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存在一部世界和平史,那麼,當代中國和平的歷史方位在哪裡?

2020-12-16 中國財富網官方

習近平同志說:「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必須精心維護。」這一論述形象化地揭示了和平的本質。的確,長久以來,與轟轟烈烈的戰爭相比,人類追求和平的道路一直隱而不彰。直到20世紀中葉之後,追求和平、締造和平、促進和平、維護和平才成為引領世界和人類進步的時代潮流,而這一歷史性轉折的實現,又與中國有關和平的理論與實踐活動密切相關。中國的和平離不開世界,世界的和平離不開中國。那麼,如何從世界的、歷史的宏大坐標體系中看待當代中國的和平呢?

中國自古以來始終是世界上的重要一極,要研究當代中國的和平問題,必須找準它在世界和平史上的方位經緯。本著宜粗不宜細的原則,並借鑑有關的權威研究成果,可以大致按時間線索將人類和平的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一、古代以「徵服-同化」方式實現和平的階段;二、近現代以締結條約形式實現「均勢-霸權」和平的階段;三、當代以和平力量積極維護和努力締造持久和平的階段。

以「徵服-同化」方式實現和平

古代世界的和平就是一個又一個帝國通過徵服實現和平、通過同化延續和平,直到新的帝國崛起開始另一輪次循環的過程。「徵服-同化」主導人類和平的結果是產生了帝國的統治方式,即以集權的專制方式壓制可能產生的反抗,維持和平的局面。最初的帝國始於大河文明。由於農業生產與防禦遊牧民族入侵的需要,中央集權式專制政體以王權、神權或者王權與神權相結合的方式出現了。這樣的統治方式直到20世紀為止均佔世界史的中心地位。對古代世界的和平影響最大的是西方史學家所謂的「蠻族入侵」導致的徵服與同化。雖然古代世界人類的各個文明還處於相對孤立的狀態,但蠻族入侵卻達到了那個時代最大的全球化水平。早在公元前2000-1000年,乘坐馬拉的戰車、使用青銅或鐵製武器的蠻族不斷入侵,推動了由氏族、邦國組成的人類原始社會解體並過渡到奴隸社會。公元3-6世紀,不斷的蠻族入侵又推動人類進入封建社會。公元9-10世紀又發生了連續不斷的蠻族入侵。歐洲在此過程中建立了查理曼帝國;中國則是五代十國的混亂,直到建立宋朝;而在中東,新興的伊斯蘭趁勢擴展疆域,在廣袤的古代文明地區建立了穆斯林的統治。到11世紀,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又橫掃歐亞,建立了空前絕後的龐大帝國。因此,蠻族既是古代世界威脅和平的主要因素,又是重建和平的重要力量。

以和約形式締結「均勢-霸權」

以和約形式締結「均勢-霸權」和平的標誌性歷史事件是歐洲列強在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時籤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被公認為歐洲近代史的重要開端,主權國家從此成為歷史舞臺的主角。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不但確立了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近現代基本國際關係準則,而且初創了歐洲均勢的局面,並使通過締結和約實現和平的方式直到今天仍然被世界各國普遍遵行。

以「徵服-同化」方式實現的和平和以和約形式締結的「均勢-霸權」和平最大的區別之處在於,前者建立在對人類共同體消滅的基礎上,尤其是對政治共同體的消滅;而後者一般會保留這種政治共同體,取而代之以政治、經濟、軍事、包括文化上的競爭,通過壓制與反抗的較量達到均勢的局面。因此,前者常常有和平之實,而無和平之名,其和平局面的形成依賴於徵服者軍事力量擴張的盡頭;而後者常常有和平之名,而無和平之實,被人們譏諷為「刺刀下的和平」。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籤訂後,各個歐洲國家力量此消彼長的結果,使得利益均沾的均勢局面越來越向霸權主導的局面傾斜。法國逐漸成為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並在拿破崙時代達到頂峰。拿破崙戰敗後,歐洲於1815年籤訂維也納和約,確定了取代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維也納體系,其實質就是建立了由列強保持均勢的強國俱樂部,由強國靠霸權維持和平並對弱國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以和約形式締結的「均勢-霸權」和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遭到最嚴重的失敗。慘絕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證明了無論均勢還是霸權在赤裸裸的軍事野心面前都不能成為和平的保障。一戰後籤訂的凡爾賽和約被後來的歷史證明是完全失敗的和約,除了使英國、法國的霸權受益外,作為戰勝國的美國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並且另外組織華盛頓會議以取而代之;同樣作為戰勝國,中國卻蒙受恥辱,同樣拒絕了籤字,後來釀成五四運動,開啟了中國現代史的大門;作為戰勝國的一方,沙皇俄國由於被蘇維埃俄國取代,雖然付出了極為慘重的傷亡,但居然被排除到了巴黎和會之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世界自由與正義的力量結成反法西斯同盟,通過艱苦卓絕的戰鬥,在付出無數犧牲的基礎上,才使人類開始嘗試建立新的和平方式,即以和平力量積極維護和締造和平的新階段。

需要注意的是,直到今天,建立在和約基礎上的「均勢-霸權」和平仍然客觀存在,並且是當代國際關係的重要基礎。這是因為,第一,均勢具有某種超越意識形態的客觀性,國際上的各種力量,無論其正義與否,當它們組成國際關係的複雜體系時都會出現力量的角逐,此時,出現某種均勢,是產生和平的前提條件;第二,在現實的國際關係體系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這既延續了數千年帝國統治的傳統,又因時代變化有新的表現方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人類實現持久和平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而中國在近現代史上與列強籤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雖然也屬於實現和平的和約,但並非中國與列強達成了均勢,而是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的均勢。對中國而言,起主導作用的絕不是均勢,而只有霸權。

那麼,為什麼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當參戰的另一方結成反法西斯同盟,人類開始進入以和平力量積極維護與締造持久和平的新時代呢?這是因為,一方面,人類追求和平的共同夢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逐漸匯合成維護和平的普遍共識;另一方面,人們對戰爭的反思較之以往更加深刻而徹底。過去,軍事手段除了用於維護和擴展國家核心利益外,還常常作為尚武精神的表現方式,與榮譽、崇高、偉大等精神因素連在一起。人們認為,戰爭是一種光榮,而不是恥辱和罪行。但世界大戰的浩劫告訴人類,主動發動戰爭越來越成為冒險之舉。除非戰敗國被徹底制服,否則即使戰爭獲得了勝利,和平的局面也很難長久保持。國家繁榮強盛不能依賴於徵服,反而在和平時期集中精力進行生產建設才有可能使國力超越其他國家。

以和平力量締造和平

維護和平與反對戰爭的力量交匯融合,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和平力量,促使人類歷史上戰爭與和平的博弈第一次全球性地向和平的一方傾斜。和平力量的興起首先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為標誌,正義的力量聯合起來反對不正義的、邪惡的法西斯勢力,並在取得勝利之後創建了凝聚正義力量共識的聯合國,形成了迄今發揮著維護世界和平重要作用的聯合國憲章。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是和平力量出現的另一個重要標誌。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使人類社會的權力制衡關係第一次從強與弱的極端對比中出現了第三種力量,有力地平衡了帝國主義國家對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壓倒性優勢,使原本肆意妄為的霸權主義勢力受到有力制約。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相呼應的,是發達國家內部和平反戰力量的普遍興起。發達國家內部的和平反戰力量對發達國家的內政外交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大大減少了發達國家發動戰爭的頻度與烈度。最後,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從上世紀4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民族國家獨立的浪潮,廣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形成了第三世界國家陣營。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獨立後,雖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常常仍然受到原宗主國的制約,但它們的獨立本身就是對徵服與霸權的反抗,使和平力量有了更加深厚的國際基礎。

中國既屬於社會主義陣營,又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礎上經歷浴血奮戰獲得自由獨立的第三世界國家。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第三領土大國、唯一一個文明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古國,中國在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毛澤東就提出了全世界「和平民主力量」聯合的思想。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就深刻地指出,「沒有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像今天一樣,戰爭是接近於永久和平的。」因為「人類一經消滅了資本主義,便到達永久和平的時代,那時候便再也不要戰爭了。」1964年1月,毛澤東呼籲:「社會主義陣營各國人民要聯合起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國人民要聯合起來,全世界各大洲的人民要聯合起來,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要聯合起來,所有受到美國侵略、控制、幹涉和欺負的國家要聯合起來,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保衛世界和平。」曾經見到毛澤東的外賓表示,「中國作為世界的大國而出現,使和平得救了。」幾十年來的歷史證明,中國正以自身的建設與發展實踐著中國共產黨的這一莊嚴承諾。中國既以自身的發展促進世界和平,又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自身的發展。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認同和尊重。在世界和平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中國已經成為維護世界持久和平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本文選摘自《當代中國和平理論》,新華出版社出版)

《當代中國和平理論》

張 釗 著

ISBN: 978-7-5166-1745-8

定價:36.00元

新華出版社 2015年6月出版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凝聚了中國人民在屈辱中奮起抗爭,爭取「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不懈探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在這個偉大的「中國夢」中,和平問題具有基礎性、前提性、理論性、實踐性等多重重要意義疊合的性質。只有深入了解當代中國和平理論,世界和中國人民才能更好地理解當代中國的現狀,更好地把握中國未來的發展走向。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準確把握歷史方位的新變化
    歷史方位的變化,要求我們黨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依據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發展目標、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和黨的執政方式、領導方式等重大問題上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以科學的理論、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法領導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當代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動,當今中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當前我們黨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所肩負的使命任務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 「三個前所未有」:當代中國歷史方位的科學論斷
    如何在歷史的關鍵點上抓住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再現中華民族的歷史輝煌,需要對當前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有清醒理性的認識、清晰準確的定位、審慎樂觀的態度。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依據,針對當前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明確提出了「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的「三個前所未有」科學論斷,在空間與時間、世界與歷史的坐標上標示出當代中國在世界發展大勢與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歷史方位,科學回答了我們處於什麼環境、站在什麼方位、面臨什麼挑戰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 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擔當
    「和平與發展」仍是世界歷史主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這是黨的十九大對世界形勢作出的重要判斷。當今國際局勢的「大動蕩」「大調整」並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和平與發展」這一世界歷史主題。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和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愈發堅定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的追求和嚮往,21世紀的全球性挑戰和危機表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而獨善其身。
  • 《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進龍華,在革命聖地祈願世界和平
    央廣網上海8月1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江聖勱)「軍人的存在不是為了作戰,而是為了和平。」本次展覽即IPBP2019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巡展,主題為「和平與城市」,通過全球通行的視覺媒介——海報,跨越了國家民族和文化的障礙,以多元的圖文喚醒歷史的記憶,在歷史現在和未來之間鋪設橋梁。此次展覽共徵集到5432件有效作品,作者來自中國、美國、韓國、 波蘭、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評委遴選出優秀作品183件,獲獎作品13件。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原標題: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   ●當代中國與歷史中國有著內在連續性。要把握中國社會發展方向,必須重視中國歷史。歷史規律存在於歷史過程之中,而不是存在於歷史過程之外。   ●在歷史、當代、未來相互銜接的歷史之流中,我們的立足點應該放在哪裡?當然是立足當代,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問題從來就存在於現實之中,問題解決的方案也存在於現實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 馬雯倩:做和平使者新生代 為世界注入正能量
    (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馬雯倩:做和平使者新生代 為世界注入正能量中新網南京12月6日電 題:(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馬雯倩:做和平使者新生代 為世界注入正能量
  • 【每日一習話】和平是需要爭取的 和平是需要維護的
    習近平: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建國七十餘載,中國發生翻天巨變,既因全國民眾勠力齊心、攻堅克難,鑄就今日大國風範;也因國內國際社會相對和平穩定態勢,迎來歷史機遇期。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和平是一個地區、民族和國家穩定與繁榮的重要基石。銘記歷史不是銘記仇恨,也不是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求同存異,共謀發展。
  • ...海洋治理——中國「海洋強國」的國家目標及其對未來世界和平的...
    從全球治理(全球海洋治理)和世界和平(全球海洋和平)之間的關係,以及中國如何通過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而走向世界海洋和平的認識出發,中國已經是世界海洋和平的一個重要國家行動者,事實上已經在推進海洋領域新的國際協和。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下,中國提出的「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對於全球海洋治理和世界海洋和平具有充分的國際規則和國際規範的意義。
  • 發展和平論 :「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和平的含義
    發展和平論「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和平的含義(國防大學國際防務學院院長徐輝)冷戰結束後,美國在歡呼 「歷史的終結」之餘,很快便提出「民主和平論」,並帶領盟友在全球大力推廣「美式民主」,為此不惜發動多次大規模戰爭,實施一百餘次對外軍事幹涉。
  • 「每日一習話」和平是需要爭取的 和平是需要維護的
    本文轉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習近平: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建國七十餘載,中國發生翻天巨變,既因全國民眾勠力齊心、攻堅克難,鑄就今日大國風範;也因國內國際社會相對和平穩定態勢,迎來歷史機遇期。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和平是一個地區、民族和國家穩定與繁榮的重要基石。 銘記歷史不是銘記仇恨,也不是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求同存異,共謀發展。
  • 【每日一習話】和平是需要爭取的 和平是需要維護的_國內新聞_新聞...
    習近平: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這段話出自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今天(13日)是我國第七個國家公祭日。
  • ...南大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新視角、新機制,為世界和平之林埋下...
    ▲左下為劉成教授,正在參加雲端會議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徐春暉喻婷童棹凡)「歷史的記憶、歷史的教育,應該與和平的教育、和平的未來相聯繫。」北京時間12月12日,在「南京——從世界殘墟城市到國際和平城市」雲端國際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南京大學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教授作《和平學視閾下世界和平的機制與展望》報告,從戰爭的文化原因、區域合作的機制、戰爭禁忌、創建國際和平城市四部分展望和平。回顧戰爭史,劉成認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模式,是戰爭和暴力出現的最重要原因。
  • 和平精英
    純CG製作的賽事宣傳片,運用大量的蒙太奇剪輯將兩個平行世界演繹在一起。另一部出徵宣傳片則在西安古城內實景拍攝,伴隨著澎湃激昂的鼓樂,和平精英PEL戰隊們正鳴鼓出徵。 西安,一座冉冉升起的新電競之都 勝利的榮譽跨越宏遠歷史,從古至今,一如既往地傳承著。一部一分鐘半的宣傳片,帶給我們的是場傳統文化美學和現代電競交織的聽視覺盛宴。 無論是貫穿全場的傳統秦腔與現代配樂的融合,還是閃回的秦鼎器和比賽獎盃。這部和平精英PEL 2020 S3賽事宣傳片裡的細節,處處展示著西安元素和現代電競的無縫銜接,過去的西安歷史文化得以保留髮揚,而現代的泛娛樂產業也在與之交合,蓬勃生長。
  • 讓和平薪火代代相傳
    全國各地廣泛開展紀念活動,緬懷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左傳》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2014年,通過立法確立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祭祀哀悼活動由地方上升到國家層面。
  • 世界和平女神簡介
    二、希臘神話和平女神:厄瑞涅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古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發源地之一,也是西方歷史的開源。古希臘人在:哲學、歷史、建築、科學、文學、戲劇、雕塑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是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當說到西方神話,最先想到的當然就是古希臘神話。
  • 當代中國史研究的理論範疇與方法論
    中國歷史教學中的中國近現代史,在過去很長時間裡是把現代史上限定在1919年,下限延伸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如果說這種界定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在新中國成立已經10年、20年、30年之後仍然這樣界定,問題就大了。因為,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學說,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標誌是社會形態的演化。
  • 國家公祭日︱南大歷史系教授劉成:創建和平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記憶...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兼和平學中心主任劉成,接受新江蘇•中國江蘇網、「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專訪,就「和平學」與南京的實踐進行了深入探討。劉成主修世界史,是英國史專家,為何會成為中國和平學的開拓者與引領者?時間還要回到18年前。「考文垂大學建立了一個和平學中心,想找中國的一所大學來合作。
  • 今天是國際和平日,世界和平,人民安定!對此,你想說什麼?
    2001年9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自2002年起,國際和平日為9月21日。決議中提到:「宣布此後,國際和平日應成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並邀請所有國家和人民在這一天停止敵對行動。18年過去了,世界和平嗎?
  • 和平解放西藏有秘密?——還「十七條協議」附件歷史真相
    資料圖片西藏和平解放。資料圖片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在北京正式籤訂,西藏實現和平解放。協議傳承歷史,鮮明宣示西藏地方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協議變革歷史,明確規定了西藏和平解放後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奠定了當代西藏人權的政治與法制基礎,並將西藏地方與祖國的關係推進到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 漫評:歷史照進現實 和平築夢未來
    「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回望歷史,走進現實,讓我們再次「以國之名」,悼念死難同胞,捍衛歷史記憶,祈願世界和平。歷史,照亮新時代中國奮進前行路。歷史,是人類記憶的年輪,連接著昨天和今天,定義著過去和現在。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殺害中國軍民30萬人,慘絕人寰,這段歷史承載無數中華兒女悲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