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筆者(老同事說事)分析了在弗格森經典的4-4-2陣型中,貝克漢姆不是前腰而擔任邊前衛的原因。有的球迷就問:以遠射為主的「生薑頭」斯科爾斯為什麼是前腰。北京時間6月25日凌晨,斯科爾斯自己就在skysports的節目中,講解了師傅的這種戰術:任何一種冠軍球隊的戰術實際上都有缺點。克洛普現在執教的利物在中場創造力方面很有限,碰到擺大巴的弱隊就會經常攻不進去。這也是紅軍提前放棄了前鋒維爾納,想引進一位創造力強大中場球員的原因。瓜迪奧拉的曼城也是冠軍球隊,不過他們太強調控球,面對高強度的中場壓迫容易後防線出問題。
所以在斯科爾斯闡述的戰術觀點中,瓜迪奧拉與克洛普的壓迫體系,來源於弗格森的442陣型。這三位名帥的體系中,進攻的發起點都是後腰,但缺點也是在防守型中場這個位置上。當然老爵爺是兩位後輩的「祖宗」,在老爺子442陣型中的菱形中場,後腰基恩需要具備強大的覆蓋面,這並不等於前腰斯科爾斯就可以局限於自己的區域了,因為「生薑頭」需要負責搶斷和攔截能力。之前筆者(老同事說事)分析過,弗格森對於邊路和中路的屬性與普通戰術體系正好相反,左右兩個邊(貝克漢姆和吉格斯)在爵爺旗下需要創造力,而中路反而需要速度。
其實在經典的菱形中場體系中,前腰和後腰的特點也相對於傳統體系而言掉了個——後腰需要調度和轉移球能力等進攻球員具備的能力,前腰則需要攔截等防守型中場才具備的特質。都說「後腰發起進攻」是瓜迪奧拉從克魯伊夫那邊傳承下來的戰術變體,然而這種方式早在曼聯98~99的三冠王賽季就已經產生了,所以說老爵爺的442陣型是瓜帥壓迫體系的起源,只不過加泰隆尼亞人靠的是前場壓迫,而老爵爺是兩翼齊飛下的壓迫點。瓜迪奧拉的壓迫是前後的,說白了還是平面戰術,所以比較簡單找到起源點,就是老爵爺經典的442陣型。然而克洛普是高位壓迫,這是立體戰術,是不是還是起源於弗格森?
在「生薑頭」看來,渣叔來到了利物浦後,他的戰術變化挺大,高位壓迫也是他執教紅軍時期才研製出來的。之前克洛普執教多特蒙德的時候,用的是「瘋跑流」,也就是11個人通過跑動距離跑出14~15人的感覺,這就是平面上的全場壓迫。但這種戰術的缺點就是——太過消耗球員的健康,當時羅伊斯格策等黃黑軍團的球員,日後也在黃金年齡頻頻受到傷病的困擾,與渣叔執教時期跑動太多強度太大有一定關係。來到了利物浦後,由於英超的比賽更加頻繁,克洛普改進了自己的戰術,參考了弗格森的定點壓迫。不過當瓜迪奧拉在用平面壓迫的時候,顯然讓紅軍的戰術立體起來才是出路。
在基恩的巔峰期,老爵爺長期使用442菱形中場。當基恩受傷或者處於下滑期的時候,老爵爺就用平行站位(如下圖所示)。在那場著名的歐冠決賽中,巴特和貝克漢姆搭檔的雙核心戰術,分擔掉了基恩的攔截和組織任務,這是老爵爺戰術方面的彈性。從這方面來看,不管是瓜迪奧拉還是克洛普在戰術方面的彈性,也是來源於老爵爺的理念。當然戰術彈性也是前後或者立體壓迫的一種延續。即使強如基恩這樣的攔截型中場,單後腰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這就是瓜帥渣叔在弗格森的442陣型中,做出的戰術改進。
瓜迪奧拉的經典模式就是用「哈白布」有點像鐵三角,但又不是三中場的模式穩固了後腰的漏洞,這是起源於老爵爺陣型的改進之處。當年弗格森安排一個中衛頻繁上搶,一定程度上彌補基恩防守面積不夠大弧頂空缺,畢竟單後腰的活動面積始終是個問題。可是,中後衛的上搶又會造成門將與後衛之間的空檔,這就非常危險了,可能直接造成失球。所以在弗格森的黃金年代,曼聯多場比賽都是逆轉取勝。邊後衛的補位通常很難做到位,這一點就被克洛普現階段的體系彌補了——保持好門將與中後衛之間的距離,讓對手很好找到後方的空檔。
在弗格森442體系中,兩個邊後衛的優勢之處真噶紅相反。左邊路的埃爾文逆足水平出色,傳球精準有點像卡洛斯,卻很少下底傳中,是個非典型的英倫後衛。另一邊就是大家熟悉的「大嘴巴」內維爾,雖然他擔任解說員時期說話不靠譜,不過他以前在球場上真的很靠譜,下底傳中是大內的拿手好戲。這就是現在瓜迪奧拉與克洛普複製的模式,利物浦和曼城為了保證進攻時防守端的穩定,我們從來不會看到他們邊後衛同時插上,當一方插上助攻的時候,另一方肯定回撤防守,變成一個近似的三中衛富有彈性的體系。所以說現在英超兩大頂級主帥的壓迫陣型,起源於老爵爺的442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