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已至,舉國同慶。
家與國,一直是每個人心中的力量源泉。
對於很多奮鬥者來說,
奮鬥的起點,
就是擇一座城,圓家國夢。
這裡是大瀝!
承載著許多人夢想的廣佛家園。
在大瀝9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
生活著超過90萬人。
城市的力量來自於人,
人口也是城市吸引力、輻射力的體現。
這樣的魅「瀝」,到底從何而來?
《中國商貿名鎮》廣佛路大瀝環形天橋。
創局:跨越千年 「瀝」久彌新
大瀝鎮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東部,
東接廣州市荔灣區,南鄰佛山禪桂中心城區,
是連接廣佛兩市中心城區的重要紐帶。
壹
能量積聚:一片養分充足的沃土
2017年,大瀝鎮曾挖出多枚高風化恐龍蛋,
是南海近幾十年來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
從境域內的6處貝丘遺蹟表明,
大瀝在五千多年前已有人類活動,
並逐步形成原始社會聚落。
大瀝境內地勢平坦,大部分屬三角洲高平原。
黃岐一河兩岸風景。
充足的陽光和充沛的雨水,
滋養著這片珠江三角洲上的沃土。
大瀝境域北距北回歸線56公裡,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特點是春溼多陰冷,夏長無酷熱,秋冬暖而晴早。大瀝還是一個水網之鄉,擁有豐富的水資源。
大瀝南海外灘鷺鳥結隊飛舞。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相融。
貳
三雄合一:迅捷「脫兔」充滿活力
如今我們所見的大瀝鎮,
由原大瀝、鹽步、黃岐三大片區組成,
而每一個片區,均有由來。
大瀝早期叫「清風市」,唐代宗年間出現了「大曆十才子」,遂借「大曆十才子」之名喻本地人才輩出,並以「大曆」指代「清風市」。清道光年間的《南海志》和民國初的縣刊均將「大曆」改為「大瀝」,「大瀝」之名便沿用至今。
鹽步得名於「鹽埠」。古時,政府曾在此地設立鹽務管理機構,讓此地成為食鹽交易的集散地。因為古代交通以水路為主,商人買賣大多在埠頭進行。於是,此地便被成為「鹽埠」。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鹽埠」改名為「鹽步」。
以前,黃岐是水網地帶,白沙河口水深灘闊,颳風下雨時常發生事故。商旅擔心事故,遂燒紙錢,以竹竿撐杏黃旗求平安。每當杏黃旗祭出,風雨驟止。久而久之,黃竹旗成為了吉祥物,形成了地名。後來,「黃竹旗」改為「黃竹岐」,後又簡化為「黃岐」。
2005年1月南海區劃調整後,原鹽步、黃岐、大瀝街道辦合併成大瀝鎮。到了2013年,又一次新的區劃調整後,大瀝的地圖便成了如今的模樣。
有人說,大瀝的地圖很像一隻活潑的玉兔。
正如「脫兔」般的敏捷,新的大瀝鎮,
也迎來了發展提檔加速的新黃金期。
創業:實幹興鎮 凝聚「瀝」量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
大瀝人揚長避短,化害為利,
磨鍊出堅韌不拔的鬥爭意志。
經過千百載的辛勤勞動,
把僻處南荒的窪地灘涂,
墾闢成繁榮富庶的魚米之鄉,
更逐步建立起一個多元產業重鎮。
大瀝廣佛國際商貿城中心區。
壹
從農到商:逐步萌發的商業意識
早在宋代,大瀝的農業生產獲得進步,
此時,專業性商品農業開始應運而生,
逐漸突破封閉性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束縛,
走向社會化商品生產。
明代始,大瀝圩市的迅速發展,
標誌著商品經濟已相當發達。
大瀝先民有不少為珠璣遷民,向以農耕為主。其中,黃岐片區曾有「廣州西菜園」之稱,沙溪「五秀」(即茨菇、馬蹄、蓮藕、茭筍、菱角)更是聲名遠播。黃岐也是廣東十大花卉基地之一,享有「花木之鄉」美稱。
2002年為鹽步特產秋茄註冊「鹽步黃皮園秋茄」商標。鹽步有種植花卉的傳統,改革開放後花卉、盆景生產得到大力發展。為扶持花卉種植業,上世紀90年代成立鹽步花卉栽培實驗中心、建設鹽步鎮植物檢疫站、建立南方花卉網。
鹽步秋茄。
大瀝的商業,也因路而榮。
撥開千年浩瀚商業歷史,
毗鄰「千年商都」廣州,
地處「廣佛之心」的大瀝,
「商」是其發展的根與魂。
從西漢起,大瀝便成為廣州城郊最大的商品集散區和分銷地;及至明朝, 「大瀝圩」是載入《永樂大典》。明清時期,憑藉臨近廣州「十三行」以及地處「省佛通衢」黃金節點,大瀝更是成為中國海外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將貿易做到了全世界。這種商貿傳統在500年後,也在廣佛路締造出商貿傳奇。
廣佛路。
千年的商貿基因,給大瀝人留下
崇商重商、務實開放、重視市場規律的傳統。
貳
實幹興鎮:出身草根卻有廣闊視野
農業商品性生產的形成和進步,
也大大促進了工業的發展。
明清時期,廣東的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毗鄰廣州的大瀝,
手工業也因地緣和市場優勢而得到發展。
建國前,鹽步一片的工業就很發達。根據地方志記載,清末民初,白沙等「做藤八鄉」就有著工場近110家。建國後,先後在鹽步建廠的南海縣屬全民所有制(國有)的企業和縣屬集體企業就有數十家之多。
南海大瀝鹽步回龍沙溪《廣佛同城賽龍舟》。
歷史的商貿基因沿襲,
讓大瀝成為如今資本和市場的投資樂土。
出生草根,實業起家的瀝商,
也成為南海乃至廣東重要的營商力量。
興海、興奇、堅美、華昌、偉業、鳳鋁等一批當地龍頭企業的掌門人,也擎起在全球範圍內參與市場競爭的大旗。
大瀝有色金屬群樓。
叄
聲名遠播:黃金走廊的四張「金名片」
大瀝人最擅長的就是把握機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藉助改革開放的春風,
大瀝成為名副其實的「廣佛黃金走廊」,
並摘下四張產業「金名片」:
「中國鋁材名鎮」
「中國有色金屬名鎮」
「中國內衣名鎮」
「中國商貿名鎮」
如今,「廣佛黃金走廊」上仍匯聚超38個專業市場,6萬戶工商戶在此從事商品貿易,每年的成交額超過7000億元,其市場活躍度居廣東鎮級首位。
大瀝專業市場。
「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廣東,
廣東看南海,南海看大瀝」,
一句話道出了鋁產業「版圖」裡的「江湖地位」。
這裡沒有「同行如敵國」,
只有「抱團闖天下」,
孜孜不倦的轉型升級,
更衍生出嶄新的全鋁家居行業。
全球十座知名高層建築裡,就有五座選用大瀝鋁型材,可以說,世界上有鋁型材的地方,就有「大瀝製造」。
堅美鋁材。
1979年,一家名叫「麗施」的工廠,
開啟了中國內衣行業的「鹽步時代」
如今,
鹽步內衣產業擁有超過300個自主品牌,
全國15個內衣消費主導品牌,
鹽步拿下「半壁江山」。
大瀝開創內衣模特大賽先河,開啟產業集群創新之路。小小內衣,卻「織」出了專屬大瀝的美麗產業傳奇。
鹽步內衣。
人人都說,
在大瀝「插根扁擔都能長出一片森林」。
「森林」成長起來了,標杆也逐步建立。
全國首創的大瀝商貿、鹽步內衣、
華南鋁價、全鋁家居、淡水魚等行業指數,
成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在大瀝,就連鳳池等小村莊,也能辦起高大上的行業展會。未來,一座以「國際」命名的會展中心,也將在這裡誕生。
南海國際會展中心效果圖。
肆
創新求變:碰撞出全新產業生態鏈
嗅覺敏銳的大瀝,
從沒有停下創新求變的腳步。
在「無電不商」的網際網路經濟時代,
以大瀝為代表的傳統商貿重鎮迎來了挑戰。
天貓佛山服務站、眾鋁聯……
越來越多的「雲瀝量」匯聚,
成為大瀝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通過打造「產業+網際網路+大數據」的商業模式,大瀝開啟傳統製造業與網際網路連接的有效嘗試,努力朝著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的目標奮進。
網紅工廠大賽。網紅到奧麗儂參加直播活動。
當下,這裡正積極搶佔行業發展的新風口。
加速傳統製造業的動能轉換,
積極創建智慧安全小鎮,
大瀝正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如今,大瀝瞄準了安全產業這個萬億產值新藍海。依託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的契機及自身傳統優勢產業基礎,大瀝已布局了一批與安全產業相關的載體,如太平安全智造產業園、大鎮瀚星科學園等。
民旺·瀚星科學園。
創意:人文薈萃 多點發「瀝」
悠長的歷史發展,
讓大瀝積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也創造了燦爛的精神文明。
壹
名人輩出:「百科全書」學者誕生於此
大瀝人歷代累計考取
舉人、貢生、大學士的有20多人。
當中包括了被選任
尚書以上大官的有宋代丞相葉順,
名人有首志瑤區風物《赤雅》的作者鄺露,
最廣為人知的「中國照相機之父」鄒伯奇。
鄒伯奇,字一鶚,又字特夫、徵君。1819年生於大瀝泌衝的他,是中國近代一個百科全書式學者。梁啓超在總結中國近300年學術史時,對鄒伯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鄒伯奇足可稱「豪傑之士」。
「中國照相機之父」鄒伯奇。
貳
百花齊放:以傳統文化驚豔世界目光
龍舟為線,牽起廣佛情誼
587歲鹽步老龍沉睡於此,
每年與「契仔」的相聚成為傳頌佳話。
每年端午節期間,在古老的蟾溪河和寬闊的珠江之上,超過580年歷史的鹽步老龍,總會拖著長長白須遊弋碧波之上,在眾多龍船中特別引人注目。如今,大瀝正打造佛山「百裡芳華·鹽步老龍禮俗文化精神」示範片區。
2018年,鹽步老龍探「契仔」,泮塘父老長輩為「契爺」簪花掛紅。
獅藝為鏡,展現獨特魅力
黃飛鴻醒獅名揚海外,
幾度登上央視舞臺展現南方小鎮的「真功夫」。
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大瀝醒獅曾三度登上央視春晚的舞臺。2019年,大瀝應邀派出40頭醒獅前往北京,參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
群獅《群獅獻瑞賀新春》。
還有藤編、生菜會、獅子會、龍母誕……
大瀝的23項非遺文化,驚豔了世人。
「龍母誕」是嶺南的傳統民俗活動,已經延續上千年。發展至今,該活動已成為黃岐的重磅民俗盛事,同時也是黃岐人維繫鄉情的精神紐帶。
大瀝黃岐龍母誕,「五龍太子「朝廟賀誕。
叄
文化傳承:守護那份不忘初心的情懷
大瀝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沃土。
這裡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在南海縣農村發展的
第一批黨員、第一個黨小組和第一個農民協會。
在大瀝戰鬥中,104位英雄光榮犧牲。
深厚的紅色文化,已然根植於大瀝人的心中,
造就了那份愛國愛黨的情懷,
以及不畏艱難的勇氣。
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經過重新裝修升級後於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這是南海區第一個以紅色革命歷史為主題的展廳,未來將打造成為展示南海區紅色革命歷史的文化新地標,以及南海區愛國主義教育的新陣地。
在大瀝革命歷史展覽廳,少先隊員代表學習大瀝革命烈士歷史。
光影為媒,勾畫文化之魂。
這裡誕生了中國照相機之父鄒伯奇,
成就了大瀝「中國攝影之鄉」的美譽。
自2011年起,大瀝依託伯奇文化資源,舉辦伯奇杯全國創意攝影大展,成為全國六大攝影品牌評選活動之一,也是大瀝近年著力打造的文化品牌之一。
2018年伯奇杯啟動儀式。
肆
文明實踐:用文化寶藏滋養城市精神
數百年來,河水養護著龍舟的肌理,
而龍舟活動折射的
那股誠實謙恭、和諧共處的精神,
則滋養著大瀝人的心靈。
這裡,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淳樸。
目前,大瀝的鳳池、太平、鹽步、白沙已成功創建為佛山市美麗文明村居。全鎮還建成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4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以及建成5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色公園。
大瀝鳳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花海留下了人們倩影,花蔓點綴著屋前屋後。
一路一品種,一季一花色,花香進萬家。
一場「以花美城,以花育人」的行動,
這些年正在大瀝廣泛鋪開,
用花滿瀝城裝扮城市容顏。
大瀝提出要打造「花滿瀝城」的城市品牌,除了在新建、擴建道路沿線大規模、連片種植特色花卉外,還通過小手牽大手倡導全民參與美化家園,培育感恩生活、回報親恩的美德。
大瀝鎮鹽步城區道路兩旁,花開正豔。
大瀝桂和路奇槎路口人行天橋上簕杜鵑在夕陽中越發豔麗。
伍
基層善治:多層網絡築起溫暖家園
大瀝,善於引入先進模式並加以創新。
2012年,首批5個社區街坊會成立,
讓大瀝成為了國內首個
引入「街坊會」社區自助模式的鎮街。
如今,「七一空間」「新南海人夢家圓」「龍湖學苑」「新大瀝人共融·家」……一系列的綜合服務體的落地,以及在社工、志願者的不斷努力,讓大瀝不同的群體都在這裡互助共融,安居樂業。
七一空間。
從搭建鎮級層面的黨校等載體,
到「暖心工作室」遍地開花,
大瀝正在編織一張多層次的網絡
讓「行在身邊,暖在心中」
成為最真誠而實在的承諾,
以黨建引領,築起幸福之城。
大瀝11000多名黨員積極投身「暖心工程」。掛圖作戰、履職檔案等創新舉措,也激發了全鎮黨員幹部的擔當作為。
圍繞「黨委統籌領導、多元主體參與」,大瀝還通過「城市治理面對面」、「市民議事廳」、「巡城馬」等品牌活動,打出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組合拳。同時,大瀝各部門、社區自上而下、全員參與,圍繞「九大重點工程」和「四橫四縱」主幹道綜合整治任務,腳踏實地「幹」好創文工作,讓文明之風吹遍全鎮。
鳳池社區黨員志願者開展創建美麗文明村居宣傳活動。
創新:敢為人先 勇「瀝」潮頭
瞄準目標,精準發力。
大瀝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直走在前列。
即使面臨困難,也一樣迎頭奮戰,攻堅克難。
2020年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
大瀝眾多黨員幹部走上抗擊疫情一線,
用行動書寫著使命與擔當。
瀝商也各盡所能,參與到這場戰「疫」中:
他們或是加緊研發製造口罩機械,
或是迅速復工保障市場供應……
政府打出一套撐企「組合拳」,
用「惠企12條」等政策,
讓企業復工復產更加順利。
從1月下旬開始,一份份來自大瀝各界捐贈的愛心物資,匯聚成支持疫情防控的一股股暖流。這些「禮物」彌足珍貴,鼓舞著每一位戰「疫」者,也凝聚起大瀝人守護家園的硬核力量。
戰「疫」沒有放鬆,但大瀝的發展步伐也沒有停下。
在三舊改造、村級工業園升級改造中,
大瀝要承擔南海主力軍的作用。
因此,勇於在創新中謀求突破的大瀝,
也馬不停蹄地加速空間再造,
努力實現城鄉融合。
2020年,大瀝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的奮鬥姿態,吹響村級工業園進行升級改造「衝鋒號」。大瀝立下軍令狀、籤下決戰書、定下時間表,堅持「破立並舉」、注重真幹實幹,全力推動「一軸兩翼同發展,三城多園齊改造」。
這,就是大瀝,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
她商機無限,創新求變;
她花開四季;情暖處處。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
她向世界發出了「做生意,來大瀝」的邀約。
這樣的大瀝,是無數人追夢的家園,
也正等你來挖掘這裡每一面的獨特美好!
來源:大瀝鎮宣傳文體旅遊辦、珠江時報
原標題:《這,就是大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