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餘姓家族堅稱為鐵木真後裔,省史學會遂成立「鐵改餘姓蒙研會」

2021-01-08 覃仕勇講史

我們讀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看天地會兄弟對暗號,異常有趣。

且看第四十一回中寫:錢老本大聲叫道:「明復清反,母地父天。外面的朋友哪一路安舵?」天地會的口號是「天父地母,反清復明」,但當遇上身分不明之人,先將這八個字顛倒來說,倘若是會中兄弟,便會出言相認,如是外人,對方不知所云,也不致洩漏了身分。莊外和屋頂上有十七八人齊聲叫道:「地振高岡,一派溪山千古秀。」廳中群豪叫道:「門朝大海,三河合水萬年流。」

……

諸位,別以為這樣的情節只發生在小說裡,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話說,四川樂山市犍為縣同興鄉有一個餘家灣,餘家灣現有19戶人家,人口在90人以上,絕大多數都姓餘。

這些姓餘村民的衣食行住習慣、說話辦事的作風,均與周圍的漢族人毫無差異。他們的身份證上民族歸屬也是「漢族」,但是,他們卻固執地認為自己屬於蒙古族人。

不但是蒙古族,而且,還是蒙古族裡的黃金家族,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這種堅持和自信緣自哪兒呢?

餘家灣裡德高望重——已經76歲的老人餘海奎說,他有一本編撰於兩百年前的《餘氏族譜》,上面清清楚楚地記載著村子裡的人全都是成吉思汗重孫鐵木健的後代。

餘海奎感慨無限地說,元朝從1368年滅亡到今天已有636年,我們這個家族從元朝滅亡就遷移隱居到此地,可是居住了600多年呢。

餘海奎老人珍藏的《餘氏家譜》其實是個殘本,大部分已經失落,僅剩下原來的很小一部分。

餘海奎的侄子餘元富是個很有幹勁的人,立志要補全這部家譜。他進行了30多年調查研究,走訪了內蒙古、貴州等地,已經把完整的家譜了解清楚。

餘元富說,家譜裡詳細記載了成吉思汗家族草原起兵建立元朝到他們如何逃亡到四川的這段歷史。其中涉及的歷史秩事、祖訓族規、服飾禮儀等,對研究元史及歷史變遷均有重要價值。

成吉思汗後裔為何改姓為餘呢?

餘元富侃侃而談,他說,成吉思汗重孫鐵木健共育有九男一女,九個兒子都中了元朝進士,就連他女兒嫁的丈夫也沾了他家的福氣,高中了進士,家譜上因此載有「九子十進士」之說法。元順帝時,朝政混亂,天下將傾,民變四起,其中的紅巾軍起義聲勢浩大。鐵木健的子弟在朝中任宰相、尚書等要職,卻遭到奸佞小人誹謗中傷,被誣衊成內奸,暗中和紅巾軍勾結。昏庸顢頇的元順帝不分青紅皂白,傳令將鐵木健全家抄斬。鐵木健一家又不傻,豈肯坐以待斃?他們連夜逃出京城,輾轉到達瀘州鳳錦橋。為了避免人員過多暴露目標,大家決定在該處分頭跑路,並相約改姓為餘,寓意「殺不盡、斬不絕,還有餘」。

說到這,餘元富還饒有興味地說了一件趣事:鐵木健九子一女分手前,考慮到這一別,相見之日遙遙無期,為了讓後人記住自己是元朝皇族,十個進士,每人吟詩一句,作為日後認親的憑證。

這十句詩為:

一、本事元朝宰相家。

二、紅巾作亂入西涯。

三、瀘陽岸上分攜手。

四、鳳錦橋頭插柳杈。

五、否泰是天還是命。

六、悲傷思我又思他。

七、十人識別歸何處。

八、散時猶如浪卷沙。

九、餘字更無三兩姓。

十、一家分作萬千家。

餘元富萬分傷感地說:「詩作好後,十人便各自分散,沒想到這一別就是幾百年不曾相見。而在這600多年裡,為了防止被朝廷誅殺,鐵木健後人在民間一直隱姓埋名,兄妹十人的後代都沒有會過面。」

餘元富稍微停頓了一會兒,然後神採飛揚,聲音清亮起來,說:「直到我在近三十年修譜工作中,根據祖先遺留詩句,才在犍為發現了無數鐵木後裔,大家才走到了一起。」

餘元富補充說,鐵木健九子一女在瀘州分散後,分別流落到了今天的重慶、瀘州、富順、納溪、青神、榮縣、樂山等地,我們犍為縣餘家灣只是其中一支罷了。

現在,餘家灣人表面與漢族人相差無異,但骨子裡還有一些祖傳的東西不會改變。

比如,六百年來都有不過中秋節的習慣——原因很簡單——傳說,紅巾軍相約「八月十五殺韃子」,是中秋節起兵的。

還有,餘元富說,為了紀念成吉思汗,我的家裡一直供奉著成吉思汗的畫像,每天我都要在這個畫像前注目幾分鐘。在一些重要日子,我們全家人都會穿上蒙古族服裝走上街頭。

對於犍為居住的餘氏家族堅持自己是成吉思汗後裔一事,很多專家都覺得是非常有可能的。

在樂山師範學院長期從事地方史研究的楊炳昆教授就說,元朝靠武力徵服天下,統治基礎並不牢固。為了鞏固統治,蒙古貴族分散駐紮各地。元末明初時,元朝統治者敗得很匆忙,不可能撤回蒙古草原,必然在全國各地留下蒙古貴族後裔。

2003年,四川省民族研究會、四川省歷史學會經過充分研究,乾脆成立了一個名為「鐵改餘姓蒙研會籌備組」,專門研究鐵改餘姓這段秘史。

「鐵改餘姓蒙研會籌備組」於該年3月27日在宜賓市召開了明清時期西南地區蒙古族歷史和文化學術研討會。

會議期間,專家學者引經據典,一致證明鐵改餘姓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的後代。

相關焦點

  • 相信科學面對現實西南「黃金家族鐵改餘」共祖「鐵木健」不成立
    相信科學面對現實西南「黃金家族鐵改餘」共祖鐵木健不成立西南地區(雲、貴、川、渝)三省一市,幾百本鐵改餘氏族譜載「鉄木健九子後裔
  • 筠連餘氏居然是成吉思汗後裔?鐵改餘姓 成吉思汗後裔的傳奇!
    由余的祖先原為當時的晉國人,因避亂逃到西戎。後來,由余奉命出使秦國。他見秦穆公賢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國。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投入秦國,被秦穆公任為上卿(即宰相)。由余為秦穆公出謀劃策,幫助秦國攻伐西戎,一舉攻伐錦諸戎、緄戎、翟戎、義渠等12個戎國,遂稱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孫遂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稱為由氏和餘氏。三是源自隗姓。餘,春秋時期的小國,出自赤狄部落。
  • 擁有此姓的日本人,堅稱是中國後裔,史學家:不想承認,但是真的
    我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近年來,也有數百萬日本人到中國來認祖歸宗,並且請求申請中國國籍,同時也引起了我國網友強烈的不滿,然而擁有此姓的日本人,堅稱是中國後裔,史學家:不想承認,但是真的。
  • 來無錫尋根的鐵木真後裔與姬普法 以及太子波
    來無錫尋根的鐵木真後裔 與 姬普法 以及太子波 2017年11月4日,世界吳氏聯誼理事會理事長、世界至德宗親總會常務副主席、英國吳氏宗親總會會長、英國華商總會顧問、華僑協會總會英國分會總幹事、祖籍江門的吳錦良宗長及其妻女,與英國蘇格蘭中國國際協會副會長Ernesto Esposito和同行Shabir Beg先生一行,拜訪無錫吳氏祖地宗親會
  • 「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究竟是啥意思?
    孛兒只斤蒙古皇族的氏族名稱, 蒙古族乞顏部包姓孛兒只斤氏。拉施特(伊利汗國宰相)將孛兒只斤解釋為:灰色眼睛。除此之外,還有紅頭髮藍眼睛、蒼狼、 黃金家族之意等說法。乞顏,意為奔流而下的洪流。乞顏,有時也稱做「乞雅惕」。在蒙古語中,「惕」是詞尾複數附加成分,表示眾多的意思,在蒙古語詞彙中,「惕」、「特」、「德」等字,均表示為複數。
  • 鶴峰部氏家族系600多年前失散的成吉思汗後裔(圖)
    藏身深山的成吉思汗後裔  這個部落有個特罕見的姓:部氏。《部氏族譜》介紹:吾家,鐵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後。  據載,元代最後一位鎮南王大聖奴,至正十九年(1359年)與樞秘官席閏守信州(今江西上饒市),被陳友諒部屬攻陷,大聖奴身亡。大聖奴一小兒被義僕陳美所收留,藏在觀音菩薩的龕座下,得以倖存。
  •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據村裡的《餘氏族譜》記載,餘家灣的村民乃是黃金家族的後裔:「前代宗祖鐵木健為宰相,總攝朝政……」,稱鐵木健為元庭郡王,順帝時朝政混亂,遂辭官帶領族人從元大都一路南下避禍,這是一趟艱苦的旅程,鐵木健在路上也患病而亡。於是他的子孫在安葬了父親之後約定各自逃難,並且將蒙古姓改為漢姓「餘」氏,各房留詩一首以作日後相認。
  • 黃金家族從何而來,外蒙古和內蒙古哪個才是真正黃金家族的後裔?
    在蒙古族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黃金家族,黃金家族有著草原一般寬闊的胸懷,狼一樣的勇猛和執著,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和艱苦後仍舊昂首挺拔,黃金家族黃的蓋世大英雄成吉思汗鐵木真,以這樣的氣概,統一了蒙古草原。那麼,蒙古黃金家族是怎麼由來的,還有就是外蒙古和內蒙古的蒙古人哪個才是真正的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探究其中的歷史真相。黃金家族的出現跟古代很多帝王天生異象、天命所歸都有異曲同工之處,無非就是為了強調自己的天命所歸,鞏固自己的統治。蒙古黃金家庭的起源,其始祖母阿蘭,據記載阿蘭與她丈夫一起生了兩個兒子,在她丈夫死後又生了三個兒子。
  • 成吉思汗後裔隱居四川農村600年,他們為何會改名換姓逃亡到四川?
    一代人的興起定會伴隨著一代人的衰落與隱退。元朝從1368年滅亡至今已有600餘年,而它的締造者成吉思汗鐵木真也早已歸於山川田野,但他們的後裔卻依舊延續了下來,這在歷史上也是不可多見的一種現象。 一代天驕的後裔隱於山間、藏於村落。 成吉思汗雖是元朝的締造者,但我們多數人聽到這個名字大多都是主席的沁園春·雪這一首詞中知曉的他。
  • 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家族黑虎趙
    《平川區志宗族源流卷》記錄下昴空等的逃亡過程:1370年,三狼濟王等元室九人逃至靖遠,其中二人流落吳家窯(今吳姓家族),餘七人徙靖遠紅羅山河南營門兒,三狼濟王散居張家坪(今平川小水村),娶張媼為妻,遂以張為姓;昴空散居會寧黑虎岔,後以趙為姓。三姓一家,不通婚。
  • 林氏家族是為紂所戮的比幹後裔
    林氏姓源文獻在東周時期已經出現,林氏譜牒至晚始於春秋林放公。秦始皇焚書坑儒時,皋公之孫林憲將譜牒密藏於皋公墳墓中,才得以保留後世。漢代已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譜牒,比幹後裔漢安平相孫根碑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記載比幹是林氏之祖的文獻,除了《元和姓纂》、《留青集》、《群姓考略》、《韻府群玉》、《萬姓統譜》、《尚友錄》、《增補尚友錄》等之外,還有大量的族譜、家譜都有記載。
  • 散居日本的成吉思汗鐵改餘後裔
    1947年底,伯父攜家人重返闊別33年之故鄉威遠,妻由京美智子已取中文名字為田淑美(編者註:田淑美之名或為公開用名,族中名為餘淑美,屬於當時在嫁從夫姓的時尚取名,其父輩和堂兄弟多從此俗,另見餘偉所著《建國初期威遠中學校長——餘先亮先生身事拾遺》亦名餘淑美,更合當時族中時俗),並能說簡單漢語,稱呼餘之祖母為「八婆」。
  • 答案:家族憤怒聲討,已將其除名
    還說他本來不姓餘,而是姓鐵。姓鐵就能證明他不是漢人,不是漢人就能證明他不是中國人?我對此十分不解。猜測他是想說: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代,跟著鐵木真姓。可是成吉思汗好像也不姓鐵,我對這人簡直無語了!他還是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的,於是他的母校連夜找人把他的名字給「刨」了!簡直太丟人了!
  • 計氏家族
    在伊尹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計公姓,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計姓、公姓,亦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伊姓、尹姓,世代相傳。計姓起源三源於己姓,出自少昊金天氏之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為籠絡前朝歷代遺民,特敕封少昊之己姓後裔於青州之莒地,建起莒國。
  • 邢臺山村現成吉思汗後裔?村民稱祖上系元末王室
    上申莊申姓村民通過祖輩口口相傳,普遍認為自己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的太始祖曰璟為鐵木真的六世玄孫,當時為躲避明軍追殺逃難到沙河地界,將「曰」改成了「申」,從此定居在此繁衍子孫。  考證  史上是否真有「曰璟」其人  目前,沙河市上申莊村共有2000多口人,其中近八成姓申,他們不僅自稱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裔,手裡還保留著一本於1958年修訂的「申氏家譜」,其中太始祖為孛兒只斤·曰璟。  那麼,村裡的申姓村民真的帶有蒙古族的血統嗎?
  • 中原地區申姓蒙古族後裔的起源與分布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原地區申姓蒙古族後裔的起源與分布情況,2013年4月,全國第五屆申氏文化研究會暨沙河市分會成立大會在河北省沙河市文化娛樂中心禮堂隆重舉行,來自河南、山東、山西等地代表以及河北永年
  • 湖北天門京山「黎「姓太師國王木華黎後裔淵源考
    「平章」,即平章政事,最初為宰相的職銜,後逐漸演變為官職名。盛行於金元時期,元代中書省、行中書省均設此官職。《元史•百官志》記載:「平章政事四員,從一品。掌機務,貳丞相,凡軍國重事,無不由之」「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地方長官」。
  • 何氏家族!偉大的姓氏之一
    周武王的夫人是姜太公之女,被後世尊為聖母。周武王與妻子邑姜歡會時,曾夢見天帝對他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字叫虞,將來可把唐國封給他。後來胎兒出生了,手心果然有個「虞」字,故起名為虞,人稱叔虞。「唐叔虞」三字中,唐是封地名,叔是排行,虞才是名,為姬姓。唐代姓氏名著《元和姓纂》記載:「周成王弟唐叔虞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江淮間,音以韓為何,遂為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