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紀錄片裡的製造業衰落-虎嗅網

2021-01-18 虎嗅APP


美國製造業衰退這個話題由來已久,但在中國的輿論中比較少被提及。一方面,美國製造業衰落的同時,信息產業卻在崛起,掩蓋了很多製造業衰退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除了枯燥的統計數字和圖表外,大洋彼岸的中國讀者也很難有直觀了解美國製造業衰落的渠道。


但這個話題,卻是當前中美困境中最重要的深層原因,它的衍生和發展,極大地改變了幾十年來經濟和外交版圖。所以在這裡,我們用一部20多分鐘的紀錄片,來給大家展現美國製造業衰退背景下的普通人生活。這部紀錄片由CBS出品,名字叫做《美國:製造希望》。



CBS是美國三大全國電視臺之一,風格老派嚴肅,在深度新聞方面領先同行,60 MinutesEvening News等新聞節目在全美影響很大,主持人也偏重那些穩重大方有歲月積澱的傳媒老兵,比如被譽為「最可信任的美國人」的Walter Cronkite和「談笑風生」的Mike Wallace。


在這部英文名為 America: Manufacturing Hope 的紀錄片中,CBS記者深入賓夕法尼亞州的小鎮Erie,採訪了諸多普通老百姓,展現了製造業衰落對他們生活的種種影響。Erie是賓州第四大城市,瀕臨美國五大湖中的伊利湖(Lake Erie),是美國製造業衰落形成「鐵鏽帶」的重災區之一。


這個原本是民主黨票倉的小城,在2016年美國大選時集體倒戈,轉而支持共和黨的川普。


本文是我們公眾號推出的「美國製造業衰落史」的第一篇,為了便於讀者理清線索和邏輯,除了講述紀錄片中的內容外,我們還會將片中出現的主題和人物的背景做深度剖析和解釋。按照本公眾號的老習慣,文章還是分成四個部分:


1.  美國「鐵鏽帶」誕生背景

2.  被製造業衰落拋棄的人們

3.  16年總統大選的集體倒戈

4.  川普製造的希望和恐慌


下面進入正文部分:


1. 美國「鐵鏽帶」誕生背景


美國「鐵鏽帶」,指的是美國東北部靠近五大湖的一片區域。這片區域崛起於20世紀初,由於靠近大湖水運便利,鋼鐵、玻璃、化工、採礦等重工業在1920年代迅猛發展,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工業區。在鼎盛時代,這一區域產出了美國45%的GDP,僅匹茲堡一個城市,就貢獻了一半的鋼鐵產量,堪稱美國唐山。


美國Rust Belt (鐵鏽帶) 區域圖


但從1960年代開始,這片區域就伴隨著製造業衰落而沉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鐵鏽帶」曾經的支柱產業:鋼鐵。美國鋼鐵行業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從1970年的20%,下降到1990年的12%,就業人數從40萬銳減到14萬,鋼鐵工廠密集的揚斯敦(Youngstown, Ohio)和匹茲堡(Pittsburgh, Pennsylvania)均是重災區。


繼鋼鐵行業之後,Rust Belt的另一支柱產業:汽車也陷入危機,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總部所在地底特律。這座「汽車之城」的衰落,一方面由於美國汽車業自1970年代便受到日本的嚴重衝擊,另一方面由於種族騷亂導致無數白人家庭逃離。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市正式申請破產保護,震驚世界。


除了產業衰退之外,「鐵鏽帶」的製造業還大量向美國西部、南部、海外轉移。在這種背景下,該區域的經濟產值逐年下滑,從鼎峰時佔據美國45%的GDP,下滑到2015年的25%。由於工廠關閉導致的失業率激增,多數工人家庭離開了鐵鏽帶,搬到了陽光溫暖的南方和西部,昔日繁華的區域變成了今天的「東北老工業基地」。



1984年美國總統競選,民主黨候選人蒙代爾(Walter Mondale)在跟裡根辯論時,首次用「鐵鏽」來形容這一地區,後來媒體便用Rust Belt這個詞來形容這片區域。跟「東北老工業基地"一樣,美國政府和民間多年來也有大量「振興」計劃,但都沒法阻擋企業和居民用腳投票,逃離這片喪失希望之地。


廢棄的鋼鐵工廠,Youngstown,俄亥俄州


CBS的這部《美國:製造希望》的紀錄片,便取材自「鐵鏽帶」中央位置的賓夕法尼亞州小城Erie。在這部只有20多分鐘的片子裡,蕭索的街道,破敗的建築,絕望的居民,都將逐一出境,為我們展示一個未曾了解過的美國。


2. 被製造業衰落拋棄的人們


Erie小城,位於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Lake Erie)畔,向西是底特律,向南是匹茲堡,這裡是典型的工業城市。1960年代是Erie的鼎盛時刻,人口最高達13.8萬人,2016年人口下降到了9.8萬人。


*Erie的中文名為「伊利」,跟某乳企重名,因此本文統一用英文名Erie


在2017年1月寒冷的冬日裡,CBS主播Jamie Yucca跟隨著Erie當地一家工會的主席Scott Slawson,一起開始了這次「鐵鏽帶」之旅。



工會主席Scott Slawson的故事


Scott Slawson是一家名為Local 506的工會的主席,他來扮演CBS記者的司機兼嚮導。



Slawson大叔開著SUV,載著Jamie駛過Erie曾經的核心區,路邊一排排紅磚工廠是曾經美國製造的驕傲。



但現在這些廠房大多數都大門緊閉,門可羅雀。Slawson說:「許多當地人儘量避開這條令人沮喪的路線,這樣就不用看這些破敗的場景了。」



主播Jamie評論路邊的景象:「這裡簡直像墳場一樣。」Slawson大叔回應道:「沒錯,當你從一個地區剝離超過3萬個工作崗位時,情況就是這樣。」



Slawson大叔所在的工會名字叫做Local  506,成員多達3000人,大都是來自GE(通用電氣)一家工廠的工人。



繼他現在每天最多的工作,就是接到剛剛失業的工人們的電話,為他們提供就業諮詢。



這份工作顯然並不好做,Slawson大叔也是身心俱疲。



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從60年代至今, Erie市至少喪失了30000個製造業崗位。下圖為1960年代繁忙的工廠。



如今的Erie,更多的是荒涼,到處是一片蕭索的景象。



在街頭上,隨處可見給市民打氣的標語「新的一年,新的Erie,我們必須做到!



甚至有些標語則更加直白:「不要棄船!



失業中年男Todd Bernat的故事


下一個登場的Todd Bernat,這是一位剛剛失業的離異中年男人,他有一個15歲的女兒,正在上高中,他正要開車去學校觀看女兒的比賽。



他一邊開車一邊回憶Erie的黃金歲月:「Erie在90年代仍然有一段繁榮時期,你如果早上失業了,在日落之前就能找到下一份工作。現在實在是太難了。」



跟中國人一樣,中年男Bernat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個還未高中畢業的小姑娘希望從事醫學影像專業。下圖為正在學習打排球的女兒。



這位父親觀看女兒比賽時聚精會神。



比賽結束後,兩人去學校旁邊餐廳吃飯。Todd已經離婚了,女兒現在跟媽媽一起住,這是為數不多的跟女兒相處的時間。



父女兩人開心地點餐。



主播Jamie問女兒:「你為你父親感到驕傲嗎?」小姑娘回答道:「我爸經歷了太多的艱難了,但他總是儘量做到最好,總是把我放在第一位。看到父母為了自己付出這麼多,我有時候也挺難受的。」



看到孩子這麼懂事,老父親邊吃飯邊露出幸福的笑容。



不過,在女兒面前展現出堅強和樂觀的Todd Bernat,在訪談中面對記者的問題:「美國夢破滅了嗎?」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



畢業就失業的Justin Gallagher的故事


下一個出場的是Justin Gallagher,他是地道的本地人,家族在Erie生活和工作已經有幾代人之久。



Justin和他旁邊這兩位同學都即將畢業,但都在當地找不到工作。



這位同學也是本地人,父母都已經離開了Erie,他雖然很想留下來,但「所有的生意都在撤離,要找到一份工作很難,所以我最終也可能要離開,或許是不可避免地。」



在過去的10年裡,Erie減少了12000名勞動力,大量像Justin一樣的年輕人因為在當地找不到工作而被迫離開。



主播Jamie造訪了Justin Gallagher同學的家。



Justin的父親和爺爺都出來接待。



祖孫三代人一起接受採訪。



主持人問起Justin可能因為找不到工作而離開這裡時,爺爺說:「他的人生還有很長,不像我已經老了,Justin對待我和他奶奶都非常好,我肯定很希望他能留在我們身邊,但我不知道他最終會不會留下來。」



Justin聽了爺爺的話,在旁邊哭了。



他無奈的說:「如果找不到工作,也只能搬到其他地方了。」旁邊的父親和爺爺聽了也是一臉心疼和無奈。



下崗再就業的Jim Stewart的故事


最後一個出場的是 Jim Stewart,在失去工作一年後,52歲的他在伊利理工學院接受再就業的培訓。



伊利理工學院(Er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一所不大的學校。



跟Jim Stewart接受在就業培訓的,是一幫中老年男子,他們都是各自家庭的經濟支柱,再就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一群中老年大叔在電腦前認真地學習。



Jim Stewart也認真地學習著技術,他自嘲道:「要是放在3年前,打死我都不會相信自己這麼一把年紀了,還得回學校從頭學習。」



Jim Stewart學習的是市場緊缺的工種,但他自己不準備在Erie找工作了。他對主持人說:「Erie肯定是一艘正在沉沒的船,除非你瘋了才不會去跳船。」



Jim Stewart接著說道:」我在新墨西哥州找到一份工作,馬上要搬到那邊去。我其實可以在這裡找到工作,但賺的比沃爾瑪收銀員還少。」 



這其實預示著一個惡性循環:那些即使能夠在Erie找到工作的人,也因為待遇比其他地區低,而主動選擇離開。像Jim Stewart這樣,已經開始收拾家當了。



他同時準備賣掉自己的房子了,但由於像他這樣的人很多,房子也很難賣出去。



冬日的街頭,一面塗鴉上Erie工業鼎盛時代宣傳畫的牆,還在寒風中佇立著,裡面繁忙的工廠和戴著防護面罩的鋼鐵工人,宛如隔世。



以上就是四個人物和他們背後的故事。這片荒涼蕭索的土地,以及在上面掙扎煎熬的人們,在沉寂了幾十年後,終於迎來了他們可以決定美國命運的一次機會:2016年總統大選。


3. 16年總統大選的集體倒戈


在介紹Erie小鎮如何影響美國大選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背景:鐵鏽帶的傳統政治勢力範圍是什麼。這裡用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時的一張圖來簡單闡述:



在上圖右上角黑框內,便是鐵鏽帶的大致範圍,可以清楚的看到:紅少藍多,鐵鏽帶主要支持民主黨(歐巴馬),是民主黨的傳統票倉。2012年之前的選舉也大致是如此。Erie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近幾十年均為民主黨鐵桿,上一次支持共和黨,還要追溯到1988年。


接下來我們看看CBS紀錄片中Erie小城在2016年大選時的選擇:


工會主席Scott Slawson的選擇


在採訪中,Slawson大叔對主持人說:「川普來到我們這裡(指的是川普在2016年大選時親自來Erie來拉票),向許多人承諾了他將重新給美國帶來工作機會。」



絕望的時刻需要絕望的手段。」這位工會主席如是說,「人們有時候會做出一些絕望的舉動,即使這些舉動不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這仿佛是為他支持川普的行為而辯解。



Scott Slawson在2016年大選時投票給了川普。


失業中年男Todd Bernat的選擇


在如前文所述,主持人問他:「美國夢破滅了嗎?」這位失業的中年父親毫不猶豫地說:「是的。」



但他對2016年大選的結果充滿了希望:「從這次選舉的結果上看,人們還是想重拾信心,再次出發。」



他接著補充道:「如果你仔細去觀察:到底是誰贏得了大選,誰造就了這種逆轉,就會理解這次大選的真正意義。鐵鏽帶向來都是支持民主黨,但現在這裡卻都是被遺忘和背叛的工人。他們對此受夠了。


Todd Bernat在2016年大選時投票給了川普。


大學生Justin Gallagher的選擇


在採訪中,Justin的爺爺說:我做為一個註冊在籍民主黨黨員,已經有50年了,但是我這次不得不投給了共和黨的川普。



大學生Justin替全家做總結:「本地的政客都沒辦法幫助Erie的居民,人們對這些領導人感到很失望。於是大家就想:我們不妨看看川普會選上去會怎麼做。川普選舉時承諾了很多,我們很高興地看到他正在一項接一項地實施。」



Justin Gallagher全家在2016年大選時投票給了川普。


下崗再就業的Jim Stewart的選擇


胖胖的Jim Stewart說話直截了當:「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了。我自己投票給了川普,原因像我說的那樣:能做的事情已經很少了,只能賭一把了(take a gamble)。」



談起川普那些出格的言論和行為,Jim Stewart忍不住笑:「人們喜歡對川普挑刺,他把自己弄成了一個容易受攻擊的靶子,這純粹是川普自找的哈哈。」



這說明了一個事實:川普的人設做的足夠「low」,以至於雖然對手猛烈攻擊他的那些不經過大腦的言論,但選民聽了通常卻只是會心一笑毫不較真,投票時仍然去支持他。


Jim Stewart在2016年大選時投票給了川普。


以上就是四位主人公對2016年的態度和他們最終的選擇。2016年11月9日,在時隔近30年後,代表共和黨出戰的川普拿下了Erie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使手上的選舉人票達到了264票(美國總統大選實行選舉人票制度,獲得270張或以上選舉人票的總統候選人贏得大選),而此時希拉蕊只有215張。


賓夕法尼亞州的選戰奠定了最終結果,此戰過後大局已定,川普最終贏得了美國大選。那麼鐵鏽帶裡的其他州,是否也像Erie一樣支持了川普了呢?這裡貼一張圖便可一目了然。



為了方便對比,我們將鐵鏽帶單獨拎出來,並與2012年的大選結果做的對比,可以清洗地看到:2012年時「藍肥紅瘦」,到了2016年,變成了「紅肥藍瘦」,鐵鏽帶的傳統政治版圖被徹底逆轉。



鐵鏽帶的威斯康辛州(WI)、密西根州(MI)、俄亥俄州(OH)、賓夕法尼亞州(PA)均集體倒戈,投向了川普的共和黨。用中國的俗話來說就是,這些集體倒戈的州,就是「把川普抬進白宮的階級兄弟。」


終於,鐵鏽帶那些因製造業衰落而被時代拋棄的人們,用自己的選票改變了美國的命運,在接下去的四年中,他們將承擔這一選擇所帶來的一切後果,無論是好還是壞,但就像片中所說的那樣:「再壞能壞到哪去呢?」


4.  川普製造的希望和恐慌


紀錄片裡還有一組細節很有意思。CBS記者除了探訪Erie小城裡四位普通美國人之外,還訪問了一位普通的美國大媽Patty Pauline,她講述了自己家悲慘的故事。



「我的弟弟曾經為GE(通用電氣)工作,也是工會的成員。但最後他跟其他大量工人一樣,被裁員下崗,有6個工人自殺, 我弟弟就是其中之一。」



Pauline大媽邊說邊哽咽:「你根本無法理解那種沉重。」



在CBS探訪她時,正值勝選的川普舉行就職典禮,Pauline大媽坐在沙發上聚精會神地看著。



電視機裡,川普聲正在重複他的金句名言:「 Together we will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大媽一邊聽一邊點頭,眼裡含著淚花,臉上帶著虔誠。



聽到最後,Pauline大媽忍不住熱淚盈眶,對記者說:「他講的實在是太好了」。



這個場景正如這部片子的名字一樣:製造希望,它在人類歷史上任何時代任何角落,都永遠有巨大的市場。


但事實上,離開美國的製造業,很難再回到美國。就像賈伯斯對歐巴馬說的那樣:「那些(已經離開美國本土的)工作,再也不會回來了。」(Those jobs aren't coming back)


從片子中的細節也可以得到這個結論。紀錄片裡的工人儘管遭受著失業的壓力,但他們的生活水準並不低,也遠遠沒有中國下崗職工那種拼命和焦慮的神態。如果跟反映東北老工業區的紀錄片《鐵西區》相比,美國工人即使下崗,生活水準也遠超中國同行很多。


這一點福耀玻璃的曹德旺應該最有體會,他在美國投資的工廠就位於「鐵鏽帶」的Dayton市,離著Erie並不遠。曹德旺一直跟媒體抱怨美國工廠的生產率「沒有我們在中國的工廠高」,還說「有些工人是在消磨時間。」相信這些都是實話。


但無論如何,川普就是憑藉這些創造出來的希望,贏得了鐵鏽帶居民的集體倒戈。


我們在看待美國發動的貿易戰時,最需要了解的就是:是什麼背後力量,給了川普強硬、霸道和無所顧忌的底氣?用時下流行的雷軍體,就是需要搞清楚:「川普是誰?川普為什麼而奮鬥?」


這部20多分鐘的紀錄片,完全可以回答上述這些問題。川普最重要的基本盤,是製造業衰落地區的選民,是被這些極度反感自由貿易的美國老百姓「抬進白宮」。他用來給選民製造希望的貿易保護武器,用在美國之外的其他地區,就會製造憤怒和恐慌。這裡面的困境在於,你很難實施足夠有效的的反擊。


比如你減少美國大豆進口,無法傷及川普的基本牌,因為美國大豆主要產區跟鐵鏽帶只是少量重合;再比如中興事件爆發後,有人喊要制裁高通,事實上,高通所在的矽谷本身就是民主黨的萬年鐵桿,根本不是川普的基本盤,即使制裁,也無法達到想要的效果,更何況一眾手機廠商還離不開高通。


川普廢除歐巴馬能源法案,2017年3月28日,背後站立者均為「鐵鏽區」煤礦工人。攝影:Carlos Barria/路透社


正是由於這些鐵鏽帶選民對於川普意義重大,美國貿易談判團隊才會總是給人一種「壓根就不想談」的印象,比如帶著一堆明顯不可能被中國接受的貿易條款,來做了一次「旅遊式」的談判。這種「強硬」與其說是展現給中國人看,倒不如說是表演給美國選民看,在中期選舉甚至下次大選時,它們會被用來繼續製造希望,來贏取更多的選票。


除此之外,鐵鏽帶的集體倒戈從側面反應了一個事實:川普在2016年的勝利,並非依靠共和黨的傳統力量(即建制派),而是純粹依靠「製造希望」,才能在民主黨的傳統票倉裡上演大翻盤。此中的尷尬之處在於:中國人民的美國老朋友,大都屬於建制派,從第二代的基辛格,到第三代的保爾森,皆是如此。


因此,這部短短20多分鐘的紀錄片,透露出來的信息遠遠超過一本政治學專著。Erie小城那些因為製造業衰退而被時代拋離的人們,還將用他們特有的方式,來影響著大洋彼岸乃至世界各地無數人的生計。

相關焦點

  • 美國製造業衰落(一):百年通用跌落神壇,美國製造出現空心化?
    必須要說明的是,通用汽車的衰落關乎的絕不是一家企業的自身命運,而是代表了一個城市、一個行業、甚至是一個工業區的整體衰落。同樣的,通用汽車衰落的原因也不僅僅是管理層決策失誤、汽車製造成本增加等原因來解釋,而應該將他放在美國製造業和美國經濟的整個格局來看,美國製造業到底怎麼了?外強中乾:美國製造業出現"空心化"如果從目前的經濟數據來看,我們對美國製造業的現狀可能會得出截然相反的推論。
  • 泰勒·斯威夫特紀錄片背後:美國甜心的悲歡與女性崛起-虎嗅網
    從臺前到幕後,從事業到生活,圍繞「女性」、「音樂人」兩個關鍵詞,這部紀錄片全方位地展現了這位美國甜心的音樂創作、戀情、私人恩怨以及政治觀點。對粉絲而言,《美國甜心小姐》無疑是了解這位創作歌手的又一個窗口;而對於行業來說,這部紀錄片更反映了歐美樂壇在一定時間內的行業變遷,以及在新時代下音樂紀錄片的某些趨勢。
  • 紀錄片《冠軍之路》:探尋製造業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紀錄片《冠軍之路》:探尋製造業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2020-10-09 16:59:34 據《冠軍之路》製片人劉振豪介紹,《冠軍之路》紀錄片由「中國製造強國論壇組委會」「中國製造年度頒獎盛典」等多家權威平臺聯合發起,重點表彰和展示製造業領域中隱形冠軍企業的卓越成就與成長曆程,鞏固其細分領域領導地位,展示其行業冠軍實力,塑造民族品牌形象,彰顯整體國力。  劉振豪舉例說,節目之前報導過的浙江正康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經歷近二十年的發展,在薄壁鋼管領域,成長為中國的冠軍企業。
  • 為何說美國越來越衰落了?當看完這些,有多少人還真的能淡定呢
    而我今天談的關於美國衰落的事,相對的是德國,是二戰之後美國的黃金時代,是指的美國製造業。 江湖上很早就流傳著一個傳說,說美國和**這兩個超級大國後來的發達,全是因為他們在攻入德國之後搶劫走了的德國圖紙和技術。不知道說這話的人學過歷史沒有,但能相信這話的人,脖子部位以上的東西裡絕對需要點什麼。
  • 美國如此強大,為什麼會走向衰落?
    因為美國身上早就有這些弱點,很多弱點是與生俱來的,但在過去一百多年,並沒有影響美國稱霸世界。既然以上都不是美國衰落的原因,那美國到底因何而衰落呢?答案很簡單:被其他國家超越了。以前,美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身上有再多的缺點也影響不大,但一旦被其他國家超越,美國的衰落就完全不可避免了。超過美國的是誰呢?當然是中國。
  • 美國能否和平衰落
    恰如在書的序言中所提到,整本書都在探討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美國的衰落。用許倬雲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常常感慨如此好的河山,如此多元的人民,何以境況如此日漸敗壞……正如美國決策者總是懷疑中國是否能和平崛起,我們也需要擔心美國是否能和平衰落!」
  • 苦求口罩而不得 美國是如何毀滅自己的製造業的?
    而川普還得考慮美國全民擁槍的問題,如果人們開始持槍搶劫口罩,那麼本就缺乏防護物資的醫療體系崩潰的速度就更快了,死的人也許比病死的人還多,所以川普面對一個兩難的問題。現在美國人開始後悔放棄「低端製造業」,他們怨天怨地怨中國,但是最應該怨的人確實他們自己,正是美國人親手毀掉了自己的製造業。
  • 如果美國衰落,各國會更好過嗎?或將引發經濟危機
    首先是自由,然後是為了所謂自由而產生的大選,使得美國人無心抗疫,加上中國、印度的崛起,美國開始衰落的跡象越來越明顯。按照規模來說 ,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這樣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現在,產業要升級到服務業,隨之而來是人口素質要跟上。
  • 美國的衰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推薦)
    國際著名的對衝機構-橋水基金CEO達裡奧在今年5月22日發表了一篇2萬字的長文《The big cycles over the last 500 years》(譯:《過去500年的大周期》)分析了幾個大國500年的興衰史,並且立意鮮明的指出:美國正在處於衰落之中,而中國將迅速崛起。
  • 一塊玻璃的故事:中國資本殺入美國製造業
    不久前,他因為一部紀錄片再次成為輿論焦點。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獎頒予《美國工廠》,這部由歐巴馬夫婦監製的紀錄片,正是講述福耀玻璃在美建廠的故事。「我知道,導演用自己的手法,也沒少批評我,但我還是感謝。」
  • 中國富豪投資10億救活美國上千家庭,這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藏著兩...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原來是已在這座城市紮根十數年的通用汽車工廠,因經營不善即將倒閉,10000多名工人將失去崗位,上千個家庭深受重創。彼時,正值金融危機,而美國製造業的衰落早已不是什麼秘密。美國,這個曾經的製造業大國,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卻開始大規模出現產業向外轉移。
  • 歐巴馬首部紀錄片《美國工廠》講述的竟是與中國人有關的故事
    △歐巴馬夫人接受採訪畫面  電影《美國工廠》是一部美國紀錄片,從海報上不難看出,這部紀錄片裡是圍繞著中國人講述的。該片今年年初在聖丹斯國際電影節首映後,獲得一致好評,並獲得美國紀錄片單元最佳導演獎。預告片放出後,英美媒體更是大力宣推。
  • 靳毅:美國股市百年 製造業的波蕩起伏(1946-1979)
    不過「花無百日紅」,美國製造業的優勢不可能永遠維持下去,60年代末期美國製造業衰落的苗頭已經開始顯現,美國戰後繁榮的動力即將受到嚴峻考驗。在舊的增長動力開始枯萎,新的動力尚未出現時,70年代的美國經濟將不可避免的面臨陣痛,而美國股市也隨之一道經歷了10年的震蕩。2.4失去的十年1968年末美股結束了從1950年開始的長達19年的牛市。
  • 中國東北,德國魯爾區,美國五大湖區,老工業區衰落是必然的嗎?
    中國東北,德國魯爾區,美國五大湖區,老工業區衰落是必然的嗎?一種觀點認為,不論是中國東北,德國魯爾區,還是漂亮國的五大湖區,都是本國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甚至是最豐富的地方。隨著科技的發展,運輸成本的降低,是否接近原料產地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老工業區的衰落也是必然……
  •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輝煌不在,英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在我們談英國為何衰落之前,我們先說一下另外一個話題,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製造業第一的大國,佔世界製造業比重28.57%,第二是美國17.89,%,不久前川普一直在高呼,讓製造業回歸美國,為什麼川普會突然喊這個口號,因為這和一個國家是否強大,是否能保持持續發展息息相關。
  • 與創新脫節的美國製造業
    以半導體行業為例,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發現一小批計算機公司在提高電晶體晶片的密度,隨即啟動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項目,支持開發了簡單的設計原則和「矽代工」模式。之後啟動MOSIS項目激發了晶片設計的巨大創造力,資助了大量實驗。在半導體行業面對來自日本的挑戰時,該部門在5年裡供資助半導體聯盟50億美元。
  • 美國的「道德優越」在衰落中
    傳統的「美國夢」、「美國精神」如今看起來更像是一戳即破的天真笑話。2020年6月24日,美國《大西洋月刊》駐倫敦特約撰稿人湯姆·麥克塔格發表文章《美國世界的衰落》,揭開美國以往努力維持的「美」的面紗,進一步展示美國現實中「醜陋」的一面。
  • 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的一生,都在這部紀錄片裡
    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長達 25 年,透過父女間的親密對話,記錄了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傳奇一生。從他在紐約的童年生活開始,到他寫下《推銷員之死》的盛名之時,以及之後他和瑪麗蓮·夢露短暫的悲劇婚姻……麗貝卡·米勒的原始影像資料裡甚至有更多,但最後只留下了 100 分鐘左右。
  • 中國人對美國衰落幸災樂禍?有時間攻擊中國,不如反省下為何衰落
    但對「美國是否在衰落」這個問題,至少美國自己的研究者們還有一大票人不願去面對。而當這個問題與「中國崛起」碰撞在一起時,產生的化學反應有時卻讓人忍俊不禁: 美國南亞問題研究者傑夫·史密斯在近日惱羞成怒聲稱,中國居然在「慶祝」美國的衰落,但美國對此「完全不怕」。
  • 奧斯卡獲獎紀錄片《美國工廠》背後的工業4.0
    今年2月第92屆奧斯卡獲獎名單揭曉《美國工廠》問鼎最佳紀錄片它講述了全球最大汽車玻璃製造商,提出了工業4.0戰略,旨在通過工業化和智能化的融合發展,推進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進一步提高製造業生產的靈活性、縮短上市時間,並提升產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