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氏家訓.祖訓.
家為人根,國乃家藩。
家國一體,國泰民安。
仁義禮智,誠信軌範。
治國平天,齊家務念。
教婦初來,育女閨間。
賢良為本,百行孝先。
勤儉如金,優言福添。
積善成德,懿行播遠。
婦賢夫貴,子孝媳賢。
姑嫂弟侄,如親待見。
睦鄰善處,親扶朋念。
體恤禮讓,雍容心寬。
人初性近,習而相遠。
雕則成器,苟縱乃遷。
稚蒙即教,引長勵短。
循循善誘,曉理篤踐。
靜敬勤恆,心井達練。
格物致知,慎獨為然。
檢身在外,整齊肅嚴。
持守於內,主一無兼。
行必莊恭,慎言寡談。
見賢思齊,居上要寬。
溫恭儉讓,與人為善。
博施於民,救人危難。
富而不驕,貧而不諂。
敬事誠信,護法遵範。
耿潔無疵,塵暮不染。
厚德載物。若水上善,
諫長委婉,恭不違怨。
敬老竭力,常思安然。
生養恩重,反哺湧泉。
家業無爭,開創紀元。
曲全枉直,窪盈敝淺。
存己化物,順其自然。
虛懷若谷,內方外圓。
未雨綢繆,行近謀遠。
胸懷宏闊,視見開遠。
文治武功,特立卓然。
唯品是竟,當知高寒。
福至心靈,世代聖賢。
韓姓淵源
一、遠古始祖:韓浞
韓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姓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姓人。
二、血緣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叔虞,是周代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姓的血緣祖先。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省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韓武子萬
叔虞的兒子名燮(Xiè 音謝),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釐侯,名司徒,為七世。釐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源於韓姓的變姓
1、韓氏
韓姓除「韓氏」以外,據《通志·氏族略·一》,韓姓中還有以國爵為氏的,如「韓侯氏」;有以名字為氏的,如「韓嬰氏」、 「韓言氏」、「韓厥氏」、「韓籍氏「」、「韓褐氏」。
2、韓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侯氏:周宣王時,韓侯支孫氏焉。
《元和姓纂》韓侯氏:周宣王錫命韓侯,支孫氏焉。
《姓鎬》韓侯氏:《韓詩外傳》雲,周宣王大夫韓侯子有賢德。
3、韓嬰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嬰氏:姬姓。《姓纂》雲,晉韓宣子元孫也,為韓嬰氏。
《元和姓纂》韓嬰氏:晉韓宣子子孫韓嬰,雲韓嬰氏。
《姓氏尋源》韓嬰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嬰氏。鄭夾漈雲,《世譜》韓宣子元孫無名嬰者,惟韓宣王太子名嬰。漢韓王信之子名嬰,為襄城侯。或其後世以為氏。
4、韓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言氏:姬姓。《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子魚,為韓言氏。
《元和姓纂》韓言氏:《世本》晉韓厥生無忌,無忌生襄,襄生魯,為韓言氏。
《姓(角崔商)》韓言氏:《左傳類解》雲,晉大夫韓子魚之後為韓言氏。
《姓氏尋源》韓言氏:「《姓纂》「魚」作「魯」,訛。《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韓言氏。
5、韓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厥氏:姬姓。韓獻子厥支孫氏焉。
《姓氏尋源》韓厥氏:《姓纂》雲,韓獻子厥支孫以為氏。一引作韓獻氏,訛。有斡獻氏出於宋,無韓獻氏。
6、韓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籍氏:姬姓。晉韓起之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
《元和姓纂》韓籍氏:晉韓起子籍,字叔禽,為韓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尋源》並引。
7、韓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韓褐氏:姬姓。《英賢傳》雲,晉韓厥之後韓子云,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
《古今姓氏書辨證》韓褐氏:《英賢傳》日,韓厥後,趙肅侯大夫有韓褐胥居,《姓腮》與《姓氏尋源》並同。
8、韓餘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韓餘氏:韓餘氏者,韓氏餘子之族也。《古今姓氏書辨證》韓餘氏:《世本》韓宣子餘子之後氏焉。謹按《春秋》,晉成公宦卿之餘子以為餘氏。蓋嫡子之母弟,官子韓起也。
《姓(角崔商)》韓餘氏:《姓考》雲,晉卿韓宣子之後有名餘子者,奔齊為韓餘氏。《路史》雲,韓信子(應為韓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時,子頹當亦來降,餘在匈奴者為韓餘氏。
《姓氏尋源》韓餘氏:《路史》其說與《世本》異,疑非是。
9、韓獻氏
《元和姓纂》韓獻氏:晉韓獻子,支孫因氏焉。
10、韓信氏
《姓(角崔商)》韓信氏:出《姓纂》。
《姓氏尋源》韓信氏:《姓纂》雲,韓王信之後有韓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上平聲一東:公族氏,東漢《郭泰傳》有公族進階,其先出自晉公族大夫之後。春秋時,驪姬亂晉,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元公族。及成公自周歸,晉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後遂有以官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雲;韓無忌為公族大夫,稱公族穆子,後因氏。又夷姓,後魏獨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尋源》公族氏:《風俗通》雲,晉成公立嫡子為公族大夫,韓無忌號公族穆子,後以為氏。《潛夫論》雲,韓桓叔之後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韓哀侯少子姥,食採平邑,因以為氏。秦滅韓,徙下邑。漢有臣相平當,生晏,司徒。北齊有平筌,望出河內、燕郡。
《路史》:韓哀侯少子姥,食採平邑,後以為氏。
《古今姓氏書辨證》平氏:出韓侯少子姥,食採平邑。秦滅韓,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雲,韓哀侯少子採邑,因氏。《集韻》雲,齊相晏平仲之後。《千家姓》雲,河內族,北齊有平桓。
經何光嶽先生考證,他認為:「韓之平邑,在乎陽,今山西臨汾市。為韓哀侯少子姥所封,則平出於姬姓之韓後無疑。」
13、橫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橫氏:《風俗通》雲,韓公子鹹,號橫陽君,子孫氏焉。
《姓(角崔商)》平聲升三庚:橫氏,《風俗通》雲,韓王子鹹,號橫陽君,因氏。《千家姓》雲,潁川族。《呂氏春秋》橫革佐禹。
《姓氏尋源》橫氏:《荀子·成相篇》橫革佐禹。亦見《呂氏春秋》。橫姓宜始此。《路史》雲,劉後有橫氏,韓萬後有橫氏。《戰國策》楚知橫門君之善用兵,後必有為氏者。
14、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俠氏:即莢氏,音莢。韓俠累之後。《急就章》有俠卻敵。
《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三十帖:俠氏,韓相俠累之後。《急就篇》有俠卻敵。
《姓(角崔商)》俠氏:《姓纂》雲,韓相俠累之後。《姓源》雲,《漢書·功臣表》有俠侯,後以封為氏。《千家姓》雲,平陽族。
《姓氏尋源》俠氏:《史記》俠累。高誘雲,韓傀俠累也。《戰國策》名傀累,一雲即莢氏,音莢。《路史》雲,漢(夾鳥)侯國後有俠氏。
15、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藺氏:姬姓,韓厥玄孫曰康,仕趙,食採於藺,因氏焉。
《元和姓纂》藺氏:韓厥玄孫康食採於藺,因氏焉。裔孫相如,為趙上卿。
《古今姓氏書辨證》去聲升一震:藺,今望出中山、華陰。出自姬姓,晉穆侯之子成師,封邑於韓,裔孫韓獻子厥,厥玄孫康,食採於藺,因氏焉
韓姓的來源
韓姓的由來:
韓
韓氏來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叔虞之後裔,韓侯為其得姓始祖。
二、少數民族複姓改為韓姓
三、異國韓姓漢武帝時獲直侯韓陶,朝鮮人。唐憲宗飛龍衛士韓志和系倭國人。
四、源於韓王信
韓氏祠堂對聯資料:
韓(Hán)姓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後裔,以國名為氏。得姓始祖:韓虔。戰國初期,韓厥的七世孫韓虔(韓侯)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於前230年被秦所滅,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姓,稱為韓氏。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在臺灣排名第八十六。
照夜白圖名馬畫;
章臺柳韻匠心詩。
——上聯典出唐代畫家韓幹,善畫名馬,《照夜白圖》為他的存世代表作。下聯典出唐代詩人韓詡,「大曆十才子」之一,詩集中有《章臺柳》詩。
南海宏文能逐鱷;
藍關好義可成仙。
——上聯典出韓愈;下聯典出韓湘子:道教八仙之一。
慷慨千金酬一飯;
從容一表譽千秋。
——上聯典出韓信,曾受瓢母一飯之恩,後贈以千金。下聯典出韓愈,因《諫迎佛骨表》奏章,幾乎被殺。
開漢將才,無雙國士;
輔唐相業,第一文臣。
——上聯典出韓信;下聯典出唐代名相韓休,工文辭,有「筆頭公」之稱。
金殿傳臚,舉呈五光之瑞;
詞場樹幟,文起八代之衰。
——上聯典出宋代大臣韓琦,傳其中舉時有五色雲現。下聯指唐·韓愈。
名高三傑,助劉邦、滅項羽,聲名偉績千秋在;
文冠八家,諫佛骨、馴鱷魚,德教治民萬古傳。
——上聯典出韓信;下聯指唐·韓愈。
附:
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湖南省衡陽韓文公(韓愈)祠聯。
三登慶元三人第;
四入熙寧四輔中。
——蘇軾挽宋代大臣韓琦。韓琦赴鄉、省、殿試皆為第三名,為相後四次遷官。
文明氣運參天地;
殿墨萬年貫古今。
——臺灣省臺南市韓文公祠聯。
紅葉題詩,喜逢良友;
碧輿卻坐,務絕奢華。
——佚名撰韓姓宗祠聯。上聯典出唐·於祐題詩紅葉,為宮女韓採萍拾得藏之。後二人結為夫婦。下聯典出唐·柳公綽妻韓氏,每歸,不坐金碧輿,著素衣,屏絕奢華。
北鬥舊家聲,羨當頭皓月一輪,光茲堂構;
南陽新世第,仗對面青山萬歲,壯我門楣。
——安徽省潛山縣西山村韓氏宗祠聯。
文章起八代之衰,諫佛骨、馴鱷魚,養士治民,昌黎德教千秋在;
相業定兩朝之策,銘彝鼎、被弦歌,豐功偉績,魏王聲名萬古傳。
——廣東省平遠縣韓氏南陽堂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