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黃昱1
傅育寧正式結束了在華潤集團近6年的任期。
7月28日,華潤集團召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人宣布了中央關於華潤集團董事長調整的決定:免去傅育寧華潤集團董事長職務,由王祥明接任,王祥明不再任華潤集團總經理一職。相關職務任免按有關法律和章程的規定辦理。
此次人事變動並不讓人意外。1957年出生的傅育寧在今年3月迎來63歲生日,超出了央企領導的退休年齡,已進入超齡服役期。
傅育寧持有大連理工大學學士學位及英國布魯諾爾大學海洋工程力學博士學位,一向給人以「學者型商人」的印象。2014年4月,原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貪腐案爆發,傅育寧臨危受命,從招商局集團董事長調任為華潤集團董事長。
對於選任傅育寧為華潤集團董事長的原因,彼時有分析認為,同為央企的招商局集團和華潤集團在業務上比較相似,另外,傅育寧的長處在於對資本市場非常了解,對集團的多元化發展也頗有心得。
消除宋林貪腐案給華潤集團帶來的負面影響、穩定局面,是傅育寧上任後的首要任務。來華潤後,傅育寧在不同場合,分別以「鑄魂」、「問心」等為題,對一個企業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的內涵作了闡述,也對經理人的行為操守、價值取向提出了要求。
2015年9月,傅育寧對外發聲稱,時隔一年多後華潤已逐漸從宋林貪腐案的影響中走出來,步入了經營管理的正軌。
華潤集團歷史悠久的企業,前身是於1938年在香港成立的「聯和行」。1948年聯和進出口公司改組更名為華潤公司。1983年改組成立華潤(集團)有限公司。1999年12月,與外經貿部脫鉤,列為中央管理。2003年歸屬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監管,被列為國有重點骨幹企業。
2008年起,華潤集團設定了七個戰略業務單元,包括地產、電力、消費品、醫藥、水泥、燃氣和金融。2004年-2014年4月,宋林擔任華潤集團董事長期間,華潤集團共完成近20宗重組或併購。
依靠大規模收併購,華潤集團不斷擴大規模。據華潤官網數據,截至2013年末華潤集團總資產為11337億港元,比2004年的1012億元增長了10倍,實現營業額5002億港元。
進入傅育寧時代後,華潤集團的風格開始變得保守起,對外擴張的態勢減緩,更偏向內部整合與產融結合。直到2019年,華潤集團才實現整體營業額6550億元。截至2020年6月底,華潤集團的總資產為18896億港元,比2013年增長66.7%。
加入華潤不到一年的時間,傅育寧便開始對消費和大健康板塊 「大開刀」。2015年,華潤集團剝離香港上市平臺華潤創業旗下零售飲品等業務僅保留啤酒業務,並更名為「華潤啤酒」,此後從百威英博回購了華潤雪花啤酒剩餘的49%股權,股價一度大漲。
傅育寧表現出對華潤醫藥的「空前重視」,在調任華潤集團董事長的同一年,開始兼任華潤醫藥的董事長。在傅育寧的主導下,華潤醫藥主營業務被劃分為製藥、醫藥分銷、藥品零售三大類,並在2016年10月在香港上市。
2019年華潤醫藥完成對A股上市公司江中集團的收購,目前旗下包括華潤三九、華潤雙鶴、東阿阿膠、華潤江中四家A股上市平臺,
華潤醫藥是醫藥全產業鏈公司,旗下包括華潤三九( 000999.SZ )、華潤雙鶴(600062.SH )以及東阿阿膠( 000423.SZ )三家A股上市公司和29家核心業務附屬公司,產品包括化藥、中藥、生物製品、原料藥、大輸液、製藥裝備、醫藥流通等多個領域。
2019年,華潤醫藥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044.54億港幣,年內利潤50.98億港幣,是華潤集團的重要利潤來源。
除了華潤醫藥外,2016年,華潤還通過向香港上市公司鳳凰醫療注資的方式,實現華潤醫療板塊借殼上市,鳳凰醫療後更名華潤醫療,成為華潤集團旗下第7家香港上市公司。
2016年是華潤集團「十三五」戰略的起步之年,其確立了「雙擎兩翼」戰略發展構想,在「實業」引擎之外加配「資本」引擎,利用資本的跨界能力,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市場、重要產業的研發平臺配置資源,利用金融的多樣化資本運作手段,提高集團資產「證券化」比例,實現集團整體價值最大化。
儘管華潤集團旗下有金融業務,但在過去與其它產業之間的結合併不緊密。2016年4月初傅育寧提出,將加快建立產業基金,決定組建大健康、商業地產、華創消費品、能源、微電子等9個產業基金。
2016年初,華潤置地深圳公司與華潤信託等成立基金,這是華潤置地首次在商業地產開發中引入基金,總募集金額近50億元,用於投資華潤置地在珠海橫琴自貿區的國際化商貿綜合體「萬象世界」。
2016年,華潤置就提出「開發物業+投資物業+X」的新商業模式。在母公司華潤集團注資以及金融平臺的幫助下,華潤置地的商業地產發展迅速,2019年的租金收入達120.3億元,成為繼萬達商業後第二家租金收入突破百億的內地房企。
不過與商業地產相比,華潤置地在住宅開發上的表現卻略顯落寞。2014年華潤置地的銷售增速降至冰點,僅有4%,在市場火熱的2015、2016年,華潤銷售增速也僅為15.3%、27%。
經過2017年內部反思後,銷售增速雖然在2017年、2018年達到40.8%、38.5%,但2019年卻回到15.1%,與2015年基本持平,實現合約銷售額2425億元,勉強維持住「行業規模前十」的底線。
除了自身的地產開發業務難以拔得頭籌外,傅育寧任期中,華潤集團也失去了萬科第一大股東的頭銜。
從2000年到2015年,華潤集團一直是萬科的第一大股東。2015年7月-8月寶能系在二級市場多次舉牌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後,華潤集團只有一次象徵性增持,以至於在沉默中失去第一大股東位置。
原萬科獨董華生曾撰文直言,因為華潤在萬科控制權之爭中令人困惑的左右搖擺和反覆,使華潤既喪失了第一大股東地位,又與經營管理層走向對立。因此,國資國企如何當股東,就不僅是一個萬科的個案,而是一個大的戰略定位問題。
在給華潤全體員工的2020年新年獻詞中,傅育寧提到:「應對新機遇和新挑戰,我們需要潛心研究和認真思考集團未來戰略這個關鍵命題」,這也是他給華潤集團留下的最後一道未解之題。