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氏英豪知多少——大遼玉田韓氏家族世系考證

2021-02-09 韓瑞兵


大遼王朝玉田韓氏家族是遼代最為顯赫的漢人望族,其輝煌程度僅次於皇族、後族。「起家於燕壤,仕祿於遼庭。」(1)「代生賢相,世出名王。」(2)玉田韓氏家族與大遼王朝同興衰、共榮辱,為華夏大地北部疆土的拓展與鞏固,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融和、統一與發展做出了重大歷史性貢獻。但由於很複雜的原因,歷來史學界對玉田韓氏家族的記載非常簡陋,評價也不夠公正。《遼史》中僅記載玉田韓氏人物六代、18人;《金史》中僅涉及十代、4人;《契丹國志》中僅涉及五代、43人,且絕大多數沒有名字。而《玉田縣誌》中關於玉田韓氏人物的記載明顯系摘抄於上述三部史書。筆者通過對已出土的玉田韓氏家族16方漢字、契丹小字墓志銘及其他史料、文獻的對比研究,參考一些專家及研究者的學術成果,為大遼玉田韓氏家族考證、梳理出一份涉及十二代、130人的《玉田韓氏家族世系圖》(只限男性子嗣,女性未列入),並就各代人物分別逐人考釋史料來源,以求有助於讀者對玉田韓氏家族成員的了解。

一、《玉田韓氏家族世系圖》(以下簡稱世系圖)。

【圖略】

二、玉田韓氏家族世系圖人物史源考證

1、韓氏自唐代始生活於玉田縣小韓莊

1984年編寫的《玉田縣地名志》記載:「1981年玉田縣進行地名普查時查證,城東南10.7公裡處的小韓莊,建村於唐代,為韓氏先祖所建,稱韓家莊。明嘉靖年間,附近萬泉莊因遷民韓姓勢大而改稱大韓莊後,該村遂改稱小韓莊。據該村老人回憶,小韓莊韓姓有兩支:一支是明初由山東遷入的;一支是韓昌的後裔,過去有族譜為證。」

根據《遼史.韓知古傳》、《韓匡嗣墓志銘》、《韓德威墓志銘》、《耶律遂正(韓昌)墓志銘》的記載,可以推出「韓懿——韓融——韓知古——韓匡嗣——韓德威——韓昌」六代直系血親傳承關係。據此,足以認定大遼「玉田韓氏家族」的祖籍在今河北省玉田縣小韓莊村。

2、玉田富紳韓懿、薊州司馬韓融

《遼史·韓知古傳》記載:「韓知古,薊州玉田人。」《韓匡嗣墓志銘》載:「曾祖諱懿,不仕。王(祖)父諱融,任薊州司馬。或林泉常住,或簪黻暫維。不辱其身,其得伯夷之道;必有餘慶,竟符尼父之言."

韓懿為世系圖上的第一代,生活於唐朝末期的薊州玉田縣韓家莊。韓家屬耕讀富室、積善之家。韓懿本人,則是個知書達禮、淡泊明志的紳士。

韓懿之子韓融為世系圖上的第二代,於唐末步入封建官場,任薊州司馬。《韓瑜墓志銘》上稱韓融:「英氣拔倫,風襟特秀。討惡助中卿之典,若疇遵祈父之詩。」據《舊唐書》卷四十四(職官志三),州司馬最高不過從五品下。《中國歷代官制淺釋》一書解:「魏晉至宋,司馬均為軍府之官,在將軍之下,綜理一府之事,參與軍事計劃。隋唐兼為郡官。」

3、「佐命功臣」——韓知古(世系圖第三代)

韓知古,韓融之子。《遼史》上有《韓知古傳》,約生於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可能卒於遼天顯二年(約927年)。(5)唐光化初年以前,耶律阿保機率兵攻打薊州時,身為薊州司馬公子的韓知古被隨軍大將述律欲穩俘獲,成為述律家族的家奴。述律平嫁給阿保機時,韓知古作為陪嫁媵臣歸附了阿保機,後受到阿保機重用。《韓匡嗣墓志銘》中稱韓知古:「會九五飛龍之主,當經綸草昧之時。徵伐四方,鄧禹贊開基之略,參謀萬務,葛亮成佐命之功。」遼太祖稱帝之前,就授韓知古為彰武軍節度使,後又總知漢兒司事,兼管各國禮儀。太祖三年(909年),韓知古已官至左僕射,並封為太師。天贊年間,韓知古同康默記統率漢軍從徵渤海國得勝建功,升任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之職。韓知古極可能是在天顯二年秋述律太后稱制後的大清洗中被戮。重熙六年《韓橁墓志銘》記載:「推忠契運宣力功臣、彰武軍節度、東南路處置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諱知古,曾祖父也。」《遼史》稱韓知古「善謀,有識量」,是遼太祖二十一名開國「佐命功臣」之一。他為大遼「因俗而治」兩元體制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

韓知古的契丹名:「迪裡姑魯」,契丹字為「延你」。娶妻歐妮·邁扎,出身於歐古妮蕭氏(屬契丹境內奚王族),生子11人。(6)

4、虎將林立——韓知古的兒子們(世系圖第四代)

據《韓匡嗣墓志銘》載:韓匡嗣有兄二人,有弟八人,均去世於匡嗣(982年去世)之前。

(1)韓匡圖,韓知古長子,曾任彰武軍衙內都將,生平、子嗣情況不詳。

(2)韓匡業,韓知古次子,曾任天成軍節度使、司徒,子嗣情況不詳。

(3)韓匡嗣,韓知古三子(下文另表)。

(4)韓匡佑,韓知古四子,曾任臨海軍節度使、太傅,子嗣情況不詳。

(5)韓匡美,韓知古五子,曾任燕京統軍使、天雄軍節度使、贈守太師、兼政事令、行魏州大都督長史、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加「協謀守正翊衛忠勇功臣」。《遼史》載:「保寧三年(971年),封南京統軍使、魏國公韓匡美為鄴王。」《韓瑜墓志銘》贊匡美曰:「石驎稟異,風虎騰祥。文武敵萬人之英,將相備累朝之傑。三分上爵,一字真封。」《韓槆墓志銘》稱匡美:「抱船驥之宏用,膺帶勵之宗盟。高揭將壇,始縻王爵。」

匡美娶三妻,皆契丹族蕭氏。其一為耶律李胡嬪,存二子、二女。(7)長女嫁予劉宋州侍中之子;次女嫁張侍中孫、左監門大將軍、知檀州刺史事張崇一。

(6)韓匡胤,韓知古六子。曾任戶部使、鎮安軍節度使、太保。《韓相墓志銘》中關於匡胤的官職記載為:「鎮安軍節度使、判戶部院事、贈太傅。」並稱匡胤:「才兼文武,氣貫風雲。入則為王爪牙,出則為民父母。」存一子。

(7)韓匡贊,韓知古七子,曾任鎮安軍節度使、司徒,子嗣情況不詳。

(8)韓匡文,韓知古八子,曾任殿中侍御史,子嗣情況不詳。

(9)韓匡道,韓知古九子,曾任東頭供奉官,子嗣情況不詳。

(10)韓圖育氏,韓知古十子,曾任彰武軍中軍使,子嗣情況不詳。

(11)韓唐兀都,韓知古第十一子,曾任熊軍將軍,子嗣情況不詳。

5、尚父秦王——韓匡嗣

有關韓匡嗣的史料、文獻在韓氏家族成員中是比較豐富的。除了在《遼史》中有傳,《遼史》中多處涉及外,《韓匡嗣墓志銘》、《韓匡嗣妻秦國夫人蕭氏墓志銘》及後代兒孫多方墓誌的出土,大大豐富了韓匡嗣生平事跡資料,也糾正了《遼史》中的某些錯誤記載。

韓匡嗣,字昌世,生於神冊二年(917年),卒於乾亨四年(982年)十二月十四日。(8)他是韓知古的第三子,契丹名:殿寧·堯治,契丹字:天你。據墓志銘載:他「善騎射而敦詩書,尊德義而重然諾。」因擅長醫術,曾在淳欽皇后述律平的長寧宮當值。太宗時,授右驍衛將軍,任太祖廟祥穩。因參與擁戴景宗取得皇位,景宗即位後,授匡嗣始平軍節度使,加特進、太尉,封昌黎郡開國公。後拜上京留守、開府儀同三司、政事令,封燕王。因其守衛南面邊疆有功,加封「匡運協贊功臣」。乾亨元年(979年)九月,因兵敗滿城被免職。同年十二月,遙授晉昌軍節度使,加尚父、京兆尹,降封秦王。次年,又委以專徵之柄,授西南面招討使。乾亨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病逝於神山之行帳,終年65歲。統和三年,追贈為尚書令。

韓匡嗣娶妻歐妮·拏思,屬契丹歐古妮蕭氏,封秦國夫人。生九男八女。八女只有三個長大成人。一女嫁予昭義軍節度使、太傅耿紹紀;一女嫁予遼興軍節度使、太尉、同政事門下平章事蕭猥恩,生齊天皇后蕭菩薩哥;一女嫁與大國舅之弟蕭罕,生五子,均為或文或武之俊傑。

6、大遼棟梁——韓德讓兄弟(世系圖第五代)

韓德讓的兄弟輩目前已知十二人,有韓匡嗣子九人,韓匡美子二人,韓匡胤子一人。這十二人(除早亡的韓德晟外)可謂大遼精英、國之幹城,個個聲名顯赫,人人功勳卓著,在《遼史》中留下了異常輝煌的篇章。特別是韓德讓,三次封王,身兼北南兩院樞密使,拜大丞相,總理遼國軍政大權,盡心輔佐蕭太后、遼聖宗推行封建制改革,促進遼、宋和平共處,使大遼王朝進入「中興盛世」,成為名標青史的「一代名相」。

(1)韓德源,韓匡嗣長子,契丹名「延寧·蘇得裡赫。」大約生於天顯十一年(936年),大約卒於開泰元年(1012年)。(9)《韓匡嗣墓志銘》記其任始平軍節度使、太尉。《遼史》中的附傳載:「(德源)統和間,官崇義、興國二軍節度使,加檢校太師。以賄名,德讓貽書諫之。」「後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遙攝保寧軍節度使。」德源娶過三妻,均為契丹族。大妻曹桂·楚哥;二妻歐妮·□,屬歐古妮蕭氏;三妻蘭□夫人,屬國舅帳。子嗣情況不詳。

(2)韓德慶,韓匡嗣次子,契丹名「崇翁」。約生於天顯十二年(937年)至會同二年(939年)之間,卒年不詳。《韓匡嗣墓志銘》記其為「左監門衛將軍、司徒,早亡。」娶妻歐妮·地安,屬契丹族歐古妮蕭氏,子嗣情況不詳。

(3)韓德彰,韓匡嗣三子,契丹名「範」。約生於會同元年(938年)至會同三年(940年)之間,卒年不詳。《韓匡嗣墓志銘》記其為「氈毯使,左散騎常侍,早亡。」娶妻石□,子嗣情況不詳。

(4)韓德讓,韓匡嗣四子。(下文另表)

(5)韓德威,韓匡嗣五子。(下文另表)

(6)韓德衝,韓匡嗣六子。《遼史》上稱之「韓德崇」。契丹名「漢阿·哈。」生於會同六年(943年)至會同九年(945年)之間,卒於統和十二年(994年)之後。《韓匡嗣墓志銘》、《韓瑞墓志銘》記載他「任戶部使、威勝軍節度使、太尉。」《遼史·韓製心傳》記載:「父德崇,善醫,視人形色,輒決其病,累官至武定軍節度使。」《遼史》載:「統和十二年五月庚辰,武定軍節度使韓德衝秩滿,其民請留,從之。」韓德衝之女《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銘》稱:「烈考諱德衝,武定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同政事門下平章事,贈侍中。」可見,德衝是因軍功民望而拜使相。韓德衝娶妻歐妮·執琨,屬契丹族歐古妮蕭氏,生一子一女。女兒嫁予永興宮渤海都部署耿延毅。

(7)韓德顒,韓匡嗣七子。(下文另表)

(8)韓德晟,韓匡嗣八子,未仕而終。

(9)韓德昌,韓匡嗣九子,字克柔,契丹名「富哥」。(10)生於應歷四年(954年),卒於乾亨五年(983年)。有墓志銘出土。據《韓德昌墓志銘》載,德昌曾任「盧龍軍節院使、金紫崇祿大夫、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耶律遂忠(郭三)墓志銘》稱烈考德昌「莫不威風千裡,位列百城。」「良輔資忠履信,見人郜之機;碩量雄才,效當年之用。」「學富而宗文祖武,」「踏德詠仁,含奇佩美,鹹有昆□乎。」娶妻契丹族歐古妮蕭氏,名歐妮·偶寧娘子,生二男三女。

(10)韓瑜,韓匡美長子。(下文另表)

(11)韓瑀,韓匡美次子。《韓槆墓志銘》稱韓瑀曾任「左監門衛將軍,早亡。」

(12)韓椀,韓匡胤之子,字象先。《韓相墓志銘》稱韓椀曾任「遼興軍節度使、檢校太師。」「擎天巨嶽,架海靈鼇。分茅擁熊軾隼旟,續胤誕鳳雛虎子。」娶妻蘭陵夫人,屬契丹族蕭氏,生二子。

7、「賢王名相」——韓德讓

韓德讓,即耶律隆運,韓匡嗣四子,契丹名「興寧·姚哥。」生於會同四年(941年),逝於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遼史》、《契丹國志》中均有《耶律隆運傳》,韓氏家族已出土的十幾方墓誌中均有涉及。他是玉田韓氏家族的驕傲,是大遼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是遼王朝二百多年間聲名最著、權位最高的漢臣,是輔成大遼中興的一代名相。初仕景宗朝,為東頭承奉官,補樞密院通事,轉任上京皇城使,執掌皇都大內保衛事務,遙授彰武軍節度使。乾亨元年(979年)七月,韓德讓代其父為上京留守,在「高梁河之役」中臨危不懼,堅守南京,使戰局轉危為安。又裡應外合,大敗宋軍,一戰名揚天下。因戰功授遼興軍節度使。不久,升任南院樞密使。乾亨四年(982年),景宗駕崩,韓德讓與耶律斜軫同領顧命大臣,輔佐年僅12歲的梁王耶律隆緒即位,避免了皇室紛爭與內戰危險。因策立之功,加開府儀同三司兼政事令,成為朝廷決策人物。統和四年(986年),宋太宗發動「雍熙北伐」戰爭,韓德讓隨蕭太后、遼聖宗帶兵抗宋。由於他謀劃得當,指揮若定,大敗30萬宋軍,使宋朝再也無力北犯,鞏固了遼國南面邊防。因功加守司徒,封楚國公,並與北府宰相室昉其執國政。統和十二年(994年),任北府宰相。統和十六年(998年),拜大丞相,總管南北二樞密院事,總攬遼國軍政大權。他充分發揮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輔佐承天太后蕭綽和遼聖宗推進遼王朝封建化改革。對內整頓吏治,立法修典,減輕稅賦,科考選能。對外採取南和宋朝,西聯西夏,東服女真的外交戰略方針。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在韓德讓的積極推動下,遼、宋之間達成「澶淵之盟」,實現了遼宋之間長達120餘年的和平局面。使大遼王朝進入了前所未有的「中興盛世」。韓德讓一生先後被封為楚王、齊王、晉王。統和二十二年,賜姓耶律,賜名「隆運」。統和二十三年(1005年)出宮籍,隸橫帳季父房後,進身皇族、置宮衛,位在諸王之上。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三月初六逝世,享年70歲。逝後贈尚書令、建文忠王府。此後,韓匡嗣一支玉田韓氏子弟皆改姓耶律。

韓德讓先娶妻李氏,後與太后蕭綽成事實夫妻。無子,逝後先以某弟之子律來郎君承祧(11),後遼聖宗相繼以齊王隆裕之子宗業、宗範為隆運嗣子。

8、英勇無畏——韓德威

韓德威,字可畏,韓匡嗣五子,契丹名「富樂寧·德韓。」生於會同五年(942年),卒於統和十四年(996年)。有《韓德威墓志銘》出土,《遼史》中有《韓德威傳》,並有多處關於韓德威功績的記載。德威於景宗保寧初年自燕臺出仕,先任西頭供奉官、驍騎尉,因其武功高強,謀略過人,授右羽林軍將軍、檢校司徒。保寧九年(977年),提升為皇城使、彰武軍節度使。保寧十一年(978年),由於「蒞事有能聲,檢身由直道」,被「擢居親近之用」,「賜功臣四字」。未幾,「封開國候,增食邑,賜功臣兩字。」加賜為「推誠忠亮竭節功臣。」乾亨元年(979年)加封檢校太師,進封開國公。乾亨四年(982年)授雲麾將軍,任西南面五押招討大將軍。任職期間,徵党項,襲河東,討河湟,戰長城,使西夏,敗楊業,戰無不勝,聲威赫赫,被遼聖宗稱為「為將為相之材」。特別是在「雍熙北伐」戰爭中,韓德威先是及時促成遼與西夏締結外交關係,關鍵時刻免去了遼國兩面受敵之憂(見《西夏書事》)。後在山西戰場,韓德威率軍擊敗號稱「楊無敵」的北宋名將楊業,大滅宋軍威風,從此聲震大遼朝野。統和十一年(993年)授起復冠軍大將軍、右金吾衛上將軍。統和十四年(996年),病逝於天德部署內,終年55歲。

韓德威娶二妻,均為契丹族蕭氏,一妻名阿娜野·涅睦,一妻失名。生四子二女。

9、謙遜廉謹——韓德顒

韓德顒,即耶律隆祐,《遼史》上稱「韓德凝。」字道寧,契丹名「三寧·定哥。」生於會同十年(946年),卒於統和二十八年(1010年)。有《耶律隆祐墓志銘》出土,《遼史》上有韓德凝附傳,稱他「謙遜廉謹」,歷任護軍司徒、都宮使、彰武軍節度使、崇義軍節度使、燕京山河都指揮使、行右神武大將軍、太尉,西南面五押大將軍、上京留守、同政事門下平章事、臨潢尹、廣德軍節度使。《遼史》載:「統和十五年夏四月丙午,廣德軍節度使韓德凝有善政,秩滿,其民請留,從之」。後轉任大同軍節度使,加「推誠守義功臣」,使持節雲州諸軍事、行雲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漆水郡開國公,死後續贈益州大都督。德顒娶二妻,先妻渤海娘子大氏生二子、一女,均先父而亡。後娶契丹族蕭氏麗荔夫人,封陳國夫人。女兒嫁圖寧大王之子古之寧大王,生子女四人,次子為忠臣蕭圖古辭,官至黃龍府府尹(見劉鳳翥破譯契丹小字《蕭圖古辭墓志銘》)。韓德顒去世後,遼聖宗感其功德,憐其無後,特詔自己的養子耶律宗福承祧韓德顒族系。

10、浴血奮戰——韓瑜

韓瑜,韓匡美長子,生於會同九年(945年),卒於統和五年(987年)。有《韓瑜墓志銘》出土。韓瑜身材魁偉,品行端正,聰慧多謀,好學廣問,修成一身文才武藝。應歷年間出仕為官,初任天雄軍衙內都指揮使,不久奉詔入朝,授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右金吾衛將

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景宗繼位之初,授為控鶴都指揮使、絳州防禦使、檢校司空。不久,又授金紫崇祿大夫、左羽林軍大將軍,後遷守儒州刺史。因施行仁政,懲治惡霸,政績讚譽朝中,復詔充任內客省使、崇祿大夫、檢校太傅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昌黎郡開國侯。

聖宗統和年初,宋軍犯境,連佔涿、易等州。遼軍收復涿州後,聖宗任命韓瑜為涿州刺史,次年,聖宗率師伐宋,韓瑜隨軍為將。兵至長城口,韓瑜身先士卒,率軍襲擊宋營,激戰中被流矢擊中頭部,但他毫不退縮,仍帶傷浴血指揮攻戰,直到戰鬥結束。後因金瘡迸發,生命垂危。承天皇太后和聖宗多次派醫救治,並親自探視。但因傷勢過重,韓瑜於統和五年十一月十日逝於行營,年僅42歲。逝後,追贈為太尉。統和九年十月初四,歸葬於霸州西青山之陽。

韓瑜娶二妻,均為契丹族蕭氏。前妻生九子,僅存一子;生三女:長女楊佛喜,早亡。二女羅漢女,三女堰彌吉,生平不詳。

11、繼往開來——韓德讓的子侄輩(世系圖第六代)

關於韓德讓侄輩的人數,《契丹國志·耶律隆運傳》記載:「(隆運)諸侄三十餘人,封王者五人,餘皆任節度使、部署等官。」本世系圖僅收錄二十二人,其中還有九人早亡,可見還有十七人左右缺失。加上韓德讓子輩三人,這一代實際人數應為四十二人左右。這代人在韓德讓去世後,繼續受到遼聖宗的信任與重用。他們堅定不移地繼承和捍衛了韓德讓的政治、軍事、外交戰略思想,輔佐遼聖宗繼續將大遼國勢引向中興。

(1)耶律律來,韓德讓某弟之子,郎君。契丹小字《耶律高十墓誌》記載:「第四個興寧·姚哥大丞相大王無子,大王之弟之子律來郎君族系承祧。」(12)律來可能早亡無子。

(2)耶律宗業,《契丹國志》中有附傳。本齊國王隆裕之子,遼聖宗皇侄。經聖宗指定為隆運嗣子。始封廣王,未幾徙封周王,歷任中京留守、平州、錦州節度使。宗業去世後,葬乾陵側。宗業無子。

(3)耶律宗範,《契丹國志》中有附傳。系周王宗業同母弟,因宗業逝後無子,聖宗又定宗範為隆運嗣子,歷任龍化州節度使、燕京留守,封韓王。可能無子。

(4)耶律遂忠,韓德威長子,《韓德威墓志銘》稱其:「甚有武力,綽有父風,賦命靡長,不幸即世。」早亡。

(5)耶律遂正,韓德威次子,即韓昌。(下文另表)

(6)耶律遂寧,韓德威三子,生平不詳。

(7)耶律遂恭,韓德威四子,生平不詳。

(8)耶律遂貞,韓德衝長子,即韓製心。(下文另表)

(9)耶律□□,韓德衝次子,據《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銘》記載,曾任「宣徽、太尉。」名字及子嗣情況不詳。

(10)韓□□,韓德衝三子,韓瑞之祖父。據《韓瑞墓志銘》載,曾任「東頭供奉官、□速成兵馬都部署,」名字因墓誌石碑缺損不能辨認,有二子。

(11)耶律遂贇,韓德顒長子,據其父《耶律隆祐墓志銘》記載,曾任「右千牛衛將軍,」「先公而亡。」

(12)耶律遂成,韓德顒次子,據《耶律隆祐墓志銘》記載,曾任「衙內都指揮使,」「先公而亡。」

(13)耶律遂忠,韓德昌長子,,契丹名「留寧·郭三。」生於乾亨四年(982年),卒於重熙六年(1037年)。有《耶律遂忠墓志銘》出土。《遼史》卷十六載:「太平二年(1022年)七月,以耶律遂忠為長寧軍節度使。」墓誌載:「俾授忠順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史、金紫崇祿大夫、檢校太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持節蔚州諸軍事、行蔚州刺史、上柱國、漆水郡開國侯。」蔚州地處遼宋前沿重鎮,節度使可謂責任重大。墓誌載,遂忠任職期間「歷試諸難,無煩上聽。為唇為齒,控壓萬裡;為股為肱,羽翼幹齡。入作相焉,智奪子房之節;出為將也,功爭祖逖之鞭。「

留寧·郭三娶二妻,均屬契丹族蕭氏國舅帳。大妻解裡夫人,生四男。次妻貴哥別胥夫人,生四男二女。長女嫁雙州節度使、檢校太師蕭□□,小女生平不詳。

(14)耶律□□,韓德昌次子,契丹名「解裡·阿缽。」生平不詳。

(15)韓越孫,韓瑜長子,早亡。

(16)韓阿骨兒,韓瑜次子,早亡。

(17)韓駭裡缽,韓瑜三子,早亡。

(18)韓寶神奴,韓瑜四子,早亡。

(19)韓福孫,韓瑜五子,早亡。

(20)韓栲栳,韓瑜六子,早亡。

(21)韓三哥,即韓槆,韓瑜七子(下文另表)。

(22)韓四哥,韓瑜八子,早亡。

(23)韓高神奴,韓瑜九子,早亡。

(24)韓□,韓椀長子,情況不詳。

(25)韓相,韓椀次子,生於保寧四年(972年),卒於開泰二年(1013年)。有《韓相墓志銘》出土。墓誌稱他:「累有戰功於國,方遂為裘。」「多才多藝,有勇有仁。」官至遼興軍衙內馬步軍都指揮使。開泰二年病逝於永安軍之私第,開泰六年(1017年)八月二十九日歸葬於遼城西安喜縣砂溝鄉福昌裡近太師玄堂(今遷安市沙河驛鎮上蘆村)。韓相娶二妻,先妻彭城劉氏,無子。後娶蘭陵蕭氏,有子、女各二人。

12、清正愛民——韓製心

韓製心,即耶律遂貞,韓德衝長子,曾被皇帝賜名「直心」,《遼史》上稱:「韓製心」。生於保寧四年(972年),卒於太平四年(1024年)。自幼喜歡馴養鷹鶻,統和年間任歸化州刺史。開泰元年(1012年),大丞相、晉王韓德讓逝世之後,韓製心先擔任遼興軍節度使,後出任南院樞密使,接管了韓德讓留下的南面重權。開泰八年(1019年),又兼任上京留守,封漆水郡王,權知諸行宮都部署事。太平三年(1023年),歷任中京留守、惕隱、南京留守,改封燕王。最後升任南院大王、四十萬兵馬都總管兼侍中。他一生高風亮節、清正愛民,不因自己是皇親而放縱,也不因官高爵顯而自傲。太平四年(1024年)六月初三病逝,享年53歲。《遼史》載:「制心不苟合,」「卒之日,部民哀若父母。」《韓槆墓志銘》稱他:「真柱石之雄,享鈞軸之重。為周方邵,作舜皋夔。」制心逝後,聖宗感其輔佐敬業愛民之功,下詔追封為陳王,贈政事令。據耿延毅之子《耿知新墓志銘》記載,制心有三子。

13、能臣幹將——韓昌

韓昌,又名「耶律遂正」,契丹名「何你」,契丹字「韓寧」,即《遼史》上的「韓雱金」、「遂正」。韓德威次子。生於保寧七年(975年),卒於太平七年(1027年)。有《耶律遂正墓志銘》出土。

韓昌在統和年間入朝為官,初授衛將軍,次硬寨將軍。因精誠能事,受聖宗賞識,升任契丹戶部使兼飛龍院事,轉任知上京副留守,尋授北院宣徽使,轉南面都部署。權東京留守、上京留守、中京留守。墓誌載,韓昌為官,「事簡民安,政清吏肅。水一盃而□一本,悉去強豪;錢如粟而馬如羊,從來富盛。」「所行教化,隨處民詠。」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大丞相、晉王韓德讓病逝前,韓昌被調回朝廷重用,授北院樞密副使。與韓德讓舉薦的接班人耶律世良共掌北樞密院(兵部)。同南院樞密使韓製心一起,集體接掌了韓德讓留下的大遼軍政大權,發揮了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遼史》載:「開泰元年(1012年)秋七月丙子(初十),以(耶律)遂正為北院宣徽使。」後出任武定軍節度使、移鎮遼興軍節度使、彰武軍節度使、兼五州制置史、同政事門下平章事、升任大內惕隱。之後,出任忠順軍節度使、移鎮彰國軍節度使。太平四年(1024年),遼聖宗復授韓昌為遼興軍節度使,封「忠勤守節功臣」,授平、灤、營等州觀察、處置、巡檢、屯田、勸農等使,使持節平州諸軍事、平州刺史、上柱國、漆水郡開國侯。墓誌載:韓昌領兵,「一鬥膽萬人無敵,三尺劍四海知名。臨危而竭力輸忠,率下而憂民恤物。」因公務煩劇,積勞成疾,韓昌於太平七年(1027年)三月二十四日因病殉職於遼興軍節度使官邸,享年53歲。「國人聞之,鹹雲罷市;天子聞之,謂曰輟朝。」遼國上下,沉痛哀悼這位能臣幹將。韓昌於當年十月二十八日歸葬於遼上京西北屈劣山(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白音罕山)韓氏家族墓地。

韓昌妻蕭氏封薛國夫人,生四子、八女。長女嫁予奚太師為夫人,次女嫁大國舅為妻,五女嫁蘭陵王第二子,餘皆早亡。

14、外交大使——韓槆

韓槆,小名三哥,字正聲,是韓瑜第七子。大約出生於保寧末年(978年)前後(13),卒於重熙五年(1036年)。他是大丞相韓德讓外交戰略的繼承者和實踐者。韓槆在統和年間出仕為官,初授西頭供奉官,後升任御院通進。統和十五年(997年)三月十五日,韓槆出使西夏,持節封夏國王李繼遷為西平王。(14)「澶淵之盟」訂立後的次年(1005年),韓槆出使北宋賀春節,在北宋受到了極高的禮遇。回國後升任引進使轉客省使,執掌接待各國信使及四時朝覲貢獻的禮儀。開泰八年奉使沙州,冊立主帥曹恭順為燉煌王。太平五年(1025年),韓槆又奉召出使高麗,祝賀高麗國王誕辰。太平八年(1028年),渤海大延琳興兵叛亂,韓槆奉命率領控鶴、義勇、護聖、虎翼四軍,充當攻城副使。徵討獲勝後,拜永清軍節度使,貝、博、冀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管轄義勇軍,駐泊鎮守遼東。重熙二年(1033年),再次出使北宋,回國後升任北院宣徽使、歸義軍節度使、沙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沙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國、昌黎郡開國侯。二年後,進位南院使,加檢校太尉。重熙五年(1036年)九月二十五日,因病殉職於任上。逝後,興宗極為挽悼,特賜錢五十萬隆重治喪,並詔贈檢校太師。

韓槆三次娶妻,先夫人生兩女,長女早亡,次女嫁左□軍將軍蕭乞得。繼室蕭氏生三女,一女嫁護衛將軍蕭朱,一女嫁左班殿值張玫;一女嫁通事班袛侯康德潤。三夫人張氏,生三男。

15、新星閃爍——韓昌的子侄輩(世系圖第七代)

這一代人在大遼王朝繼續受到信任和倚重,權勢仍呈強勢狀態。韓昌次子耶律宗福(韓滌魯)在清寧八年(1062年)出任南府宰相;耶律遂忠(韓郭三)子王寧·高十在大康元年(1075年)擔任南府宰相,且二人擔任南府宰相的時間間隔不到14年,(15)這一現象說明:這一時期大遼朝廷對韓氏家族的寵信、禮遇仍然未減。除此二人在朝為相,同輩為高官者亦不乏其人。因此,這代人在遼朝的地位和影響力持續攀升。可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1)耶律耶魯,韓德讓嗣孫,據《遼史》卷82《耶律隆運傳》記載:「清寧三年,(遼道宗)以魏王貼不子耶魯為(隆運)嗣。」耶魯生平不詳,可能無子。

(2)耶律元佐,韓昌長子,契丹名「延寧·謝十,」即《遼史》上的「韓謝十。」有《耶律元佐墓志銘》出土。生於統和十三年(996年),卒於大康八年(1082年)。自幼風神俊秀,才思敏捷,富有韜略。《墓誌》稱他:「寒暄陪蹕,深殫忠悋之誠;中外踐官,蔚有直清之譽。」一生陪伴興宗、道宗兩朝皇帝。擔任多年敦睦宮史,一度出任彰國軍節度使。清寧十年(1064年),升任惕隱。直至垂暮之年,詔加保義推忠功臣、保大軍節度使、鄜坊州觀察處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侍中,使持節鄜州刺史、上柱國、漆水郡開國公。八十六歲逝於廣平甸。耶律元佐先娶大丞相、樞密使、晉國王蕭孝穆之次女為妻,封陳國夫人。後娶北府宰相蕭善寧之女為繼室。封韓國夫人,生一子。

(3)耶律宗福,即韓滌魯,韓昌次子(下文另表)。

(4)耶律元亨,韓昌三子,契丹字「宮寧.高王留」據遂正、元佐、宗福、敵烈四墓志銘有關記載,元亨曾任奉先軍節度使、將軍、顯州太師。子嗣情況不詳。

(5)耶律□□,韓昌四子,早亡。

(6)耶律□□,韓製心長子,名字不詳,據《耿知新墓志銘》記載,曾任「左千衛小將軍」,子嗣情況不詳。

(7)耶律□□,韓製心次子,名字不詳,據《耿知新墓志銘》記載,曾任「崇德宮漢兒渤海都部署、銀青崇祿大夫、檢校司空」,子嗣情況不詳。

(8)耶律□□,韓製心三子,名字不詳,據《耿知新墓志銘》記載,曾任「帥府將軍」,子嗣情況不詳。

(9)韓□□,韓瑞之父,名字不詳,《韓瑞墓志銘》稱其「性純磑·····不仕。」有子二人。

(10)耶律壽餘,耶律遂忠(郭三)之長子,即馮家奴,《遼史》上稱「高家奴。」《耶律遂忠墓志銘》稱他「立君子之大謀,,寔長才之慶度。學備今古,義蓋山河。悵張成廊廟之才,耿槩備珊瑚之器。」曾任衙內都指揮使,《遼史》上記載其「終南院宣徽使。」娶妻地安之女麗荔,屬契丹國舅小翁帳,有一子。

(11)耶律楚不古,韓郭三之次子,將軍。《耶律遂忠墓志銘》載其任「信山河指揮使,高風跨俗,貞骨凌霜。控弦則雁落猿啼;揮筆則鸞廻鵲還。宜事其主,別立洪勳。」娶國舅某相公女,大約有子早亡。

(12)耶律撻不裡,韓郭三之三子,將軍。娶涅睦娘子,生一子。

(13)耶律歐裡本,韓郭三之四子,郎君,子嗣情況不詳。

(15)耶律□寧,耶律遂忠(郭三)之五子,節院,子嗣情況不詳。

(15)耶律□知,郭三之六子,娶妻蕭氏,生二子。

(16)耶律揚九,郭三之七子,郎君,子嗣情況不詳。

(17)耶律元佐,即王寧·高十,耶律遂忠(郭三)之八子(下文另表)。

(18)韓齊家奴,韓槆長子,《韓槆墓志銘》載其「廢疾在家,受浮屠之法。先公五稔而逝。」

(19)韓貽孫,韓槆次子,曾任「左丞邴閤門袛侯。」子嗣情況不詳。

(20)韓貽訓,韓槆三子,《韓槆墓志銘》載其「冠而未仕,」生平、子嗣情況不詳。

(21)韓奴子,韓相長子,生平、子嗣情況不詳。

(22)韓大狗,韓相次子,生平、子嗣情況不詳。

16、五度封王——耶律宗福

耶律宗福,即韓滌魯,字遵寧,韓昌次子。有《耶律宗福墓志銘》出土,《遼史》上有韓滌魯傳。生於統和十五年(997年),卒於鹹雍七年(1071年)十月十八日。因聖宗齊天皇后蕭菩薩哥連生二子皆早卒,宗福十三歲時,成為聖宗皇帝養子。

興宗耶律宗真待其以兄長之禮。可能是因為七叔祖耶律隆祐(韓德顒)的孫子犯下大罪被籍沒,皇帝特詔宗福承祧韓德顒族系。(16)宗福年輕時即進入宮廷任職,初任南北面都護太保,不數月,就被提升為副宮使、大內點檢。太平八年(1028年),渤海大延琳造反,宗福領旌節貴德州安(寧)遠軍,率部直抵邊關平叛,因功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授大內惕隱。重熙十二年(1043年)十月加封漆水郡王、西北路招討使。重熙十五年六月,宗福因貪汙回鶻、阻卜貢物坐髒免官。重熙十八年十月,夏人侵犯邊境。時任北道行軍都統的宗福率阻卜諸軍進至賀蘭山,擒獲李元昊妻及其官僚親屬,遇夏軍三千來戰,一舉殲之。因功於重熙十九年(1048年)春復封漆水郡王。又因一舉平定韃靼作亂,拜北院宣徽使。後又遷東京留守、東北路撻領詳穩。任滿後,進封混同郡王,次年,改授應州彰德軍節度使。清寧八年(1062年)擢拜南府宰相,封鄧王,進入朝廷決策層。「議政奏刑,職修事舉。僚屬賀之得人,天下幸其受賜。」鹹雍七年(1071年),功成身退,修表請求致仕。徙封韓王,賜「推誠奉國竭節功臣",不久辭世。

滌魯娶妻統軍普你之女,屬契丹大國舅帳,生五子、四女。

17、由將拜相——耶律元佐(高十)

耶律元佐,契丹名字:「王寧·高十」,耶律遂忠(郭三)之八子,《遼史》上稱「韓高十,」有契丹小字《耶律元佐(高十)墓志銘》出土(17),但因碑文僅現一半,高十生平仍有一部分待考。

高十生於開泰四年(1015年)六月初二,卒年不詳。重熙八年(1039年)入朝為官,初任印牌司郎君。重熙十一年(1042年)封小將軍,重熙十三年,改任積慶宮副使、都統首長,封大將軍。重熙十七年,任興聖宮都宮使,拜詳穩。重熙十九年(1050年),拜郎君、詳穩兼南京步軍都指揮使。二十二年,以節度使之號再任興聖宮都宮使。清寧四年(1058年)復任南京步軍都指揮使。清寧六年(1060年)改任淥州節度使。清寧七年,任烏古敵烈都詳穩。清寧八年(1062年)封金吾衛上將軍之號,任西南面招討使。清寧九年(1063年)秋,任工部尚書、詳穩。清寧十年,改任戶部尚書。鹹雍元年(1065年)春任瀋州節度使、吏部尚書。鹹雍二年夏封龍虎衛上將軍,任東京通判,改任西南面招討使。鹹雍四年夏,封使相之號,任南京統軍使,次年兼知南京同知事。大康元年(1075年)拜為南府宰相。大康二年冬賜功臣二字,封侍中,出任奉聖州知事。(墓誌碑文以下缺失)高十墓誌的封號為「中書令、開國公」。

據《耶律遂忠(郭三)墓志銘》記載:「(高十)娶妻蕭氏,生二男,一女,女兒名達打奴,並幼」。

18、英風延續——韓滌魯的子侄輩(世系圖第八代)

(1)耶律敖魯斡,本為天祚皇帝耶律延禧長子,《遼史》有傳。因韓德讓無後,《遼史》載:「天祚立,以皇子敖魯斡繼之」。封晉王,有賢明聲望。保大二年(1122年),因受人誣陷被天祚帝賜死。造成人心、軍心渙散,加速了遼王朝滅亡。

(2)耶律度剌,剌律元佐(謝十)之子,漢兒小字藥師奴。生平、子嗣情況不詳。

(3)韓璪,韓瑞之兄。《韓瑞墓志銘》稱其「好博施,善騎射。音律通神,養高不仕而先逝」。子嗣情況不詳。

(4)韓瑞,韓德衝之曾孫,韓製心之侄孫。約生於重熙二年(1033年),約卒於大安七年(1091年)。十八歲入朝為官,授殿直。《韓瑞墓志銘》載:「因佐吏之累,退事產業」,「燕憩私第,掩構沉痾」,「壽考五十有八而傾逝」。韓瑞娶妻清河張氏,生二子、四女。因墓誌石碑漫漶不清,很多情況已難考證。

(5)耶律承訓,即韓燕五,韓滌魯長子。大約生於開泰年間,《韓敵烈墓志銘》載:「燕五卒於大康年間,享年69歲。」《耶律宗福墓志銘》載其「官安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尉。」《蕭烏魯本娘子墓志銘》載其曾任「少傅,任諸行宮都部署。」《遼史》載:「(滌魯)子燕五,官至南京步軍都指揮使。」娶妻大國舅陳王之女兜割,有子三人。

(6)耶律烏斡,韓滌魯次子,未冠而逝。

(7)耶律承規,即韓敵烈,韓滌魯之三子。生於重熙三年(1034年),卒於壽昌六年(1100年)十一月三日。有契丹小字《韓敵烈墓志銘》出土(18)。曾任「率府率」和「禮賓副使」。《耶律宗福墓志銘》載:「承規,禮賓副使,左散騎常侍。」《蕭烏魯本娘子墓志銘》載:「迪烈,太保。」娶妻訛裡本娘子,乃蕭胡睹古太師之女,生五男四女。

(8)耶律承導,又名孔古裡,韓滌魯之四子,曾任「率府副率」、「宮使、太師。」《韓敵烈墓志銘》記載:「弟控骨裡,官至太師、都宮使,曾任顯州、瀋州二地節度使。」(19)娶妻前國舅相公之女蒙哥裡,有一子、二女。

(9)耶律當爾,韓郭三長子壽餘之子,曾任太師,有二子。

(10)耶律□□,韓郭三次子楚不古之子,生平不詳。(20)

(11)耶律□□,韓郭三三子撻不裡之子,曾任太師,生平不詳。

(12)耶律王六,韓郭三六子□知之長子,生平不詳。

(13)耶律劉十,韓郭三六子□知之次子,生平不詳。

(14)耶律□□,韓高十長子,生平不詳。

(15)耶律□□,韓高十次子,生平不詳。

19、韓敵烈的子侄輩(世系圖第九代)

限於史料,本代人的情況不甚明了。(本代史料來源參見第八代)

(1)韓□誨,韓瑞長子,《韓瑞墓志銘》稱其:「或職奉班聯,或公□監督,□然有幹蠱之譽。」娶妻耿氏,與其弟共有三子。

(2)韓□□,韓瑞次子,《韓瑞墓志銘》稱其:「□□神識言貌,一門遺□。」娶妻王氏,與其兄□誨共有三子。

(3)耶律斡裡缽,耶律承訓(燕五)長子,生平不詳。娶妻四維太師之女吊裡,屬契丹族大國舅帳,有子二人。

(4)耶律主裡者,耶律承訓次子,娶妻達裡古太尉孫女道剌,屬契丹族大國舅帳,生平不詳。

(5)耶律烏□□,耶律承訓三子,娶妻北府宰相孫女阻姑只,有子一人。

(6)耶律□□,耶律承規(韓敵烈)長子,可能夭折。

(7)耶律盧保古,韓敵烈次子,郎君,早亡。

(8)耶律訛裡,又稱烏魯古,韓敵烈三子,郎君,娶契丹族某將軍之女烏特懶為妻,生三男六女,生平不詳。

(9)耶律赫睦本,又稱渾不魯,韓敵烈四子,郎君,娶妻安悅娘子,是蕭寧寧宰相之子某將軍之女,生三女。

(10)耶律橽北,韓敵烈五子,郎君,生平不詳。

(11)耶律高七,耶律承導之子,生平、子嗣情況不詳。

(12)耶律□□,耶律當爾太師長子,王家奴之兄(21),生平、子嗣情況不詳。

(13)耶律王家奴,耶律當爾太師之子,過繼給楚不古將軍為繼孫,生平、子嗣情況不詳。

20、韓敵烈的孫子輩(世系圖第十代)

由於考古資料所限,本代人的生平情況更加不詳。

(1)韓道,韓瑞長孫,生平不詳。

(2)韓□,韓瑞次孫,生平不詳。

(3)韓彭,韓瑞三孫,生平不詳。

(以上三人僅見《韓瑞墓志銘》涉及)

(4)耶律鋪素裡,韓燕五長孫,生平不詳。

(5)耶律也魯靺裡,韓燕五次孫,生平不詳。

(6)耶律□三,韓燕五之孫,生平不詳。

(以上三人僅見《耶律宗福墓志銘》涉及)

(7)耶律楊九,韓敵烈長孫,生平不詳。

(8)耶律破得,韓敵烈次孫,生平不詳。

(9)耶律乳奴,韓敵烈三孫,生平不詳。

(以上三人僅見《蕭烏魯本娘子墓志銘》涉及)

21、金代賢相——韓企先(世系圖第十一代)

韓企先,《金史》有傳,稱他是大遼中書令韓知古的九世孫。但企先的父祖輩情況,目前尚未見史料顯示。筆者根據他未改姓「耶律」氏及祖上「世貴顯」的情狀推測,韓企先有可能是「韓匡美——韓瑜——韓槆直系」後人。

韓企先,生於遼大康七年(1081年),卒於金皇統六年(1146年)。他於遼乾統年間中進士第,但「翬翔不振」。金朝都統完顏杲平定中京,提拔韓企先為樞密副使,後升為轉運使、西京留守。天會六年(1128年),企先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樞密院事。天會七年,升為尚書左僕射兼侍中,封為楚國公。天會十二年,擔任尚書右丞相的韓企先被詔到上京。金太宗很賞識他的才幹,經常和他一起討論國家大事。企先以培養扶植後進為己任,培養、推舉了很多人才。王公大臣們都很尊敬他,當時都稱他為「賢相」。皇統元年(1141年),企先被封為濮王。皇統六年(1146年)二月二十七日去世,終年六十五歲。大定十一年,金國準備把功勳最大的二十名功臣的圖像畫在衍慶宮中,金世宗特別交代:「丞相(韓)企先,本朝典章制度多出斯人之手,至於關決大政,與大臣謀議,不使外人知之,由是無人能知其功。前後漢人宰相無能及者,置功臣畫像中,亦足以示勸後人」。大定十五年(1175年),韓企先諡號「簡懿」。生二子。

22、韓企先子輩(世系圖第十二代)

韓□,韓企先長子,生平不詳。

韓鐸,字振文,韓企先次子,《金史》有傳。皇統末年(1148年),以大臣子授武義將軍。金熙宗聞其有儒學,賜進士第,授宣徽判官,再升任刑部員外郎,後改任兵部員外郎。大定初年(1161年),升為兵部郎中,累官河州防禦使,後召為左諫議大夫,升任中都路都轉運使。時間不長,便向宰相請求說:「韓鐸年事已高,不能勝任繁務,且老母年高體弱,需要照顧,希望安排近便州郡任職。」於是,改任順天軍節度使,直至去世。子嗣情況不詳。

由於史料、文獻的局限,我們對玉田韓氏家族的認識只能逐步深入,還有許多疑難問題需要解決。據重熙六年(1037年)《韓槆墓志銘》記載:除知古、匡美、匡嗣、德讓、制心、瑜、瑀、橁外,「其餘戚屬族人,拜使相者七,任宣猷者九人,持節旄,綰符印,宿衛交戟,入侍納陛者,實倍百人。」儘管這個統計數字也不甚準確,但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掌握的同期韓氏家族成員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數字,很多空白至今還無法填補。我們期待著更多考古新成果的出現。

注釋

(1)見《韓瑜墓志銘》。

(2)見《韓相墓志銘》。

(3)、(8)、(9)見劉鳳翥、金永田《遼代韓匡嗣與其家人三墓志銘考釋》一文。

(4)參見筆者《「韓昌」傳奇與歷史相距多遠》一文,發表於《唐山政協》2009年第一期。

(5)參見李錫厚《臨湟集》第101頁;張樹雲《玉田說古》第45頁;孟凡雲《遼述律後「人神合一」活動及其採取的宗教形式》一文,發表於《北方文物》2008年第二期。

(6)、(7)見王玉亭主編《遼上京研究論文選》第450頁。

(10)韓德讓兄弟及父祖輩契丹名均參見王玉亭《從遼代韓知古家族墓誌看韓氏家族契丹化的問題》,發表於《北方文物》2008年第1期。

(11)、(12)、(17)見劉鳳翥、青格勒《遼代<韓德昌墓志銘>和<耶律(韓)高十墓志銘>考釋》一文。

(13)此系筆者據《韓瑜墓志銘》、《韓橁墓志銘》及《遼史》卷十三相關記載考證,尚待新證據印證。

(14)統和九年《韓瑜墓志銘》載:「三哥,年幼。」《遼史》卷十三載:「(統和)八年十二月庚戌,遣使封李繼遷為夏國王。」「(統和)十五年三月乙卯,封夏國王李繼遷為西平王。」筆者認為:若韓槆(三哥)在統和九年仍年幼,則統和八年出使西夏者不可能是韓槆。而到了統和十五年韓槆又年長七歲,才有可能擔任使者出使西夏。至於《韓槆墓志銘》中「以公持節封李繼遷為夏國王」的記載,可能系誤記。

(15)參見王玉亭《遼代韓德昌及其子嗣職官述略》一文。

(16)參見王青煜《耶律宗福墓誌淺探》一文。

(18)、(19)參見唐彩蘭、劉鳳翥、康立君《契丹小字<韓敵烈墓志銘>考釋》一文。

(20)、(21)系筆者根據《耶律(韓)高十墓志銘》有關記載考證,尚待新證據印證。

2010年11月30日定稿於豐潤

(本文經遼史研究專家王玉亭先生審閱指正,特此致謝!)

本文首發於《唐山社會科學》(季刊)2009年第四期

相關焦點

  • 遼代玉田韓氏家族世系考證
    ②玉田韓氏家族與大遼王朝同興衰、共榮辱,為華夏大地北部疆土的拓展與鞏固,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融和、統一與發展做出了重大歷史性貢獻。但由於很複雜的原因,歷來史學界對玉田韓氏家族的記載非常簡陋,評價也不夠公正。《遼史》中僅記載玉田韓氏人物六代、18人;《金史》中僅涉及十代、4人;《契丹國志》中僅涉及五代、43人,且絕大多數沒有名字。而《玉田縣誌》中關於玉田韓氏人物的記載明顯系摘抄於上述三部史書。
  • 印尼爪哇島泗水市韓氏家族
    後來韓氏因無法支付按年攤還的款項,又要求政府收會私領地,而遷回泗水。韓天筆有三個妻子,其子女有多少無法確定,但泗水族譜只記錄12人。韓天筆在泗水周圍擁有和承租土地,特別是在叫做塞米米的地方以及在泗水州擁有30個大市場,並且為了收歸龐越被授予兩個莊園。一個是泗水以西的瑪努坎,生產大米。韓天筆去世後,該莊園被其子泗水雷珍蘭韓國治(1805--1844)繼承。
  • 韓氏家族簡介
    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範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戰國時期,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起初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後來遷至陽翟(今河南禹州市)。
  • 【見證】奉天敕命碑 見證家族史—— 韓氏祖墓群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古墓從今年開始,已經不能再像往常那樣,只停留在韓氏後人的世界裡。由於惠博沿江路改擴建工程的進行,它們不得不選擇進入公眾的視野,呼喚保護。梅州公惠州元代惟一可考登科年次進士自從本欄目陸續刊登博羅韓氏宗族歷史人物的系列報導後,越來越多的讀者對這個飄搖於明清鼎革之際的家族產生了興趣。
  • 韓氏起源,99%的韓家人不知道!
    點上面「韓氏總群」加入韓氏家族!
  • 懇親商城說明與《韓氏企業家風採錄》通知
    懇親商城正式成立,我們的宗旨是誠懇親切的為韓氏企業、韓氏家族和各界消費者服務,為家族共享資源、共同發展提供服務。我們懇親商城與淘寶、天貓等商城沒有差異,但是我們的平臺是為我們韓氏產品、韓氏家族、韓氏消費者服務。幫助企業推廣、宣傳、銷售。懇親商城是基於以下幾點優勢:1.擁有數據。2.韓氏產品種類多。3.免費的推廣宣傳。所以不用擔心你們的產品沒有消費者。
  • 韓氏家訓.祖訓.肖姓的來源
    唯品是竟,當知高寒。 福至心靈,世代聖賢。 韓姓淵源 一、遠古始祖:韓浞 韓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東濰坊東北人。曾殺羿代夏,立為帝。因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韓姓的遠古始祖。
  • 【韓氏志】漳州天寶韓氏志
    一、 祠廟                        1、韓氏祖廟:即輅軒韓氏大宗,堂號「遹追堂」址在天寶鎮路邊村。始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時稱韓氏祖厝,明萬曆丙午年(1606)重建(時稱韓氏大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擴建,費金千餘,歷時二年,於康熙四十六年春正月完工。之後歷次重修,仍保留原結構。該祖廟兩進,面闊三間,古色古香,是市級文物點。
  • 臺灣新竹縣韓氏宗親回鄉祭祖
    螢煥宗親為了完成臺灣當地老人夢寐以求的回鄉祭祖願望,,從90年代初先後與兄政棟宗親一起多次回到八尺金谷坑尋根問祖祖,今年,他出資60萬元人民幣,組織臺灣韓氏宗親96人回鄉祭祖,並宴請韓氏宗親近700人,還為金谷坑所有60歲以上的老人送上200元人民幣的紅包。
  • 章丘非遺特輯丨韓氏正骨療法
    韓氏正骨,自清代道光年間始,悠悠二百載,至今已傳世六代。早在清光緒年間,韓氏正骨就以獨到的傳統醫術和以醫濟民、拯救蒼生的傳統美德而惠及鄉裡,名揚齊魯。高超的傳統醫術和獨有的骨科醫學秘笈,受到時人的廣泛認可與稱頌,有「西有梁家(肥城)、東有韓家」之說。
  • 臺灣新竹縣橫山鄉韓氏宗親回鄉祭祖
    中國臺灣網11月27日平遠訊 11月21日,由韓瑩煥先生率領的臺灣新竹縣橫山鄉韓氏宗親一行110多人回到平遠縣八尺鎮金谷坑溯源祭祖。韓瑩煥先生在上世紀九十代初,從臺灣回到廈門投資成立「廈門東亞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日益興旺。
  • 韓氏群英聚山西 尋根敬祖聯族誼
    晚上,在臺駘山的金石大廳主辦方舉行了歡迎晚宴,韓春久將軍致辭,韓國林會長主持會議並致歡迎詞,來自海內外韓氏宗親代表近500人歡聚一堂,暢敘親情。大會主旨是尋根祭祖,弘揚祖德,凝聚正能量,促進韓氏大團結,祝願祖國國泰民安,繁榮昌盛!
  • 世界韓氏宗親聯誼總會組織機構、部門設置
    本會秘書處主要職能:聯繫各國、港澳臺地區及中國各省市韓氏聯誼會、以及各級韓氏企業團體和各類型韓氏企業家;2.發揮上傳下達的橋梁紐帶作用,更好的為韓氏宗親和韓氏企業服務,方案制訂及工作協調;3.安排接待重要領導人和組織到本會的各項活動;4.接受本會各國及中國各省市韓氏宗親聯誼會的申請,呈報總會會長提交常委會議討論通過,由秘書處組織與協調本會、各國及中國各省市韓氏宗親重大活動
  • 大遼韓門
    我們都知道,赤峰地區是大遼契丹時期的政治和經濟、文化中心,從盛到衰,歷經二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在那樣一個能與大宋分庭抗禮的少數民族政權裡,代表著皇權的耶律氏和代表著後權的蕭氏,是當仁不讓的兩大家族。而排在第三位的,便是我們今天要講到的這個韓氏一門了。可以這樣說吧,在大遼國,老韓家跺一跺腳,整個上京城都要抖三抖,足見其權勢之大了。「韓知古,薊州玉田人,善謀有識量。
  • 世界韓氏宗親聯誼總會高層一行 天津、河北考察企業
    世界韓氏宗親聯誼總會高層一行天津、河北考察企業(韓氏網電)6月22-26日應韓氏宗親企業的邀請,世界韓氏宗親聯誼總會會長韓健光,
  • 與美麗相伴 2020韓氏公益行---乳房修復與再造百萬公益援助基金...
    2020年6月26日,由濟南韓氏整形外科醫院主辦的2020韓氏公益行----乳房修復與再造百萬公益援助基金活動正式啟動,周興亮教授、亓發芝教授、韓嘯院長、張鑫萌院長、黃志祥院長、王召東院長,路秦龍主任及媒體代表出席,會後亓發芝教授指導的乳房再造手術、韓嘯院長主刀的棉花糖豐胸第37場直播也順利進行,發布會及手術全程在多家媒體平臺同步直播。
  • 江西韓氏遷徒史
    (韓氏族譜)【應贛州韓紹富宗親要求,再次發布該文,望能對江西宗親尋親問祖有幫助】一、江西韓姓主要支系(一)韓琦支系。(韓氏族譜)二、江西韓氏總遷徒路線受姓祖萬公,居陝西韓原,其後裔依次遷河南—山西—河南—山西—甘肅—安徽—河南—陝西—安徽—河北—安徽,演公居安徽後,其後裔有兩支分遷:一是
  • 我叫「韓氏」,這是我的簡歷!韓氏族人頂起!
    韓侯至平王時失國,其裔韓厥事晉復封韓原,凡二十四世,而滅於秦後有,韓氏、何氏、橫氏、俠人、罌氏、言氏、賈氏、褐氏、李氏、呂氏、韓侯氏、無忌氏、公族氏、韓褐氏、韓藉氏、韓嬰氏、韓信氏【見姓纂。】信都氏。韓厥氏之元系康,釆於趙,藺為藺氏,哀侯少子婼,採於平,為平氏、婼氏、張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韓餘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
  • 韓氏「七仙女」民間藝術家——國家級剪紙大師韓月琴和她的姐妹們
    韓氏「七仙女」民間藝術家——記國家級剪紙大師韓月琴和她的姐妹們文圖/趙香鴻而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卻是真人真事,它就發生在莊河小河東老韓家——韓氏七姐妹,巧合的是她們的母親也姓王。「韓氏剪紙藝術」以前鮮為人知,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多媒體的傳播,韓氏七姐妹的技藝,特別是剪紙藝術已經在中華大地廣泛的傳播並且名揚海內外。「韓氏剪紙藝術」不僅受到了國內人們的關注和喜愛,也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國的「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