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歷城(今山東濟南)的辛棄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其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現在有的人評價辛棄疾是古惑仔之說,是因為他的忠義和豪氣,他心懷天下,一心想要飲馬黃河,收復我華夏河山。可惜被南宋懦弱的君臣所掣肘,讓辛棄疾做了文官,滿腔報國熱情只能寄情於詩詞歌賦之中,醉裡挑燈看見,夢回吹角連營……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山東已經淪陷成為金國屬地,他的爺爺辛贊身在敵國心在宋(可能是南宋間諜),常常給年幼的辛棄疾灌輸民族大義,教他讀書,習武。以致長大後的辛棄疾文可治理國家,詩詞流傳千古,武能在金軍大營中縱橫自如,殺人如探囊取物。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21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2000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反金起義軍。和辛棄疾一起投奔義軍的還有他的把兄弟義端和尚,義端和尚不講義氣,偷了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辛棄疾任義軍掌書記,說白了就是耿京的秘書)連夜出逃,準備去金人那裡邀功請賞。耿京遷怒於辛棄疾,辛棄疾被結義兄弟坑了,怒氣上湧,當場給耿京立了軍令狀,三天之內奪不回帥印,任憑處置。
話說辛棄疾單槍匹馬去追殺義端,果然在三天內提著義端的人頭回到了義軍大營,引起義軍士卒的熱議,辛棄疾名聲大震,一時間成為了風雲人物。第二年(1162年)得到耿京看重的辛棄疾,去聯絡南宋朝廷,商議改旗易幟的事宜。
但就在辛棄疾帶著朝廷下發的任命書歸來的路上,卻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了,並帶著部分義軍投靠了金人。辛棄疾怒不可遏,挑了50精兵,衝進金人所在的濟州營。當時濟州營中兵馬上萬,卻抵擋不住辛棄疾一眾人等,辛棄疾迅速衝進帳營,看見張安國正和金人將領推杯換盞,相聚甚歡。辛棄疾手起刀落,砍下張安國的人頭,率眾衝出了濟州營。
回歸南宋,他抵抗金人的魄力不光得到宋高宗的稱讚,在宋孝宗繼位後,還一度非常重視他的建議。辛棄疾為了早日收復失地也數次上疏,提出了許多北伐抗金的建議,其中又以《美芹十論》《九議》最受人稱讚。
然而,滿朝大腹便便,高談闊論的大臣們對辛棄疾的熱血豪情並不感冒,他們現在仍然過著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美好生活,為何要去和野蠻的金人去拼命?於是他們開始排擠辛棄疾這個外來戶,拿他在金國出生說事,「你個金國出生的人,難道不知道金人滿萬不可敵嗎?難道讓我大宋軍卒去送死?將我大宋百姓的安危置於何地?」
強詞奪理的儒家大臣們懟的辛棄疾無言可對,甚至私下編排辛棄疾貪汙軍餉,是個殺人成性的酷吏,拿出以前對付嶽飛的手段來對付辛棄疾,辛棄疾的結局雖然不如嶽飛悽慘,但是滿腔的報國志向無處施展,只可恨「空悲切,白了少年頭!」
辛棄疾的詩詞造詣極高,是南宋豪放派詞人代表人物,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紅辰說
#紅辰講故事#在我國歷史上,還有很多像辛棄疾這樣被埋沒的人才,辛棄疾的志向是在戰場上擊敗金人,收復中原失土,可是回歸南宋後,朝廷卻封了他一個文官。我想辛棄疾一定後悔了(臨死前大呼:「殺賊。殺賊。」),假如他不歸順南宋,自己帶著義軍反抗金人,也許會有更大的作為,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