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訓練容量」一廠長大白話說健身

2020-09-03 泵廠IRON


​一句話說清楚


「容量」就是「每次訓練一共舉起了多少總重量」


在能恢復過來和不過度訓練的前提下


「訓練容量的增加和肌肉量的增加正相關」



上一篇給大夥講了增加力量的第一要素「強度」,還沒來得及看的小夥伴可以回看前文:



這一篇給大夥聊聊大家最感興趣的「增加肌肉量」的第一要素——「容量」。




01

「容量」到底是啥?



「容量」在健身中指的是「訓練總容量(Volume)」。


也就是一次訓練總共舉起(完成)的總重量,這些重量主要指槓鈴(包括槓鈴杆和槓鈴片)及啞鈴的總重量和,如果想要算的更精細,也可以把繩索訓練和自身體重(如引體向上和臂屈伸)計算入內。


我的廣州工作室線下學員小王的記錄本


02

「容量」有啥用?



這個時候必定有人整不明白了,廠長你開頭就說容量是增肌的第一要素,那我用空杆每天臥推一萬次容量足夠大了吧?也能練出你這樣大的胸肌嗎?


這個時候我通常嘻嘻一笑,告訴這位朋友,你咋不用牙籤臥推一萬次更好呢?


容量確實是增肌的第一要素,但是還必須得加入一個概念,準確的說:


「一定強度下的容量才是增肌的第一要素」


很容易直觀的就能理解,除了新手用空杆臥推(畢竟空杆也有20公斤,尤其對於女生來說,臥推空杆做組算很不錯的水準)也能適當增肌以外,在有了一定訓練水平之後,空杆推一百次、一千次、一萬次也幾乎沒有任何效果了。


伏地挺身也是一樣的道理,剛開始健身的新人們練伏地挺身也可以漲點胸肌,但是水平提高以後(比如一組能做二、三十個伏地挺身)就得改成強度更高(能使用重量更大)的槓鈴臥推了。


用牙籤的例子也能幫助理解,每天在家裡用牙籤反覆練習彎舉,即使從早練到晚,也是不可能練出發達肱二頭肌的。



這個現象的原因在於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健身概念「大小法則」,在接下來的更新中我會重點給大夥講「大小法則」這個概念,這裡就先不展開說,只做一個比喻幫助大家理解:


假如我們彎腰去拿掉在地上的手機,身體只會恰好的調動「最小和最少的運動單元」去完成這個撿起手機的動作。


假如地上是一副接近你硬拉極限重量的槓鈴,聰明的身體會調動我們「幾乎全部」運動單元來完成這個動作。


對於肌肉增長,你說是前者還是後者效果好呢?


對於「一定強度下的容量才是增肌的第一要素」,經過廠長和力訓咖啡室負責人

肉崽兄反覆討論,我們認為:


有效的增肌容量所使用的重量至少要大於1rm的50-60%,而增肌容量的上限,一般小於90-95%(超過95%就接近於衝極限,沒有什麼容量積累意義),所以建議訓練的強度範圍選擇是:


1rm的50-60%~~~~~~~90%-95%


喜歡思考的朋友們可以延展想一下:國內大量商業健身房私教最喜歡掛在嘴邊的:「訓練重量不需要太大,真正的高手是用小重量/慢速/全程控制,用5公斤的啞鈴就能練出施瓦辛格的胸肌」........這句話已經坑害了和正在坑害了多少中國健身愛好者呢?


(施瓦辛格本人的原話是:新手臥推不需要太重,120公斤就夠了)。


順便吐槽一下這幫商業健身房「健身教練」毫無痕跡的訓練身材,套個緊身衣就上崗了。



03

「大容量」的好處


目前為止幾乎所有嚴謹的科學相關實驗都證明增大訓練總容量能提高肌肉生長速度和增加肌肉量。


選取健身領域的研究專家—大名鼎鼎的Dr Brad Schoenfeld(布拉德·舍恩菲爾德博士)的一項代表性研究理論作為例子:


受試人員是幾十位年輕的男女,平均的訓練年限在4年左右(雖然不是健美職業運動員,但也屬於業餘愛好者中很不錯的水準)。


受試人員被平均分為三組,選擇的動作均為深蹲、臥推、硬拉、槓鈴划船和站姿推舉等複合動作,第一組人員每次訓練1組,第二組人員每次訓練3組,第三組人員每次訓練5組。


三組人員均每周訓練3次。


實驗的結果是:第三組也就是每次訓練5組的受試人員肌肉增長量最多。


類似的實驗結果有很多(光布拉德·舍恩菲爾德博士的團隊就有數項),結果均指向—在不過度訓練的前提下


「訓練容量的增加和肌肉量的增加正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訓練容量的增加和肌肉量的增長是「正相關」而不是「完全成正比」。


我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訓練容量和增肌效果的關係一定是倒U型曲線,在訓練容量大到某個點之後,肌肉量增長的收益就會停止,甚至出現反效果。


咱們舉個極端例子幫助理解:如果要求大夥每周訓練深蹲100組(哪怕分成3次),你的腿很可能不會增長肌肉,還會因為過度訓練而受傷(當然更可能的結果是根本無法完成訓練)。


今天泵廠編輯很忙,我就畫了一張,原諒我這個靈魂畫手



如上圖所示,圖中的「增肌最大收益點」每個人都不一樣(天賦、基因、訓練基礎、性別和目前狀態等),每個人在每個時期的「增肌最大收益點」也不一樣。


有經驗的朋友們可以自己根據狀態來總結自己的「增肌最大收益點」,如果你有一名真正的優秀教練,可以讓專業教練來幫助你制定訓練計劃,具體到每次健身的訓練總容量,從而取得最快的進步。


關於如何選擇好教練和避坑(避免被目前中國健身市場商業健身房大量無良銷售型私教騙錢請看前文):







04

「大容量」的壞處



如果想要在不受傷的前提下儘量快的進步,理論上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每次訓練的總容量儘量無限接近我們的最大恢復能力,但總有一些朋友,在訓練中非常瘋狂,每次都讓自己練到精疲力盡,徹底歇菜才依依不捨的離開健身房。


我自己在剛開始訓練那半年就是這樣,每次累到什麼程度呢,訓練後我回到家洗澡,每次都需要搬一個木頭凳子進洗澡間,一邊坐著一邊洗,因為我實在是累的站不住了。


那時候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只要練不死,就往死裡練」。


現在回想起來,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練的太瘋狂、太猛,也許在短時間內,在精神力量、咖啡因刺激(比如每次訓練前都吃氮泵)可以實現,但是時間一長身體肯定難以為繼。


我們是自然人類,而不是機器,不可能長時間超負荷運轉,長期過度訓練會帶來以下的風險:


1、更大的受傷機率。


2、睡眠質量下降,失眠、多夢,早醒等情況出現。


3、食慾下降、消化系統功能變差以及體重下降。


4、訓練熱情下降,提不起去健身房的興趣。


5、免疫力下降,發生感冒、腹瀉等輕微疾病的機率升高。


最嚴重的過度訓練甚至會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候群(多在新手或者盲目驟然加大訓練量的朋友),甚至可能危機生命,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廠長經常跟我的學員們說:「健身這條路,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一場衝刺跑」。


更有耐心,願意紮實打好基礎、循序漸進,穩紮穩打的朋友們往往走的更高,更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慢就是快。」


請大夥一定一定要重視基礎動作、基本理論知識,動作技術要點的重要性,根基打的多牢決定了上層建築的高度。


我的廣州工作室線下學員小王「低槓深蹲」訓練,我們從一開始就非常非常重視基礎


05

如何聰明的累積容量?-容量和強度的關係取捨



聰明的朋友們一定已經注意到,容量和強度往往呈反比關係。


李寶用150公斤做5次X5組訓練,他這次深蹲訓練的總容量是:


150公斤X5次X5組=3750公斤


練完他已經基本耗盡了所有體能,無法繼續使用150公斤深蹲了。


如果李寶改成用120公斤做深蹲訓練,他可以做到深蹲120公斤8次X5組,那麼他的深蹲訓練總容量會變成:


120公斤X5次X7組=4800公斤.


後者的總容量比前者大了4800-3750=1050公斤。從增肌角度來看,後者雖然使用的重量更輕(120公斤<150公斤),但增肌效果更好。


這裡在分享一個很有用的實際經驗,如果李寶今天用150公斤做5次X5組訓練,在蹲完150公斤組後,他會繼續蹲幾組120-100公斤的重量來「填滿和增加容量」,達到同時兼顧「增力」和「增肌」的效果。


再提醒大夥一次(別嫌我囉嗦,嘿嘿):


有效的增肌容量所使用的重量至少要大於1rm的50-60%,而增肌容量的上限,一般小於90-95%(超過95%就接近於衝極限,沒有什麼容量積累意義),所以建議訓練的強度範圍選擇是:



1rm的50-60%~~~~~~~90%-95%


結合上一篇文章啥叫「訓練強度」一廠長大白話說健身,我們就知道,如果想提高力量,比如力量舉愛好者,應當選擇更高的強度,如1rm的85-95%的強度做組來「偏向於增力」。


如果想增肌,可以用60%-85%的強度來「偏向於增肌」。


這就是為什麼力量舉運動員的做組次數更多在3-5次(強度範圍在85%-95%);健美運動員的訓練做組次數更多的在8-12次(強度範圍在60%-85%)的原因了,兩者的差異在於訓練目標不同(前者為了增力,後者為了增肌)導致的重量選擇的不同。


我們更多的在深蹲、臥推、硬拉、引體向上(單位是自己體重)、站姿推舉和槓鈴划船等大重量複合動作中採取記錄的方式來循序漸進增加容量。


如果覺得有必要,對孤立動作如各種彎舉、三頭肌繩索下壓(碎顱者)、側平舉等動作記錄容量,亦無不可,認真的人總是更容易進步。



感謝閱讀。


我會繼續給大夥更新本系列文章,慢慢把各種「健身基礎概念」都給大家說明白。

相關焦點

  • 健身高手的真正秘訣|「複合動作」一廠長大白話說健身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強度」是增力的第一要素:啥叫「訓練強度」一廠長大白話說健身同樣是針對胸肌的訓練,如果採用複合動作,李寶可以使用100公斤以及更大的重量進行平板槓鈴臥推。同理,複合動作同樣更容易堆積訓練容量,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容量」是增肌的第一要素:啥叫「訓練容量」一廠長大白話說健身容量主導增肌(但也可以增力,只是更偏向於增肌);強度主導增力(但也可以增肌,只是更偏向於增力)。
  • 啥叫「訓練強度」一廠長大白話說健身
    廠長的孿生兄弟李寶在臥推訓練中做了2組訓練,第1組是槓鈴平板臥推50公斤X10次,第二組是槓鈴平板臥推100公斤X10次。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力量舉玩家們選擇的3~5次,還是健身玩家們選擇的8~12次,兩者都是基本「能且只能」完成這組訓練,也就是該組訓練的最後一次接近力竭。
  • 永遠徘徊在健身菜鳥期的癥結|「組間休息」一廠長大白話說健身
    01啥叫「組間休息」組間休息的概念本身很簡單——就是每組訓練之間的休息時間,這個時間長短根據訓練動作、訓練強度和訓練容量的不同大有講究正確的組間休息會讓我們的訓練效果事半功倍。錯誤的組間休息會讓我們的訓練效果事倍功半。廠長今天就一次給大夥說明白這些相關注意事項。
  • 近幾年的健身熱點,訓練容量怎麼設定?
    訓練容量,是這幾年非常火熱的一個話題。簡單說,就是你用「多少斤」「做幾次」「一共幾組」?網上有不少訓練容量的建議,比如 10×10,5×10,5×5 等等,我們今兒就來講講,這幾種訓練法。· 10×10訓練法,什麼鬼?
  • 每天都枯燥訓練的健身博主在西瓜視頻上找到了久違的快樂
    大家都知道作為一個健身博主,不光你的健身知識儲備要比普通人多,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你的身材也要比普通人好,想要達到這兩點就需要你每天不斷的學習,看各種和健身相關的書籍和文獻資料,還有就是要保證每天都要訓練,不斷的重複看書,訓練,看書,訓練,這種生活在我剛做健身博主時覺得真的好爽,每天看看書,訓訓練,這小日子太美好了。
  • 健身4大「虛假行為」,別看你訓練很辛苦,其實健身效果不咋地
    如果肌肉不大、健身效果不好,那麼就是因為不忌口以及激素分泌有問題。但是,不要驕傲,確實有些努力叫「抹殺式努力」、「無用式努力」。或者叫「虛假行為」。這裡順帶提一個街頭健身動作,俄挺衝肩,你衝肩幅度太大了,手臂伸不直。5次之後還伸不直,就不能衝那麼狠。這裡說的5次,指的是5次循環,比如一周一循環,就是5周時間。
  • 你真正需要多少訓練容量
    之前我們聊過,每周的訓練容量在10組到20組之間,但是很多人會疑惑,這麼點訓練容量會不會太少但是這不意味著你可以一周訓練40組甚至50組,健身也是有邊際效應的,當你訓練容量不斷提升的同時,你獲得的額外增益就越低,當然這種增益會一直存在如果你是專業運動員,或者你就是依靠健身吃飯,那麼你一周訓練30組也沒問題,前提是你有充足的休息恢復時間如果你不想成為一個專業運動員,那麼請依據你的精力靈活調整
  • 「Superman」肌肉與力量訓練容量
    糖原存儲在肌肉裡面,是為運動功能,主要是用於應對對抗阻力的,因此力量訓練使得肌肉存儲糖原的能力加強,充滿糖原的肌肉體積大,圓潤,飽滿,缺失了糖原的肌肉就會小而平平。肌肉的力量和大小因存儲能量而變大,這些能量主要用於應對更高的訓練容量,因此不斷的提高訓練容量,肌肉的存儲能量的能力也就越高,意味著肌肉的維度就會變大。所以訓練容量和增肌成正比。
  • 李敖去世了,大白有話說
    大家晚上好,我是大白。
  • 訓練日誌-也談談訓練的總容量和強度
    以下是我曾經的訓練內容,可供大家參考!從今天開始,定期分享一下自己的訓練日誌,給大家一個參考吧。本人每天坐辦公室,朝九晚五,回家帶倆孩子,路上要花費3-4個小時。所以我的時間都是擠出來的。您再慘,再沒時間,也不會比我還沒時間吧?
  • 訓練前怎麼吃、吃什麼最好?
    廠長準備練前正餐這是一個困擾了很多小夥伴們很久的問題,包括廠長自己一兩年前也經常為這個問題糾結不已。
  • 現在的年輕人,健身容量太大了,槓鈴重量卻太小了
    這個方式,其實還是提高了健身容量,但是你忘了,自然健身最重要的不是容量,而是重量。現在的年輕人,健身容量太大了(容量(kg)=重量(kg)*次數*組數,但一般我們稱「組數」。)哦,我想了半天,原來別人是延長時間提高了健身容量,你是壓縮密度提高了健身容量。這就是目前的健身年輕人,採用的提高健身質量的方式。要麼延長時間,要麼壓縮密度,反正就是懟容量。容量越高質量就越好,現在的很多人就是這樣理解的。
  • 在健身訓練當中,抹殺式努力最可怕,讓你越練越菜雞
    那麼訓練的容量指的是什麼呢?綜合起來十幾個動作就是將近50組的訓練容量,肯定是會導致肌肉流失的。反而就成了練啥都練不好。而且每周訓練的次數太多,訓練的頻率太高也是會讓你對健身產生疲勞的。在訓練當中,不論是容量還是強度以及頻率和動作,都是要在我們身體能接受的範圍內去做的,這樣才能夠讓效果越來越好。
  • 號稱是最適合徒手健身愛好者的訓練方式
    這三個項目,都是徒手健身領域,很多人是直接一起整,既要肌肉、也要動作、還要柔韌性。可以嗎?可以,怎麼做計劃呢?徒手健身的計劃,一般是碎片化健身方式,你可能聽過,但是今天要解釋一下。什麼叫碎片化健身?這簡直就是猛男的不能再猛男的健身方式了。所以猛不猛,要看動作,別一提起碎片化健身,就說是用來減肥的。為什麼徒手健身適合碎片化?早中晚各10分鐘伏地挺身、早中晚各10分鐘倒立、早中晚各10分鐘拉伸。這種碎片化健身方式,效果會更好嗎?
  • 如何給自己制定健身訓練計劃?
    在我們的普通健身領域中,我們這類訓練者的訓練目的通常分為這四類:增肌、減脂、增強力量、保持健康。不論你是何種健身目的,只要你還不懂健身,我都建議你從初學者的計劃開始訓練。所有的訓練者一開始都是需要學習這些動作。
  • 同樣是健身,別人2年封神,你卻沒啥訓練痕跡?
    這兩個問題不光新手容易出現,很多有著幾年健身經驗的老鳥也會犯這種錯誤,我本人就是這兩年才真正走出這種貪練不捨得休息的心理狀態。訓練固然重要,但身體的恢復也必不可少!忽視恢復而一味地猛練,只是給自己徒增痛苦,而且很容易導致長期的瓶頸、停滯不前。
  • 訓練容量和超量恢復
    經常看到人們說起訓練容量,諸如看到某人的訓練計劃後,點評曰:「這個訓練容量太大了。」等一下,這裡說的訓練容量和訓練量是什麼關係?今天要談的就是訓練容量的概念。 首先,我要說,訓練容量和訓練量不是一個意思。不應該用訓練容量這個詞來表達訓練量的意思。就像你不會說水的容量大,只有當用一個桶裝了水的時候,你才會說這桶的容量大。對,容量是描述容器的。
  • 越南姑娘健身1年,曲線玲瓏容貌大變,詮釋啥叫「判若兩人」
    如果說歲月是把殺豬刀,那麼健身則與之相反,是一把美容刀, 你可以花費最少的經費,達到整容都可能達不到的效果,因為健身改變的從來不止是形體和外貌,還有一個人的體態及氣質。今天的主角就完美詮釋了啥叫健身使人「判若兩人」,從體型到外貌到氣質,都和以前大不一樣,令人佩服。
  • 增肌過程中的小技巧,如何計算訓練容量
    這裡我們需要引入「訓練容量」這個概念。訓練容量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本身也存在一些誤解的問題。訓練容量是用來衡量運動效果的一個指標,但它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增肌者在使用不同重量的情況下,由於組數、每組動作數量、間隔時間不同,導致的結果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再比如增肌和塑形健身者的訓練容量可能完全相同,但結果卻不同。
  • 越南姑娘健身1年,曲線玲瓏容貌大變,詮釋啥叫「判若兩人」
    如果說歲月是把殺豬刀,那麼健身則與之相反,是一把美容刀, 你可以花費最少的經費,達到整容都可能達不到的效果,因為健身改變的從來不止是形體和外貌,還有一個人的體態及氣質。今天的主角就完美詮釋了啥叫健身使人「判若兩人」,從體型到外貌到氣質,都和以前大不一樣,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