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漢世祖:劉旻

2021-02-23 天下劉家人

劉氏天下點擊上方藍字回家吧!!



公元951年正月戊寅,也就是後漢滅國,郭威建立後周稱帝之後的第12天,原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大臣劉旻在太原自立為帝,定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國號仍稱"漢",史稱"北漢"
     劉旻,原名劉崇,稱帝之後才改名劉旻,史稱北漢世祖。此人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早年隨哥哥劉知遠當兵,後晉時在劉知遠手下任馬步軍都指揮使。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時,他以皇弟的身份被任命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要職,負責鎮守太原重鎮,屏藩首都汴梁。隱帝時期,劉旻與朝廷顧命大臣郭威關係不好,長期以皇叔自居,拒不服從中央調遣,反而招兵買馬,擴充自己實力。但當郭威假意擁立劉昱的兒子劉贇為帝時,劉卻信以為真,直到郭威公然貶劉贇為湘陰公並建周稱帝,劉旻這才在太原稱帝,與後周對抗。
劉旻所建立的政權雖然也稱為"漢",但所統轄的僅有12州,版圖只相當於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是當時面積較小的一個國家,也是五代十國中惟一的一個純北方國家。
由於地域狹小、土地貧瘠,北漢自成立之初就財賦困難,劉旻政府企圖通過提高稅賦來解決財政危機,而對百姓的橫徵暴斂又使得民不聊生,百姓紛紛逃亡,北漢政權的統治極不穩定。
     劉旻稱帝之後,以報仇復國為己任,不斷派兵南下進攻後周。劉旻自知靠實力弱小的北漢本身是難以打敗後周的,為了達到報仇的目的,他不惜卑躬屈膝地向契丹稱臣納貢,向契丹皇帝自稱侄兒,勾結契丹遼國的軍隊,經常進攻後周,騷擾邊境,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公元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劉旻認為報仇的機會來了。於是再次向遼國借得6萬大軍,並親率自己的3萬騎兵與遼軍會合,然後揮師南下,向後周發起猛烈進攻。劉旻的進攻遭到以新繼位的周世宗柴榮為首的後周官兵的頑強抵抗,雖然最初北漢軍隊取得了一些小的勝利,但最後卻被周世宗柴榮的部隊大敗於高平。北漢損兵折將,元氣大傷,漢世祖劉旻只帶了隨身的一百多騎兵逃回太原。接著,後周大軍乘勝追擊,反擊北漢,包圍北漢首都太原長達3個月之久。雖然久攻太原不下,再加上遼國再度出兵,後周不得不撤退回國,所得州縣又全部被北漢收復,但北漢世祖劉旻卻在受到高平之敗和太原被圍的巨大打擊之後憂憤成疾,最後一病不起,於同年十一月在太原去世,終年60歲,葬在交城北山。
      劉旻有2個兒子:長子劉贇,就是前面所述那位被郭威擁立為帝而後又被殺的湘陰公;次子劉承鈞,又名劉鈞。
公元954年十一月,29歲的劉承鈞在父親劉旻死後繼位為北漢王朝的第2任皇帝,史稱北漢"睿宗孝和帝"。
       北漢睿宗劉承鈞是沙陀劉氏家族中相對優秀的一位皇帝。
       史稱劉承鈞自幼聰慧異常,為人孝友知禮,喜愛讀書,擅長書法,是沙陀劉氏中文化素質最高的成員。他繼位初期仍襲用劉知遠和劉旻所用的"乾祐"年號,以示繼承先輩事業,直到3年後才改元為"天會"。
劉承鈞統治之初,鑑於北漢國力太弱,無力與後周對抗,只好暫繼承父親劉旻合契丹遼國對抗後周的政策,向契丹稱臣納貢,自稱"兒皇帝",凡軍國大事都向遼國通報。後來,劉承鈞改變國策,不再完全依賴契丹,也不再向後周以及後繼的北宋出兵,轉而罷兵致力於國內事務,實行整頓吏治、重用人才、與民休息、勸課農桑、鼓勵工商、發展經濟的進步政策。特別是後期起用博學多才的郭無為任宰相,重用足智多謀、善於理財的繼顒鴻臚卿和中書令,使得北漢國內政治形勢出現明顯的好轉,財政困境得到改善,國家實力大為增強。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宋太祖趙匡胤才不敢輕易向北漢進攻,北漢王朝在北宋初年能暫苟安於西北一隅。
天會十二年(968年)七月,在位14年的北漢睿宗劉承鈞在首都太原病逝,終年43歲。北漢皇位由劉承鈞的外甥兼養子劉繼恩繼承,北漢的形勢再度惡化。
 劉繼恩,史稱北漢少主。本姓薛,他的父親薛釗,母親是北漢世祖劉旻的女兒。薛釗夫妻關係不和,後來薛剌傷妻子劉氏,畏罪自殺。劉氏改嫁何氏,再生一子,名叫何繼元。不久劉氏與其夫何氏雙雙病故,睿宗奉父親劉旻之命,將薛繼恩、何繼元二人為養子,二人從此均改姓劉氏。劉繼恩在睿宗時期己任太原尹。
      睿宗劉承鈞皇后郭氏,生二子:劉繼文、劉繼欽。
      少主劉繼恩為人平庸無能,劉承鈞生前就曾對宰相郭無為說:"繼恩非濟世之才,恐不能了我家事。"郭無為也不喜歡他,但劉承鈞臨死前還是遺詔立劉繼恩為帝繼位。劉繼恩上臺後,埋怨郭無為不支持自己,就將他升為司空,名義上升,實際上則將他架空。劉郭二人的矛盾和分裂更趨激化。而此時,北宋王朝派遣3路大軍進攻北漢,直逼太原。
      公元968年九月,正當北宋大軍壓境之際,北漢內亂再起。繼位才3個月的少帝劉繼恩被郭威所派猛士刺殺,時年34歲。北漢皇位由少帝劉繼恩的同母異父弟弟劉繼元繼承,這便是歷史上的北漢英武帝。
英武帝劉繼元早年任檢校司空、歸義府都督,後又加太保、右金吾衛大將軍、大內都點檢等職,少帝繼位時晉升為太師、太原尹。他繼位後仍舊使用繼父劉承鈞的年號,稱"天會十二年"。
劉繼元繼位時,契丹遼國大軍南下救援北漢,北宋大軍被迫南撤,北漢王朝在遼國的保護下再一次得到苟延殘喘的機會。
但是,劉繼元是一個昏庸無道、殘忍成性的暴君。他不但派人將主張投降北宋的宰相郭無為誅殺,又先後將自己的舅舅的兒子劉鎬、劉鍇、劉錆、劉錫,弟弟大內部點檢劉繼欽等10人殺戮,還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養母即劉承鈞之妻郭氏。
      史稱,作為後漢和北漢皇族的沙陀劉氏,在經過劉繼元的這一次大屠殺之後死亡殆盡,"於是劉氏子孫無遺類矣"!
      當北漢王朝內部分崩離析的時候,北宋政權先後統一了南北各省,最後再次將矛頭直指北漢。公元979年,北宋第2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發兵大舉北伐北漢,並親自督眾。宋軍這次一路長驅直入,連克北漢大鎮,大敗北漢和前來增援的遼國軍隊,北漢各地將領紛紛望風而降。五月,在北宋的威脅和勸誘下,劉繼元開城迎接宋軍,正式宣布向宋朝投降。由沙陀劉氏創建的北漢王朝,在傳遞了4帝29年之後,宣告滅亡。
劉繼元降宋後,被宋朝任命為檢校太師、右衛上將軍,受封為彭城郡公。但劉繼元從此失去自由,受到宋朝廷的監視。不久,劉繼元與北漢劉氏親屬一百多人由太原遷到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居住,由朝廷賞賜豪宅一棟。劉繼元在公元981年還被加封為開府儀同三司、保康軍節度使,直至公元991年病逝。劉繼元死後留下一個6歲的幼子,名叫劉三豬,後由宋太宗賜名為劉守節。劉守節在宋朝官任西京作坊副使,後升任右驍衛將軍。
      劉繼元的弟弟劉繼文,在劉繼元稱帝時曾任雁門節度使。北漢滅亡後,他與駙馬都尉盧俊一起逃往遼國避難,此後下落不明。

弘揚劉氏文化,傳承先祖精神;四海一家,天地一劉。打造劉氏宗親溝通、交流平臺。祝福劉氏宗族薪火相傳、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長按二維碼,關注天下劉氏

相關焦點

  • 五代十國人物誌:活在悲情中的北漢開國皇帝——劉崇
    這就是北漢——五代十國最強硬的一個存在。北漢在五代十國中是相當另類的存在。論國力,北漢甚至都不一定強過僅僅只有一個江陵的荊南,論經濟更是窮得一塌糊塗,連大臣的工資都發不出來。但要是論士兵的戰鬥力,北漢完全能夠排在五代十國前列。柴榮如此強硬的存在,連番進攻無甚可取。
  • 楊業傳——楊業與北漢政權
    史稱東漢,一般呼為北漢。北漢疆域包括著十州:并州(今太原)、汾州(今汾陽)、忻州(今析縣)、代州(今代縣)、嵐州、憲州(都在今靜樂)、沁州(今沁縣)、遼州(今左權)、麟州(今陝西神木)、石州(今離石)。以後又添設了隆州(今祁縣)。它以晉陽(故城在今太原市古城營村)為國都。這年郭威已經改號為周廣順元年,它仍是稱漢乾祐四年。這時楊業依然在北漢。
  • 郭威、柴榮、趙匡胤、趙光義歷四代才滅北漢,北漢為何如此強大?
    在五代之中,最後一個王朝是郭威和柴榮的,滅於公元960年;在十國之中,最後滅亡的政權是北漢,滅於公元979年。也就是說,北漢是五代十國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政權,為了滅掉北漢,郭威、柴榮、趙匡胤、趙光義四代英主都曾率大軍伐之,但北漢依然堅持了近三十年,北漢為何如此強大?北漢來自何方?我們知道,「五代」指的是梁唐晉漢周,但後漢與後周之間的改朝換代與此前不同。
  • 柴榮與趙匡胤這麼厲害,為何攻不下又小又窮的北漢?
    比司馬光早一輩的史學大家歐陽修著《新五代史》有一篇《職方考》,記載了北漢只有十州,既不包括蔚州與隆州。北漢不但面積小,人口也不多。北宋滅亡北漢時,官方統計的數字,只有10個州,1個軍,41個縣,總兵力3萬,總戶數3.5萬。有人分析,北漢滅亡時的總人口,最多只有50多萬人。當然,北漢被後周、北宋圍攻二十多年,每次北上都要掠奪北漢人口南下,尤以趙匡胤為甚。
  • 北漢皇帝列表及簡介,因後漢而生、因北宋而亡
    但哪怕在遼國的幫助下北漢劉崇也打不過後周柴榮,最後鬱鬱而終。像這樣的小國,皇位的繼承還要得到遼國皇帝的冊封才算數,劉崇的次子劉鈞在公元954年得到冊封繼位,像他父親一樣,繼續沿用後漢的年號而不改。劉鈞的特點有些類似於石敬瑭的兒子,他倆都是父輩對遼國畢恭畢敬,自己則深不以為然。
  • 北漢疆域不到半個山西省,為何能讓周世宗、宋太祖兩雄主先後吃癟
    於是他在太原自立為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劉崇雖然成為九五之尊,但全無一國天子的氣派。劉崇登基後,對大臣感嘆道:「我只是因為高祖的基業沒人繼承,不得已才稱帝的。」所以北漢並未如其他王朝建立宗廟,祭祀只用家人之禮,官員的俸祿也不高,確實寒酸得很。
  • 楊業三十餘年的輝煌沒了:五代十國最後一個政權北漢覆滅始末
    ,因為北漢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遼國。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二年(公元969年)親徵北漢,差一點就滅了北漢。到了天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又令大將党進、潘美五路齊發攻北漢,而趙匡胤也於這年年底,不明不白地死了,中止了攻北漢。趙匡胤的兒子沒有即位,而上臺的是其弟趙光義,可以說趙光義得位不正,疑點多多,便決定建不世之功證明自己。
  • 西漢、東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這些「漢」,有何不同
    那麼,像西漢、東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這些「漢」,又有何不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個問題吧。 至於「北漢」和「南漢」,儘管這二者也都稱為「漢」,但它們與東、西兩漢相比,那可就差遠了。
  • 宋滅北漢之戰:大宋勢正強,沙陀數已盡,契丹恰逢暗淡時
    公元976年,剛剛攻滅南唐的趙匡胤,再次興兵北漢。宋軍掃蕩山西、直抵太原城下。雖然契丹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兵支援,但大宋已經準備把北漢和契丹捆在一起打。無奈太祖駕崩、太宗繼位,於是作罷退兵。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舉國興兵,再次進攻北漢。此次徵伐北漢,無論是動員規模還是組織協調,都是中原王朝準備最充分的一次。
  • 梅林賴氏四世祖佐山公
    四世祖佐山公,享年九十二歲。葬於(石牌)黃坑都烏石墩,妣楊氏、許氏。楊氏媽,葬於梅林石船娘子石;許氏媽, 葬於(梅林華寮)下洋九嶺苦竹塘;佐山公共生五子:長子恢宇公,二子大策公,三子 明吾公 ,四子仁吾公,五子華佐公。
  • 北漢開國皇帝劉崇,五代十國唯一的北方割據境遇
    在這裡屯兵的一般官職是河東節度使,其實後漢之後還有一個河東節度使叫劉崇也稱帝了,但人家入主中原的是後周郭威,所以劉崇只好在河東自立門戶,也就是十國中唯一個北方割據北漢。劉崇本是劉知遠的親弟弟,這就很好理解他是如何從一個市井無賴一步步升遷到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了。
  • 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漢不僅是民族,更是國號
    而漢既有東漢西漢,還有南漢北漢。另外漢還是歷史上用過次數最多的國號。東漢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一共傳了十四位皇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東漢始於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
  • 世祖、世孫與數詞的正確定論
    世祖、世孫與數詞的正確定論 縱觀天下姓氏族譜
  • 宋太宗30萬軍隊滅北漢,一鼓作氣攻幽州,卻嘗敗果,犯兵家大忌
    宋太宗在建國四年之後,就成功地完成了統一北漢的大業,他當初也是率領30萬軍隊進軍北漢。在一路高歌猛進的討伐之下,成功的奪取了北漢地區,也是宣布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大業。但是當初的宋太宗確實是頗有得隴望蜀之心,他在成功地奪取了北漢地區之後,沒有讓士兵們進行相應的休息調整,又馬上率領軍隊繼續進軍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