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國發生了一起重大的傳染病事件,那就是新冠肺炎,在這場肺炎的阻擊戰中,最具有權威的要屬鍾南山院士。近日,鍾南山院士收到來自全國各地中小學生寄的信,並且一一給予回復,其中一封回信的20個字引發網友爭議。
這封信主要是一首鍾南山院士親自創作的詩,詩的題目叫《寄少年》,詩的具體內容如下:恰同學少年,願風華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證道。簡簡單單的20個字,卻在網上引發了網友的爭論。
爭論的第一個點是為什麼是杏林,而不是杏壇,的確,或許這對於高中生或者是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弱智的問題,但是日常生活中卻很容易被人搞混。
杏林是中醫學界的代稱,三國時期,江西有一位著名的醫生叫做董奉,他隱居在山林之間,但名聲卻遠近聞名,有很多生病的人會來他這裡尋求救治,他有一個很奇怪的規定,就是不收取別人的錢財,每當為人治好病,只要求病人種植杏樹作為報答,《神仙傳》記載:「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久而久之,董奉家附近就出現了一大片杏林,現在人們也就用杏林代指中醫學界。杏壇是為了紀念孔子講學,孔子喜歡在杏樹下面給學生講授道理,因此久而久之,人們就用杏壇代指教育界,這下相信大家不會將二者弄混了吧。
其次,很多人覺得最後一句應該是行「正」道,而不是行「證」道,但經過網友的討論才發現,那些說證字寫錯了的人是斷句沒斷好,應該是「期 投身杏林,更 以行證道」,而不是「更以 行正道」,「期」是希望的意思,這句話的解釋是希望大家積極投身於醫學事業,更要用行動來證明一個領域,因此「證」不但沒錯,反而是個點睛之筆。
鍾南山院士之所以會寫這首詩,是因為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院士希望用這首詩來激勵大家長大以後積極投身醫學事業,現在我們照顧他們,日後換他們來守護我們。
雖然鍾南山院士已經84歲高齡了,但是他仍然奔走在疫情的最前線,其實現實生活中像他這樣的醫生與護士有很多,筆者曾經看到過70多歲的女醫生仍然堅守在前線,也看見過坐著輪椅給病人看診的八十幾歲的老院長,他們年事已高,大可退居後方安享晚年,但是作為一名醫生,他們的使命就是救死扶傷,即使明知道會讓自己的處於危險之中,他們也毫不退縮,這就是我國的醫生。有這麼多優秀的醫生,筆者堅信,這場攻堅戰我們一定會贏。
最後回到鍾南山院士給孩子們的回信在網上引發爭論的事件上來看,「證」被認為是錯別字,實則卻是點睛之筆,你們覺得「證」字用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