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玻璃的故事:中國資本殺入美國製造業

2020-12-18 億歐網

《美國工廠》的背後,是曹德旺與福耀集團的跌宕前行,也是中國製造業海外發展的縮影。

全文4380字,閱讀約需9分鐘

文丨王瑞

編輯丨郝秋慧 張嫣

2月底,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為「抗疫」又追加了4000萬元捐款,這距他捐贈1億元和241萬件防疫物資,僅過去22天。

幾十年來,信奉佛教的曹德旺為慈善一擲千金,但他並非含著金湯勺出生。14歲那年,家境貧寒的他被迫輟學。為了生計,他放過牛、賣過菸絲、種過白木耳......後來一腳踏進了玻璃行業,一幹就是37年。

如今,曹德旺一手創辦的福耀玻璃2018年總營收突破200億元,佔中國汽車玻璃63%的市場份額——全中國每兩輛汽車,就有一輛用著福耀玻璃。曹德旺自己也得了個外號:玻璃大王。

不久前,他因為一部紀錄片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獎頒予《美國工廠》,這部由歐巴馬夫婦監製的紀錄片,正是講述福耀玻璃在美建廠的故事。

「我知道,導演用自己的手法,也沒少批評我,但我還是感謝。」在得知獲獎消息後,曹德旺第一時間嚮導演朱莉婭·萊切特和史蒂文·伯格納表示祝賀。

在鏡頭裡,曹德旺一邊因解決當地工人的就業問題而被讚譽,一邊由於鐵腕手段而成為眾矢之的。以至於片尾,曹德旺面對莊嚴的佛像時不禁自我審視:「我究竟是有功之人,還是有罪之人?」

《美國工廠》的背後,是曹德旺與福耀集團的跌宕前行,也是中國製造業海外發展的縮影。

拭去代頓的鐵鏽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東北部五大湖一帶得益於水運便利、礦產豐富,鋼鐵、玻璃、化工等行業紛紛崛起,代頓、匹茲堡、密爾沃基等城市一躍成為美國工業重鎮,美國汽車巨頭通用曾是代頓的經濟支柱。

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後,大批企業不堪重負,通用也宣布破產,其位於代頓的生產工廠隨之關閉。一夜之間,兩千多個美國中產階級家庭跌入社會底層。

「曾有一段時間,我一無所有。」一位名叫吉爾的女員工說到,她不僅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房子,不得不借住在姐姐家的地下室裡,房間裡唯一「貴重」的物品是一臺老舊的電視機。面對鏽跡斑斑的機器,工人們陷入了絕望。

直到福耀玻璃這場「及時雨」降臨。

2015年,曹德旺買下廢棄的通用工廠,將其改造成汽車玻璃廠。他向當地失業的工人大開綠燈,隨之而來是當地稅收增加、人口增長、社區穩定......

「拯救」美國工人的背後,是曹德旺的生意經。

2013年,福耀玻璃在國內市佔率達到63%,發展已經遭遇瓶頸,開闢新市場迫在眉睫,美國作為汽車生產大國進入福耀的眼帘。

玻璃產品的易碎性,決定了生產地點與裝配地點間的距離不能過遠,這從福耀中國工廠的布局可見一斑。目前,福耀已經形成上海、重慶、長春、福清總部四大汽車玻璃生產基地,產品覆蓋全國。

福耀俄亥俄州代頓市工廠周邊車企分布 來源:谷歌地圖

若要擴大美國市場份額,在美建廠勢在必行。福耀俄亥俄代頓工廠被多家汽車製造廠環抱,在地理位置上是一個不錯的建廠地址。美國政府近來力推恢復製造業強國,福耀獲得了超四千萬美金補貼,這與其改造通用工廠的費用持平。

故事原本很美好:福耀進入美國,代頓重現輝煌。

可高昂的人力成本,低下的工人效率與中美文化間的衝突,尤其是工會的蠻橫介入,令福耀在美發展受阻。2016年,福耀美國公司虧損4161萬美元(約合2.8億元人民幣)。面對巨額虧損,曹德旺犯了難。

「求生」拉鋸戰

「什麼都便宜,但是人工貴。」曹德旺直言。

美國的能源價格十分低廉,其天然氣價格不到中國的五分之一,電價只有中國的二分之一,較低的油價也使得運輸費用不到中國的一半。

但美國的人工費遠高於中國。據悉,美國白領薪資是中國的三倍,藍領薪資更是中國的八倍,「綜合算下來,在美國造一塊玻璃還不如從中國進口一塊玻璃。」曹德旺如是說。

福耀美國工人的時薪僅為13美元,不及通用的一半,但性價比很低。多數美國工人並不擅長製造玻璃,雖有中國工人手把手教,但仍然「指頭粗,動作慢,效率低」,重活做不動,「不安全」的活不做,到點走人,絕不加班,這很「美國」。

曹德旺希望將中國工廠的體制引入美國,於是安排美國工廠的幾位美籍高管到中國參觀。他們驚訝於中國工人12小時輪班,沒有休息日;受到嚴格紀律約束,在換班前喊口號;不戴護目鏡,只戴了副普通手套就在處理廢棄的玻璃。「這些中國工人整天坐在那幹這事,簡直太瘋狂了。」一位美國高管難以置信。

但當這群美國高管試圖將換班制度引入福耀美國工廠時,迎接他們的卻是美國工人們懶散的隊伍。與此同時,工人們開始不滿上司們的指手畫腳,並抱怨起福耀「苛刻」的工資來——即使福耀曾幫助他們脫離失業的困境。

福耀工人/來源 福耀集團

「以前,我的孩子要是想買一雙新運動鞋,我就直接買了。」一位前通用女職工說到,「現在不能這樣了。」

在工人的抱怨聲中,工會的陰影開始逼近。

早在2016年10月7日,福耀美國金秋慶典上,上臺演講的地方議員謝羅德·布朗直言:「俄亥俄有豐富的工會與公司管理層合作的歷史,我支持工會進入福耀公司。」

曹德旺的回應是:「工會在這裡會影響我們的勞動效率。」他明確表示:工會進來,我關門不做了。

曹德旺強硬態度的背後,是美國汽車工會劣跡斑斑的黑歷史。通用汽車公司就死於工會之手,其在遭遇資金困難時曾要求工人降薪,但在工會的強烈反對下不了了之,最終淪落至破產。

福耀與工會間的拉鋸戰就此展開。

工會慫恿工人「拉幫結派」,在工廠內部宣傳引入工會的好處,每天都有大量的美國工人冒著被辭退的危險舉牌呼籲大家加入工會。另一邊,福耀手段強硬,將工人中的工會派逐一辭退,並花重金請來專門的遊說機構,使用各種手段,讓工人們對工會說不。

在最終的投票決戰中,反對派以60%的得票率戰勝工會派,大名鼎鼎的美國汽車工會在福耀吃了閉門羹。一切塵埃落定後,一位美國工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我需要一個工會,但現在有家公司給我一份好工作,一份好薪水,每天讓我來上班。我不需要有人橫插一腳。」

工會事件後,通過向中國工人學習生產經驗,美國工人的熟練程度逐漸提升。另外,本田、大眾、克萊斯勒等汽車廠商的訂單持續湧入,工廠產能也實現爬坡,逐漸扭虧為盈,最終走上正軌。

出海還是出逃?

抱怨連連的美國工人們一定想不到,他們的大boss曹德旺僅為初中學歷。在收購了福清市高山鎮一家虧損嚴重的玻璃廠後,曹德旺賭上身家性命創辦福耀,投身汽車玻璃行業。

而福耀集團的發展歷程,正是眾多中國汽車零部件廠商發展歷程的縮影。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中國通過引入資金和技術,改革行業管理與企業經營機制,汽車工業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對汽車零部件的需求大大提高,成就了大批中國汽車零部件廠商。

依靠著低廉的人力成本等優勢,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進入快車道,2018年市場規模突破4萬億,已然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零部件「生產基地」。疫情期間,現代、日產、雷諾等多家外國車企因為中國零部件廠商斷供而停產。

如果說做大是第一步,那麼出海就是第二步。

一方面,出海有利於中國零部件廠商整合國內外的技術與市場,利用海外建廠降低成本的同時,搶佔市場資源,提升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出海也有利於中外文化交流,雙方在磨合中尋求共生之道,讓外國更加了解中國及中國汽車產業。

近年來,不僅是福耀,越來越多的中國零部件廠商選擇出海。據長江證券研究所數據,2018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海外收入達2126.4億元,同比增長19%;海外收入佔總營業收入比重由9.4%上升至29%。

中國企業出海往往會面臨諸多難題,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文化差異。福耀美國工廠的工會事件並不是孤例,幾乎所有在美建廠的中國企業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除了工會,中國企業赴美開廠還需考慮勞工權益保護、安全生產、法律、環保等方面,曹德旺就曾發出警告:「資本和品牌還不夠大的小企業,不具備條件,不要盲目投資。」

但「福耀們」不得不出海,這背後是中國製造業的無奈:中國逐漸顯現去工業化趨勢。

曹德旺將俄亥俄州代頓市的蕭條,歸咎於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雖然自2009年歐巴馬政府力推「製造業回流」以來,美國正嘗試恢復製造業強國地位,但持續幾十年的製造業外遷,已經造成人才「斷代」,以至於福耀美國工廠「招不到年輕人」,他們「更願意棲身華爾街和矽谷」。

曹德旺認為房地產、網際網路金融以及部分服務業吸引了年輕人就業,導致製造業的人工成本上升,「中國製造業的優勢變得不那麼突出了」。

同樣沉重的還有稅負。他坦言,中國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在綜合兩國工人的「五險一金」項目後,在美建廠與在華建廠的成本基本相當。加之中國工業用地價格一畝高達幾十萬到上百萬,居高不下的投資成本令企業畏難。

於是,「福耀們」選擇在出海建廠,也被一些人稱為「出逃」。

「產業經濟未形成、產業工人缺位的情況下,服務業為誰服務?」曹德旺提出疑問,他相信只有製造業發達,才有服務業的興旺,「製造業始終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科技「拯救」製造業?

「因為他們(美國工人)太慢了,我改成機器來打磨,下次把這四個人取消掉。」影片裡,聽著福耀美國工廠中國籍高管的匯報,曹德旺默默地點了點頭。

「難搞」的美國工人,正被冰冷的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技術取代。

2015年,國務院頒布《中國製造2025》戰略。第一時間,曹德旺就下達了「讓工業4.0落戶福耀」的智能工廠戰略,開啟集團的轉型升級之路。2016年,憑藉著柔性製造的轉型成果,福耀玻璃入選工信部智能製造首批試點示範單位名單,成為中國製造2025企業代表。

「轉型需要全面應用AI、大數據、工業物聯網等數位技術,以提升產品、服務和質量,提升生產製造效率和產品智能化水平。」福耀玻璃副總裁兼CIO夏樂冰介紹到。

福耀的智能製造水平,在美國工廠體現更甚。據悉,福耀美國工廠投產之初,就布置了400個工業機器人,這個數字比福耀在中國任何一家工廠都要多。藉助IBM私有雲平臺,福耀將中國工廠的管理、工藝流程存儲在雲端,實現了美國工廠生產線的快速部署。未來,自動化水平的升級或將釋放福耀美國工廠更多的產能。

投入大量研發資金的福耀,先後研發出夾絲加熱玻璃、可調光隱私玻璃、太陽能玻璃等高科技玻璃產品。2019年9月3日,福耀蘇州研究院正式成立,未來將「重倉」包括汽車天線、光電及薄膜、智能製造及工業機器人系統在內多個領域。「在現今科技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傳統製造業也越來越離不開先進的技術支持。」蘇州研究院啟動儀式現場,曹德旺如是說。

2019年10月31日,福耀玻璃前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收為156.3億元,同比增長3.4%,淨利潤卻下降28%。

尾聲

在科技驅動下,全球價值鏈正在重構,國際分工格局得到調整,中國製造業正在掌握另一種話語權:從低端重複製造的以量取勝,到高端智能製造的以質取勝。血汗澆築的中國工廠,正被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工人數量越來越少的美國工廠取代。

但無比現代化的工廠,卻留給曹德旺滿心失落。

《美國工廠》的最後,74歲的曹德旺眼神有些迷茫,他知道,就像福耀美國工人回不去舒適的通用時代,自己再也回不去蟬叫蛙鳴的中國了。

相關焦點

  • 中國玻璃是觀察中米最好的樣本|衣公子
    試想,如果人類停留在功能機時代,那麼玻璃的使用只有視窗上的小小一塊,那麼周群飛的舞臺也就永遠只有那麼小小的一塊。但是時代的大門緩緩打開,2007年iPhone發布,至此開啟了蘋果公司不可一世的十年。由於取消了實體按鍵,iPhone的正面需要一塊支持多點觸控的玻璃+屏幕。
  • 美國復興製造業②|美國政策失靈及對中國的啟示
    分析研究美國製造業復興困境與保護主義政策失靈,汲取其中的經驗與教訓,對於中國完善製造業發展政策和促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 美國流行一種觀點,認為企業離岸外包導致中間產品進口增加,減少美國製造業就業。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使用美國人口普查數據,發現沒有證據表明中國進口競爭導致美國淨工作機會損失。
  • 國泰君安策略:東風已至 強資本開支下的製造業主線
    經濟需求復甦、融資改善共同驅動本輪企業資本開支意願提升。剖析本輪製造業資本開支回升,核心原因有二:其一,疫情後海內外經濟復甦的時點不同,中國與世界經濟體供需節奏錯峰,預計2021年出口增速仍維持6%-7%,供需缺口下企業有望持續擴產。
  • 福耀集團:以科技創新拓展「一塊玻璃」的邊界
    原標題:福耀集團:以科技創新拓展「一塊玻璃」的邊界   時速檔位等儀錶盤信息直接投射在前擋風玻璃上、根據環境和需要自動調節玻璃明暗度、不需要雨刮器汽車玻璃外的水珠自動落下
  • 曹德旺:福耀玻璃從不輕易預測業績 避免股東誤判
    來源:證券日報 原標題:曹德旺「故事會」:關於內循環、高科技和回報投資者編者按:作為中國企業的優秀代表,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踐行「人民性」的源頭基礎。本期,我們與您一起走進福耀玻璃,聽曹德旺董事長講故事,思考製造業的時代使命。本報記者 張歆「我要堅定地當好汽車工業的配角!因為,只要地球不爆炸,汽車行業就會繼續發展,不管是新能源電動車,還是傳統的汽車,都需要使用玻璃。
  • 國泰君安:第五輪補庫存周期在即 製造業資本開支有望迎來新一輪...
    國泰君安指出,第五輪補庫存周期在即,製造業資本開支有望迎來新一輪復甦。隨著我國GDP增速中樞由10%下滑至6%,近十年製造業資本開支增速趨勢下行,但短期的波動與企業補庫存行為密切相關,2017年末以來,去槓桿疊加中美貿易摩擦,我國企業經歷了長達兩年半的去庫存,當前第五輪主動補庫存在即,疫情的衝擊則進一步加速了產能和庫存的出清,本輪製造業資本開支的復甦力度預計將更具持續性。製造業加快資本開支這一線索是2021年投資策略的重要關注點。
  • 中國新首富,彰顯中國資本的墮落
    無獨有偶,在美國首富發生變更之際,中國首富也發生了變更。新首富是鍾睒睒。鍾睒睒的財富主要來自兩塊,一塊是做水的農夫山泉,一塊是做藥的萬泰生物。從市值看,前者佔據了85%,所以礦泉水是他的主要財富來源。嗚呼哀哉,早在十年之前的2010年,也是一個賣水的老闆登上了中國首富,他是娃哈哈的宗慶後。
  • 國泰君安:第五輪補庫存周期在即 製造業資本開支有望迎來新一輪復甦
    國泰君安指出,第五輪補庫存周期在即,製造業資本開支有望迎來新一輪復甦。隨著我國GDP增速中樞由10%下滑至6%,近十年製造業資本開支增速趨勢下行,但短期的波動與企業補庫存行為密切相關,2017年末以來,去槓桿疊加中美貿易摩擦,我國企業經歷了長達兩年半的去庫存,當前第五輪主動補庫存在即,疫情的衝擊則進一步加速了產能和庫存的出清,本輪製造業資本開支的復甦力度預計將更具持續性。製造業加快資本開支這一線索是2021年投資策略的重要關注點。
  • 中國製造業7大冠軍在山東威海,威海的超級製造業實力有多強
    中國製造看山東,山東製造看膠東半島的青島、煙臺和威海。膠東3市是山東省經濟實力最強的一個版塊,也是山東省工業和製造業的高地。除了青島、煙臺兩個山東省前3位的城市之外,威海市人口規模較小、經濟體量較小但是高端製造業的實力一點也不弱。你知道嗎?
  • 中美經濟合作新機制:中國助力美國重返製造業?
    現在擺在美國總統面前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從中國奪回製造業,重塑美國昔日的製造業輝煌。於是,美國開始對中國產品,尤其是高科技產品進入美國市場設置重重障礙,希望藉此振興本國的高科技製造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中美之間進入貿易摩擦不斷,互相極不信任的時期,很多矛盾已經從貿易層面上升到國家層面。
  • 《美國工廠》豆瓣8.5,「中國模式」出海以這種形式引爆了朋友圈
    該片以110分鐘的時長,用克制包容的鏡頭記錄下一家倒閉的美國工廠被中國企業家收購的故事,集中展示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製造業間的文化和價值差異。此次《美國工廠》就以曹德旺和他的企業福耀玻璃(600660)為切口,直擊中國企業在國外辦廠經營時,遇到的鮮為人知的「水土不服」問題。
  • 與創新脫節的美國製造業
    在這裡創新,在那裡生產技術開發是高風險和長期的,需要長期視野和持續資本投入,這對於民營經濟體來說,很難做到。政府的支持,特別是來自國防部門的支持,對美國的技術進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實際是從18世紀就開始了。為此作者列舉了美國政府支持軋棉機商人伊萊惠特尼研究批量製造滑膛槍,美國陸軍購買萊特兄弟飛行器等。
  • 龍大肉食入榜「2020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跨越式發展迎來新高潮
    龍大肉食入榜「2020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
  • 《美國工廠》奧斯卡獲獎,曹德旺的一小步,中國企業的一大步!
    2月10日,第92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即奧斯卡獎)頒獎。由歐巴馬夫婦投資出品、講述中國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進軍美國市場幕後故事的《美國工廠》摘得最佳紀錄長片獎。《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篇獎,該片所反映的題材,在當前的國際經濟格局下,在中美都受到廣泛關注。
  •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而日本,也從2017年開始,加大了其製造業在越南的投資。據JBIC(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與2019年底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報告發布,日本在越南投資投資的累計項目數量達到4190個,註冊資本達到579億美元,同時JBIC稱有63.6%的受訪日本企業,都高度評價越南市場的未來增長潛力。
  • 美國紀錄片裡的製造業衰落-虎嗅網
    美國製造業衰退這個話題由來已久,但在中國的輿論中比較少被提及。一方面,美國製造業衰落的同時,信息產業卻在崛起,掩蓋了很多製造業衰退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除了枯燥的統計數字和圖表外,大洋彼岸的中國讀者也很難有直觀了解美國製造業衰落的渠道。
  • 美國製造業衰落(一):百年通用跌落神壇,美國製造出現空心化?
    這兩年,美國製造業的衰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美國政府和一些大公司的舉動也更加耐人尋味。曾經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通用汽車是怎樣跌落神壇的?特斯拉為什麼不遠萬裡來中國生產汽車?中國的福耀玻璃又為何跑去美國投資建廠?本期,金十數據和大家一起探究美國製造業的前世今生,並解讀通用汽車、特斯拉等製造業巨頭的背後的故事。
  • 聯邦明察局|2020年,誰將打破美國最後一塊玻璃天花板?
    【開欄語】「聯邦明察局」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的專欄,對「聯邦」(United States,即美國)之事洞明察鑑之。本文為專欄第一篇,美國中期選舉落幕不久後開啟意料之中到來的新一輪大選周期的卻是有些意料之外的女性政治人物:民主黨在參眾兩院的5位議員。
  • 全球「製造業口碑」排名出爐:德國第一,美國第十,那中國呢?
    美國排名第十,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無論是在技術資源上,還是在人才資源上,都是世界頂尖的,為何在本次榜單中僅排第十呢?其實,早在2000年後,美國的製造業增速就已經開始放緩。原因就是產業的轉型升級,去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金融服務業等新興產業,國內製造業也因勞動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而受到限制,進而向低成本的東南亞轉移。所以美國排名第十也合乎情理了。
  • 美國製造業回歸及相關政策走向分析
    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美國川普上臺執政帶來的諸多變局將對世界各國產生巨大影響。美國新政府制定政策面臨的形勢儘管上一屆美國政府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但短期內美國仍未擺脫經濟增長停滯的陰影。統計數據顯示,2009至2016年間,美國GDP年均增速在1.4%左右,歐巴馬也成為美國現代史上首位任期內任何一年經濟增速都沒有超過3%的總統。川普將「使美國再次強大」的矛頭指向了全球化和中國製造。製造業空心化和勞工階層大量失業的現實,加之國內基礎設施破敗,使得美國製造業及其附屬服務業工作機會大量流失,勞動生產率增速滑落到20世紀80年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