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官兵心中的火焰
■朱永傑 劉志尚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顧名思義,灌輸即輸入、注入,從物理學角度講,是由此及彼、從一方到另一方物的傳遞。而點燃火焰發生的是化學反應,伴隨著能量的釋放,發光發熱,不僅能溫暖自己,還能照亮別人。相較之下,高下立判。
有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火的燃燒需要3要素,即同時具備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缺少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燃燒就不會成立。相對於教育而言,教育者就是引火源,教育的方法手段就是助燃物,教育對象就是可燃物,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每名官兵心中都有一堆待燃的柴火,都渴望被燃燒,繼而發光發熱。教育者就是要做那根火柴,作為火種,燃燒自己才能照亮別人。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自帶光和熱,始終帶著信仰、帶著理想、帶著激情抓教育做工作,經常問一問教育別人的自己信不信、要求別人的自己做不做、檢查別人的自己行不行,不能「臺上說人,臺下人說」,始終講自己所信的,做自己所講的,為官兵立起可親可學可近的好樣子。
燃點,是指可燃物迅速點燃並持續燃燒的最低溫度。針對教育而言,教育者就要靈活方法手段,把燃點降至最低。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低的燃點。從某種程度上說,教育就是在官兵的頭腦中「搞建設」、與時代「跳探戈」,只有找準穴位、敲準鼓點,才能與官兵思想同頻共振,牢牢抓住官兵的興趣點、興奮點。為此,教育者要多用信任的眼光、欣賞的眼光、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對象,採取多種手段,圍繞官兵關心關注關切,認真搞好思想調查,精心組織教育活動,最大限度地滿足官兵的精神需求和現實期盼,讓教育有的放矢。
火焰燒得旺不旺,一方面取決於氧氣是否充足,另一方面也要看燃料本身。如果是易燃品,即便一個火星也會頃刻間燃起熊熊烈火;倘若是非可燃物,即便放進太上老君的八卦爐裡也於事無補。燃燒是雙向的,教育也不是「一個巴掌就能拍響的」,必須「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作為受教育者,要敢於完全燃燒自己,主動把自己擺進去,不當把頭深深埋進沙子裡的「鴕鳥」,不做「裝在套子裡的人」,把受教育的內容變成追求、化為行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上實現個人價值和人生追求。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