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穎視角與鮮活表達傳遞時代足音

2020-12-23 人民網

網絡紀錄片《武漢莫慌,我們等你》 資料圖片

【網文問切】

●總體而言,我國網絡紀錄片的精品內容還很不足,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鏈發展不夠完善,相比網絡劇、網絡綜藝,紀錄片受眾群體還處於培養階段。

●網絡紀錄片工作者只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才能讓文藝作品實現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領風尚的正向功能,精確地傳遞時代足音。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以疫情防控為主題的一系列微紀錄片作品陸續上線,迅速贏得全網關注和轉發,讓網友們在第一時間見證一個個真實的「抗疫時刻」。這些作品主題鮮明、製作精良,以「短平快」的方式,用真實的影像力量和飽滿的情感抒發,增強人們同舟共濟、英勇鬥爭的信心,堅定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心。

《武漢莫慌,我們等你》,時長僅2分鐘,以主觀視角切入,用新冠肺炎疫情前後武漢城市景觀的鮮明對比,藝術化地展現了疫情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在此基礎上凝聚起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精神力量。「你看,愛和希望比病毒蔓延得更快。每一種愛,都刻進武漢的心臟。」「武漢莫慌,我們等你。也請你們,等等武漢。」這些來自一位武漢女孩的深情傾訴,流露出武漢人民抗擊疫情特有的倔強與堅毅,引發廣泛共鳴。

系列融媒體短視頻作品《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每集5分鐘,將鏡頭對準身邊的普通人,以網絡視頻日誌的記錄方式,從護士、記者、司機、普通市民和外國人的視角,記錄在危難時刻眾志成城的戰「疫」工作,凸顯了紀實作品的公共傳播價值。

這些網絡紀錄片在非常時期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和傳播效果,表明網絡紀錄片這一藝術形式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擁有廣博的發展空間。

真正的網絡紀錄片不是低成本的代名詞、不是曇花一現的「流量作品」,而是堅持「內容為王」

十年前,我國在網際網路中播出的紀錄片很大程度上依賴傳統媒體,通過購買版權的方式將電視紀錄片、電影紀錄片在網絡上進行二次分銷。如今,越來越多的網絡紀錄片由新媒體或專業機構依託網際網路生態系統主導研發、製作,並在網絡端獨播或首播。

隨著生產數量不斷擴大,內容質量不斷提升,紀錄片已不再是特定人群的專屬,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和喜愛。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起初在央視播出時反響一般,但在彈幕網站播出後「意外走紅」,隨後反向輸出登陸院線。美食類紀錄片《風味人間》上線播出僅3小時,累計點擊量就超過上億人次。這些口碑好、關注度高的優秀網絡紀錄片,在全媒體平臺融合傳播的助推下,顯現出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在國家政策指引和網絡吸引高端用戶的需求下,網絡紀錄片的題材範圍不斷拓寬。得到受眾歡迎的,既有美食人文類《人生一串》等彰顯中國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也有具備國際視野的自然類《藍色星球2》《地球脈動2》《王朝》等重磅巨製,既有展現非遺特色的《了不起的匠人》、講述歷史故事的《如果國寶會說話》,也有聚焦當代青年人追尋夢想的《我的青春在絲路》等。真正的網絡紀錄片不是低成本的代名詞,也不是曇花一現的「流量作品」,無數事例證明,新媒體時代要想獲得市場認可和受眾青睞,網絡紀錄片依然要堅持「內容為王」。

英國廣播公司(BBC)與騰訊視頻合作推出的紀錄片《藍色星球2》,點擊量超過2.7億人次,創造了全球紀錄片收視新紀錄,並獲得豆瓣網站歷史上最高評分(9.8分)。這部紀錄片的成功,源於國際製作團隊對大自然懷著誠摯和敬畏之心,他們運用尖端技術,足跡遍布全世界,精益求精,潛心創作,終成上品。同樣,近年來我國美食類紀錄片之所以能夠既叫好又叫座,也是由於專業團隊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和在視覺表現上的不斷探索。延續自《舌尖上的中國》的《風味人間》團隊,用精美的鏡頭、光線、角度,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拍攝手法,賦予日常美食以全新的觀察視角,讓觀眾不僅能觀美食之色,還能夠口舌生津。這部紀錄片通過展現食物的流轉,挖掘中華美食的美感與詩意,探尋美食背後的人生百味。

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9》顯示,2018年我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46億元,生產總值64.5億元,2019年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雖然產業規模近十年來保持持續增長,但整體來看,我國紀錄片市場還沒有被充分開發,相比網絡視頻的整體營收,網絡紀錄片所佔份額還很小,尚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國產紀錄片的可持續性發展,不能長久依靠「賠錢賺吆喝」,在受眾注意力愈顯短缺的時代,上線產品能否帶來流量是網絡平臺的重要評估因素。應該承認,現階段,我國網絡紀錄片的盈利模式,已經突破電視媒體基本依賴商業廣告的單一模式,開啟了會員付費分帳模式,進一步提升了網絡紀錄片的用戶體驗,拓展了紀錄片的商業變現能力。但總體而言,我國網絡紀錄片的精品內容還很不足,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鏈發展不夠完善,相比網絡劇、網絡綜藝,紀錄片受眾群體還處於培養階段。

依託已有口碑節目,將優質節目IP作為項目進行持續開發,是未來紀錄片市場能夠得以良性運轉的發展方向。基於已有現象級產品,騰訊視頻和導演陳曉卿團隊研發「風味」IP群,打造《風味人間》《風味原產地》等「風味」系列作品。去年,《風味原產地·潮汕》還被美國主流媒體視頻巨頭「奈飛」(Netflix)買斷海外版權,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全球190多個國家與地區播出,成為「奈飛」採購的第一部中國原創紀錄片。

系列IP對忠實受眾有強吸引效果,也更容易獲得市場青睞,同時,IP產品也具有周邊衍生產品開發的巨大潛力。歐洲第一大零售商家樂福看重貼近生活的「風味」IP價值,陳曉卿與之聯合推出《風味人間》,節目播出後線下超市門店實時上架「風味」食材,打通線上線下,形成銷售閉環,實現了雙方的合作共贏。

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也將衍生紀實節目作為節目IP運營的常規化操作。《這!就是街舞》衍生《這!就是舞者》,《這!就是灌籃》衍生《灌籃吧!兄弟》,將已有節目受眾順利導流到記錄選手線下生活的紀錄片中,同時通過紀錄片繼續拉動已有綜藝節目收視,不僅保持了原有綜藝節目的網絡熱度,降低了新節目的推廣成本,還提高了平臺對用戶的吸附力。

用更趨近年輕語態的視聽表達和更符合市場規律的敘事方式尋求突破創新

相關報告顯示,影院大屏和移動小屏的兩極化收看,已經成為紀錄片收視的發展趨勢。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規模增速放緩,但用戶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在2019年創下新高,達到6.2小時。騰訊視頻曾公布一組數據,其紀錄片頻道30歲以下的用戶佔比達到七成,90後、00後成為網絡紀錄片的主力受眾。如何貼近年輕人的接受習慣,適配移動化、碎片化的小屏觀看場景,是網絡紀錄片獲得成功的又一關鍵所在。

對用戶的了解是網際網路平臺的天然優勢和成長基因。網絡紀錄片在整個內容策劃、製作和傳播鏈條上都需要始終保持用戶思維,依靠對用戶收視需求和行為的準確把握,充分體現網際網路「短平快」的傳播特點。

具體而言,形式上,伴隨短視頻應用的普及和使用時長的快速增長,大量長度在30分鐘以內甚至5分鐘以內的輕體量短視頻紀錄片大量湧現。內容上,網絡紀錄片創作者要研判年輕人熱衷的選題,用更趨近年輕語態的視聽表達和更符合市場規律的敘事方式尋求突破創新。

與電視版《舌尖上的中國》不同,同樣是美食類紀錄片的《人生一串》放棄了包攬中華美食版圖的雄心,在選題上聚焦中華美食的小眾品類燒烤,用充滿煙火氣息的文案表達和大膽的鏡頭、時空切換,透過食物講述人生故事。嗶哩嗶哩網站推出的《歷史那些事》,藉助彈幕文化互動性強、容易形成部落式觀影氛圍的平臺優勢,大量使用網絡語言,用搬演的小劇場方式演繹歷史故事,劍走偏鋒地讓節目更具有代入感,在圈層受眾中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與運用,讓網際網路具備了個性化分發和智能推薦功能。為了能夠廣泛觸達目標受眾,網絡紀錄片創作者也要用大數據思維引導紀錄片的精準營銷。通過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微博、公眾號、百度貼吧、知乎、豆瓣等進行全網裂變式傳播,促進節目在社交媒體上的話題發酵。

歷史文化紀錄片《生活在古代》就借勢熱門古裝劇《如懿傳》熱播,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展開內容策劃和營銷,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用年輕人喜歡的語言講述乾隆時代的社會圖景。而《如果國寶會說話》的節目宣傳海報將美瞳、奧特曼等年輕人熟悉的事物與文物建立連接感,海報中的文字也特意設計成「對話體」,反差感強,互動性強,富有年輕態。

恪守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領風尚的正向功能

紀實不僅是一種技術性手段,更是紀錄片創作者面對社會的一種態度和觀念。具有新聞價值的現實題材紀錄片,因為能夠洞悉社會熱點而更容易受到關注,但傳統紀錄片往往掣肘於製作周期長、敘事難度大,降低了作品的時效性,面對突發性新聞事件,網絡新聞性微紀錄片可以擔當壯大主流輿論的生力軍。

網絡紀錄片工作者只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才能讓文藝作品實現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引領風尚的正向功能,精確地傳遞時代足音。在創作中,還要注意擺脫傳統「說教」模式和自上而下的敘事方式,追求網際網路生態的新穎視角與鮮活表達。

近幾年來,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題材,一些網絡紀錄片努力用小人物講述大時代,以小情節展示大情懷。騰訊視頻《我們身邊的40個細節》,在大歷史、編年體的經典敘事模式之外,運用快節奏的敘事方式,關注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生活細節的變化。《我的青春在絲路》把目光投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懈奮鬥的青年人,引發人們思考青春的價值和意義。

紀錄片因其獨有的美學特徵,在形成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方面有著重要價值和意義。除了重大題材和現實題材類作品,近年來一批傳統文化類網絡紀錄片也受到網友的高度認可和喜愛。伴隨著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年青一代對陌生事物有著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接納心態,只要作品的精神內核與新生代群體的價值觀產生契合,追尋傳統文化和國風也可以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

從受追捧的網絡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說話》《了不起的匠人》《尋找手藝》,再到《國家寶藏》等文博類綜藝節目在網端的熱播,可以看到,當代年輕人對兼具知識性和審美性的傳統文化類視聽內容的好奇和需求正在進一步擴大。

相比專業機構的專業生產內容(PGC),用戶自製上傳的用戶生產內容(UGC)也越來越熱衷於傳統文化領域。東方美食生活家李子柒在兩年內迅速火爆,吸引了國內和海外視頻網站千萬粉絲的關注,是大眾影像時代用戶生產內容(UGC)生產模式的成功例證。在視頻裡,住在村寨裡的她依循不同的季節,親手種植、採摘,製作各種傳統美食,還有蜀繡、筆墨紙硯。古法工序、古老傳統、古風衣著、古雅氛圍……系列紀錄片展現了一個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傳遞出傳統東方之美,激發了海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成功實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海外輸出。

網際網路的傳播優勢給紀錄片行業注入強大的新鮮活力,在多方的合力推動下,我國網絡紀錄片迎來發展黃金期已經成為業界共識。紀錄片從業者需要用全新的姿態擁抱媒介生態變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創作健康向上的優質內容,讓國產網絡紀錄片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作者:王韻,系北京師範大學傳媒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記錄時代的足音(脫貧故事)
    宏大主題與微觀敘事相統一  脫貧攻堅電視文藝具有書寫時代先進思想和偉大實踐的政治站位、歷史方位和主題定位,顯示出同步記錄時代史詩的宏大氣派。這一宏大主題由許多微觀敘事打開,積累了重要的創新經驗。  脫貧攻堅主題電視文藝成功將主題宣傳與講好中國故事結合起來,既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和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引領,也追求表達實踐的生動性、生活場景的真實性和個體的命運與情感。創作者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路線。紀錄片《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的主創團隊深入偏遠的貧困鄉村,同步記錄扶貧工作的開展。
  • 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可視化表達,讓信息傳遞的方式更加多樣化
    沒錯,這就是當前網際網路時代下發展的必然,相比更加方便的電子新聞,誰還會選擇攜帶不方便又很難閱讀的紙質新聞呢?除了電子版與紙質版的區別,現在很多的新聞表達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比如在疫情期間大家為了宣揚這些抗疫英雄們的英雄事跡,單純的文字表達不僅沒有畫面感而且比較枯燥乏味,但是如果做成一個H5或者短視頻的方式,再配備上一點音樂,就會讓整個畫面更加生動,也會讓觀眾有種親臨現場感受當時抗疫場景的感受。再比如說如果讓你推薦某個地方的特色菜你會怎麼做?大部分會打開大眾點評看看附近有什麼排名比較好的菜。
  • 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在融合創新中傳遞時代強音
    沿用經典比賽模式和融入現代新穎元素的《主持人大賽》,始終聚焦在對主持人基本素質和內涵修養的公正考察上,這便是節目備受關注的新亮點。在觀眾以往的認知裡,主持人只需要形象好、氣質佳、會說話。但是在媒體融合的新時代,一個人就頂一支隊伍,所以一名優秀主持人具備的素質遠不止這些。
  • 抗疫|最鮮活、最新穎的寫作素材(一)
    他們的名字,有的廣為人知,有的鮮為人知,有的甚至不為人知;他們的事跡是最鮮活、最新穎的寫作素材,值得我們書寫傳誦,銘記在心。 小編將收集到的部分,整理成一個小系列推出,方便家長與孩子們收藏備用,複課後各校極有可能要求寫以抗疫為主題的習作。同學們也可以自行收集網絡或身邊的事例,歸納整理為自己的寫作素材本,靈活運用於各類寫作主題。
  • 從鮮活人物中挖掘宏大命題
    這些創作,一方面繼承自魯劇的創作傳統,以豐厚的地域文化和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為底蘊,在選題上幾乎涵蓋了中國100多年來的每一個重要歷史轉折時期的百姓生活,用《闖關東》《生死線》《戰長沙》《北平無戰事》《知青》《父母愛情》《溫州一家人》等十餘部作品,最大限度地再現了一個世紀的集體回憶,打通了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內在精神聯繫;一方面有對於新時期新形勢之下電視劇選題的思考,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和多元、多變的新時代生活
  • 孫戈:讓觀眾通過畫作的視角,感受時代的變遷
    在他們之前,就有一個榜樣性的人物——蔣兆和,他在掌握了傳統的筆墨技法基礎之上,把眼光盯在了那個時代,《流民圖》就是在這樣的現實關懷下誕生的。他是關注這個時代,關注民生,他用他的畫筆去表達了人物畫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他把自己的思想融到了作品裡,表達了他對侵略者的憤慨,對勞動人民被壓迫的同情,他作品的藝術價值更多的是在於直接反映了那個時代產生了讓敵人害怕的震撼效應。蔣兆和「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原則,為我們平添了社會良知色彩,成為我們寶貴的藝術傳統。
  • 「走出去」實戰考核繼續,《主持人大賽》踐行「四力」呈現鮮活故事
    在這種融媒體時代,主持人要具備記者、編輯、播報的能力。」本場比賽中,9名新聞類選手劉仲萌、馮碩、果欣禹、田靖華、白影、劉妙然、姚軼濱、王嘉寧和鄒韻以不同視角講述鮮活故事,感動全場。在主持人撒貝寧、點評嘉賓康輝和董卿,17位專業評審以及400位在線大眾評審的共同見證下,他們將用心講述精彩故事,傳遞真情與感動。
  • 以「貼地」視角開啟網絡時代「警務紀實」
    近期,一批聚焦基層民警日常工作的紀實節目頻頻「出圈」,以「貼地」視角開啟網絡時代「警務紀實」。兩季共20集的《守護解放西》僅在嗶哩嗶哩網站(以下簡稱「B站」)上的播放量就已達到1.1億;上海出品的《巡邏現場實錄》《大城無小事——派出所的故事》全網短視頻播放量接近20億,擁有數以百萬計的追劇擁躉。
  • 深入基層感受時代脈搏 不負使命書寫「秋天故事」——新聞媒體記者...
    振奮,聆聽時代進步足音  10月的北京已露秋寒。周日一大早,北京朝陽醫院裡已是人來人往。  工人日報記者鄧崎凡來到這裡,探訪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宋盛晗一天的工作。看到分級診療給百姓帶來的好處,聽到患者對醫護工作的滿意,鄧崎凡感嘆,「健康中國」已從自己腦海中的概念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現實。
  • 《金剛川》:戰爭片多重敘事視角的嘗試
    這些隱情在第一個視角裡一閃而過,觀眾無法獲知人物都遭遇了什麼。但第二個、第三個視角補充上來之後,觀眾才會恍然大悟。你中有我的互相設問、我中有你的彼此補充,內內外外的網就這樣編織起來。「劉關張」視角,導演的目的都是為了傳達出那個時期志願軍之間不是家人卻超越家人的深厚感情,想要更多表現戰爭中的鮮活個體。此外影片當中還添加了一個敵軍視角,從敵軍的眼中去看這場殘酷的戰爭,帶領觀眾去深刻感受志願軍們的堅毅。
  • 電影視角之鑑:相輔相成的主觀與客觀
    簡單來說,客觀視角是指電影視覺語言的運用,僅僅用來傳遞信息,就像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一樣,從角色角度產生的情感波動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反之,主觀視角能夠傳遞出情感衝擊,是基於某一角色心理與情感活動的視角。在電影《卡羅爾》(2015)的這個片段中,攝影機的位置、鏡頭的構圖都以多多少少微妙的方式,共同讓這一片段的表達情真意切,這些手法都有助於在「卡羅爾」的主觀視角中構建場景。
  • 電影《陽光下的少年》今天上映,主題罕見,視角新穎,心靈溫暖
    這部電影主題新穎,視角獨特,在看完影片後,來自全國各地的影迷和專業媒體紛紛推薦觀眾走進影院,感受大草原的人性和孝道,感受草原人民的親情、友情和愛心。據了解,影片《陽光下的少年之我的無色世界》講述了內蒙古大草原美麗的故事,當時色盲男孩阿雲嘎不慎打碎了妹妹阿納爾的近視眼鏡,由於家境貧寒,阿雲嘎不敢告訴他母親塔娜的碎玻璃。
  • 《主持人大賽》9名選手不同視角講述中國故事
    在這種融媒體時代,主持人要具備記者、編輯、播報的能力。"本場比賽中,9名新聞類選手劉仲萌、馮碩、果欣禹、田靖華、白影、劉妙然、姚軼濱、王嘉寧和鄒韻以不同視角講述鮮活故事,感動全場。在主持人撒貝寧、點評嘉賓康輝和董卿,17位專業評審以及400位在線大眾評審的共同見證下,他們將用心講述精彩故事,傳遞真情與感動。
  • 《金剛川》票房近5億 聚焦抗美援朝中戰場個體視角
    「金剛天團」共鑄情義群像刻畫鮮活人物傳遞真切感動  電影《金剛川》聚焦抗美援朝中戰場個體視角,以小見大地描繪出戰爭殘酷而真實的本質,也打破時空壁壘傳遞給觀眾最直接代入的感動。不同於以往「上帝視角」對戰場平面化、客觀化的呈現,《金剛川》通過多個人物視角展現了更為直觀的衝擊感。「多重主觀視角和人物鮮活真實的反應,讓這場戰爭變得立體起來,也將遠離戰爭的我瞬間帶到戰場之中。影片裡每個士兵都是有血有肉,不再只是一個名字。也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來之不易。」
  • 《鮮廚100》圓滿收官:年輕表達描繪美食之魂 鮮味滿滿傳遞治癒能量
    熱度的背後是《鮮廚100》作為湖南衛視綜藝創新持續引領的又一次成功探索,以審美功能為訴求,側重用美食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聯,節目的價值也在持續釋放效力。1、 鮮活而清新:青春語態譜寫美味樂章《鮮廚100》從年輕人的審美視角切入,節目形式本身的創新設計使其極具模式感和期待值。從參賽形式而言,所謂「鮮廚」,是指那些有荷爾蒙、有元氣、有個人魅力的男性年輕廚師,與眾不同的參賽陣容提供了美食年輕化的新景觀。
  • 文蔚:守護畫家使命 傳遞至美真諦
    這幅畫作,既是我在大幅山水創作上的進一步探索,也表達了我對抗疫勇士們的敬意,對世間重回平靜的期盼。在文蔚看來,這樣的要求對藝術家同樣適用,她說:藝術的發展與時代的進程是緊密聯繫的,作為畫家需要在精研畫藝的同時,關照現實,體悟時代脈搏,進而創造契合時代精神和人們需求的藝術作品,這也是藝術家實現社會價值,守護自身使命的重要路徑。
  • 《風雲戰國之列國》:用創新的紀錄片敘事語態解讀戰國時代興亡
    不同於自然或社會題材,有大量生動、鮮活的素材可以呈現給觀眾。除去冰冷的遺蹟與文物外,歷史紀錄片似乎並沒有太多可供「紀錄」的東西,因此,如何將歷史更加鮮活的講述給觀眾,成了歷史紀錄片形式創新的主要方向。作為一部嚴肅的歷史紀錄片,紮實的內容、全新的視角才是《風雲戰國》作為一部優秀歷史紀錄片的靈魂所在。「變法」是戰國歷史最為核心的關鍵詞,戰國七雄紛紛變法圖強,但結果卻迥異,以往學界傾向於從變法徹底性、階級力量對比等角度去尋找答案,而《風雲戰國》卻通過一個嶄新的視角,對戰國歷史的這一核心問題做出了新穎的解答。
  • 「八項規定」表情包:嚴肅話題也可以有生動表達
    直觀的表情包,讓嚴肅的「八項規定」有了生動的「百姓視角」,一經發布便迅速刷屏朋友圈。本期「廉議匯」就此話題邀請3位嘉賓進行討論。  羅志華(湖北天門 公務員):「八項規定」表情包之所以引發熱議,與其形式新穎有關。表情包寓意深刻又通俗易懂,讓人過目難忘。可見,再嚴肅的話題也可以有輕鬆的表達形式。借表情包宣揚政策法規,能夠與民眾更好地展開互動。
  • 有朋自海外來,國際化視角帶你領略中國鄉村美好生活
    他鄉邂逅:國際視角搭建交流橋梁兩部作品均以外國友人視角展開敘事上述兩部作品通過外國人的第三人稱視角,從國外觀眾的思維角度出發,解讀了中國故事,傳播了中國的風土人情和鄉土文化,保證了作品的鮮活感和溫度,在中國與海外受眾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 多元視角文化碰撞《世界美少女的茶話會》打造女性表達談話場
    為了讓現場媒體及觀眾親身感受沉浸式嘮嗑氛圍,切身體驗國際多元文化觀點碰撞產生的神奇化學反應,《世界美少女的茶話會》發布會打破常規,在現場還原節目錄製的真實環節,媒體朋友和美少女們用現場舉牌發言的形式一同進行討論,表達各自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