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球氣候現狀總體檢 地球持續發燒不退

2021-01-08 電車之家網

全球暖化已經不是新聞,溫度上升2攝氏度的嚴重性也不讓人陌生,但你知道目前的氣候狀況究竟是如何嗎?美國國家氣象學會期刊(BulletinoftheAmericanMeteorologicalSociety)今年7月17日發布最新「2013氣候現狀」(StateoftheClimatein2013)報告,發現2013年不僅在全球氣溫史上躋身最炎熱的6年之列,溫室氣體濃度、海平面高度、冰雪消融的程度也都名列前茅,屢創新高。種種科學數據,除了證實地球正在不斷升溫、人類面臨的挑戰將越來越艱鉅之外,也提醒臺灣政府和民眾要具備宏觀的氣候視野,才能掌握臺灣現今與未來的氣候動態。

氣候現狀報告是由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簡稱NOAA)旗下的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ationalClimaticDataCenter)科學家領軍,今年已邁入第24年,並由全球57個國家共425科學家共同加入撰寫。和同為今年發布的美國國家氣候評估報告以及第五份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報告(IPCCAR5)不同,氣候現狀報告不談排放情境、未來預測和調適策略,而是匯整大氣、陸地、海洋和冰雪的最新科學觀測研究,呈現出每年度客觀的全球物質環境現狀,提供科學界與社會大眾一幅清晰的當今氣候面貌。去年的氣候現狀報告是過去12個月美國氣象學會所有期刊中的下載次數榜首,重要性和影響力可見一斑。

400ppm的未來不是夢

首先,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碳等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在2013年持續快速增加。二氧化碳平均濃度較2012年上升2.8個ppm,達到395.3ppm。其中,夏威儀測站還曾在五月首次測得超過400ppm。根據冰核證據,在二十世紀初之前的80萬年,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從未超過300ppm。就連1958年時,夏威儀測站也僅測得315ppm。當時每年增加速率僅有0.7ppm,而現已增為四倍。由此可見,近半世紀以來,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的成長量和速度都相當驚人,科學家預期將在幾年內正式衝破400ppm大關。

報告亦指出,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大約是自然吸收能力的兩倍,因此就算人為排碳量的增加速率減緩,依然會超過自然的吸存量,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淨量持續不降反升。據估計,地球表面每平方公尺的「超額」二氧化碳會額外吸收1.88瓦的能量,全球每日便多吸收230億兆瓦,相當於2013年全美整年的發電量!

沒有最熱,只有更熱

溫室氣體濃度節節上升,全球氣溫也同步提高。四個全球獨立研究資料組顯示,2013年平均氣溫名列134年來最高溫的二到六名。南半球的澳洲遭逢史上最炎熱的一年,阿根廷(史上第二熱)和紐西蘭(史上第三熱)也不惶多讓。由於海洋在地球氣候系統中扮演重要的穩定功能,地球大部分過量的熱能都被吸存在上層海水(0-700m)之中,使得海水表面溫度也隨之上升。紀錄顯示,2013年海水表面溫度名列史上前10,上層海洋熱含量(upperoceanheatcontent)更攀上歷史新高。

▲2013年地表溫度與1981-2010氣溫平均值的差異比較圖。(圖片來源:2013StateoftheClimate:Earth’sSurfaceTemperature)

一般而言,海水溫度升高會使海水體積變大,導致海平面上升。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海平面即已不斷上升,2013年全球海平面平均高度更創下20年來新高紀錄,較1993-2010年的平均水準高出38毫米。另外,因為冰川消融、海水溫度上升與近20年來太平洋年代際震蕩(PacificDecadalOscillation,系一種太平洋氣候發生變化之自然現象,變換周期約20~30年)處於負相位之故,近幾十年來海平面上升有加速的現象。目前上升速率約為每年3.2毫米。

溫度上升的衝擊,在北極也顯而易見。觀測數據顯示,北極地區經歷自20世紀初以來第7高溫的一年,阿拉斯加部分地區20公尺深的永凍層(permafrost)也測得史上最高溫紀錄。北極海冰面積則是自1979年第6低,而最低的7個紀錄皆發生在過去7年。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海冰表面積縮減不多,但冰層年齡與厚度也不如以往。2012年北極海冰面積曾降至歷史新低,2013年雖然較為回升,但薄薄的一年冰(one-yearice)佔了78%之多,是否能夠撐到下一年,仍有待觀察。

另一方面,在北半球冰雪覆蓋地區,儘管因北極震蕩(ArcticOscillation)指數為負相位,使得三、四月的降雪量增多,達紀錄史上第13高,但過去十年,每逢晚春(冷季末期)雪量便會迅速驟減,消融速度甚至比模型預測得還要更快。例如歐亞大陸五月雪量陡降,冰雪面積最低比1981-2010平均值少了17%,深度也只剩平均值的52.1%。北美大陸雖然四月冰雪面積比平均值高出16%,但到了六月卻比平均值大幅降低34%。這也為「北極放大效應」提供了佐證(Arcticamplification,一種氣候反饋機制,使北極地區的增溫現象遠高於低緯度地區)。

南極和高山冰川也出現暖化跡象。儘管科學界對於南極海冰增加與全球暖化的關聯仍有辯論,但2013年南極海冰持續連二年出現史上新高,2013年9月最大值比1981-2010平均值多出5.2%。阿蒙森-斯科特南極測站(Amundsen-ScottSouthPolestation)也於年底測出了-47度C的溫度新高紀錄。另外,全球高山冰川量自1980年以來持續下降,依初步資料推斷,2013年也不例外。

夏季防臺,需放大尺度

極端氣候事件方面,2013年全球熱帶氣旋數量並未增加多少,但年底的超強颱風海燕(SuperTyphoonHaiyan)是紀錄史上最強的熱帶氣旋,不只造成400萬菲律賓人無家可歸,還創下登陸時最大風速(196英裡/每小時)及東亞最高暴潮(約6-9公尺)等驚人紀錄。海燕不尋常地形成於近赤道地區,與2012年另一超強颱風寶發(SuperTyphoonBopha)相同,也格外引人注意。除此之外,中日韓等三國皆於2013年領受了最炎熱的夏季,中國南方並發生造成損失高達77億美金的旱災,而中俄東北邊境地區也遭逢不尋常的夏季暴雨,造成100人喪命與數十億美元的損害。

▲2013東亞地區夏季氣溫與降水量相對於1981-2010每月平均值的變異情形。左側a、c兩圖表七、八月的氣溫變異,右側b、d則表降水變異。(圖片來源:MediaBriefingSlides頁17,原圖刊於完整報告頁199)

自2009年加入撰寫團隊的臺灣大學大氣系林依依教授,與兩位NOAA專家共同執筆「熱帶地區—熱帶氣旋熱潛能(4.TheTropics—e.Tropicalcycloneheatpotential)」一章,負責每年亞太地區、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颱風跟海洋熱含量的最新整理研究,也是全球氣候報告中難得一見的臺灣研究團隊。

「臺灣是一個很小的島,但颱風是大尺度的東西,」林依依提醒,如果要了解颱風對臺灣的影響,「不能只看來臺灣的颱風。」

例如,2008年橫掃緬甸的特強熱帶氣旋風暴納吉斯(VerySevereTropicalStormNargis),造成超過13萬人死亡,是非常嚴重的世界議題,但臺灣民眾似乎沒有太多的認知,只關注島內的天氣動態。但是,像海燕一樣的超強颱風並不會專跑菲律賓,也可能會過境臺灣。她建議臺灣民眾和相關單位要放大關注尺度,對整個西北太平洋的颱風有全盤的了解,才能掌握全球氣候變遷下,臺灣面臨的颱風挑戰。

相關焦點

  • 地球持續高燒一直不退 格陵蘭島97%冰蓋正融化
    近日,美國氣象學會發布《2012年氣候狀況》稱,2012年成為地球有氣象記錄以來十大最熱年份之一,北極海冰面積在當年9月萎縮至歷史最小規模。  越來越熱的地方  本周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研究所發布報告稱,去年全球氣溫之高,位列有記錄以來前10名。該所研究人員指出,這是一項驚人的發現,並認為「我們居住的地球正變成一個越來越熱的地方」。
  • 總統大選當日,美國「退群」!全球氣候治理,懸了?
    1、 美國「退群」引國際社會強烈不滿美國是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但川普在其任期內一直對氣候科學持懷疑態度,視全球氣候變化為一場「騙局」。此前,已有多國批評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是錯誤決定,勢必將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造成重大打擊。
  • 地球一直高燒不退,人類是主要原因,再不給「退燒藥」就遲了
    地球氣候如何變化?通過查閱資料,筆者發現自己的擔心純屬多餘。首先,古代人民有自己專屬的降溫方式,比如自製冰櫃,食用冰凍水果等,這些都能在古裝劇裡或者在介紹古代生活的影像資料裡看到。更重要的是,古代的氣溫並沒有如今那麼高,地球的氣溫並不是一直保持上升狀態,地球曾多次進入可怕的「冰河時期」。
  • 寶寶持續發燒不退是什麼原因?了解這些才能針對性解決
    寶寶發燒並不少見,但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是寶寶高燒不退或者持續發燒好多天。那麼,寶寶持續發燒不退是什麼原因?一起來了解一下。1.玫瑰疹一歲左右寶寶容易患玫瑰疹。寶寶患病後,通常會有39℃以上高燒,大約持續三四天,接著身上會起紅疹(此時會退燒)。
  • 【地理素養】全球氣候變化真正的原因真的是地球自轉麼?厄爾尼諾與...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3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氣候變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變化,也包括變率的變化。氣候變化一詞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使用中,是指氣候隨時間的任何變化,無論其原因是自然變化,還是人類活動的結果。這有別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的用法。
  • 數字地球日全球直播,2020年世界地球日50周年主題:氣候行動
    4月22日我們將迎來一年一度的地球日,而2020年4月22日地球日剛好是50周年,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行動。今年地球日,我們有兩個危機:一個是COVID-19冠狀病毒在全球的大流行。另一個是人類活動對氣候造成緩慢影響的災難。
  • 厄爾尼諾持續升級!日本破127年高溫紀錄,全球氣候大變形成?
    作者:文/虞子期2019年以來,全球氣候變化非常的明顯,要說熱不熱呢,其實很多朋友都已經明顯感覺到了,熱得「不要不要」的了,並且一出現晴天的時候,溫度迅速上升,動不動都是破紀錄的狀態,2019年在厄爾尼諾的推動之下,確實對全球氣溫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然這不能完全怪厄爾尼諾,因為厄爾尼諾也是循環的自然現象
  • 為什麼說全球氣候變暖是個世紀大騙局?!
    呵呵,各位可能不知道,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變量太多了,此事從來都充滿了爭議,科學界從未形成真正的共識;但在政治力量的推動下,竟然被塑造成了全球共識!再說,全球真的在變暖嗎?試想一下,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凍成狗的時候,還有人告訴你「全球變暖」,你會是什麼反應?哈哈哈,你一定會認為對方神經病,純屬胡說八道、睜眼瞎!實際上,川普的觀點,正是基於美國2012年以來持續的超級寒冬這一客觀事實!
  • 地球發燒,人類是最後的病毒
    25日,英國氣候學家湯姆·馬修斯發表文章稱,連年的全球極端高溫,讓人體正在接近熱量的極限,當溼球度達到35℃的時候,人體將失去調節自身溫度的能力,只能存活幾個小時!不知道正在看文章的你是不是和小編一樣,並不太明白網上給的這個解釋,但是你絕對明白,現在全球變暖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全球變暖,摩根史坦利科學家發布報告,在未來的50年中,極端高溫天氣將會使面臨感染傳染病風險的人增加10億!
  • 感冒發燒退了,咳嗽總不好怎麼辦?
    原創 米醫生 素問軒大家好,我是米醫生最近不管是門診上,還是線上,大人小兒咳嗽的又多了起來而且很多是感冒好了,或者燒退了,但咳嗽卻斷不了根,一直咳咳咳昨天還有個娃非常典型
  • 科學好故事|等到2100年,地球將變得有多熱?
    來源:新浪科技來源:Nature撰寫:傑夫·託爾夫森(Jeff Tollefson)翻譯:葉子最近的霸王級寒潮,和幾月前我們剛剛經歷過的炙熱高溫,在研究人員們看來都屬於氣候變化等因素引發的極端天氣現象。就像是發燒是身體在預警和調解自身,極端天氣也是地球在拉響警報,告訴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們:地球生病了。
  • 2020年是氣候「臨界點」?地球或進入類似1850年結束的小冰河時期
    氣候變化對我們來說已經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全球變暖的事實似乎已經是顯而易見了,無論是從溫室氣體的排放,還是冰川融化的數據,都給我們是一一指向出來了
  • 地球日的思考:氣候變化對全球沙漠造成了什麼影響?
    地球日的思考:氣候變化對全球沙漠造成了什麼影響?而隨著世界範圍內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性組織開始加入到這項活動中,到了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來自140多個國家的近兩億人參與了地球日活動,自此世界地球日也成為了全球性的環境保護活動,到今年已經是第50屆世界地球日了。
  • 澳洲大火煙霧飄散全球:氣候治理的公地悲劇
    來源:新京報澳洲大火煙霧飄散全球:氣候治理的公地悲劇視點一個國家的大火,需要全世界的人來消化,這與氣候變化所面臨的尷尬情形非常類似,警示我們氣候領域的「公地悲劇」持續四個多月的澳大利亞森林大火,已經造成至少26人死亡,數千所房屋被燒毀,澳大利亞的經濟增長可能因此減少0.4%,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在應對火災上的不力,引發了當地民眾的批評。
  • 黃河流域氣候及水資源變化現狀及預估
    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處於乾旱半乾旱區,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近年來氣候呈暖幹化是導致黃河流域徑流量明顯減少的原因之一。在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黃河流域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已成為我國水資源極其短缺的地區之一,並在未來 10—30 年內仍將繼續面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嚴峻挑戰。流域尺度的人類無序用水和氣候變化的共同作用會對黃河流域區域水循環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是否可以持續?
  • 地球咋了,1.5度氣候臨界點僅差0.25度,2021年更熱?
    作者:文/虞子期 2020年已經結束,全球的平均氣溫也出現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2020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居然又創下了新高,並且是與最熱的2016年相平了,這說明什麼問題,地球更加的熱了。
  • 氣候變化愈發緊迫,如何監管爭議「地球工程」?
    2014年發布的《第二次冰川編目》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82%的冰川處於退縮狀態,總面積縮小18%。為了更快速地控制和應對全球變暖,有人寄希望於更激進的幹預手段;但除了複雜氣候效應外,一些氣候幹預措施的實施還涉及農業、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跨國界影響,但目前國際社會針對此的監管幾乎空白。在全球,通過遮蓋冰川減緩其消融已有先例。
  • 【地理觀察】6種極端氣候或襲擊全球,200名科學家聯合預警:地球或將崩潰
    但是,這些其實都不是地球面臨的最嚴重的危機,這些只能算是偶然發生的事件,真正的地球危機,是地球的氣候問題。就在上周,全球有200名科學家聯合發布了一項長達50頁的報告,警告人類地球的6種極端氣候或襲擊全球,地球或將崩潰。自從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地球的氣候危機就逐漸開始顯現。
  •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現狀》演講
    在我們進入這個最不尋常年份的最後一月時,我們以這種異乎尋常的方式在此相遇。我們面臨著一場毀滅性的全球疫情大流行,全球氣候變暖達到了新的高峰,生態退化跌至新的低點,實現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發展全球目標的努力遭遇新的挫折。總而言之,我們的星球出現了故障。
  • 地球遭遇140年來最熱6月,都是氣候變化惹的禍
    140年來最熱的6月NOAA的數據稱,2019年6月,陸地和海洋的平均氣溫比全球平均氣溫(15.5攝氏度)高0.95攝氏度,這使2019年6月成為140年來(從1880年NOAA開始記錄溫度算起)最熱的6月。而且,10個最熱的6月有9個出現在2010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