126/science.aay2002在最近一項研究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科學技術和研究機構(A * STAR)的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蛋白在檢測普通感冒病毒和啟動抵抗感染的免疫反應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