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故鄉 發現美 書寫美 傳播美
天使的模樣
蔣 殊 新 作
這是一本與病毒抗爭的書,然而並非僅僅是一群與病毒抗爭的人;這是一群在病毒面前迎難而上的人,然而也並非僅僅是一群逆行人;這是一本送給天使的書,然而天使並非僅僅局限於書中人。
天使的模樣
只想鐫刻下他們閃亮的名字
蔣 殊
近幾年,常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書寫老兵,為什麼要書寫那麼多普通的老人。我知道,這是針對我的三本書《重回1937》《再回1949》和《沁源1942》提出的。
我的回答是,人的生命無法挽留,但歷史不能被帶走。
我書寫的是歷史,更是一些在災難中勇敢逆行的人,是與所處時代共存亡的人,是一些雖平凡卻有不熄光芒與不屈精神的人。抗戰老兵是,1949年的少年是,抗戰時期沁源的百姓更是。
眼下,又一個特別的群體閃亮在我們生活裡。2020年庚子年春節前,一場名曰「新冠肺炎」的疫情暴發,並從湖北迅速蔓延到全國。機場、車站、高速公路關閉了,大街小巷,甚至村莊院落,都失去了往日的繁華與煙火氣。
在多數人選擇停止社交、回到家中時,有一群人卻推開家門,迎病毒而去。
沒錯,他們就是醫護人員。他們把孩子交給老人,將父母託付給愛人,從團圓中起身,從被窩裡爬起,在請戰書上鄭重籤下自己的名字。
第一次觸動我的,便是那一個個鮮紅的手指印,紅得打眼。
山西醫護,同樣如此。他們一批批集結,一路馳援湖北,一路固守山西。他們當中,有資深的醫學專家,也有年輕的白衣天使。
這一幕幕,像極了當初那些在山坡上放牧、在田地間耕種的少年,面對燃燒到家門口的烽火,他們不得不放下鋤頭,扛起槍枝。國家面臨危難時,醫護人員總是第一時間擔起重任。2003年「非典」如此,2009年「甲流」如此,如今,他們依舊選擇用無聲的行動去表示。
可是,都是肉身,他們不怕嗎?
我想走進他們。那幾天,我從海量信息中一個個篩選,一次次通過媒體朋友打聽。一個一個的聯繫方式,被我輾轉拿到手中。
第一個電話,我打給長治醫學院附屬和濟醫院呼吸內科醫生王婷,彼時她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中法新城院區。她的請願理由是「當年,爸爸參加了抗擊『非典』,現在輪到我了」。之前,我只知道,她的爸爸王衛國也是一名醫生,十七年前曾第一時間踏上支援省城太原抗擊「非典」的徵程。採訪中,我才得知,王婷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都是醫生。她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無論是當初學醫,還是疫情發生後主動請戰,都源於骨子裡那份血脈傳承。她坦言,自己內心其實挺害怕,因為從未遇到過如此大的疫情。她知道爸爸其實也很擔心,於是讓十七年前被病毒浸染過的行李箱陪她到湖北。帶著爸爸的祝福,王婷走進疫情最嚴重的城市——武漢,走進收治著五十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然而當一位婆婆拉著她的手,說出「孩子,謝謝你們這麼大老遠來救我」時,她的眼淚突然就出來了,也明白了自己當初義無反顧要千裡馳援的價值與意義。
王婷的故事被我寫成《特別的陪護》,刊發於《人民日報》。之後,我又陸續接觸了不少醫護人員,高曉玲、任紅梅、楊立明、「貓七少」、郝紅慧……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出了同樣的話:「作為一個普通人,很害怕;但作為醫者,必須向前。」
他們所做的,不僅僅是向前。與馳援江漢方艙醫院的山西護士郝紅慧聊天時,她告訴我,她常常就忘記患者的病情,常常就不由自主地拉了他們的手,向他們靠近。也因此,2020年3月6日,微信朋友圈被一個視頻刷爆了。視頻中,六十歲的駱女士要出院,卻不是想像中的歡天喜地,而是難過到當眾哭訴:「求求你們,幫我找到她吧。」細問之下,才知道她要找的人正是郝紅慧。郝紅慧說,駱女士是兩手空空住進醫院的,因為她「就沒想能活著出去」。於是,她成了郝紅慧重點守護的對象,郝紅慧不僅把自己的水果、零食及生活用品分送給她,還帶她找醫生一次次面對面解釋病情,最終讓駱女士打消了顧慮,積極配合治療,康復出院。
「勇於擔當,不負重託,以生命守護生命!」這是他們臨行前立下的誓言,也是從醫的初心。
「以生命守護生命。」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實則就是戰場。正如一名醫護人員的家屬坦言:「腦子裡,常常是她被病毒包圍的畫面。」無形的病毒,勝過刀槍。或許,只有醫護人員與患者,才真正懂得「以生命守護生命」的意義與不易。
我從太鋼總醫院尖草坪院區重症科主任楊立明身上看到了這點。聯繫到他時,他還在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重症組。在他長達四個小時的講述中,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比如有一天,他在查房時發現一位四十多歲的患者戴著呼吸機,坐在床邊大口喘氣、大聲咳嗽,痰中帶著大量血絲。因為用力,一滴滴汗水從患者臉上流下來。咳出的痰隨時有堵住呼吸機管路的危險,患者卻無能為力。這是一位傳染性極強的典型危重症患者,讓年輕護士的眼裡充滿恐懼。楊立明不顧自身安危,驅散在場的醫護人員,將患者的面罩取下來,細細給他清理。電話裡他這樣說:「不管患者結局如何,總是要給予他應有的關愛與安慰。」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他們的舉動,堪稱偉大。他們以大愛,擔負起對生命的守護。
災難之下,還有一批批奔赴抗疫前線的非醫護工作者,也同樣讓人敬佩。他們是志願者、貨運司機、公安幹警、藍天救援隊、城市守護者、愛心企業……
3月的一天,我通過朋友,輾轉找到供職於中鐵十五局的二十七歲山西男孩溫瑞。他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獨守江灘公園,一個人完成了對長江二橋亮化工程的值守。長達兩個多月時間,他的世界裡沒有一輛車,沒有一個人,只有各種燈。他因沒有所屬社區而無法進超市購物,長達一個月吃不到蔬菜;他因沒有交通工具,曾花費四個小時時間,步行二十裡路,只為取回二十五隻口罩;沒有無線網絡與電視,每天只能靠一部手機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一天天爬上爬下處理各種故障,只為大橋上「武漢加油」「中國必勝」幾個字如期亮起。
與他聊天讓我意識到,他認為自己堅守的不僅僅是一座大橋,更是一整座城市,以及萬千高樓大廈中那些與病魔抗爭的生命。
三十一歲的劉國強,平生第一次進入武漢,就是以志願者的身份。他開著借來的車,拉著借來的灶具,備足一車蔬菜,帶著自己會做飯這個唯一的「特長」,一路挺進武漢。在這裡,他長達十多天在公共衛生間用冷水洗頭洗腳,夜夜睡在車中能捏出水的睡袋裡;他搬運過物資,做過消殺,接送過醫護人員和康復患者。他認為,這期間,他收穫的友誼與感動,蓋過所經歷的艱難與不易。
還有山西振東健康產業集團,疫情初期便發揮一貫的捐贈風格,用五千多萬元的實際行動四面出擊,東至黑龍江,南達海南島,西到新疆,北及內蒙古,在中國大地版圖上鋪滿「振東符號」。
他們的模樣,就是天使的模樣;他們無論來自哪個行業,都是生命的託舉與守護者。
歲月靜好的背後,總有一批又一批負重前行者,為我們打開生命的通道。他們的勇氣與精神,值得更多人銘記。
他們閃亮的名字,該深深嵌進歷史的長河裡。
電臺訪談
《天使的模樣》已在京東、噹噹、天貓有售,敬請關注。
作者簡介:蔣殊,山西武鄉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冶金作協副主席,太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現為《映像》雜誌執行主編。迄今為止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文學》《文藝報》《小說選刊》《中國作家》《上海文學》《北京文學》《中華文學選刊》等國內大型文學刊物發表作品若干。著有散文集《陽光下的蜀葵》《神靈的聚會》《百年長川》《重回1937》《再回1949》《沁源1942》。曾獲「趙樹理文學獎」及《小說選刊》年度大獎。《陽光下的蜀葵》《重回1937》分別進入2016、2019年全國農家書屋。有作品分別收入中國散文、隨筆年選及散文年度排行榜;散文《故鄉的秋夜》收入2014年蘇教版高中讀本。
主 編: 採 禾
小 編: 含 函
蜀 葵 花 開
讓我們一起用文字記錄家鄉之美
投稿郵箱:mlmlwxy@163.com
原創作品,未授權勿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