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黴病防治新突破!攜Fhb7抗性基因的多個新品種開始種植試驗

2020-12-23 強哥幹植保

種植小麥的農戶都知道,由於往年的暖冬氣候,菌源基數大,小麥條銹病、赤黴病及白粉病等病害預計偏早、偏重爆發,需要及時噴藥防治。這幾種小麥主要病害,均採取「預為主,治為輔」的防治方案。小麥赤黴病防治一直困擾著眾多科學家和農戶,所幸的是,近日該難題的解決方案有了新的突破。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篇關於「小麥赤黴病」的論文,內容指出我國山東農業大學的科研團隊經過長時間努力,成功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提取並克隆了抗赤黴病基因Fhb7,並揭示了其抗病性的分子機制。

目前,已有多家單位採用攜帶該抗病基因的小麥品種實行種植試驗,效果呈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該研究結果為解決小麥赤黴病防治這一世界難題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小麥赤黴病

小麥赤黴病是全球糧食生產中的一大威脅,感染該病害可導致小麥減產10-20%,發病嚴重時可造成80%以上的損失甚至絕產。感染赤黴病的小麥植株的麥粒比較乾癟,而且澱粉和蛋白質的含量特別低。因此,後期加工製作的出粉率也會特別低。除了產量問題,其產生的嘔吐毒素還可能會危及食品和飼料安全,可引起人畜中毒。而且,嘔吐毒素可以在人體和動物體內逐漸累積毒素,引起免疫力降低等副作用。

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專注於小麥赤黴病研究的作物遺傳育種學家程順和介紹,小麥赤黴病是一種危害大且防止困難的真菌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種是眾多科學家一直在攻克的研究項目。然而全球關於小麥赤黴病的研究少有突破性進展,特別是小麥種質資源中能提取到的赤黴病抗性基因很稀少。

孔令讓教授和一些團隊成員

此次論文發表中提及的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由孔令讓教授帶領,經過為期20年的研究,終於發現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7E染色體長臂末端攜帶抗赤黴病主效基因,並經過國際統一命名為Fhb7。經過一系列探索,團隊成員成功將該基因轉移到小麥品種上,並經過種植試驗證實其在抗病育種中的穩定抗性和應用價值。

此外,Fhb7基因除了表現出赤黴病抗性外,對多種鐮刀菌病原體具有抗性,譬如對小麥莖基腐病也表現出顯著抗性。

Fhb7的跨物種轉移和抗赤黴病分子機理

近幾年,山東農業大學的科研團隊已經將攜帶Fhn7基因的小麥種子材料派送到30多個育種單位,用於小麥赤黴病康抗性品種改良。目前已有多個小麥新品系進入國家、安徽省、山東省預備試驗和區域試驗,被納入我國小麥良種聯合攻關計劃 。

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表示,Fhb7基因是改良和創新禾穀類作物種質的稀有基因,在育種領域的推廣應用將有效提高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的創新水平,為產業提質增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相關焦點

  • Science:我國科學家領銜發現野生小麥草中的保護性基因Fhb7可阻止...
    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如何發現這個基因,以及它如何較好地抵抗測試作物遭受真菌感染。論文通訊作者為山東農業大學的王宏偉(Hongwei Wang)博士和山東農業大學的孔令讓(Lingrang Kong)博士。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鐮刀菌枯萎病已成為世界各地小麥和大麥種植者日益關注的問題。
  • 今年應該種什麼小麥新品種?
    問題:今年種什麼小麥?答案:今年小麥可用種鄂麥170,太麥198,洛麥26,徐麥35,泛麥803,中麥875等等,都是多抗優質高產小麥品種。鄂麥170:是湖北省2014年唯一審定的小麥優質高產新品種。太麥198:是優質、抗性強、高產、適應性廣泛、新審定的新品種。它具有中抗赤黴病、矮杆、高產、廣適等等突出優特之長處,具備翼魯豫麥區大品種和換代品種的潛力。它是山東省2016年審定的唯一的一個中抗赤黴病的高肥水品種,還能抗小麥葉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是屬大穗品種,平均畝產在630千克左右。
  • 特殊用途小麥新品種來了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在小麥生產由「吃飽、吃好」向吃「健康」轉變的重要階段,提升營養和功能性品質正成為國內外育種領域的重點。現在,肩負提升「營養、品質」重任的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麥新品種誕生了。近日,由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田紀春教授最新育成的特殊用途功能性小麥新品種「山農藍麥1號」和「山農101」(山農黃酮麥1號)獲得審定,進入推廣種植和加工應用階段。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山農101」是國內審定的第一個高黃酮小麥新品種。
  • 小麥赤黴病爆發省份有哪些?該如何預防?
    眼下,河南、山東、安徽、河北、江蘇等五大小麥主產區已經進入到了連續陰雨模式,而現在自南向北小麥開始抽穗揚花,在這樣的條件下,赤黴病可能又要來了,而且會比去年來的更兇猛。由於小麥赤黴病有效預防控制」窗口期」短,要搶在20天左右時間裡,對全省4300多萬畝小麥普遍開展2次防治,防治總面積達8000萬畝次,防控形勢十分嚴峻,防控任務十分艱巨。
  • 多地降雨,這個小麥病害要爆發了,加緊防治!
    哪個時期防治赤黴病? 大家記住一句話,見花打藥,如果施藥後遇到降雨,需要補打一遍,為了確保赤黴病的預防,很多人建議赤黴病的預防要打兩遍藥,第一遍藥叫見穗施藥,在小麥進入抽穗期就開始打藥,第二遍藥是見花打藥,赤黴病的防治是宜早不宜晚。
  • 水稻育種大咖陳學偉:新品種實現突破,種水稻可以不施農藥
    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意味著水稻種植可以基本不施農藥。」1月14日,談到水稻新品種「川優6709」時,水稻育種大咖陳學偉這樣解釋該品種的突破。近日,重慶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公示了2020年初審通過的農作物品種,由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選育的「川優6709」名列其中。
  • 小麥黃花葉病毒病致減產30%-70%,甚至顆粒無收,如何防治最高效
    返青期小麥田間發病症狀 三、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發病症狀 病株先從心葉葉尖或中部開始褪綠, 少數新葉扭曲畸形 返青期小麥田間發病症狀 四、小麥黃花葉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小麥黃花葉病的發生流行與品種抗性、氣候因素、栽培管理等條件密切相關
  • 小麥「一噴三防」適合什麼時候為宜?
    小麥一噴三防就是一次噴藥,能夠防病、防蟲、防倒伏,可以說是一舉三得。那麼,農民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噴藥,最為適宜呢?這些事,在廣大的小麥種植區,人者見人智者見智,各說紛紜,意見很難統一,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看法和統一的做法。
  • ...全基因變異圖譜 山東「十三五」農業「卡脖子」技術實現多點突破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從12月16日舉行的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時期,山東在農業領域「卡脖子」技術方面,實現多點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從小麥近緣植物中克隆出抗赤黴病基因,為解決小麥「癌症」赤黴病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構建世界上第一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強化了我國在瓜類作物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 安慶:皖河農場抓實小麥「一噴三防」促增收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安慶消息 目前,正值小麥齊穗期,也是小麥赤黴病、蚜蟲等病蟲害滋生的高發期,為有效提高小麥產量,促進小麥穩產增收。 在皖河農場公司農業科技部的組織下,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技人員為小麥大戶發送小麥病蟲害防治情報並詳細講解小麥「一噴三防」的重要性,並指導植保無人機作業人員對防治藥劑進行合理調配,在實現小麥無公害綠色品質的基礎上確保有效預防病蟲害
  • 馬唐和稗草抗性不同選藥有差別
    據有關部門檢測,目前已確定蘇皖地區存在對氰氟草酯抗性強的止血馬唐,存在對氰氟草酯抗性中等的馬唐。苄·二氯是苄嘧磺隆和二氯喹啉酸的混配劑,能防除水稻田稗草及多種闊葉雜草和莎草,對馬唐的防效差。近年來部分地區的稗草種群對二氯喹啉酸產生了較高的抗性,在這些地區宜換用其他藥防除稗草。噁唑醯草胺是水稻田莖葉處理劑,能有效防除馬唐、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雜草。
  • 小麥要高產,抽穗揚花期管理是關鍵!
    2020年4月25日,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小麥種植戶在小麥抽穗至揚花前對麥田進行澆灌。 二、及時葉面補肥 小麥揚花後,根系的活力就開始衰退,對肥水的吸收能力下降,通過葉面追肥,可有效的延緩根系衰老,使小麥根系具有較長時間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同時對延長葉片功能期、促進灌漿速度、增加粒重均有一定效果[2];建議在小麥抽穗至揚花初期葉面噴施國光優豐+植生源+雨陽,提高葉片光合效率、延緩葉片早衰
  • 總結病蟲害防控 為明年病蟲害防治做準備
    1.1小麥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  2017年,我省小麥種植面積3,173萬畝,較上年減少100多萬畝;全省小麥病蟲累計發生面積9,435.9萬畝,防治面積17,444.3萬畝;小麥病蟲總體中等發生,發生程度輕於2016年。其中,病害發生最重的是白粉病,發生面積達2,043.7萬畝。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首次解析新冠病毒的「邪惡之心」
    技術創新類項目「小麥抗赤黴基因Fhb7的克隆、機理解析及育種利用」和知識創新類項目「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及降脂新藥靶發現」則聚焦國計民生和全民健康等熱點問題。研究中提出的基於昆蟲化學感受操控的4種防治策略被認為是未來害蟲綠色防控的新方向。《自然》雜誌(Nature)配發編者按和專門評述文章,F1000 Prime評價推薦系統給予最高推薦,世界主要媒體均報導了這一重大發現。該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Nature,2020,584:584-588)。
  • 玉米籽粒機收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等入選「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
    一、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開創了水稻研究從傳統遺傳圖譜向全基因組水平轉變的先河,引領了水稻精準設計育種的新方向,攻克了水稻生產中產量與多個重要性狀之間相互制約的世界性育種難題,突破了水稻超高產與高品質協同改良的理論和技術瓶頸,奠定了我國在水稻新品種創製理論和技術領域的國際領跑地。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濱州首創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畝產突破700公斤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在全市418萬畝小麥豐收入倉之際,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得一則好消息,我市農科院作物所科研人員歷經十多年研發的一項小麥種植新技術在試驗與示範區產量均突破了畝產700公斤,創歷史新高。6月15日,經過一天緊張的多點抽樣實打測產,博興縣店子鎮店子村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試驗區平均畝產718.1公斤,比常規小畦種植的對照區畝增76.6公斤,增幅11.9%。
  • 2021年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意見
    清溝理墒,合理施肥,科學化控,控旺促弱,培育適宜群體數量;二是生物防治。人工釋放異色瓢蟲、蚜繭蜂等天敵控制蚜蟲;使用井岡黴素、多抗黴素、木黴菌、苦參鹼、耳黴菌等生物農藥控制紋枯病、蚜蟲。三是藥劑防治。推薦使用戊唑醇、丙環唑、氟環唑、噻呋醯胺等高效低毒低風險化學農藥以及生物農藥,用足水量,確保效果。2.小麥孕穗期-揚花期。重點防控赤黴病、吸漿蟲,兼顧麥蚜、白粉病、條銹病等。
  • 【病蟲草害】小麥田抗性雜草分述(二)菵草
    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等各省區的水邊溼地均有分布,尤以江蘇、安徽、浙江稻茬麥發生嚴重,在一些田塊成為優勢雜草、惡性雜草、抗性雜草。 2、生命周期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冬小麥區,在播種後一周左右開始陸續出苗,菵草種子的最適萌發溫度範圍為5~15℃,萌發不需光照,在較寬的PH範圍內(PH值4~10)種子均可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