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東南亞地區,海底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和魚類資源,各大島嶼上還有豐富的礦產,外加土地肥沃,雨水豐富,可以說是一塊風水寶地。
而且東南亞國家還成立了東協,各國的經濟可以互通有無,可是除了新加坡一個發達國家和越南的快速發展外,
對比東亞三國,東南亞並沒有什麼亮眼的國家,
在經濟上,東南亞各國的平均收入也普遍低於東亞各國(新加坡除外)。
但是東南亞對比南亞整體不錯的,並不是東南亞失敗了,而是東亞地區太厲害。
氣候地理條件優越有時不是好事
東南亞的物產十分的豐富,沒有四季,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河流密布。使得東亞運的人民從來不用為食物和衣物發愁,在歐洲的殖民者到達東南亞之前,東南亞的土著一直都是餓了樹上有果,困了倒頭就睡的悠哉生活。
而且東南亞基本上都是島國,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他們沒有鬥爭,大海就是天然的屏障,就算有戰鬥也是幾百人的鬥毆,生活壓力小,人們就沒有競爭和奮鬥的強烈需求和動力。
所以就產生了安於現狀和享樂、容易滿足的文化,這種文化條件下人們生活節奏緩慢,當然沒有迅速改變的驅動力。
到了現代,東南亞國家發現了大量的礦產資源,和豐富的旅遊資源,躺著就能賺錢為什麼要努力呢?
東亞地區的條件就惡劣多了,如果春天不播種,秋天沒收穫,冬天會餓死和冷死。
再加上不時爆發的自然災害和戰爭,可以說東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歷史教育我們從小就要與天鬥、與人鬥、與地鬥。
再加上東亞地區雖然也有許多的礦產,但是並不齊全,而且開採難度大。
造就了東亞人民強烈的競爭意識,有競爭才能推動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儒家文化的影響
東亞三國中國、韓國和日本都處於儒家的文化圈中,包括東南亞的新加坡和越南也是。
雖然古代儒家文化中有許多的糟粕,但是也不乏精華部分。
儒家文化圈裡的人,哪個不是從幼兒園就開始奮鬥,和同齡人競爭。
這種奮鬥是有一種對生存的恐懼感,好像不奮鬥就是一種罪惡,不奮鬥分分鐘就會被社會淘汰,就會感覺被別人踩在腳下,被人看不起。
很多時候,生活已經很好了,但是還在往死裡奮鬥,真的就是為了奮鬥而奮鬥。
而且最詭異的是,這種奮鬥跟身處何地和物質條件都無關,如:東南亞的富人基本上都是華人,美國最勤勞的也大部分是東亞人。
倒不是東南亞的人民不會奮鬥,他們當年奮鬥起來也十分的拼命,像什麼四小龍和四小虎,他們發展的也十分的快,但是受到西方文化和自身享樂文化的影響,掉入「發展中國家陷阱」中無法自拔,再加上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造成的巨大傷害,使得他們失去了繼續奮鬥的心。
東南亞國家的奮鬥就好像是玩遊戲一樣,為打得好也能拼命,但是打不好也能活下去,那就這樣唄!
所有儒家雖然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以內核來說仍然是極優秀的文明,塑造了勤勞,奮鬥,不信鬼神,戰天鬥地的精神,至今在影響十幾億的東亞人民。
這就是東亞國家比東南亞國家發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