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在《局部》中說過一句話:歐洲最好的畫,不是油畫,而是溼壁畫。以前看到這句話或許不以為然,但是在北京大學丹培拉繪畫研修班學習並了解過丹培拉繪畫以後,深有感觸。
藝術起源於對神秘宇宙的敬畏和探索。西方丹培拉繪畫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歐洲和古埃及的史前洞窟壁畫。關於壁畫與丹培拉的關係,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的一本百科全書中就已經有記載,古希臘的壁畫是溼壁畫,溼壁畫最後以丹培拉繪畫的形式完成,成為希臘壁畫的一個傳統。
《斯塔魯布尼的聖人尼爾》摹寫 王玉娟 丹培拉 35x35cm 2019
選中這幅俄羅斯風景聖像畫作為摹品,不僅僅因為畫面傳遞出一種神聖莊嚴的氣息,還因為它湖島相映如世外桃源般的背景和華麗卻不失古樸的色彩,充滿著未知與神秘的誘惑。關於這幅作品的相關資料很少,根據有限的英文資料,我給它起名《斯塔魯布尼的聖人尼爾》,作者卻無從知曉。
這幅畫的主角是聖人尼爾,十五世紀下半葉出生在斯塔魯布尼島的一個村莊裡,1528年來到這座位於Sliger(塞利格湖)中央的島上並自此與世隔絕,(每日每夜)獨自禱告,(無欲無求)生活了整整二十七年,直到1554年默默離世。在俄羅斯的教堂裡,他被作為一位偉大的祈禱者與治癒者而敬仰,被尊稱為聖人。十六世紀末期,出於對尼爾的崇敬,人們在斯塔魯布尼島上建造了一座修道院,並以他的名字命名。(這一段原文為英文。翻譯:徐立璇)
這幅風景聖像畫屬於俄羅斯十七世紀中後期作品。從畫面分析,很明顯地感覺到拜佔庭藝術風格的影響,但又透著一股濃鬱的異域風情。從俄羅斯藝術發展的脈絡來看,這個時期,俄羅斯繪畫開始擺脫中世紀藝術的束縛,不再囿於宗教聖像題材,開始致力於表現現實世界,力圖如實地反映生活。
《聖方濟各向小鳥說教》摹寫 王玉娟 丹培拉 40x50cm 2019
喬託的《聖方濟各向小鳥說教》是阿西西壁畫裡的一幅,從技巧來看,後期的細節部分應該是以丹培拉形式完成的。畫面最打動我的是聖方濟各與小鳥交流時,他的眼神與動作所透露出來的慈愛與溫情,甚至那兩棵相互呼應的樹,也似乎在凝神傾聽方濟各的說教。無怪乎傅雷先生說:過去的繪畫,無法表現這種「含著溫柔與眼淚的情緒」。
喬託的壁畫題材大多描繪聖方濟各的生平,他的壁畫所宣洩的情緒正與聖方濟各這種仁慈博愛的教義相吻合:提倡刻苦自卑,同情弱者,讚頌自然,愛惜生物,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每年的10月4日被定為世界動物日,同時也是聖方濟各瞻禮日,聖方濟各在關懷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方面早就成為後人的典範。當我們看到《聖方濟各向小鳥說教》這幅偉大的作品時,即使身處寒冬,內心是否也已被畫面傳遞出來的溫情所融化?
《向小鳥說教》進行到樹和人物的細部刻畫時,北京大學特聘導師、著名旅法藝術家、學者戴海鷹先生建議我用中國工筆重彩之技法「夾葉法」,但同時還要顧及到「拙「的古意。在整個摹寫過程中,這是第二次在丹培拉繪畫中用到中國畫技法。追根溯源,或許古老的丹培拉繪畫和中國傳統繪畫有著絲絲縷縷的聯繫。對比一下《向小鳥說教》局部圖與宋代的《秋鳧大雁圖》,不難看出,二者構圖和表現手法何其相似!正如戴海鷹先生所言:我國南朝畫家謝赫早已在著作《古畫品錄》中指出:「跡有巧拙,藝無古今「。我們在西方繪畫源頭上探索絕妙巧跡,豈不就是補充了」藝無中外「,順理成章而已。
作者簡介:王玉娟,畢業於青島大學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2019年結業於北京大學丹培拉繪畫研修班。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青島美協理事,農工黨山東省書畫院副秘書長,農工黨青島市書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