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西藏拉丁拉哨所——
風中哨所山花爛漫
■李學文
盛夏,西藏山南,寒意闌珊。
海拔3500多米的拉丁拉哨所,風溫柔了許多。峭壁上,杜鵑花、格桑花悄然盛開,透著桀驁的品格。
對於盛夏拉丁拉哨所的美,守衛在這裡的官兵最懂得欣賞。正如一位詩人所說:「你未看此花時,花與你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才懂此花好顏色。」
倘若是匆匆過客,雪域高原的美麗風景或許只是保存在手機裡的一張照片。但當你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這裡,將人生價值放在為國戍邊的天平上,當你將生命中最熾烈的情感日夜牽繫著祖國的邊防線,你守護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物,就都是會呼吸、會生長的生命。
對拉丁拉哨所官兵來說,哨所四季就是他們心中的詩與遠方,這裡的春秋冬夏,就是他們眼裡最美麗的風景、最深情的牽掛。
綻放山間的杜鵑花
「拉丁拉」在藏語中意為「風大的山口」,一年到頭大風颳個不停,拉丁拉哨所因此又名「風中哨所」。
哨所距離團部較遠,車行一趟需要大半天。從哨所向山下步行不久,一片杜鵑花林開得爛漫。官兵們巡邏途經那裡都會流連駐足,閒暇時間也喜歡去那裡拍照留影,再用手機發給遠方的家人。
「把哨所最美的一面留給家人。」這是哨所老兵常對新兵說的話。
這些年,一茬茬哨兵來了又走、走了又來,許多戰士沒有告訴家人:拉丁拉有多麼遙遠,這裡的冬天有多漫長。家人只知道,拉丁拉的夏天山花爛漫。
盛夏,哨所周邊的雪峰之上仍是皚皚一片,哨樓旁的兩株松柏迎風挺立,那滿布苔蘚的樹幹盡顯滄桑,見證著一茬茬官兵的青春堅守。
守護希望——
「看著種子冒出新芽,那感覺就像是收穫了整個春天」
雪山南麓,山腰上露出了紅褐色的土地和灰白色的巨石。再往山下走,可見溪水流淌,樹木綠油油煥發著勃勃生機。
海拔落差幾百米,仿佛就隔了一個季節。在駐守山巔的哨兵眼中,山腰處的這片山林是一道值得咀嚼的風景。
「每天在觀察哨上執勤守望群山,夏天風大的時候林木隨風擺動,特別像家鄉的林海。」列兵蜂文才從大興安嶺南麓來到哨所。同樣是大山,他覺得「這裡的山太靜了,靜得讓守山的生活只剩孤獨與寂寞」。
「年輕的心需要來點激情『火花』。」3年前,哨所一下來了6名新兵。在老兵提議下,一場別出心裁的「鬥綠」競賽開始了。
執勤訓練之餘,「鬥綠」如今成了哨所官兵們心心念念的「一件事兒」。尤其是剛到哨所的新兵,紛紛投身其中,競相獻技。
今年夏天,哨長耿小強帶著列兵蜂文才在哨所附近栽下希望之樹
「『鬥綠』比什麼呢?比的是大家的精氣神兒,『量』的是大家守哨的恆心。」上士王蒙一語道破了比賽的初衷。
他介紹,每年10月入冬,大家就在網上尋覓花種和樹苗,來年春節過後包裹運上山,再擇日把種子栽種在花盆裡。哨所常年颳大風,花盆裡的這一抹抹綠意,就成了官兵生活中的牽掛與希望。
到了盛夏,官兵們把自己精心栽種的「寶貝」端出營房。比上一比,看看誰的苗長得綠、生得壯,還要選出他們心中的「綠冠」「花魁」;再拍上一張合影發給團部的戰友列印好,懸掛在營房最顯眼的位置。
上個月「鬥綠」競賽,蜂文才種的一株多肉植物,獲得了「綠冠」稱號,小夥子高興得手舞足蹈。
這個「冠軍」來之不易,花苗買來時,經過長途旅行已經打蔫,戰友看了直搖頭。蜂文才小心翼翼地修剪根莖、栽苗、澆水……直到今年3月,那株多肉生了根。
哨所光照少,蜂文才買來植物補光燈,每天定時送上「陽光」。一個月後,它抽出了第一株嫩芽。小夥子激動地在哨所奔走相告:「誰說高原不能創造奇蹟?」
綠色在哨所官兵的世界裡,有著一種無可比擬的神聖感。哨長耿小強說,「看著種子冒出新芽,那感覺就像是收穫了整個春天。」
2018年,哨所建起陽光棚。官兵們從山腰處移來幾株松樹苗,栽種在他們精心打造的「陽光之家」。
有愛的地方總能孕育希望。有了陽光棚遮風擋雪,小樹使勁紮下了根。樹種活了,戰士們心裡便有了一個來了不走的春天,小小陽光棚成了他們的幸福驛站。
一米暖陽——
「人生總會經歷寒冬,但最美的季節不怕遲來」
哨所附近有座老舊的木屋,是40多年前第一代守哨官兵搭建的。
那時,這座木屋是他們家,也是他們的戍邊「堡壘」。木屋太過簡陋,冬天漏風,夏天滴雨,他們經常修修補補,使這座木屋變得堅固。
老一輩守哨官兵住在高原木屋,書寫著他們艱苦奮鬥的故事。近半個世紀過去,這座老房子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它更像是一座豐碑。
「青春不問西東,歲月自成芳華。」經年累月戍守哨所,官兵也學著前輩的樣子把青春融入大山,和哨所旁的木屋一道,成了風景中的一部分。
四級軍士長王慶林15年前來到哨所。守哨第一年的苦,他記憶猶新。
那時,過冬取暖和做飯的燃料,都是在山間砍的木柴。夏天食材單一,老兵帶著他到山上挖野菜;大雪封山糧食供不上,吃上兩三個月的罐頭鹹菜也正常。到了冬季,官兵們融冰雪洗菜洗碗,洗臉的水「循環利用」洗衣服。
「一直到了6年前,哨所才通了長明電,3年前才有了手機信號。」王慶林說,過去想家了,晚上點上煤油燈,借著微弱的光線,給家裡人寫信。鴻雁傳書,等收到家人的回信都是幾個月之後了……
再苦日子也有甜,而且甜的味道更真切。
晚飯後,王慶林會和戰友一起坐在哨所旁的巨石上,仰望無垠的星空。多少日子是在互相扶持下度過的,多少解不開的「心結」是在星空下想明白的,他自己也說不清……直到今天,戰友遇上煩心事還會喊上他一起,坐在石頭上看星星。
「不知不覺堅守高原15年,自己也沒幹啥大事。」王慶林一笑臉上的皺褶更深了。閉塞的環境,讓他不善言辭。在許多同齡人更加關注掙錢發達的年紀,他的眼裡只有一座座雪山、一條邊防線。
曾經,王慶林最不願提的事——就是自己的情感世界。
21歲,家人開始給他介紹對象。22歲,他和一個高中同學談了2年戀愛。後來姑娘去了上海打工,讓他退伍跟著去上海,他拒絕了……
這次感情失意的經歷,如一根刺扎進王慶林心裡。「人在哨所,通聯僅靠一部電話,一封信能走一兩個月……」不是他不渴望愛情,只是他有著「遠方的無奈」。
家人見他老大不小還單身,很是替他著急,每次打電話都催他「退伍回鄉成個家」。他一聽,也急了:「我就不信,咱邊防軍人找不到一個好姑娘!」
山風漸漸磨圓了石頭的稜角,也讓人變滄桑。又過了好幾年,自己同學的孩子都開始咿呀學語了,王慶林還是一個人。但他始終相信,屬於自己的愛情,一定會像暖陽一樣到來。
那「一米暖陽」,真的這樣毫無徵兆地照進了他的世界。
3年前的夏天,一位退伍回家的同鄉班長打來電話,給王慶林介紹了一個女生。沒想到,兩人很快就牽手走到了一起。
第一次見面,他和女孩還有戰友約在老家的一個小飯館。作為介紹人,那位同鄉班長告訴王慶林:「你有福氣哩,人家姑娘自從那年看到了咱倆合影,就一直等著你……」那一刻,這個高原漢子熱淚盈眶,感動地說不出話。
「人生總會經歷寒冬,但最美的季節不怕遲來。」如今,他們的女兒剛出生,已經33歲的王慶林總把妻子女兒掛在嘴上。他說,她們就是自己人生的暖陽。
王慶林為哨所前的「戍邊石」描紅
生如夏花——
「你眼中的風景,勝過我所見過的一切山川與河流」
哨所官兵的軍戀,時而簡單樸素,時而如夏花爛漫。
7月上旬,龔雪跨越數千公裡,從重慶忠縣老家來到哨所探親。這一次相聚,她和丈夫、中士周喻東已經等待了11個月。
幾年前,親戚給剛剛大學畢業的龔雪介紹了一個「在高原當兵」的對象。龔雪沒有想到,自己會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雪山,愛上邊防。
第一次見面,龔雪就發現,只要提起西藏的雪山、提起邊境線上那個叫拉丁拉的地方,這個英俊靦腆的中士就滿臉興奮、神採飛揚。
周喻東在家休假一個月,給龔雪講了30天哨所的雪,還曾發過一句「特肉麻」的情話:「你就像雪山住進我心裡……」
等到周喻東歸隊,龔雪已經成了那座雪山的「迷妹」。
周喻東將拉丁拉哨所的鮮花,獻給來隊探親的妻子龔雪
後來,龔雪把雪山的故事講給閨蜜聽,大家都覺得她「被騙了」:拉丁拉根本只是茫茫雪山上一個不起眼的哨所,山連著山,連路都不通;沒有商場,沒有電影院,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小學。
其實這個哨所,也曾是周喻東剛來時做夢都想要趕快離開的地方。
周喻東說不清楚,是什麼改變了他——或許是老兵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或許是藏民視邊防軍人為親人的淳樸;又或許是哨長每次巡邏路上,常對他說的一句話:「這個地方,不是誰都能待得住的,就像那些樹,冬天被大雪覆蓋,可是一旦扎住根了,活下來了,就能長成最美的風景!」
龔雪第一次到哨所看望周喻東,他拉著她去看山下的杜鵑花;到遠一點的牧場,去看看藏民養的大羊小羊,品嘗剛剛打好的奶茶;在夕陽下漫步溪水灘邊,採摘盛開的鮮花;看橙色的月亮,從哨樓後慢慢升起……
周喻東在山頂觀察哨點執勤
周喻東對龔雪說:「我知道你去過很多地方,見過許多風景,可是這裡的美真的不一樣,你慢慢體會,好不好?」
從此,龔雪留在了周喻東的美好世界。結婚後,龔雪像丈夫一樣慢慢融入並愛上了這裡。
這次探親,他倆去了更遠一點的鎮上,素不相識的藏民會把牛奶、羊奶塞到她的懷裡;去買東西,店家給她裝得滿滿當當……
龔雪後來明白,這一切都是因為丈夫那身綠軍裝。
幾年前,兩人還在戀愛時,有句電影臺詞,至今留在龔雪的微信朋友圈裡:「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這一次相聚,聽著龔雪又一次品咂著這句話,周喻東憐愛地摸摸她的頭說:「在哨所待傻啦?看來我得帶你東南西北去逛一逛了。」
龔雪甜甜地笑了:「你眼中的風景,勝過我所見過的一切山川與河流。」
哨所官兵的巡邏路
照片由拉丁拉哨所官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