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我們是華夏子孫,華是中華,夏是指什麼?

2020-12-15 騰訊網

這個問題裡面有個概念混淆。就是說我們是華夏子孫,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可不僅僅是「華夏民族」、「炎黃子孫」。

因為「華夏」實際上是特指漢族,而包含了五十六個民族的統稱應該是「中華民族」。

其實這都是一些概念的定義,只看時代的遠近而已。我們稱「中華」、「中國」、歷來都是包括了各民族人民在內的。因為對於中國文化歷史來說,華夷之辯,蠻漢之爭,其實都是兄弟內鬥。

中國人歷來就有民族觀。在春秋時期,甚至上古,就有了「華夷之辯」。左丘明的《左傳.定公十年》就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是不同的部族文化,不同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區別,逐漸形成了民族概念。

我們看到這裡就出現了「夏」,「華」。這是互文,裔與夷同,夏與華同。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在發「華」、「夏」兩個字的發音時,要是舌頭打滑,其實就是一個音。華、夏兩字上古同音,相互通用。

後來就逐漸有區別了,唐朝孔穎達所作的《春秋左傳正義》: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實際上稱中國是「禮儀之邦」,用「夏」字更加合適。這又從何說起呢?

因為「夏」的本意是夏天,四季之中,氣候最為溫暖,動植物生長繁衍最為繁盛,大禹之子啟建立夏王朝時,取萬物生長最為旺盛的季節夏作為標誌,寓意強大繁榮。而作為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在歷史和人文中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中原人的心中和知識傳承中,夏自然是講究儀式、禮法的天命部落,同時為了區分其他文化習慣、落後文化部落群,逐漸就用「夏」來指代稱呼「中國人」——這個中國,也就是的當時文化、技術都比較發達的中原人。

夏朝認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是萬民人心所向之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夏朝統治地區,被稱為中原,中國就是中原之國。

所以《說文解字》就直接說:「夏,中國之人也。」當時的人自稱「夏」,和我們今天自稱是中國人的意思差不多,可能帶了一些驕傲和自豪在裡面,但是更多地是為了和其他文化種群作出區分。

作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中國人的禮儀很莊重,稱之為「夏」,中國人的服飾相對也更華美,稱之為「華」,所以「華夏」一詞,其實就是「好看的禮儀之邦,中國人」的意思。

而「華夏民族」、「炎黃子孫」這些口號,大家不要以為有古書出處,就影響深遠,實際上這些口號登上歷史舞臺,是近代章太炎一幫人滯留日本的時候搞出來的。

因為眼光越來越開放,世界越來越小,民族危機感越來越強烈,加上當時為了推翻滿清統治,興起漢人民族自豪感,團結百姓,從歷史中找到證明革命的師出有名是必要的。

一旦革命成功,就不再喊驅除韃虜了,民國的憲章直接延用了清帝退位詔書裡的「五族共和」。隨著「五族共和」的提出,民族主義被暫時拋棄,「華夏」專指漢人的意思淡化下去,但是已經成為了固定詞彙,意思也就不再改變。只不過我們現在都使用「中華民族」,這才是精確意義上的祖國大家庭。而很多人用「華夏民族」來通指全中國人,實際上有錯誤,不過沒人較真罷了。

所以「華夏民族」是漢人族裔的意思,當然中原人被稱為「漢人」其實遠在「華夏」二字之後,要到三國隋唐時期了。

「夏」在「華夏」中是禮儀之邦的意思,和它的本意「夏天」是有區別的。

相關焦點

  • 【文摘】「華夏、中國、中華」的由來
    我們的大歷史,自夏代才清晰一些,在夏之前,因無史載,基本上是縹縹緲緲的傳說和臆想。夏代先人的生活方式開始定居下來,以農耕和城居為主。當時的社會生活就是兩件大事,農業生產和築城而居。農耕,水是重要的,因而夏代重視水利,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布至今。築城而居始自夏代,開啟了古代城邦的雛形。史載有「鯀作城郭」「禹都陽城」。陽城不是地名,指在山南或水北築城。
  • 追根溯源:中國、中華、華夏等名稱究竟是如何而來的呢?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除了對自己最親愛的偉大祖國和民族無比熱愛外,對於中國、中華、華夏等名稱,大家也肯定是非常熟悉的了。但是,如果追根求源,問起這些名稱究竟是如何而來的,到底源於何時何處,並說出她們的起源和由來,那恐怕就會有不少人說不上來了。
  • 2020.4丨晁福林:《從「華夏」到「中華」——試論「中華民族」觀念的淵源》
    清儒陳奐也說其意謂:「言后稷之功,盡天下之疆界,無有此爾也。」《思文》一詩表明,周人將「時(是也)夏」的範圍視為中國的極大範圍,疆界不分你、我。由此,我們可以理解漢儒許慎以「中國之人」訓釋「夏」字的緣由。自西周時期以降,「夏」就是中國,其所指是一個開放型的無有疆界的極大範圍。鄭玄說夏的範圍「有九」,即指《夏本紀》的「九洲」而言。
  • 原來是他第一次稱中國為「中華」,那「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
    「華夏」的來歷和意義《尚書·周書·武成》中有一句,「華夏蠻貊,罔不率俾」,這是最早使用「華夏」一詞的記錄。《尚書》中的華夏主要代指周王朝。而在《左傳·定公十年》中也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的記載,已經開始將「華」和「夏」作為對等的稱呼了。《春秋左傳正義》中對「華夏」作了解釋,「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 不可不知的國學知識:我們為什麼被稱為華夏民族?四夷又是什麼?
    「華夏」二字源於何處,一直有很多種說法。《辭海》認為,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尚書》認為,夏,指大。因此大國稱夏。「華夏」指中國。有的學者認為,夏,是源於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華,則源於中華始祖伏羲的故土,華胥國。華先於夏,「華夏」之名由此而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認為,「華夏」是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指『榮』,『夏』指中原人。公元前2100年至前770年,黃河中下遊的夏族、商族、周族,他們同其他部落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華夏族。以上說法見仁見智。
  • 華夏族,漢民族,中華民族
    夏,諸夏,華夏,古代漢族人的自稱。《左傳》「禮儀之大謂之夏」!《說文》「夏,中國之人也」。華夏之始祖,軒轅黃帝也,華夏族,漢族前身。華夏指中原地區,與夷狄地區相對而言。春秋戰國,華,夏和華夏,正式為民族名稱,始於史籍。華夏族形成過程,血緣同一之認同擺在第一位,為炎黃子孫。黃帝,母系向父系社會轉化象徵,堯舜禹是其子孫。炎黃因阪泉之戰,結成盟誓徵服周邊部落,進而所部壯大,華夏族由此產生。華——華與花,古音意同。
  • 中華民族為什麼叫做「華夏」?有三種說法,你覺得哪種最可靠?
    「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關於中華民族為什麼又叫「華夏」,一共有三種說法,各位讀者看過後可以說一說你的看法,看哪種說法最可靠,或者也可以說說你的看法。第一種說法,華夏是民族的名稱。這裡的「華」指的是「華族」,相傳「華族」是一個居住在華山,以玫瑰花為圖騰的民族,大家都知道遠古時期的居民是很信奉圖騰的,而「夏」則是指居住在夏水旁邊的「夏族」。剛開始的時候,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多,但是隨著後來交往的日益加深,到了最後,兩個民族合二為一,便統稱為華夏民族。第二種說法,華夏是以文化標準來定名的。
  • 中國為什麼又叫華夏、中華?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其中的含義!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國有很多稱呼,或稱中國、或稱華夏、或稱中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又叫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卻鮮有人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些稱呼,一下內容是筆者的一些理解,肯定有些不足,還望大家多多指教。中國與華夏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市出土了一個青銅器,是用來盛酒的器具,根據考證,確認此物為西周時期的物品,它被命名為「何尊」。
  • 除了華夏,中國還有一什麼稱謂?被很多國家羨慕,甚至還想取代
    這首傳唱不衰的《愛我中華》,它以自身優美的旋律和團結統一的精神而廣為人知。作為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的大家庭,「中華民族」的這一稱謂也響徹世界。一提起中華民族,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會從內心深處發出讚許之情。其實除了中華民族之外,我們中國人還有一個更為霸氣的稱呼,這一稱呼人人都知道,這就是威名遠播的「華夏族」。雖然人們都知道華夏族的稱呼,但是對於其名稱的含義和由來卻知之甚少。
  • 《世界古代民族》華夏族
    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先人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又稱中華。華與夏曾相互通用,「中華」又稱「中夏」。(1)由來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華夏族在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起源並逐漸發展,進入新石器時期以後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傳說陝西中部地區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東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
  • 從地域到文化,古人是如何定義和區分「華夏」與「蠻夷」的?
    引言:在中國久遠的歷史中,漢族也自稱「華夏」族。那麼「華」、「夏」二字究竟代表了什麼含義,從而被古人用作區分漢族與中華民族中的其他族群?隨爛柯人君一起走進早期文獻,共探究竟吧!一、文獻中的「華夏」中國自古以來就自稱作「華」或「夏」,或連稱「華夏」。
  • 中國為什麼被稱為中原和華夏,此外還有什麼稱呼?
    中原一般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中原是華夏文化的發源中心之一,被華夏族視為天下中心。中國也被稱為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孔穎達為《春秋左傳正義》作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 華夏族與華夏諸國1
    二、華夏文明華夏文明亦稱中華文明,以禮樂為制度、易經八卦、丹書朱文、上古漢語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歷史上一脈相傳。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
  • 漢朝以後我們開始叫漢人,那之前叫什麼呢?我們的稱謂尊貴又高雅
    我們知道中國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大多數的我們被稱之為漢人。這是自從漢朝建立以後才有的稱呼,而在此之前我們的稱呼是什麼呢?這個稱謂可以說是既尊貴又高雅。
  • 華的本意:華:拼音為huá,總筆畫數為6,基本意思是指美麗而有光彩的。很多時候意同「花」。現在基本上就是作為中國的簡稱,如「華夏「」、「中華」,外國元首「來華訪問」等等。引申閱讀:華夷之辨:或稱「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於區辨華夏與蠻夷。
  • 華夏子民,中華兒女怎能不知「華」從何而來?華夏之根在何處?
    總說自己是華夏子民,中華兒女,此生無悔入華夏。這華夏究竟是從何而來?從文書記載看,「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從考古發現來看,華夏是古代部落聯盟的自稱,這些部落的始祖便是華夏始祖,分別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
  • 華夏起源再探——兼論華夏祖先之謎
    關於華夏始祖何人,也有多種觀點,如伏羲女媧說、炎黃說、三皇五帝說,等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炎黃說,即所謂華人都是炎黃子孫的說法。炎黃子孫的說法,最早出自《國語·周語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