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裡面有個概念混淆。就是說我們是華夏子孫,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可不僅僅是「華夏民族」、「炎黃子孫」。
因為「華夏」實際上是特指漢族,而包含了五十六個民族的統稱應該是「中華民族」。
其實這都是一些概念的定義,只看時代的遠近而已。我們稱「中華」、「中國」、歷來都是包括了各民族人民在內的。因為對於中國文化歷史來說,華夷之辯,蠻漢之爭,其實都是兄弟內鬥。
中國人歷來就有民族觀。在春秋時期,甚至上古,就有了「華夷之辯」。左丘明的《左傳.定公十年》就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是不同的部族文化,不同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區別,逐漸形成了民族概念。
我們看到這裡就出現了「夏」,「華」。這是互文,裔與夷同,夏與華同。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在發「華」、「夏」兩個字的發音時,要是舌頭打滑,其實就是一個音。華、夏兩字上古同音,相互通用。
後來就逐漸有區別了,唐朝孔穎達所作的《春秋左傳正義》: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實際上稱中國是「禮儀之邦」,用「夏」字更加合適。這又從何說起呢?
因為「夏」的本意是夏天,四季之中,氣候最為溫暖,動植物生長繁衍最為繁盛,大禹之子啟建立夏王朝時,取萬物生長最為旺盛的季節夏作為標誌,寓意強大繁榮。而作為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在歷史和人文中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中原人的心中和知識傳承中,夏自然是講究儀式、禮法的天命部落,同時為了區分其他文化習慣、落後文化部落群,逐漸就用「夏」來指代稱呼「中國人」——這個中國,也就是的當時文化、技術都比較發達的中原人。
夏朝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是萬民人心所向之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夏朝統治地區,被稱為中原,中國就是中原之國。
所以《說文解字》就直接說:「夏,中國之人也。」當時的人自稱「夏」,和我們今天自稱是中國人的意思差不多,可能帶了一些驕傲和自豪在裡面,但是更多地是為了和其他文化種群作出區分。
作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中國人的禮儀很莊重,稱之為「夏」,中國人的服飾相對也更華美,稱之為「華」,所以「華夏」一詞,其實就是「好看的禮儀之邦,中國人」的意思。
而「華夏民族」、「炎黃子孫」這些口號,大家不要以為有古書出處,就影響深遠,實際上這些口號登上歷史舞臺,是近代章太炎一幫人滯留日本的時候搞出來的。
因為眼光越來越開放,世界越來越小,民族危機感越來越強烈,加上當時為了推翻滿清統治,興起漢人民族自豪感,團結百姓,從歷史中找到證明革命的師出有名是必要的。
一旦革命成功,就不再喊驅除韃虜了,民國的憲章直接延用了清帝退位詔書裡的「五族共和」。隨著「五族共和」的提出,民族主義被暫時拋棄,「華夏」專指漢人的意思淡化下去,但是已經成為了固定詞彙,意思也就不再改變。只不過我們現在都使用「中華民族」,這才是精確意義上的祖國大家庭。而很多人用「華夏民族」來通指全中國人,實際上有錯誤,不過沒人較真罷了。
所以「華夏民族」是漢人族裔的意思,當然中原人被稱為「漢人」其實遠在「華夏」二字之後,要到三國隋唐時期了。
「夏」在「華夏」中是禮儀之邦的意思,和它的本意「夏天」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