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氏家族簡介

2021-02-08 中餘文化傳播

(本篇文字內容節選,來自網絡百度搜索:餘姓


餘姓,中國百家姓氏之一,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餘姓人口約460餘萬,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38%,排名第51位。


2020年1月20日,中國警察網發布,餘姓在百家姓中最新排名第40位。


點擊:剛剛,公安部發布2019年全國姓名報告,餘姓最新排名40位!


餘姓人口分布以南方省份居多,餘姓發源地據考起源於現陝西鳳翔一帶,可考據的得姓始祖以姬姓餘氏為多。(以下內容來源於網絡及百度)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宰相由余之後。由余,周攜王姬餘臣之孫。出生於春秋時天水一帶。由余的祖先原居當時的晉地,因避亂遷入西戎。傳至由余,在西戎為官,世居歙州(今安徽黃山歙縣),成為為新安大族。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嬴任好賢德大度,遂留在秦國為臣。由余在秦國,為秦穆公謀劃了徵伐西戎之計。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採用由余之計,率軍先攻佔北地郡和隴西地區,割裂了西戎諸部落之間的聯繫,之後逐個擊破,滅西戎十四國,拓地千裡,使秦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余之功,賜封其為秦國上卿(即宰相)。由余的後代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一部分稱餘氏,一部分稱由氏。由、餘二氏同宗同源,史稱餘氏正宗,讀音作yú(ㄩˊ)。


餘氏族人大多尊奉由余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赤狄族,出自秦、漢時期赤狄族隗姓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檮餘部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稱為漢姓者,稱餘氏。

 

源流五

源於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古蜀國褒餘之道,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難》中對褒餘棧道有明確的描述。世代居於褒餘棧道沿途之民眾工匠、驛站官吏、商家棧夥等,皆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褒餘氏、褒斜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褒氏、餘氏、斜氏,餘氏讀音作xié(ㄒㄧㄝˊ)。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尼瑪哈氏,源於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不姓氏、金國時期為尼龐古部,以部為氏,滿語為Nimaha Hala,漢義「魚」,世居遼陽(今遼寧遼陽),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餘氏、俞氏、于氏、勝氏等。


⑵.滿族裕瑚嚕氏,滿語為Yúhúrú Hala,以地為氏,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遊流域)、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遊二道河一帶)、長白山、裕瑚魯(今黑龍江右岸俄羅斯耶拉布加),後多冠漢姓為餘氏、玉氏、裕氏、于氏、婁氏等。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八

源於傈僳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十一

源於古氐族,出自唐朝時期白馬氐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流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苗族、彝族、布依族、土家族、白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餘氏族人分布。




姓氏始祖

由余:春秋時秦國的上卿,也作繇餘。其祖先原為晉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便留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由余為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裡,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餘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餘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鹹陽一帶,具體遷徙情況因缺乏歷史資料,故難以詳考。

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省風翔東南),佔有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由余(即餘輔)的後裔在春秋時應繁衍於這一帶。

秦漢以後,餘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一支遷居江南,主要繁衍於今安徽。在我國的北方和南方,餘姓的後人基本上是同時不斷地繁衍滋長,但北方此際戰火連綿,社會動蕩不安,中原士族開始第一次大舉南遷,餘姓大族所處之地正當其衝,故其南遷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餘姓族人繼續南遷,進入湖北、湖南等地。

晉初餘姓著名的人物有餘昭元,因功高績偉敕賜姓佘,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

南朝宋有餘齊民,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稱。

唐初,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餘姓將佐隨往並落籍福建。

唐中期有集賢院學士餘欽。

唐末,有建陽(今屬福建省)人校書郎餘鎬在黃巢攻陷建州時,避居莆田,後隱居田園耕隱壺山以終;還有餘淵海因避黃巢兵,自福建同安北遷邵武,於唐僖宗光啟年間再轉入韶州曲江縣(今屬廣東省)武溪,是為餘姓入粵始祖。此後不久餘淵海次子餘鹹徙居湖南長沙,三子餘袞遷居浙江杭州,長子餘從留居當地。其三子後裔又有遷江西之奉新、臨川、廣東省之五華、梅州、大埔、平遠、海豐等地者。

到了宋代,餘姓基本上遍布全國,而且人才濟濟。明洪武年間,餘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河北、安徽等地。

明清之際,餘姓不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餘姓也得以繁衍發展。

清代,有餘姓自福建省遷至臺灣,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領餘日清。此後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會城市薩克拉門託市市長餘福慶(兩次連任)。

如今,餘姓分布廣泛,尤以四川、廣東、江西、雲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餘姓約佔全國漢族餘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郡  望


新安郡:秦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東漢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將臨淮郡改為下邳國,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其時轄地在今北至江蘇省新沂縣、邳縣,南至安徽省嘉山縣,東至江蘇省漣水縣、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帶。東晉時期轄地在今江蘇省睢寧市、邳州市一帶地區。大金國移睢寧到西北古邳鎮。明朝時期廢黜。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盞縣)。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縣舊城村。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晉治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還治高陽。隋開皇三年(583)廢。


武溪郡:治所在今湖南乾城一帶。



堂號

下邳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清嚴堂:宋朝的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朝時期餘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宋理宗即位後,封天錫為奉化郡公,他逝世後諡號「忠惠」。


八賢堂:北宋仁宗時餘靖,曲江人(今廣東曲江),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仁宗天聖年間,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後世廣東的餘氏人士,都對這位傑出先人的事跡津津樂道。


四諫堂:餘靖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世稱"四諫"。皇祐間起知桂州,英宗即位,知廣州10年,勤政廉潔,歸時不帶南海一草一木,廣州建"八賢堂",靖為八賢之一受祀,晚年官至工部尚書。餘氏四諫堂、八賢堂即由此而來。


其餘有紹賢堂,培元堂,端本堂,敬義堂,敦睦堂,親睦堂,敦本堂,白華堂,風採堂,永言堂,豐樂堂...等。


字輩四川遂寧橫山字派輔 本 偉 ,猷洪翰君鼎,水木日正長,人文金玉勝,龍鳳啟(進)聯芳,祖德培忠厚,斯道乃大光,承先永載福,世代慶榮昌。 貴州遵義尚嵇鎮瀘江村梅家巷餘鳳明供琛下木瓜志仲派修齊啟,平治,立志效忠良積善天加慶登庸永顯揚琛下木瓜以仲派仁義禮智信,公卿士大夫文章崇孔孟光啟述先謨琛下碧潭派宗祖文明遠詩書正象賢聖朝,資輔,翊榮貴永欽傅琛下虹橋派得勝回朝日功成可遠揚新安存志大善慶自天長倫下後山白土上源派嘉士兆起維國禎良丕顯必成發育攸,光弘,道在主可以全昌地亨廣大永譽斯芳權下讓,公木,公派世大興發祥永遠啟文明才華光上國福祿自天申碧潭餘氏另支字輩宗祖文明遠澤政本家修賢能崇德教經學紹先猷餘氏新安堂字輩宗祖文明遠澤歸光緒長珍傅家必達利用國之光自冀基承訓當星耀發祥尊榮洵久大蔚起允隆昌餘氏新安堂另支字輩廷賢士兆慶世德裕敦純孝友承家本詩禮啟鴻文奕世魁元定榮華耀國光文崇美富積善兆嘉祥道學宗傅廣謙恭益受長克生忠孝士景運慶明良安徽六合餘氏字輩隆慶康賢培寬振泰信壽品寧江西婺源,湖北英山餘氏字輩九文有道延良善維時思永承敬修端,再德,家運兆,方興餘氏一支字輩大繼日承志存心自廣長光紹懷祖德世顯慶家昌毓士鹹名貴培才作善良鴻猷恆炳耀永遠瑞書香安徽,嶽西縣,餘姓字輩士應宏昌運賢良永錫芳育英崇四川內江餘字輩量思,達先,元,學世,能常仲,朝廷禮讓謙貴州,仁懷,嘉茂支嘉朝登克文金仁,國正,榮華玉後興,光宗耀祖廷元仕,世代永遠映長青安徽 懷寧縣 餘姓字輩文公友紹祥 配觀伯元尚 繼勝嘉正光 人敦前德昌 顯達承先代 忠貞福澤長 芳名傳萬世 蘭桂自生香 吉星惠開泰 科學賦安康 建宗鴻恩浩 華宇慶輝煌
餘氏名人


餘善(?-前110年),即東越王或東越武帝,是閩越國歷史上的一位君主,公元前135年至前110年在位。


餘祭(?—前544年),春秋時期吳國君主,為壽夢之子,諸樊之弟。前548年,諸樊去世,他繼承了王位,在位時間5年(前548年─前544年),元年為前547年。


餘眛(?─前527年),餘祭之弟。前544年五月,餘祭去世,他繼承了王位,在位時間17年(前543年─前527年,史記作前530年─前527年,此處從《左傳》)。


餘昭元

字君章,生於東漢三國時的中後期,魏國人;卒年不清,大約在西晉惠帝時。其先祖在東漢為官。餘昭元驍勇善戰,他東徵西伐,南徵北戰,屢建奇功,武帝司馬炎封鎮海大將軍。昭元公為司馬氏奪取曹魏江山,統一全國,建立西晉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因此敕賜姓佘。是佘姓公認的得姓始祖之一。


餘良

長茅餘氏始祖。良公,字寧仲,約生於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甲戌,卒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壬子,享年九旬有八,唐敬宗寶曆丙午進士,初任分林縣宰,德政彪炳,轉遷洪州刺史,理獄輒活數千人,封工部侍郎,後封工部尚書未任。宋時又贈刑、禮二部尚書。餘氏後人多傑出,「兩門六太守,四代十尚書」,「九子同登龍虎榜」等成為餘氏美談。


餘闕:廬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代監察御史(先祖為唐兀人),居河西武威(今屬甘肅省),曾任都元帥(正一品),與紅巾軍相拒數年,著有《青陽集》。


餘靖

(1000~1064)曲江(今屬廣東)人,官至工部尚書,加集賢院學士。他以敢直言著稱,在宋仁宗天聖年間,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並稱「四諫」。著有《五溪集》。後來,廣州設有一座「八賢堂」,餘靖即為「八賢」之一。


餘玠(1198~1253)字義夫, 蘄州人(治今湖北蘄春東北),南宋著名軍事家,將領。官至兵部尚書,拜資政殿學士,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寶佑元年(1253),七月,突然死去。餘玠死後,宋理宗輟朝,特贈五官。餘玠領導的抗蒙山城防禦體系特別是釣魚城堡壘,成功阻止蒙軍第3次西徵,使宋室延續20餘年,緩解了蒙軍對歐、亞、非等的威脅,在世界史上佔據重要一頁。



餘深(約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時期羅源人,官位太宰(副宰相),進拜少保,封豐國公,再封衛國公加太傅。一生兩次封相。明朝的《大明一統志》就將他列入「人物傳」中,並稱其忠諫。


餘端禮

(1135~1201)衢州龍遊(今浙江省衢縣)人,南宋宰相。事見《誠齋集》卷一二四《左丞相餘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九八有傳。

餘有丁(1526~1584) 。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保。明朝嘉靖時期三大首輔之一(即宰相)。


餘天賜,昌國縣甬東村監橋(今浙江省舟山市城關鎮蓬萊新村)人,嘉熙二年(1238)為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嘉熙四年又授資政殿學士,後又被封為奉化郡公。淳佑元年(1241),授資政殿大學士,知慶元府(今寧波)。是年十二月病卒,贈少師,諡忠惠。其弟餘天任官至兵部尚書。


餘子俊(1428-1489),餘祥子。字士英,明代官吏,青神(今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青州鄉金星村)人,在部十年以廉潔奉公稱。苦築延綏長城,當地民眾永遠銘記。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卒於任上,「御賜祭葬,諡肅敏」。


餘正健,字乾行,號惕齋,賜號孝白。康熙五十五年二月擢順天府尹,同年十月又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相當於現在部級)兼順天府尹。人稱其「於卑職無所狎,於權貴無所貶」。康熙皇帝曾多次御旨賜以《古文淵鑑》、「松花石硯」等物,雍正元年(1723年)御賜餘正健為「天下師表」;士臣贊其「和而不流,清而不刻」。



餘國柱,字兩石,清朝一代名臣,正一品銜。湖北大冶人,順治九年進士,康熙年間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


餘琥:字炳雯,呈珀菴。明正德元年(1506年)丙寅五月十四午時生,萬曆十三年(1585年)乙酉九月初八日酉時沒,壽八十,葬舊尊陽都八甲社墳土地現稱沙田鄉卽松木潭對河之馬蹄段屋側。是為遷長始祖炳雯公世系始祖。


餘煌

字武貞,號公遜,生於明神宗戊子年十月十七日辰時,中天啟辛酉科鄉試二十二名,天啟五年(1625年)成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明末狀元,南明魯王政權的兵部尚書,紹興著名鄉賢。


餘懃

(681-753年)字南澗,江西餘干大慈南鄉(今餘干古埠南塘村)人。歷任節度使、左廂兵馬使、持節刺史、工部尚書兼御使大夫,最後勳封上柱國。

餘日清(?-1915)




福建尤溪餘氏淵源

餘姓的入閩定居有來自不同時期和不同世系。有西漢武帝時期隨漢軍入閩鎮壓閩越王后裔叛亂的陝西、四川一帶餘姓將士。五代梁大通二年(528年),有餘烈入閩為官,其家屬隨遷定居建陽,後裔分遷至古田、尤溪、莆田等地定居。唐總章二年(669年),有河南餘姓將士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平定閩粵界一帶山民暴動,後定居於閩南、福州等地。另有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餘青由泗州下邳到建陽為縣令,後舉家定居於五夫籍溪(今武夷山市五夫鎮),其後裔分遷沿閩江各縣及福州等地。據考,入閩餘姓大部分源於餘姓發祥地泗州下邳。


據尤溪餘姓各宗譜及《福州姓氏志》考究,尤溪餘姓大都源於杉洋餘姓世系。入閩始祖為唐開元間由泗州下邳入閩任建陽縣令的餘青。其長子餘煥於唐天寶三年由建陽遷古田縣杉洋鄉(今杉洋鄉杉洋村)定居立祠。餘煥四世孫餘錫於北宋初,由古田遷侯官縣興賢裡定居。餘錫之裔孫餘廿四,於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由侯官(今閩侯縣)入遷尤溪五十都定居,為餘姓最早入尤的始祖。另載有明永樂間由大田廣平(時為尤溪四十八都)入尤的八字橋鄉餘姓,還有清嘉慶間由永春入尤的聯合鄉餘姓。這是尤溪餘姓的3個主要支系。還有因婚嫁等原因入尤的散居縣內各村的餘姓。


(一)由閩侯入尤定居

新陽鎮上井、龍益、林尾、文山,管前鎮管前、西溪口、南華、真地,西城鎮東村、湆頭,梅仙鎮梅營餘姓


新陽鎮上井村餘姓始祖餘廿四,於後唐同光四年(926年)由侯官縣入遷尤溪五十都萬人莊(今池田村所在地)謀生,於鹹平五年(1002年)定居於踝口(今上井村西洋厝後)立祠建祖。餘廿四生4子,長子餘卅一於南宋末或元初,分支定居於上井村龍身侖,建祠堂曰「種德堂」;次子餘卅二分支至管前鎮南華山(今南華村)定居;三子餘卅三分支至當時縣內的四十八都(明嘉靖間析歸大田縣)萬宅村(今大田廣平鎮萬宅村)定居;四子餘卅七分支五十都洋頭院後(今龍益村)定居,其後裔餘原益於明正統二年(1437年)在龍益村立祠建「龍溪堂」。其後,有餘卅七後裔遷往鎮內瓷廠村楊厝寨、雙鯉村,還有城關鎮,以及西城鎮湆頭、東村等村定居。


新陽鎮林尾村餘姓始祖餘鴻倫為餘廿四之十三世孫,約於明中葉由上井村入遷定居。其後又有餘卅一「種德堂」裔孫由上井遷至新陽鎮文山村,管前鎮西溪口村、真地村,西城鎮麻洋、東村,梅仙鎮梅營等村定居。


管前鎮管前村餘姓始祖餘伯六為餘卅一裔孫,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上井分支遷當時的三都館前(今管前村)定居立祠。其後,有裔孫分支至南華村定居。


西城鎮鳳元村餘姓始祖餘富七,約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上井遷至當時四都大坑村(今西城鎮鳳元村前洋自然村)定居。其後裔孫遷至湆頭村定居。


梅仙鎮小蕉、源湖、登第,聯合鄉嶺頭,臺溪福廷坑餘姓

梅仙鎮小蕉村餘姓始祖餘紹七,為入尤始祖餘廿四的三子餘卅二裔孫,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由當時縣內四十八都萬宅(今大田縣廣平鎮萬宅村)坑嚨頭自然村,入遷九都上董山(今梅仙鎮南洋村董山自然村)定居。其十幾代後裔(名不詳)由董山遷至小蕉村定基立祖。小蕉餘姓後裔(名不詳)於民國初(1913年左右)入遷十都源湖(今梅仙鎮源湖村)定居。


梅仙鎮登第村餘姓始祖(名不詳),為小蕉餘姓後裔至登第入贅後定居。


聯合鄉嶺頭村餘姓始祖(名不詳),於清順治間由梅營彭坑自然村入遷定居。


臺溪鄉福廷坑村餘姓始祖餘富八,為新陽鎮上井村餘卅一次子。約於元中期先由上井入遷坂面蔣坑村米蘿石自然村下坑洋定居,後轉遷入福廷坑橫洋自然村定居立祠,至今傳35代100多人。


(二)由大田入尤定居

八字橋鄉坑頭村餘姓始祖餘鍾孫,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由當時縣內四十八都(今大田縣廣平鎮)入遷二都梨樹坑頭(今坑頭村)定居立祠,今蕃衍人口近2000人。


(三)由永春入尤定居

聯合鄉聯南村餘姓始祖餘長演(字光疇,號廷演),約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由永春二十都洋上鄉(今桃城鎮洋上村)至聯合塔兜街做糕點生意謀生,後定居於聯南村。廷演生四子:文就(之房)、文接(亨)、文續(利房)、文福(貞房)。其後有裔孫分支定居聯東村、梅仙源湖村。


(四)由江西入尤定居

洋中鎮官洋村餘姓,由江西入遷定居於該村後岬自然村。入遷年代及源流具體地點不詳


全縣其他各鄉(鎮)均有數量不多的餘姓人口,在數人至40餘之間。


(五)新陽鎮上井「種德堂」

新陽鎮上井村餘卅一「種德堂」祖餘姓,民國及以前各個時期有後裔分別遷往省內順昌縣、安溪縣、漳平市、仙遊縣,以及廣東省湛江市等地定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裔孫餘作團於1950年遷往沙縣富口鎮巖地村定居;其後有餘時波、餘生森、餘生來等遷往沙縣富口鎮所在地定居;餘天沛等遷往閩侯縣甘蔗鎮化龍村定居;餘作煉退休定居廈門市;餘生初退休定居山東省濟南市,其長子餘江旅居加拿大蒙特婁市、次子餘捷旅居墨西哥。


(六)新陽鎮龍益「龍溪堂」

新陽鎮龍益村餘卅七「龍溪堂」餘姓裔孫有遷居於沙縣的。


(七)梅仙鎮小蕉村餘姓遷移

梅仙鎮小蕉村餘姓裔孫,於民國時期有8戶遷往三明市定居,並有裔孫遷往邵武市定居。



尤溪縣名人

姓名

出生地

學歷、職務

任職時間

餘瑄尤溪縣貢生,崇明縣,丞明餘大器尤溪縣貢生明餘闢五十都上井村特奏名進士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餘琮五十都上井村歲貢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餘向宸五十都上井村歲貢清嘉慶間餘向陽五十都上井村恩貢清同治三年(1864年)餘榮三五十都上井村歲貢清同治間餘起鵬五十都上井村貢生清乾隆卅三年餘起鳳五十都上井村貢生清乾隆廿年餘飛鳳五十都上井村貢生清餘德培西城湆頭村敕封大總清餘洪年西城東村貢生清餘洪教西城東村貢生清餘坤賜管前鎮管前村進士清乾隆間



(本篇文字內容節選來自網絡百度搜索:餘姓。內容不全或有錯誤, 歡迎補充留言!提供信息請聯繫微信13872510518)


 


相關焦點

  • 餘氏信息
    點擊閱讀: 餘氏家族簡介信息大全!餘家人必看!餘姓起源      「餘」源出 ; 據《風俗通義》所載,餘為春秋時秦國相由余之後。由余本為晉國人,後入秦。其子孫以袓名「餘」為氏。世居歙州,為新安(在今安徽省歙縣)大族。
  • 薦讀《餘氏三世學驗集粹》
    近讀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由李鴻濤、張明銳、陳東亮、餘楊編著的《餘氏三世學驗集粹》,深受啟發,衷心致賀之餘,略陳如下感想。我與中國中醫科學院餘瀛鰲多所熟識。餘老家學淵源,餘氏世醫一脈,歷經五世,承緒二百餘年,世守其學,名醫輩出。
  • 餘氏堂號大全,看看你屬於那個?
    請上面藍色字「餘姓餘氏」 加入餘氏家族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餘」,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餘姓餘氏」,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餘氏大家庭。1、 堂號「清嚴堂」:宋代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 餘氏祠堂(2) || 將樂縣光明鄉光明村光明餘氏宗祠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部份來源:光明總祠宗親      據《餘氏族譜》記載,光明餘氏宗祠始建於元明時期,屢有維修,現存建築保留清後期風格。坐西南向東北,平面略呈梯形,佔地面積約192.5平方米。主堂面闊3間,進深6柱帶前廊,前廊設卷棚頂;為抬梁減前金柱及中柱造。明間內側做神龕,內簷使用大額枋為特點。兩次間的外側不用立柱,梁架直接立於山牆之上。附屬文物有左側的餘氏祖墓。
  • 【餘氏宗親會】簡 訊
    簡 訊 陸餘簡【2015(第五期)】(總第19期) 陸河餘氏宗親會辦公室編 羊年正月初三,春回大地,陽光明媚,在這大好日子裡,陸河餘氏宗親代表又一次聚集在「武溪家廟」舉行「陸河餘氏宗親會成立一周年座談會」,大家一起暢談宗親情誼,一起回顧過去一年裡本會取得的成績,一起展望未來;充滿信心邁向明天。
  • 餘氏族譜:夾江有成吉思汗後人?
    請點上面「餘氏全球群」加入餘氏家族!
  • (6.14)餘氏在線最新上傳字輩!以供查詢
    【餘氏在線】匯集天下餘家人,講述餘家的人和事!餘家人關注後回復「餘」就能馬上報料上傳餘氏家族活動新聞
  • 【SOFUN生活】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孔子學院致敬餘南昌家族
    ,為表彰和答謝其家族對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貢獻。聖大孔院顧問委員會成員暨餘氏家族長子餘建強先生攜其子Kevin Du和Kurtis Du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助理副校長Amy Harmon、資深記者李大明先生、聖大孔院管理院長劉麗容教授、中方院長盧偉教授、張存祿教授及聖大孔院全體員工參加了此次典禮。致敬典禮結束後,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校長Elliot Hirshman會見餘氏家族,感謝餘氏家族為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所作的貢獻並頒發感謝狀。
  • 餘氏一家親 閩臺根相連
    苗慄客家人餘氏從大陸遷徒來後,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紮營開墾、開基立業,忠信交友,傳播文化,孕育出這支民系,為在後來成為苗慄客家文化、經濟重鎮打下堅實基礎。臺灣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他們是在徵服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爭發展奮鬥過程中,長期創造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被客家人認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真實寫照。
  • 餘靖的後人為何以風採堂為家族堂號?餘家人,您知道嗎?
    溫馨提醒:關注餘氏在線公眾號後,進入窗口底部菜單進行餘氏字輩、尋根查詢登記和申請加入餘氏微信群聊
  • 耶律家族簡介
    源於契丹族鮮卑分支宇文部支,出自唐朝末年契丹迭剌部耶律家族,屬於以家族名稱為氏。 《遼史·后妃傳》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遼史·國語解》記載:「耶律和蕭兩個姓,以漢字書者曰耶律、蕭,以契丹字書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國語解》記載:「移喇曰劉,石抹曰蕭」。以上是正史對耶律氏兼姓劉氏的相關記載。
  • 筠連餘氏居然是成吉思汗後裔?鐵改餘姓 成吉思汗後裔的傳奇!
    在縣內、甚至省內外很多地方的餘氏祖譜裡,都隱藏著一個共同的指向:鎮舟河畔有漁家,淡出將門無人言。九子一胥奔各地,指魚換姓世代傳。奈何先輩鐵木氏,擔驚受怕渡明朝。歷經滿清仍埋名,喇嘛箍蒙蒙劇減。百年之後逢開明,相思相念六百年。各地後人族譜對,方知故鄉在草原。
  • 此餘姓家族堅稱為鐵木真後裔,省史學會遂成立「鐵改餘姓蒙研會」
    不但是蒙古族,而且,還是蒙古族裡的黃金家族,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種堅持和自信緣自哪兒呢?餘家灣裡德高望重——已經76歲的老人餘海奎說,他有一本編撰於兩百年前的《餘氏族譜》,上面清清楚楚地記載著村子裡的人全都是成吉思汗重孫鐵木健的後代。
  • 相信科學面對現實西南「黃金家族鐵改餘」共祖「鐵木健」不成立
    相信科學面對現實西南「黃金家族鐵改餘」共祖鐵木健不成立西南地區(雲、貴、川、渝)三省一市,幾百本鐵改餘氏族譜載「鉄木健九子後裔
  • 佘氏家族簡介
    實際上,佘氏大多就是一些餘氏的後人因其上述兩種緣故,逐漸形成佘氏。而這些餘氏族人多是春秋時期秦國大夫由余的後裔子孫。由余,公元前?~前623年,亦稱繇餘,媯姓,春秋時期著名的秦國的大夫、政治家、軍事家。由余的祖先原為晉國人,父親叫姬郄,後因避亂逃亡入西戎(氐羌)。
  • 尹氏考證丨湖北省恩施市尹氏家族簡介
    在恩施州恩施市範圍內,主要有八大支尹氏家族,大致情況如下:一、龍鳳鎮杉木壩尹氏(一)茂臻公房監利縣汪橋鎮嚴場尹家堤茂臻公,字繼周,生於康熙丙子(1696年),卒於乾隆壬申(1752年),先祖直系圖為:袍→世昌→國珍→選→志仁→芝→彰文→朝祖→
  • 神氏家族簡介
    神姓家族第一文獻淵源記載 神姓來源於元代蒙古族,明太祖推翻元朝期間,被蒙古統治階層長期壓迫歧視夠了的各地民間漢人群眾裡,有不少人為了洩憤、吐雪怨氣,採取了過火報復行動,反過來大殺「韃子」(對蒙古族、色目人的不尊重稱呼)。有一家蒙古人,在劫亂中黑夜逃到丹徒南鄉,躲在一座荒山破廟神龕裡,得以倖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