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出自黃帝傳承。這是韓姓起源各種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種。黃帝時代是我國父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黃帝族從陝北的黃土高原開始,沿渭河黃河向東發展勢力,與炎帝族合二為一,消滅東夷族首領蚩尤,建立了以黃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黃帝因此被稱為我國的人文初祖,中國人也稱炎黃子孫。傳說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記載,黃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陽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顓頊。《山海經》記載:昌意後來被貶謫到若水,生子韓流;韓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顓頊。顓頊是五帝之一。韓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稱。韓流氏族是從昌意族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氏族便以韓為姓,第一批韓姓人由此產生。韓流所處時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考古學者在龍山文化時期的河南湯陰白營等遺址內發現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圓木棍自下而上,疊壘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處都有榫扣合。韓字從韋,韋在古代寫作「韋」,韋字形狀與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結構十分相似。韓流族有可能是因為發明了水井而被稱為韓流,「韓」字的古義為井垣就說明了這一點。
以國為姓。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云:「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豐、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周公旦分封武王之子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曲沃桓叔之後。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衝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鬥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採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亡國後國人以韓為姓。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曾為晉國正卿,幫助韓姓在晉國逐漸擴大了勢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範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韓哀侯時,攻滅鄭國,遷都於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疆域包括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於魏、秦、楚三國之間。韓哀侯的曾孫宣惠王開始稱王。到宣惠王的玄孫韓王安時,韓國勢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置潁川郡(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韓國滅亡後,國人以韓為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出大汗氏改姓為韓。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由於譯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書還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韓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韓氏等多種譯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韓撥陵領導的農民起義。
源於倭夷,出自唐朝時期廷衛韓志和,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大唐王朝在唐憲宗李純執政時期(公元805~820年在位),屬下有個著名的飛龍衛士韓志和,為倭奴國人,原名待考。他崇尚中華文化,自願留居中原,成為唐憲宗的貼身衛士。韓志和有著靈巧的手藝,他善於把木頭雕刻成鸞鶴鳥鵲等的形狀,然後把機關放到它們的肚子裡,發動機關,它們就飛到二、三百尺的高空,飛到幾百步外才落下來。他後來又為唐憲宗製作龍床御榻,腳一踩上去,龍的鱗須爪角全都會動,捲曲而有氣勢,像活的一樣。傳說,他曾在唐憲宗面前放出五、六十頭蠅虎子(一種大體型的蜘蛛),把它們分開站成隊,讓它們按梁州曲跳舞,完全符合曲子的節拍,唱到詞的時候,殷殷有聲,曲子唱完就一個接一個地退下去,好像有尊卑等級似的。唐憲宗當時看到後非常高興,重賞給他許多金錢和絲綢,並賜姓為「韓」,名「志和」。而韓志和一出宮門,就把那些金錢和絲綢全施捨給別人了。韓志和後來留居中國,後裔子孫融入漢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貴州一帶地區,世代為韓氏。
源於各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五十五少數民族中,均有韓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韓氏,世代相傳至今。
遠古始祖韓浞(亦作寒浞),夏朝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氏的遠古始祖。他是現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記載最早的韓氏人。
周武王有個幼子叫唐叔虞,是周朝晉國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韓氏的血緣祖先。周武王逝世後,成王年幼,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後,把唐封給了叔虞。
叔虞的兒子名燮,燮自唐徙居晉水旁,就改稱晉侯。燮生武侯,名寧旅,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為四世。成侯生厲侯,名福,為五世。厲侯生靖後,名宜臼,為六世。靖侯生釐侯,名司徒,為七世。釐侯生獻侯,名籍,為八世。獻侯生穆侯,名費王,為九世。穆侯生成師,封於曲沃,是為桓叔,為十世。成師之子萬,即韓武子,為韓氏受姓始祖。
1、藺姓。何姓均出自於韓姓,韓厥的玄孫韓康食採於藺(今山西離石縣),以封邑為氏,稱藺氏。
2、何姓。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採此說,直錄無異。
韓氏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六位,人口約九百三十五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8%左右。韓氏最初得姓是在今陝西韓城,韓氏的繁衍發展主要有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及唐宋三個時期。
韓姓最初活躍於陝西和山西一帶,商末周初韓姓已經進入了河南和河北地區。漢晉南北朝時期,韓姓在河南地區發展迅速,尤其在韓國古都陽翟(今河南禹縣)和南陽為中心,形成了著名的潁川韓姓。同時韓姓向北部、東北地區、山東、江蘇、浙江、甘肅、四川播迂,唐朝後期韓姓始入廣東和福建。宋朝是韓姓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時期,經歷東晉、隋唐的北方地區戰亂,在北方的韓姓人群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中原人群大量南遷之後,人口和政治中心第一次轉移到了南方。在明朝以後,韓姓在東方得到穩定的發展,尤其在魯蘇遼三省繁衍最盛。清初移居臺灣。
宋朝時期,韓姓大約有6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83%,排在第二十三位。韓姓第一大省是河南,約佔全國韓姓總人口的25.6%。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陝西,這三省韓姓大約佔全國韓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於山東、江西、四川、安徽四省,又集中了24%的韓姓人口。全國形成了以豫冀魯皖、陝川為中心的兩大塊韓姓聚集地。而湖南和兩廣地區是當時韓姓人口稀少的地區。
明朝時期,韓姓大約有62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67%,為明朝第二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韓姓人口增長比率為負值,600年中韓姓人口不f旦沒有增長反而減少。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韓姓是北方地區姓氏,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西、山東、陝西、河北、甘肅、浙江,這六省韓姓大約佔韓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布於江蘇、廣東兩省,又集中了14%的韓姓人口。山西和山東一躍並列為韓姓第一大省,約佔韓姓總人口的31%。其人口主要向西北、東部和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晉冀魯、陝甘、浙蘇三大塊韓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韓姓的人口已達到760萬,為全國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6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韓姓人口由62萬激增到820萬,增長了13倍多,韓姓人口的增長速度等同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韓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的圖形。在山東、河北三省,大約佔韓姓總人口的35.6%,其次分布陝西,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韓姓人口。河南為當代韓14%。全國形成了以山東中部為中心,向東南、東北、西少,長江以南的省份少韓姓。在近600年間,韓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勁的回遷,這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同時,黃河以北的韓姓人群出現向東北地區移民的傾向。韓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以長江為界分高頻率北方區、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區。在晉冀魯豫、京津、內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黑、陝寧北部、皖蘇北部,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達到1.6%以上,這部分覆蓋面積大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7.8%,居住了大約66.5%的韓姓人群。在陝寧南部、甘寧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部、皖蘇南部、上海、湖北、重慶、四川北部、浙贛北端、湘黔北部、海南,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一o.88%,其覆蓋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2l%,居住了大約20%的韓姓人群。
郡望潁川郡:秦王政時置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潁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東魏遷治潁陰(後為長社,即今河南省許昌)。隋唐為許州潁川郡。
南陽郡:①春秋戰國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戰國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為魏南陽,一部分屬韓(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韓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②秦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隋唐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省鄧縣)為治所。元明清南陽府治南陽,即漢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昌黎郡:自曹魏至隋初,以昌黎(今遼寧省遼東義縣)為中心,在遼河以西,有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縣隋唐在盧龍縣境內。遼置廣寧縣,為營州治所;金為昌黎縣。
泣杖堂:漢朝時候,韓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過,母親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淚像下雨一樣掉下來。母親很奇怪地問:「我過去打你,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為什麼掉淚呢?」伯愈哇地一聲哭了出來,對母親說:「娘呀!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健康有力,所以喜歡;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體力衰弱了,所以難過得掉淚。」
昌黎堂: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從事古文運動,反對駢體文的華而不實,主張恢復秦、漢時的散文體。歷史上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韓姓堂號也為「潁川」、「南陽」。
名高三傑;
文冠八家。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漢初軍事家韓信,淮陰人,初屬項羽,繼歸劉邦,被任為大將。楚漢戰爭中,劉邦用他的計策,攻佔關中。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間相持時,他率軍抄襲項羽後路,破趙取燕、齊,又與劉邦會合,在垓下擊滅項羽。漢朝建立,被封為楚王,因被人告發謀反,降為淮陰侯,又被告在長安謀反,為呂后所殺。善於帶兵,著有兵法《韓信》三篇。與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下聯典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早年成孤兒,由兄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年間進士,官監察御史,因故貶為山陽令,後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參與平定淮西的戰役。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極力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力求新奇,以文入詩,對宋詩影響較大。有《昌黎先生集》。
南陽望族;
北鬥高名。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唐·愈,博通經史百家,為文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為後世古文家所崇,仰之如泰山北鬥。
勇推擒虎;
兵罷騎驢。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隋代大將韓擒虎,原名豹,字子通,河南東垣人,有文武才能,以膽略著稱。北周時襲父爵為新義郡公,隋文帝任他為廬州總管,委以滅陳重任,開皇年間為先鋒,渡江攻入建康,俘獲陳後主,因功進位為上柱國。下聯典出南宋名將韓世忠,字良辰,綏德人,行伍出身,防禦西夏有功,又曾以偏將參加鎮壓方臘起義軍。宋金戰爭開始後,在河北力抗金軍,後隨高宗南下,升至浙西制置使,因討伐劉正彥兵變有功,任御營左軍都統制。建炎年間,金兵渡江,他率八千人乘海船到鎮江,扼守長江,斷金兵後路,轉戰至黃天蕩。紹興年間,在大儀大破金和偽齊聯軍,被稱為中興武功第一役,後任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極力謀劃恢復。秦檜主和,他多次上疏反對,被召至京,授樞密使,解除兵權,自請解職,隱居西湖,攜酒騎驢,以遊玩自樂。死後追封為蘄王。
賈勇擒主;
攜酒騎驢。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韓擒虎屢挫陳師,擒獲陳主歸,進位上柱國。下聯典指南宋·韓世忠為秦檜所忌,罷其兵權,韓騎驢攜酒,縱遊自樂。
高文翊世;
道降翕和。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韓愈文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倡「文以載道」說。
堂開晝錦;
詩著香奩。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北宋大臣韓琦,字稚圭,相州安陽人,天聖年間進士,官右司諫,曾上書彈劾宰相王隋、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使四人同一天被革職。寶元年間,出任陝西安撫使,與範仲淹共同防禦西夏,當時人稱「韓範」,邊地謠諺說:「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後歷任定州、并州知州,在并州時,收回契丹冒佔的土地,立石為界,並駕駛防禦。嘉佑年間入朝,任樞密使、宰相,經英宗至神宗,執政三朝,後出知相州、大名。王安石變法,他多次上疏反對,與司馬光等人同為保守派首腦。封魏國公,著有《安陽集》。家中建有晝錦堂,歐陽修為之寫《晝錦堂記》。下聯典出唐末詩人韓偓,字致堯,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人。龍紀年間進士,歷官弄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曾隨昭宗逃奔鳳翔,官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後因不願歸附朱全忠而被貶官。早年詩作多寫豔情,辭藻華麗,被稱為「香奩體」;晚年所作,多寫唐末政治變亂及自己的遭遇,風格慷慨悲涼,有《韓內翰別集》。
錦州世澤;
南海家聲。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唐屬南海郡)刺史。
有客如擒虎;
無錢請退之。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朝大將韓擒虎。下聯典指唐代文學家韓愈(字退之)。上下聯均切韓姓。
汲古得修綆;
文章大雅存。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佚名集唐詩句題韓姓祠。下聯為唐代文學家韓愈詩句。
八代名猶昔;
三餘課業新。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唐代文學家韓愈,主張恢復儒家正統地位,堅決排斥佛老,對唐王朝詔迎佛指骨進宮,呈遞了諫迎佛骨表的奏章,幾乎被殺,謫貶潮陽,仍不後悔。「八代」,指韓愈「文起八代之衷」。「三餘」謂:「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八,陰雨者時之餘也。」
輨輨光鎖千門日;
赫赫名標五色雲。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北宋·韓琦事。
章臺柳詩才子筆;
夜照白圖匠心功。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代詩人韓詡,「大曆十才子」之一,詩集中有《章臺柳》詩。下聯典出唐代畫家韓幹,善畫名馬,《照夜白圖》為他的存世代表作。
文價早歸唐吏部;
將壇今拜漢淮陽。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韓愈,官至吏部侍郎。下聯典指漢初軍事家韓信,淮陽人。
慷慨千金酬一飯;
正嚴一表重千秋。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韓信,曾受瓢母一飯之恩,後贈以千金。下聯典出韓愈,因《諫迎佛骨表》奏章,幾乎被殺。
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湖南省衡陽韓文公(韓愈)祠聯。
文明氣運參天地;
殿墨萬年貫古今。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臺灣省臺南市韓文公祠聯。
紅葉題詩,喜逢良友;
碧輿卻坐,務絕奢華。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於佑題詩紅葉,為宮女韓採萍拾得藏之。後二人結為夫婦。下聯典出唐·柳公綽妻韓氏,每歸,不坐金碧輿,著素衣,屏絕奢華。
對至今留,自有傳家雲葉;(韓偓撰)
制不可草,豈徒爭豔香奩。(韓琦撰)
——韓姓宗祠通用聯(典故楹聯)
上聯典指北宋·韓琦事。下聯典指唐末韓偓事。
開漢將才,允矣無雙國士;
有唐相業,卓然第一文臣。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韓信。下聯典出唐代名相韓休,工文辭,有「筆頭公」之稱。
制不右草,豈徒爭豔香奩;
對至今留,自有傳家雲葉。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唐末詩人韓偓,著有《香奩集》。下聯典出北宋大臣韓琦。
金殿傳臚,雲呈五彩之瑞;
詞場樹幟,文起八代之衰。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宋代大臣韓琦,傳其中舉時有五色雲現。下聯指唐·韓愈。
原道有宏文,南海波平能逐鱷;
成仙也好義,藍關雪擁度離塵。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安徽省蕪湖縣新義街韓氏宗祠聯。
北鬥舊家聲,羨當頭皓月一輪,光茲堂構;
南陽新世第,仗對面青山萬歲,壯我門楣。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安徽省潛山縣西山村韓氏宗祠聯。
文章起八代之衰,諫佛骨、馴鱷魚,養士治民,昌黎德教千秋在;
相業定兩朝之策,銘彝鼎、被弦歌,豐功偉績,魏王聲名萬古傳。
——佚名撰韓姓宗祠通用聯
採用廣東省平遠縣韓氏南陽堂聯。
河南鄧州/陝西山陽韓氏字輩: 子宗國景方, 原文肇自唐, 嘉慶創繼業, 樹德建朝綱, 長龍傳家遠, 學耕互商聯.
山東莒南韓氏字輩:「邦首文成本玉克傳林輝茂振臣繼廣一西增北祥」。
山東棗莊韓氏字輩:「作玉書榮光建業夢造怡」。
山東棗莊薛城韓氏字輩:「永殿存緒毓;
建業正兆宜,懷本丕元祥;
修家啟茂俊,延學瑞澤長;
衍斯傳清化,鴻德保貴芳」。
山東平陰韓氏字輩:「清魁天三振得□允法文九美道興敬明子效繼順承宗正修衍嗣連慶恆傳」。
山東濟寧市兗州區:「歸世邦聖廣、玉殿(奎 )廷繼春、永詩新發善、養成仕德長(常)」
山東沂水韓氏字輩:「文殿宗慶福春忠茂成」。
山東黃縣韓氏字輩:「學克德永成其世」。
山東寧陽韓氏字輩:「有興兆登殿炳玉立耕田」。
山東寧津韓氏字輩:「君天文德自似忠存殿立全永功明太世光方金玉衛國大印正蘭紅」。
江西萬載韓氏字輩:「世德垂芳遠榮華福祿昌。」
韓氏一支字輩:「士金(師)雲少乃」。
韓氏一支字輩:「增志維大有方正兆宜傳本培同興立慶啟茂竣炎」。
韓氏一支字輩:「富貴永國明丕忠錫(世)雲廣德」。
韓氏一支字輩:「湘兆新安幫定國」。
韓氏一支字輩:「涿玉書榮光建業夢正怡」。
韓氏一支字輩:「清奇鼎應孟朝廷世德作求天必佑」。
江蘇邳州韓氏字輩:「齡先光昭,鴻業立勳,沂然隆盛,家法承君,澤延後嗣,福綿乾坤,文武兆慶,萬載如新"。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三修譜統一的字輩。
山東濟寧韓式字輩:「卓如成仙利,少庭應耀宗,廣兆方起義,士季羅掛峰。」
四川蒼溪韓氏字輩,永大宗元先文章,山林玉秀仕澤祥,學到思建輝前續,中流登雲家國昌
安徽宿州韓氏字輩:「廣永效新 君賢臣良 政理朝綱 隆運清潤 文獻禎祥」
浙江蒼南韓氏字輩:兆文孟仲季,繼賢光克邦,定必安宏,孝(升)思維則,取其有後,永錫爾類。
韓信,西漢初期官至大將軍,封為楚王,後貶為淮陰侯。著名軍事家。他智勇雙全,治軍嚴明,輔佐劉
邦平定天下,屢建奇功,運籌帷幄於千裡之外,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之頌。與張良、蕭何並稱「興漢三傑」。著有《兵法》三篇。
韓王信,秦末漢初著名將領,西漢初年被劉邦封為韓王,後來投降匈奴,前196年與漢軍作戰時被殺。《史記》卷九十三、列傳第三十三有本傳,《漢書》卷三十三、傳第三也有本傳。
韓嫣,漢武帝在位時宮中的寵臣。
韓壽,西晉著名的士人。
韓愈,唐朝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開宋明理學之先河。他還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被稱為「百代文宗」。
韓非,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創始人韓國公族(今河南禹州人),與李斯同師事荀卿。他縱觀天下形勢,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緣道理以從事」,實現「法、術、勢」合一,以收「道法萬全」之效果。
韓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韓愈的侄孫子。生性放蕩不拘,不好讀書,只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在二十歲時去洛下探親的時候,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訊全無。在唐元和年間,忽然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為怪異,韓愈讓他入學校和學生們讀書,但韓湘子和學員討論時一言不發,只跟下人賭博,喝醉了就睡在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頭,韓愈擔心不已,問他「人各有所長,就算小販也有一技之長,你如此胡鬧,將來能做什麼呢?」韓湘子說:「我也有一問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韓愈問:「那你能做什麼?」當時正值初冬季節,令牡丹花開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韓湘子後傳說跟呂洞賓學道。位列仙班。
韓當,字義公,幽州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省遷安)人,與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國吳名將、都督。因為長於弓箭、騎術,膂力過人,武藝高強,英勇善戰,被孫堅賞識。參加過多次重要戰役,佐孫氏屢建戰功,熟悉水戰,勇猛過人。222年夷陵之役,與大都督鎮西將軍陸遜、昭武將軍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鄉攻擊並大破蜀軍。轉任為威烈將軍,封都亭侯。曹魏的上軍大將軍曹真攻擊南郡,韓當保守東南方,在邊境身為將帥,激厲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孫權稱善。223年,封石城侯,升遷為昭武將軍,遙領荊州冠軍郡太守,後來又加都督的稱號。統帥敢死及解煩營兵萬人,討伐丹陽郡賊寇,擊破。旋即病逝。兒子韓綜承襲侯爵、統領兵馬。
韓滉,唐代畫家。字太衝,長安(個陝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這樣一位高官顯貴,卻尤好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宣和畫譜》記載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現農村生活與生產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畫,與張萱、周棠所表現的綺羅人物有所不同,兩者似不可比,把選材重點從宮廷、豪門生活擴大到當時的農村,這是我國風俗畫發展中的 大進步。韓滉描寫農家風俗的繪畫,至今傳世的只有這幅《五牛圖》。
韓偓,唐代詩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龍紀元年(889年)進士。歷任左拾遺、刑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辭不受。後因忤朱溫,兩遭貶謫。又詔復為翰林學士,懼不赴任,入閩依王審知。他十歲能詩,李商隱贊為「雛鳳清於老鳳聲」(《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詩多感時傷亂之作,頗具風骨。而其《香奩集》則輕薄香豔,開「香奩體」詩風。著有《玉山樵人集》等。
韓琦,河南安陽人,與範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有歌贊之:「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韓昭侯,戰國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賞制度,於是韓國大治,諸侯不敢來犯。
韓非,戰國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韓非子》一書,為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韓擒虎,東垣(今河南省新安)人,字子通(538-592),出身將門,父為北周大將軍,襲封新義郡公。因軍功升至上儀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後,經高熲推薦為廬州總管,坐鎮廬江(今安徽省合肥),為滅陳做好準備。開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以韓擒虎為先鋒,率精兵五百人自橫江夜渡,襲取採石(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向建康挺進。所過之地,陳軍喪膽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並俘陳後主於枯井之中。韓擒虎以功封上柱國,出為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總管。不久召還,開皇十二年(592年),突發病而死,時年五十五。
韓世忠,南宋大將。他與嶽飛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屢敗金兵,後駐鎮江曾以八千兵迎擊金兀朮,激戰黃天蕩,金兵聞之膽寒。
韓延徽(882~959),字藏明。生於官僚世家,足智多謀,有大志,後輔助耶律阿保機成就一番大業,成為遼國的開國功臣。
韓山童,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原為欒城(今河北省欒城)人,其祖父為白蓮教主,被謫徙廣平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韓山童繼續宣傳白蓮教,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他的徒弟劉福通等宣傳他是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原之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黃河多次決口,元政府徵民夫15萬,在戍軍監督下治河。趁此機會,韓山童與劉福通等鼓動治河民夫起義。他們發布文告,揭露元王朝殘暴統治,聚眾宣誓,殺白馬黑牛,以紅巾為號,舉行起義。起義軍以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後被元統治者察覺,韓山童被捕犧牲。
韓林兒,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父韓山童曾以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韓山童犧牲後,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韓林兒,韓林兒離奇的沉入江中,至於是不是為朱元璋所害,至今未有定論。
韓一良,(1580一一1630),字象儒,號有懷,西觀村(陝西澄城縣寺前)人。父親韓逄時,家教極嚴。他24歲中舉,因不肯拜託人,會試五次,方中進士。又三年,經過廷試,選授陳留知縣。陳留,古稱有莘之野,以窮困聞名於世。他首重稼穡,作有《勸農歌》,同時興辦學校 ,修孔子祠,推行教化。有詩讚云:「花城循吏廉平少,二百年來無此官。」當時魏忠賢氣焰正盛,全國為其建生祠。河南巡撫郭宗光、巡案鮑奇謀建立戴德祠、安德祠,為官者無不爭獻銀兩,以求魏忠賢一顧。他獨置若罔聞,即使差人催討,亦不予,因此儘管政績卓著,也一連七年不得升遷。直到崇禎元年,魏忠賢敗露,才以清官第一,擢為戶部給事中。他一到戶部,即上疏《整飭文官愛錢》。崇禎朱由檢因對內鎮骶李自成起義,對外抵禦清軍進攻,正愁軍費無著,遂用他為僉都御史,處治貪汙,追邀贓款。崇禎左右親信,多與貪汙有關連,故意要他當場指出貪汙的人與事,他一時奏對失措,觸怒由檢,再上本陳述,更遭嚴厲責斥。革職後,悄然離京返裡,於灰條坪鑿土窯居之,作《遁窟說》以明心志。此後雖起用之議數起而終不用。(詳見澄城縣誌,《可愛的澄城》一書有《剛正不阿的韓一良》)
韓智、韓普兄弟,韓氏祖居今兗州城西韓樓村。韓智韓普的父親韓惠,曾任陝西苑馬寺錄事,是負責管理軍馬的小官。韓智字愚夫,五歲即能寫擘窠大字,以神童被有司薦往京城翰林院學習;然而後來回鄉參加科舉考試並不順利,直到三十多歲才中舉人,弘治庚戌(1490年)44歲時才中進士。朝廷授職禮科給事中又升兵科右給事中,工科都給事中。給事中是負責鈔發章疏稽察違誤的官職,在他任職的十餘年裡,「守官蒞政,不激不阿」,很得同行的讚許。那時朝廷濫給僧道發度牒,造成了社會勞動力及賦稅的減少。韓智上疏希望制止,無效;他便在實際操作中嚴格掌握,提高標準,控制名額,儘量減少度牒發放數量。當時有一個鹽商,憑仗朝裡有勢力的官僚作後臺,為非作歹,偷漏稅金,民憤很大。韓智聯合朝中御史上表章參劾,其中韓智的表章言辭最犀利,態度最堅決,一時廣為傳誦。他曾多次向皇帝上疏,在行政、理財、用人等方面提出建議,多見採納。又曾受命到軍事重地宣化去勘察糧食儲備情況,摘奸發匿,人稱明審。李東陽撰的韓智墓表記他「聞見甚博,能為歌詩,旁及詞調,以所自號名之,曰《澹閹稿》藏於家」。韓智的弟弟韓普,早於其兄於成化丁未年(1487)中進士,授監察御史,遷河南按察使。這也是負責監察糾彈的職務。兄弟二人同在諫垣,一時傳為佳話。韓智及其父韓惠死後,撰書墓表墓誌者有李東陽、喬宇、叢蘭、楊廷和等,都是當時一流名人,亦可見韓氏兄弟當時在輿情中的崇高地位。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關注後查看您的姓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